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聪明的父母,都会教孩子“学坏”

来源:有书(ID:youshucc)

文 | 明月

当孩子从冰箱里拿出一个鸡蛋,你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

相信很多人会和我一样,会对孩子吼道:

“别玩鸡蛋了,会碎掉,放回去!”

但最近看了一个视频,才让我知道,这样的做法,无异于毁掉一个孩子。

以下视频是世界著名天文物理学家、作家Neil deGrasse Tyson的一个演讲。

▲ Neil deGrasse Tyson的演讲视频

他在演讲中说,当孩子从冰箱里拿出一个鸡蛋,让孩子们发现鸡蛋落下去会碎,这就是一个物理实验

而进一步让鸡蛋破裂,让孩子明白鸡蛋能孵化成小鸡,这又变成了生物学的范畴了。

他告诉我们,日常生活中,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具备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索力,总喜欢做一些具有“破坏性”的事。

他建议,父母不要对孩子的捣乱、搞破坏,给予否定或者制止,因为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科学家,理解客观世界的欲望,驱动着他们去不断地探索世界。

瑞士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

“儿童就是科学家,虽然婴幼儿还远没有达到理解世界的程度,但他们却是天然的探秘者,往往比成人更具备发现世界的眼睛。”

经常听到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是破坏大王,却忘记搞破坏是孩子的天性使然。

育儿心理专家叶壮在《21招,让孩子独立》中也指出:

2~9岁是孩子搞破坏行为的高发期,孩子们在这个时间段特别热衷于撕东西、扔东西、拆东西,似乎永远不会消停。

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难以自抑地‘搞破坏’,其实是因为强烈的好奇心。

没有好奇心的孩子,连上帝也救不了,让孩子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虽然会给父母带来很多麻烦,但却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

有的时候,你千万不要小看一个爱捣乱的孩子。

16世纪末,一个名叫詹森的眼镜商人,发现了现在的望远镜。

让人惊讶的是,他发明望远镜的灵感,竟是来源于两个儿子。

受父亲是眼镜商人的影响,两个儿子与眼镜结下了不解之缘,眼镜常常是他们的玩具。

有一天,调皮的孩子们不满足于把眼镜当做玩耍的道具,想进一步拆分它们。

说干就干,兄弟俩把眼镜拆成若干个凹透镜和凸透镜,还把它们分别装在一根钢管的两端。

接着用装有镜片的钢管对准书本,惊喜地发现书本上原本密密麻麻的字,竟变得清晰可见。

不明白怎么回事的兄弟俩,还做了很多尝试,把钢管对准远处,差点吓了一跳,因为明明很远的东西,不知怎么在钢管里就近在眼前。

想一探究竟又无计可施的兄弟俩,只好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

父亲没有对孩子的破坏行为生气发火,也没有对孩子的发问不理不睬,而是试着用钢管向远方观望,发现真如孩子们说的一样。

在儿子的灵感启发下,他就动手制造出一架“望远镜”,著名科学家伽利略就是在这基础上制造出了科学望远镜。

看到孩子搞破坏没有阻止,反而因为孩子发明了望远镜,听着是不是不可思议。

毕加索说:

“我花了四年时间画得像拉斐尔一样,但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像孩子一样画画。”

孩子好奇的目光,常常驱使他们看到比成人所能看到的东西更多。

很多时候,父母为了维持家里的整齐有序,为了减少自己收拾残局的麻烦……

当孩子做出某些看似有“破坏性”的行为时,会勒令禁止孩子做这做那,却不知,很多时候,孩子的小破坏,背后蕴藏着大奇迹。

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每个孩子都会搞破坏,父母们必须正面对待孩子们随时发生的破坏行为。

2018年,浙江衢州高中生饶依珂,获得第18届“明天小小科学家”称号。

令人赞叹的是,这一殊荣,全国仅有3个名额

接受媒体采访时,当被问及自己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她回答说:“因为父母支持自己的爱捣乱。

小时候的她就是很多父母眼中的熊孩子,喜欢拆玩具,到处搞破坏。

下到拖地的拖把,上到房顶的电灯,好奇的她,总是动手拆一拆、装一装。

别的父母遇到这些情况,可能就要暴打熊孩子一顿,可饶依珂的父母不仅不阻止,还会手把手教她。

《憨豆先生》的制作人约翰·劳埃德曾说:

“世界上没有比好奇心更重要的东西了。”

养育孩子,从来不是轻松的,让处于好奇心年纪的孩子,不再调皮捣蛋,消耗的可能是孩子的未来。

还记得2004年曾轰动一时的“哈佛大学拒绝了164个SAT考满分的中国学生”的事件么?

对结果不满的家长向学校讨说法,学校只给出这样的解释:

“您孩子除了满分,什么都没有。”

满分都不入哈佛的眼,那哈佛大学究竟青睐什么样的学生?

其实早在2010年的中外校长论坛上,哈佛校长陆登庭就给过答案:

“哈佛需要知道一个学了很多知识的学生,是否也具有创造性;

是否有旺盛的好奇心和动力,去探求新的领域,是否有广泛的兴趣……”

创造性、求知欲、广泛的兴趣……哈佛校长所提到的,好奇心无疑是具备这些能力的关键因素。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的一段话:

“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

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

世上本没有缺乏创造力的孩子,可父母一味地把孩子的“探索力”当“破坏力”,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无形中就是切断了孩子今后自由飞翔的翅膀。

曾有人采访一位在医学领域有过重要突破的科学家。

当被问起,为什么总会有这些超乎凡人的奇思妙想?

他说:

“其实,这和我小时候,母亲对我的教育方式有关。

有次我踩着椅子从冰箱里拿一瓶牛奶,可是不小心,瓶子掉在了地上,牛奶溅得满地都是。

很快母亲闻声而来,但惊讶的是,她并没有对我大叫大嚷,也没有惩罚我。

而是说,反正奶瓶已经摔碎了,不如我们把它打扫干净之前,在牛奶中玩几分钟。

我听母亲这样说,高兴极了,立刻就在牛奶中玩起来。

几分钟后,母亲对我说,罗伯特,现在你必须把它打扫干净了。

我选择了海绵,妈妈一起把那满地的牛奶打扫干净了。”

接着,科学家又说:

“等我们打扫完之后,我母亲说,现在我们重新把瓶子装满水,看你有没有办法把它拿起来,而不让它掉下去。

我很快就发现,双手抓住靠近瓶嘴的地方,瓶子就不会滑掉了!”

说到这里,人人都羡慕他有一位如此宽容、明智的母亲。

很多父母会因孩子打破一个花瓶、洒了一地水、弄脏新衣服,而迁怒于孩子。

然而花瓶碎了、地板脏了可以再买、再擦,可孩子的好奇心就真的一去不复返了。

爱因斯坦说:“神圣的好奇心”是一株脆弱的嫩苗,它是很容易夭折的。

面对因为孩子拆掉金表而大发雷霆的一位母亲,教育家陶行知就曾制止道:

“与其把孩子暴打一顿,不如把金表送到表行,请师傅修,让孩子在一旁看。

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也培养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所以,给予孩子 “搞破坏”的机会,甚至陪着他们一起“破坏”

在“破坏”的过程中,和他们一起去发现、体验、探索这个世界,这,才是很多父母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共勉。

作者:明月,有书原创作者。有书,让阅读不再孤单,2000万阅读爱好者都在关注的公众号,关注公众号:有书。本文原创首发于有书(本文已获作者授权转载),转载请联系有书君微信号:youshu92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顶住!千万不要吼那个爱捣蛋的孩子
哈佛研究发现:智商高的孩子,在6岁前,通常有3个明显表现
这孩子好奇心很重,日后一定是个科学家!
孩子有没有出息,就看这一点
哈佛研究: 孩子智商高不高, 6岁前就能看出来, 有这3个特征就乐吧
阿达想当科学家的梦想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