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寻庐人文网 --首页
一、生平:
周敦颐,字茂叔。原名宗实,恰好与宋英宗的旧名相同,遂改名惇(dun--)颐。到南宋时,其名又犯宋光宗赵惇的御讳,于是宋人又将他改名敦颐,这已是他身后一百几十年的事。【关于周敦颐的名字,张端:《贵耳集》卷上说:“周濂溪以舅官出仕,两改名。先名宗实,因英宗旧名改惇颐,后又以光宗御名改敦颐。”可见,周宗实改名周惇dun颐,乃他生前自改,而周惇颐改名周敦颐,乃南宋人为避宋光宗赵惇名而改。】
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生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卒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享年57岁。谥号元,称元公。其父周辅成,赐进士出身,官至贺州县令,于周敦颐15岁时去世。年少的周敦颐随其母从营道到京师开封,投靠任龙图阁直学士的舅父。周敦颐被舅父看作是有出息的孩子,爱若己出。24岁时,因其舅父的荫子关系,(“荫子”制度是宋代—种特殊的补官制度。凡文臣到一定级别的都可以享有子孙补官的特权。它不仅“荫”同姓子孙,也可以“荫”异性亲戚。)周敦颐被朝廷任命为洪州分宁县主簿。(主簿是主管文书事务的。县主簿为九品。)
该县有一件疑案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初次显示了他的才能。以至于当地人都惊叹地说:“老吏弗能如也!”
庆历四年(1044年),调南安(现赣州大余。大余县古称南安,位于江西省西南端,赣、粤、湘三省交汇处,与信丰、南康、崇义和广东南雄、仁化等县接壤,素有江西“南大门”之称。)任司理参军(宋代县以上的行政机构也称为州(与州同级的有府、军、监),由知州与通判掌握审判权。知州下置有判官、推官、司理参军、司法参军等具体负责审判的官吏。案件通常是先由司理参军审讯,传集人证,调查犯罪事实;由司法参军根据已经审得的事实,检出应当适用的法规,评定应处的罪刑;再由判官或推官定罪量刑,作成判稿;最后由知州决定判词、宣判。)(相当于现在地级市的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庭庭长,大致副处级。)
第二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南安有一囚犯,按照宋朝的法律是不应当处死的,而路转运使(关于宋代的“路”:“路”是州县之上的一级正式行政管理层级和行政区划。宋代的"路"是一种权力多源化、分权制衡、集权于中央的新型地方行政体制,是宋代政治精英们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建设所做出的创新和贡献。常设的官职有三个:经略安抚使(掌管一路兵民之事)、转运使(掌管一路财赋)、提点刑狱公事(掌管一路刑狱)。从这样看,转运使只是路的长官之一。但转运使有一段时间权力很大,那就是宋太宗时,转运使受令兼管行政、司法、军政和监察。但不久,所兼管各事由中央派其他官员管理。)王逵却决定严加处置,王逵,是一个非常严酷凶悍并且个性很强的官僚,众官虽觉不当,但他们慑于王的权势,不敢出面讲话,惟独周敦颐一个人站出来和王逵据理力争,王逵不听,周敦颐便把笏板扔在地上,并且打算弃官回家,气忿地说:“当官不能依法理案,这样的官还能当吗?为了讨好上司而乱杀人,我不干。”(《宋史.道学一》本传)王逵终于省悟,放弃了原来的意图,囚犯免于死刑。
部使者赵汴被一些毁谤周敦颐的话所迷惑,对他的态度很严厉,周敦颐表现得特别坦然。后来,周敦颐当了虔(qian/)州(现在的江西赣州)通判,(宋代为了控制司法和监督地方官吏,在各州特设通判,作为州的副长官。全州的行政公事都须经过通判,才得施行。)
赵汴是虔州的知州,他长时间仔细观察了周敦颐的所作所为后,才恍然大悟,握着他的手说:“我差点失去你这样的人才,从今以后算是了解你了。”
熙宁初年,担任郴(chen-)州的知州。由于赵汴的推荐,又做了广东转运判官(转运使的副职),提点刑狱,(提点刑狱公事(掌管一路刑狱)。主管复核州、县的案件和稽查州、县案件的积压等事项。)
他以昭雪蒙冤、泽及万民为己任。
周敦颐巡视所管辖的地区不怕劳苦,即使是有瘴气和险峻遥远之地,也认真仔细地视察。他尽职于事,一直为当地百姓所怀念。这个地区多是荒崖绝岛,人迹罕至,疫疠流行。他为了了解案情,还是到各处查询,以洗冤情,就因为这样,他染上了重病。(“竟以此得疾”)。
熙宁五年(1072),因为有病,所以请求改任南康的知军,于是把家安置在庐山的莲花峰下。赵汴第二次担任成都知府时,打算奏请皇帝重用他,但此时周敦颐病情沉重。熙宁六年(1073)六月七日周敦颐与世长辞。享年五十七岁。嘉定十三年,赐谥元公。淳祐元年,封汝南伯。
在30年的政治生涯中,周敦颐一面做官,一面潜心于儒家学说的研究和传授,他既是一个官员,又是一位出色的儒学大师。据《年谱》说,他在郴县为县令时,“至县,首修学校,以教人”;在合州五年,与士大夫广为交结,“士之从学者甚众”。在代理邵州时,更是大开讲学之风。当时的荆湖北路转运史孔延之在《邵州新迁学记》中赞颂他说:“周君好学博通,言行政事,皆本之六经,考之孟子,故其所设施,卓卓如此。异时宋史书周君之善,以为后世法,未必不以邵学为先”(《周子全书》卷17)。
在周敦颐的传道讲学活动中,表现出他是一位善于启人心智的高明导师。据《宋史》记述说:“侯师圣学于程颐,未悟。访敦颐,敦颐曰:‘吾老矣,说不可详。’留对榻夜谈,越三日乃还。颐惊异之,曰:‘非从周茂叔来耶?’其善开发人如此。”程颐的学生侯师圣听不懂老师所讲的道理,就去向周敦颐请教,经周的开导与启发后,茅塞顿开,程颐知道后,立即猜测到,这个学生一定向周敦颐请教过了。这件事不仅说明周敦颐启发了侯师圣,同时也说明程颐当年受周的开发教导记忆犹新。另据周敦颐《年谱》记载,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王安石为提点江东刑狱时,闻周敦颐之名,特向他请教,二人相遇“语连日夜,安石退而精思,至忘寝食。”由此可见,周敦颐不仅善于开导人,同时也说明他当时在学者中具有很好的社会影响。
二、成就与评价:
(一)周敦颐是北宋理学思想体系最早的开创者。
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继承了《周易》和《中庸》的思想,吸收道教和佛教的一些观点,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他的这些观点,在以后的七百多年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均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
(二)周敦颐是中国古代把世界本原当做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肇始者。
(三)周敦颐一生教出来两位理学大师——程颢、程颐(程太中,慧眼也。)
《宋史》载:“博学力行,著《太极图》,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又著《通书》四十篇,发明太极之蕴。……其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于学者也。”(《宋史》卷四百二十七,中华书局1977年版)
黄庭坚给予了周敦颐很高的评价,称赞他“人品很高,胸怀洒脱,像雨后日出时的风,万里晴空中的月,不贪图获取名声而锐意实现理想,淡于追求福禄而重视得到民心,自奉微薄而让孤寡获得安乐,不善于迎合世俗而重视与古人为友”。
三、主要著作:
周敦颐一生流传下来的著作不多,主要有《太极图说》、《易通》(又名《通书》)、《爱莲说》、《拙赋》等。有清康熙张伯行刊《正谊堂集•周濂溪集》、清乾隆董榕辑《周濂溪集》(简称董本)、《四库全书•周元公集》(简称四库本)等。他一生流传下来的作品全部加在一起,仅6248字,但思想博杂,影响深远。
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太极图说》。
四、周敦颐与九江的缘份:
(一)曾在九江当官:1041年第一次出仕即在现在的九江(分宁主簿);1071年,周敦颐又知南康军。(“军”是宋代县以上的一个行政区域,一般设在冲要之地,一个军等于一个州或府,直辖于路。军的长官一般由中央派员,称“权知军州事”(意谓暂时主持地方军队和民政事务),简称“知军”。知军实际是宋朝时以朝臣身份任知州,并掌管当地军队。)
(二)晚年在九江安家:周敦颐知南康军时,为庐山的山水所吸引。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取营道故居濂溪以名之,并将其书堂取名为“濂溪书堂”,遂定居于此。次年六月于此去世。故后人又称他为濂溪先生,把他创立的学派称为“濂学”。
(三)在九江修烟水亭:九江的烟水亭最初也是由周敦颐修建的,因为亭在湖心,一墩如月,故名“浸月亭”。后不断兴废,取“山头水色薄笼烟”之意境,改名“烟水亭”。清顺治十七年,巡道崔抡奇复修烟水亭建立五贤阁,奉周敦颐为五贤之一。
(四)在九江作《爱莲说》:周敦颐酷爱莲花,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
(五)在九江安息:濂溪墓是周敦颐家族的墓地。位于九江庐山区的冯家村。1073年,周敦颐终老九江,因爱庐山之胜,后人遵其遗嘱,将周公与其母其妻同葬于此。濂溪墓经历代迭修,至明清时规模已相当恢弘,曾为江洲八景之一。日军侵华时,遭日寇破坏。文革期间,濂溪墓遭到毁灭性破坏,地面建筑仅存墓穴。文革结束后,周氏后人集资在原址重修濂溪墓。2006年,濂溪墓被江西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太极”与“无极”:
太,至也;极,极限也。太极就是至于极限, 无有相匹之意。既包括至极之理,也包括至大至小的时空极限。但有穷。
无极则是无穷。乃比太极更加原始更加终极之状态。庄子《逍遥游》云:“无极之外,复无极也。”即宇宙无边无际,无穷之外,还是无穷。
朱子则认为无极就是太极。
六、黄宗羲之《太极图》来源考:
关于《太极图》, 中国明末清初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黄宗羲之弟黄宗炎曾作过《图学辩惑》,就《太极图》的来源作了一番考证。据他所考证,这个《太极图》是汉朝的河上公作的,讲的是“方士修炼之术”,原来的名字是《无极图》。魏伯阳得到这个图,作了一部书,就是《参同契》。钟离权得到这个图,传给吕洞宾。吕洞宾和陈抟同隐华山,就把这个图传给陈抟。陈抟把它刻在华山的一个石壁上,又把他传给穆修,穆修传给周敦颐。按黄宗炎的考证,这个图原来是从下面看起,自下而上。周惇颐得到这个图,就把对于这个图的看法颠倒过来。不是从下往上看,而是从上往下看。并把这个图的名字改为《太极图》。黄宗炎说:“盖方士之诀,在逆而成丹,故从下而上。周子之意,以顺而生人,故从上而下。”有生就有死,生死是自然的程序,也是自然的规律。道教的修炼的目的是长生不死,这是反自然的程序和规律,就是所谓“逆”。周敦颐把对于这个图的看法颠倒过来,不是用以表示方士修炼的阶段和过程,而是用以表示宇宙演化的程序和过程。这是黄宗炎对于《太极图》的考证所作的结论。这个看法是很有见地的。黄宗炎考证的意义,在于指出《太极图》是从道教来的,这一点也是重要的。
七、《无极图》与《太极图》
(一)解《无极图》,从下往上看!
1、“玄牝之门”:是内丹修炼的起点,指人身的下丹田门两肾空隙之处。这是人身祖气所在之地,一切根基,都从此开始。故又称为“得窍”。
2、“炼精化气、炼气化神”:指提起第一圈的祖气,进行化炼,将先天之精化为后天之气,再将后天之气化为先天之神。这功夫,叫做“炼己”。
3、“五气调和”:指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五藏之气攒簇为一,称为“五气朝元”,“五气调和”,故又称为“和合”。
4、“取坎填离”:(坎中满、离中虚)到这一境界,已经获得体内的精华,炼丹之药成熟,叫做得药。
5、 炼神还虚 ,复归无极:指在得药的基础上,进一步回返到无极,那便是虚空大道了。整个炼内丹的过程便告完成,脱出凡胎,成为仙人,所以叫做脱胎求仙。
(二)解《太极图》,从上往下看!
1、第一层:为大白圆,表示宇宙万物自其所出。上标“无极而太极”。
2、第二层:为“阳动阴静图”。“图中的小白圆即第一层之太极,然后分为两个半圆,左半圆为阳、为动;右半圆为阴、为静。两半圆又各有黑白相间、左右相对的半圆三层。白者为阳、为动;黑者为阴、为静。左边两白一黑,说明阳中有阴,动中有静;右边两黑一白,说明阴中有阳,静中有动。
3、第三层:阴阳的变化交合,就产生了“水、火、木、金、土” 五 行之气。
4、第四层:阴 阳、五行 结合凝聚,由乾健之性生成阳男,由坤柔之性生成阴女。
5、第五层:阳男和阴女二气交接感应,化生万物,万物生生不息,宇宙变幻无穷。
附:八卦的符号:
八、《太极图说》详解
(一)《 太 极 图 说 》全文250字(按朱子则为249字。《宋史 •周敦颐传》亦录周敦颐《太极图说》全文。与《周子全书》所录《太极图说》相校,则微有出入,“四时运焉”改作“四时行焉”,“唯人也得其秀而为灵”改作“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余尽同。
所谓《太极图说》是周敦颐对《太极图》所作的文字解说。
自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惟人也 ,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 ,神发知矣 。五性感动而善恶分 ,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 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 ,斯其至矣!
(二)《太极图说》释解:
宇宙之初是从“无极”状态演变为“太极”状态。“太极”状态运动起来就生出“阳气”。而当运动的速度达到极快,运动的规模达到极大时,就会产生静(不动)的感觉。(其实还是在动,只是看起来,似乎是静止的)这种“静”的状态就生出“阴气”。
当这种“静”的状态达到极致(即认为它完全不动)的时候,就会发现它其实还是在“动”的。(可见,“动”与“静”是相对的)。
动和静,互相成为对方存在的根据;分出了阴阳以后,就逐步形成了“天地”这两个仪态。由于阴阳的变化与融合,就生出了水、火、木、金、土这五种物质形态。(五行)
“五行”按照顺序分布与排列,春夏秋冬四季就出现了。
(综上所述),可见:五行,来源于阴阳;阴阳,来源于太极;太极,来源于无极。(《广韵》:“一者数之始也”。故“一”有起始之意。)
五行产生之后,它们各自就具有了其自身的特性。无极的真谛,阴阳、五行的精妙,均来源于巧妙的融合与凝聚。
由乾健之性生成阳男,由坤柔之性生成阴女。这两种形态的交感融合就衍生出万物。
(此语出《周易》:“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阳也、天也、雄也;坤,阴也、地也、雌也)。乾道即天道,坤道即地道。(二气,非专指男女,而是乾与坤所涵盖的阳阴、天地、雌雄、男女等的综合形态)。
万物生生不息,所以宇宙也就变化无穷了。只有人类 ,得到了太极的真性 、阴阳五行的精粹 ,因此在万物中它最灵慧 。人的形体一旦生成,精神、思想就产生了 ,人凭着思想而获得知识,五行的本性逐步被人感触和认识,通过对五性的感知认识,人分辨出善恶,从此,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各样的事情就出现和发生了。
圣人定下 “中正仁义 ”的原则并提倡“无欲”、“主静”的修养方法。这就确立了做人的根本准则 。所以圣人的德性与天地相符,明智与日月相合,行事的次序与四时的推移相协调,趋吉避凶,与鬼神的功能相一致。
君子按照这个原则来修身 ,所以总是吉利,小人违背它行事,所以难免凶险。因此说:确立天道的准则,叫做阴和阳;确立地道的准则,叫做柔和刚;确立人道的准则叫做仁和义。
也可以说:开始到终结总是周而复始进行的。(开始是另一个终结,终结是另一个开始。)由此,我们也就可以悟出生与死的规律和道理了。这样的大道理实际上是很容易理解的啊,而恰恰是这样简易的道理却说出了世界的真正根源和本质!
附:太极图简捷的画法
图中,一条曲线将它分为两半,形成一半白一半黑,白者为阳,黑者为阴。白中又有一个黑点,黑中又有一个白点,表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分开的两半,酷似两条鱼,所以俗称阴阳鱼。这一图,与前面讲到的周敦颐太极图有密切关系,可以说是前者的更加简明的表述。它深刻而形象地说明了,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阴阳二气、二性这样两种对立的势力相互联结的统一体。不存在孤立的没有内在矛盾的成份。有时人们又在其外面围以八卦,表示太极是一切运动的发动者。
九、《太极图说》的贡献
(一)宇宙论:
《太极图说》是一个言简意赅的宇宙发生发展论纲。其全文仅250字,却被奉为“宋理学之宗祖”。因为它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完整地论述宇宙发生、发展的著作,它对尔后儒家学说的更新与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推动作用。《图说》将宇宙演化过程归纳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无极而生太极”;第二阶段:从“太极”到阴阳;第三阶段:从阴阳到五行;第四阶段:从“五行”的运动到万物化生。综上所述。周敦颐的宇宙发生论,可以概括为这样一个公式: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天地万物。
(二)动静论:
在谈到动静问题时,《太极图说》比较好地解决了阳动与阴静的关系问题。他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在周敦颐看来,阳动与阴静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而且还相互转化的。也就是说,就具体事物而言,运动与静止是相互排斥的,是不能并存的,运动时没有静止,静止时没有运动。但是对于宇宙大化来说,则是静止中有运动,运动中有静止。这便是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的基本规律。900年前的周敦颐就能如此精辟地阐释“运动与静止”这一哲学范畴,确属可贵!
(三)人生论:
《太极图》虽然至“万物化生”已经完结,但图意尚未尽,因为周敦颐作《图说》的目的在于把宇宙论和人生论结合起来,从宇宙发生论引出他的人生论,故“图”止而“说”未止。
关于“人生论”,他作了两方面的强调:一方面,人亦是生生不息大化流行的宇宙的产物之一,亦是“太极”本体的展开。另一方面,人是禀阴阳五行之灵秀而成,具有思维能力,更有万物不备的善恶观。突出了人之特出处在于道德品性,并以此作为立“人极”的标志,从而强调人当以“中正仁义”作为尺度,以“主静无欲”的方法进行修养。
《太极图说》的最后周敦颐强调唯有对大“道”有真切生命体认的人才享有最宝贵的财富。这是一种因自我生命之原发舒展获得的充实的和快乐。它不同于对象性的审美愉悦,而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是对生命本质彻悟的境界。
今天,当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以宁静的心态再次品读《太极图说》的时候,面对苍穹,面对宇宙,反观人生。我们或许真能从心灵深处体味“大哉,易也!”这句回响千古的至理名言!
今天的讲座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周敦颐《太极图说》:区区249字,道破宇宙之真谛!
学习易经要从太极入门,今天讲太极
周敦颐《太极图》及《太极图说》
太极图:世界哲学的起源
太 极 图 探 秘
陈抟老祖无极图中悟丹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