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药不传之秘在于量!黄芪10克以下补脾,20克补气利尿,30克降压

中药使用流传很广的一句话: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

很多人对这句话有误解,认为中医在故弄玄虚,其实它包含了3个意思:

1、“不传之秘”并不是“不告诉你”,而是“真的没法说”,要从实践中摸索。每个病人情况不一样,病程病史病位等因素各不相同,遇到“按书本生病”的患者、或“病症相同”的病人的概率,和买彩票中千万大奖差不多,所以中医强调“辨证论治”、“一人一方”。

不仅是中医,现代医学也有“不传之秘”,不过不是指西药,它们都是固定剂量的,不传之秘在于“术”,常见各种手术,极少有完全相同的病人,需要医生大胆探索,精准救治。

2、关于“量”的问题,古代的计量单位,和我们现在大不一样,涉及大量换算,汉代以前的方子、汉朝到宋代、宋代到清代、清代至民国,剂量都要换算。如东汉1两相当于现代13.6克,也有说15.6克。用药不同,药方效果差得远。

3、现代中药方剂用量普遍比较大,有的是换算错误,或认为当今药材由人工种植,化肥催长,有的名医因敢用大剂量药出名,所以效仿。但还是要以病情为基础,药量应从小剂量往上加,避免出现不可挽回的后果。

那么,有哪些中药的用量,不同的克数效果截然不同?至少超过100种以上的中药是这样,是大量中医通过临床摸索出来的。我们从中抽取10种,平日最常见、最常用,甚至是药食同源的药材,看看是怎样的。

第一种:黄芪

有“十方八芪”之说,10克以下,补脾益气,如补中益气丸;10克至20克,升高血压,可利尿利水,治气虚自汗,如防己黄芪汤;20克至30克,补气治虚,如当归补血汤;30克至40克,可降压;80至100克,可通痹治中风,如补阳还五汤。

黄芪还有生、炙、炒、酒制等炮制方法,不同的用量,不同的炮制组合,效果截然不同,关键它还是药食同源,很多家庭必备的中药,使用一定要遵医嘱。

第二种:柴胡

治疗“半表半里”症状专属药,无可替代。不超过6克,是升举中气,如升陷汤;10—15克,是疏肝解郁,如柴胡疏肝散、龙胆泻肝汤;15—30克,解表散热,如小柴胡汤。

第三种:甘草

中药的“出勤标兵”,用量4克以下,是调和诸药,引经报使;10—12克,是护心补液,如炙甘草汤;使用30克时,生甘草入药可排脓祛痰,如桔梗甘草汤,炙甘草入药可缓解肌肉不适,如芍药甘草汤。

第四种:大黄

中药汤剂除了黄芪之外,大黄使用频率居第二位。用3克以下,活血,通利小便,泻得很快;3克—6克,止泻;9—15克,泻下,通大便。

第五种:枸杞

中老年人“养生老朋友”,通常用量6—15克,可调脾养肝,治虚劳不足;用量45—60克,止血止痛,对鼻衄、皮下出血见效快。日常泡枸杞,不能用开水,需用温水,很多人真的不了解,结果吃了很多,没啥效果。

另外,常见常用中药,还有:

附子,小剂量可治表虚自汗,中剂量治风湿痹痛,大剂量回阳救逆。

升麻,小剂量升阳补中,中剂量透疹发表,大剂量解毒除热。

麻黄,小剂量祛少阴厥阴之寒,中剂量除外感风寒,大剂量除风寒湿痹。

半夏,小剂量降逆和胃,中剂量化痰散结,大剂量镇静止痛。

桑叶,中等剂量清热疏风,大剂量凉血止血。

总的看,中药用量不同,效果有别,不一一列举。

日常大致规律:花叶、药性善于走窜的药材,多在4—10克,根茎类10—15克,少见30克以上的;矿石贝类介类15—30克。但每一个类型都有特例,注意记住,如细辛不超3克,麝香通常1克。

汤剂用药里,行气活血、温通引经等药物,要轻用为主,取其消散之意;滋补类药物、矿物类重用,取其补养、重镇之意。

鲜药要重用,干品要轻用;外感病用量偏重,内伤病用量偏轻;急症用大剂量,慢病用小剂量;贵重药材宜轻,减少病人耗费,但如果贵重药材没有了,替代药宜用大剂量。

同时,用量轻重,还要考虑病人体格、健康状况、气血亏虚、病程长短、年龄性别等情况,在经方基础上,或化裁、或自拟,在配伍、剂型、药性上,认真斟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医大师金世元传给我的国医之术(安徽)徐而缓
气虚应该怎么补
人参补气汤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用法用量加减
【漫话黄芪】
《藏曌本草·黄芪》
用黄芪泡茶喝治虚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