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瑶族医药为何如此神奇?
瑶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主要居住在我国南方山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在过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受到历代统治阶级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迫使瑶族先民迁居频繁,“进山唯恐不高,入林唯恐不密”,他们以深山老林为居,与毒蛇猛兽为邻,故山岗雾露、盆郁结聚、风寒湿热,不易疏泄,而致百病发生。瑶族先民在长期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疾病的斗争中,积累了利用草药防病治病的丰富经验,从而谱写了丰富而独具特色的
瑶族医药
瑶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主要居住在我国南方山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在过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受到历代统治阶级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迫使瑶族先民迁居频繁,“进山唯恐不高,入林唯恐不密”,他们以深山老林为居,与毒蛇猛兽为邻,故山岗雾露、盆郁结聚、风寒湿热,不易疏泄,而致百病发生。瑶族先民在长期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疾病的斗争中,积累了利用草药防病治病的丰富经验,从而谱写了丰富而独具特色的民族医药史,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瑶族医药,为确保本民族的健康繁衍起到了重要作用。
瑶医在诊治用药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诊断方法方面,他们认为,人之所以会发病,除了风、气、虫、毒、饮食和外伤之外,体内的五脏六腑、气血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总结出了各种各样的诊断方法,除了采用望、闻、问、触外,还常用甲诊、目诊、掌诊、舌诊、面诊等方法,并根据疾病发生的原因和症状特征,总结出了风、锁、豆、痧等病症和名称。
在治疗方法方面,除采用本地丰富的药物资源内服、外敷外,还有垫、挂、熨、佩、洗、熏、烫、灸、针、拔、按、掌、扣、刮、放等。其所治疗的病种包括了内、外、妇、儿、皮肤、五官及神经等各科,特别在跌打损伤、风湿骨痛、毒蛇兽伤、妇科杂症以及避孕、绝育等方面,有独特的疗效。
瑶医用药大多就地取材。瑶族居住的广阔山区是天然药物产地,鲜药的有效成份未经破坏,疗效比干药好,因而瑶族群众家家户户都有种植草药的习俗。经过长期的实践,瑶医将药物分为4大类:消炎解毒、利水消肿的凉药,如竹叶伸筋、铁马鞭等;解除表证治疗疳积病的表药,如泽兰、甜酿草等;驱逐寒湿活血的暖药,如满山香、石龙藤等;治疗跌打损伤、毒蛇咬伤和打胎的打药,如竹叶老根等。瑶医将药物归纳为“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等共1700余种民族瑶药材。
瑶医用药形式多种多样,如煎剂、内服膏剂、散剂、药汁丸剂、酒剂、鲜药捣汁内服、鲜药含服、搽剂、外敷剂、滴耳(眼)剂、烟熏剂、熏洗剂、沐浴剂、食疗剂、佩挂剂等应用形式。
瑶族药学还通过对药物不同的颜色与形态的分类,来对瑶药进行归类和划分。一般来说,它将其进行如下划分:
1、颜色与功能
瑶药究其颜色来说,不外红、白、黄、黑四种,瑶医先贤有“以黄治黄,以白治白,以红治红……”之古训,具体内容包括红色,走血分,有补血、破血、生肌作用,药如朱砂莲、破血子、人血草等;黄色,走皮肉,有清热解毒、杀虫、除风作用,药如岩防风、地苦丹、雄黄连等;白色,走气分,有补气、行气、消气解毒之功,药如白山七、紫金沙、罗卜七等;黑色,走骨骼,有滋肾补胃、利水、散积、除寒利湿的作用,药如岩耳、麻布七、羊角七等。
2、形态与功能
瑶医学认为,动植物的形态、属性与其性味、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如识药谚语有“叶茂有毛能止血”、“草木中空善治风”、“叶里藏浆拔毒功”、“圆梗白花寒性药”、“热药梗方叶亦红”、“根黄清热退黄用”、“节大跌打驳骨雄”等朗朗上口且简便实用的口诀。另外,如胖婆娘、土鸡母等药,形态肥胖饱满,用以补益人体各部虚损。四大王、金八爪,根须下达,用以补益人体各部虚损,四大王、金八爪,根须下达,形似人指和远端筋脉,还可治疗四肢诸疾。一颗珠,根块似人头,用以治疗头部疾病。算盘七、金边七,形似脊柱,用以治疗腰背疼痛。猴子七,形似猴,取其攀援之性能,用于诸药不及。螃蟹七、形似蟹,其性横行,用于治疗腰部两侧之疾。藤本似人经络,以通经活络为用。还有诸药以皮治皮,以梗治骨,枝行四肢,杆行躯体,籽以滋养,叶以清散,质脆者,其性燥烈;质柔者其性缓和;质轻者上浮为阳;质重者下达属阴。
由于历史的原因,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要想把自己积累和总结出的医药经验用文字的方式系统地反映和传授给后代是很困难的。虽然在明朝时期,瑶山中就有一些神书、歌本,瑶族中也有一部分人认识汉字,但为数不多,加上封建保守思想的长期影响,在传授医术、秘方上都是口授心传,只传子不传女,传一不传二,有的甚至到临终时才传授,因此很少能著书立说、流传于世,故而瑶医理论体系迟迟未能形成。有关瑶医的记载可散见于诸多史料,如周密在《齐东野语》中描述瑶家妇女上山采药的情景,“方春时,瑶女数十,歌啸山谷,以寻药挑菜为事。”清代,瑶族从“……善识草药,取之疗人疾辄效”到“耕作之暇,入山采药,沿寨行医”,说明医疗的范围和交流有了新的发展。
另外,从其他一些地方志的记载中,我们也可看出瑶族医药文献资料存在的客观性。如《乐昌县志》也载有“邑有瑶,不知始于何代……,惟其人尚诚信,常以药菜、材木运入肆,交易无欺”;《曲江县志卷三》亦曰:“瑶人盘氏姓,盘瓠之后也……平时多出街头圩贸易,或负药入城,医治颇效”;《岭南记蛮》有“蛮人(主要指瑶族)以草药医治跌打损伤及痈、疽、疮毒、外科一切杂症,每有奇效”的记载。
解放前,瑶族许多丰富的瑶医资料散在于民间,并存、融汇于民族风俗之中。如桂平盘瑶六月六的“洗澡节”用“百草药”煮水洗澡;而金秀一带的瑶族则善用食疗“药粑”来达到驱虫的目的;再如荔蒲瑶族的药市交流,集贸易与防病治病、提高医药交流于一体,可谓恰如其分地体现了瑶医与风俗的紧密结合。至于《阮通志》中所载“有病殁,则并焚其尸徙居焉”,则从另一角度说明了瑶族有“火葬”习惯的真正原因。另外,瑶族在环境卫生的预防、控制病症传播以及生育措施等方面的宝贵资料也很多。
解放后的一些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论文、著作,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瑶医丰富多彩、独具一格的特点以及发展的状况。今天瑶族医药已走向世界,并受到许多专家的高度重视。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家组织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到今天的国际瑶族研究会的建立,瑶族医药的交流也在发展,瑶医学已迈出可喜的一步,相继有《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广西瑶族医药调查研究》、《瑶医效方选编》、《瑶药选编》、《中国民族药志》、《广西少数民族药简编》、《广西少数民族便方选》以及其他部分地区的瑶医药调查报告和论文、著作,均说明了瑶医药在内、外、妇、儿、五官、神经精神以及皮肤等科所拥有的大量秘验方,在病因、病理、生理、预防、治疗等方面也有较深刻的认识和卓越的贡献。例如,广西卫生厅民族医药古籍整理办公室1986~1989年在金秀瑶族自治县进行的民族医药调查表明:金秀县共有民族医生414人,其中瑶医247人,约占60%,外出流动行医售药的还有312人;另外,还收集到内、外、妇、儿等科的秘验方585条;调查药物资源980余种。可见,瑶族医药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大有潜力可挖。
整理自:瑶医导医网、中国中医网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瑶族医学
揭秘古老神奇的瑶医瑶药
瑶医药的异军突起
民间瑶医传奇
瑶医盈亏平衡理论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药膳中的应用
瑶医秘方好!结石自然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