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孩子打招呼
案例:妈妈带孩子回老家,出发前就跟孩子说见到爷爷和奶奶要大声问好。可是孩子到了老家,怎么说都不肯叫。妈妈烦躁地说:“快喊爷爷啊,怎么这么没礼貌呢?太不听话了。”结果妈妈越批评,孩子就越犟着不喊。
分析:见面问好,是基础的社交礼仪,是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但若为了培养孩子的基础礼仪,而采取逼孩子打招呼的方式,往往会事与愿违,尤其是对于叛逆期的孩子,越逼迫越叛逆。
爸妈见孩子不肯打招呼之后,尝尝说孩子有点内向。妈妈给孩子贴上了“内向”的标签,于是一个不爱打招呼的孩子,就可能被妈妈强化出来了。妈妈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摧毁着孩子的安全感、归属感和价值感,让孩子缺乏力量去自我成长、自我构建。
实际上,要培养孩子“见面问好”的礼貌习惯,并不需要逼迫,大人做好榜样就好。如果爸妈总能热情地与别人打招呼,那么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会养成“见面问好”的好习惯。
面对被人的夸奖,“哪里哪里”的谦虚
案例:妈妈带着孩子在小区骑自行车玩,有个阿姨看到了,夸奖说:“哇!你家孩子车骑得真好啊!”这时很多妈妈会谦虚地说:“哪里!哪里!好多小朋友都比他骑得好呢。”孩子听了,一脸黯然。
分析:听到夸奖时,中国父母习惯性地回复“哪里哪里”。然而,对孩子而言,很多时候却是一味毒药,甚至会杀死孩子那点脆弱的自信心。他很可能认为真的是自己能力不行,这样一来,很可能会出现自卑情绪,并且懒于付出努力。
有的爸妈,还有另一种担心:害怕孩子因得到太多夸奖而变得骄傲。他们想用这种方式来培养孩子谦虚的性格。其实,只要能教给孩子正确归因的方式,爸妈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孩子会骄傲。这位妈妈为当时可以这么说:“嗯,他最近经常练习骑车,进步很大。”妈妈对孩子客观的肯定和鼓励,会让他更好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总之,面对别人对孩子的夸奖,慎用“哪里哪里”的谦辞,也许我们需要做的,只是笑纳别人的夸奖,同时鼓励孩子做得更好。
碍于面子不会拒绝
案例:春节期间,全家人聚在一起,一个亲戚给两岁半的宝宝喂了一个开心果,本来妈妈也说不要给孩子吃,但是孩子想吃,亲戚也说:“没有关系的,我家孩子一直这么吃。”为了顾及亲戚面子,妈妈没有坚决制止。不料,开心果却卡在宝宝气管里,到医院做了气管切开手术也没有挽回宝宝的生命。
分析:大人在给自家孩子吃零食的时候,都会分给一起玩的孩子,以显出自己的大方和友好,而另一方的爸妈常因不好意思拒绝别人而只好默许,或者虽口里说着感谢,可心里却充满了担心。
分享是我们的传统,接受别人善意的分享是一种礼貌。然而,如果这个分享是你不需要的,或者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有影响的,那还是礼貌而坚定的拒绝比较好。比如,“谢谢啊!不过他经常吃了糖之后就不吃饭,千万别给他!”或者“谢谢,我家孩子还不会吃坚果”等。
如果孩子吵着要,对方坚决给,那妈妈就先帮孩子收下,并告诉孩子:“奶奶的礼物,妈妈先帮宝宝收着,等宝宝吃完饭再吃。”
| 来源:网络,如涉及原作者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