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水的有关部门 网民建议恢复天水耤河的“耤”字的本来写法

耤河是天水的母亲河

是渭河的最大支流之一


由于电脑技术和

汉字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

出现了

把“耤河”误写为

“籍河”或者“藉河”的误会

……

面对这条流入血脉的河

天水网友有话说

网友:天水之杞人

耤河是天水的母亲河,是渭河的最大支流之一。

由于电脑技术和汉字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现了把“耤河”误写为“籍河”或者“藉河”的误会。

现在,我以我个人的文字工作经历简单回忆一下这个误会发生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在印刷文本的铅字时代,人们书写和出版物(印刷品)都是使用“耤河”字样。在我参与编辑出版的铅印本《天水四十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89年6月版)》p150和p505等处均使用的是“耤河”字样.只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由于电脑技术和文字电脑排版技术的迅速发展,印刷铅字很快被淘汰,代之以电脑汉字排版技术数字化。但是,由于耤河的“耤“”字仅仅是天水使用(北京天坛还有“耤田”在使用,但使用频率相对较低。)电脑汉字数字化字库里没有“耤”字,这就难坏了天水的文字工作者。不知道是谁首先使用“籍”或者“藉”予以代替,解决了电脑里打不出“耤河”字样的问题,且无奈地被方方面面被动接受,直至天水市官方也予以接受,在文章、地名和路标等处使用。因此,“耤河”就先后变成了“籍河”或者“藉河”,使用频率较高的是“藉河”。 

 
现在,随着电脑数字技术的发展和不断丰富完善,汉字字库有了“耤”字。但是,由于人们的书写习惯和思维惰性,没有及时把耤河的“耤”字改正过来,以至于造成了一些误会。方方面面对此意见较大。因此,笔者建议天水市地名办公室就此专题起草一份《恢复天水市“耤河”文字书写规范化 》的相关报告,由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后予以实行,以正视听。  


【编者按】天水古老的母亲河——耤河,近年改名为“藉河”。由于传统发音和文化认知等原因,导致“耤”、“藉”、“籍”混用,为中国文化历史名城天水蒙上了难以抹去的难堪和尴尬。对此,定居天津的天水籍作家秦岭先生站在历史、文化的多重角度,先后推出了《何忍“耤”字别天水》《一条走失了名字的河》等文章,对“耤”字进行了综合考证,并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呼吁恢复“耤”字,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2019年9月6日

中央纪委、监察部主办的

《中国纪检监察报》

专门推出了秦岭先生的文章

《融入我血脉的耤河》

(原标题《一条走失了名字的河》)

特此转载

融入我血脉的耤河

秦岭


  (上图:《中国纪检监察报》 2019年9月6日)

(上图:耤河的原字)

(上图:古文中的“耤”字)

(上图:北京先农坛祭坛仪式上演绎“耤”字)

(上图:北京先农坛“耤田”介绍)

(上图:“耤”字会意图)

河天水城区段
天水在线2016年8月11日航拍

江河万古流,唯有它,如今走失了自己的名字。 


  可老家天水的一位教师这样告诉我:“我感官上不适应新改的名字,在我们民间,干脆叫它无名河了。”教师用词很有意思,他不是用“感情”而是用“感官”。感官属人体的敏感地带,它可以感受陶醉与刺激,还能感知莫名其妙的奇痒。 


  这条无名河曾叫耤河的。天水有句老话:“不懂‘耤’字的人,一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我有关耤河的记忆多半在少不更事时代,却清晰如昨。外婆说:“耤河从天上来,又要回天上去。”它是我出生以来见到的第一条河,流经外婆家所在村子的北山脚下,由西向东,蜿蜒平静。除汛季外,深处足以没膝,浅处宽达两丈;夏天可以游泳,冬天可以溜冰。上游和下游常常分流出一股股清亮的埝渠,如银绸般在村寨、田陌、芦苇荡之间飘舞,于是便有了水磨、水车“吱吱呀呀”的民谣。我们最快乐的日子是在夏日的正午,捉一罐活蹦乱跳的泥鳅,然后穿过大片大片的稻田,散坐在成行的白杨林中,与大麻池里的青蛙们一起放歌。蓝天下,沙滩上、芦苇中,白鹭、大雁、野鸭起起落落,在山影与水波之间划出一道道神话般的弧线。很久很久以前的当年,这条河流的儿女伏羲、女娲、秦非子、李广、李陵们是否也捉过泥鳅,是否也在沙滩上留下过一串串脚印,咱不晓得,那都是几千年前的事儿了,几千年后的天水娃写作文时,常会用这样的题目:耤河,我的母亲河! 


  那时的我们真的更像无忧无虑的泥鳅,赤脚,光身,就差一条尾巴。

 
  差十条尾巴也不要紧,要紧的是“耤”字似乎总是考量着我们发育不全的智商。伙伴们往往会争得面红耳赤,比如“耤”字在《新华字典》里发“ji”、“jie”两个音,但天水人却偏偏发“xi”音,而且这个字和“藉”字在字典里不仅发音一致,长相也差不多。当然,“藉”字活该不招人待见,有“践踏”、“凌辱”的意思,幸亏“耤”顶部没加草头,否则,既埋汰了耤河,也羞煞了两岸的万千人家。 


  村小的师者乐了:“真是一帮狗屁娃儿啊,咋这么瞎比较哩?‘马’字和‘驴’字也挺像,但马是马驴是驴。咱天水马少驴多,你们将来可千万别把‘马’字改成‘驴’啊!我告诉你们:耤,自古至今有‘xi’音,意思是帝耤千亩也,只是《新华字典》里遗漏了这个音而已。编字典的人可以不晓得,咱不能不晓得。咱天水是出三皇之首人宗爷伏羲的地方,只有天水才配有这个字,它是天水的老宝贝。你们长大了,就晓得了。” 


  这样的道理,果然是长大后才晓得。师者的解释,语出汉代《说文》,其意指帝王亲自下田耕作,谓之耤田,以示“劝农”,此神圣的仪式自周始,传承至今。“耤”字,实际上就是华夏民族“民以食为天”的古训和中华农业文明在大地上的巨大投影。这样的投影,让“天一生水”的天水成了尊贵的天书。

 
  某次应邀赴北京参加一个文化座谈会,参观先农坛时,一块古老的石碑赫然闯入眼帘,上书二字:耤田。有学者得知我老家在天水,两眼顿然放光:“先农坛是耤文化的反映,但耤文化的根在天水。天水太遥远了,有机会一定去天水看看耤河。”那次座谈会,我当然是有备而去的,我大致表达了这么个意思:天水作为羲皇故里,是“耤”字扎根天水的不二理由,它是中国农耕文明的活化石。耤河不大,却是中国第一条赋予华夏文明符号的河,而且没有之一。耤文化不仅是伏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由“耤田”演绎而成的俚语“一亩三分地”的文化源头。后来,我把这些观点写进了文章。 


  那些年回老家,我也曾沿耤河溯流而上,这才发现,耤河一年比一年瘦了,水面宽处不足二尺,窄处则像一条羸弱的草绳。泥鳅看不到了,蛙鸣听不到了,稻田、芦苇、白鹭、水磨销声匿迹。一位老农说:“耤河越来越小,是因为城市越来越大,天水人,得靠它活着。” 


  不记得是哪一年,有老乡来津做客,他告诉我,干旱的老家终于有湖了,是在城南围建了几个首尾相连的人工橡皮坝,集腋成裘般蓄满了耤河水。天水摇身一变,水灵了,光鲜了,像个有天有水的地方了。尽管是假湖,但人们却体味到了真实的欢愉、满足和陶醉。他说:“我每次在湖畔遛鸟,心中难免发虚,总觉得这是濒危的耤河拼劲全力的一次回光返照,或者,悲壮的绝唱,尽管,这样的悲壮也不失为一种湖光山色的风情与美丽。你知道吗?湖叫天水湖。” 


  “这是耤河生命的馈赠,为啥不叫耤湖呢?” 


  老乡说:“连‘耤’字都放弃了,还要什么耤湖哩。” 


  这是我获知天水放弃“耤”字的开始,而取代“耤”字,恰恰是那个令天下所有的母亲河和她的儿女们最忌惮的字:藉。也就是说,“耤”字连同耤河的名字一起,已被悄悄掖进岁月的胳肢窝里。老乡长叹一声:“一字之差万里遥,河已无名。老弟能带我去北京先农坛看看吗?只为拜谒耤田碑。” 


  我回应:“你去与不去,北京的耤田碑始终在着,可它等的,也许不是你。”我本来还想补充几句的,比如天水恰恰是设立耤田碑、“耤”字碑的最佳选地,可我发现已无话可说。 


  后来去天水,果见坝中秋水,疑似湖光。只是我想,这样的鲜亮假如真的是耤河——无名河的回光返照,它会是一面明晃晃的镜子吗?很多人都在湖边照相,可取景框里,满满的,全是一方水土的倒影儿。 


  一位小女孩很热情:“叔叔,您是来咱羲皇故里旅游的外地人吧。” 


  “……哦,是。” 


  “外地人总是搞不明白咱这条河,那我告诉您,它叫藉河,有名字的,草字头下面一个‘耤’字。您一定得记住喽。祝您旅游愉快!” 


  小女孩蹦蹦跳跳,像消失在花丛中的一条无名河。

2019年8月10日于天津观海庐


(以上3张照片,“耤”、“藉”、“籍”字在天水的乱像。)
河源头位于甘谷县古坡草原
天水在线2017年8月4日摄
河流经甘谷县古坡镇大卜峪村
天水在线2017年8月4日摄
河流经甘谷县古坡镇沟门村
天水在线摄于2016年7月18日
河流经秦州区关子镇高炉子村
天水在线摄于2016年7月18日
河天水城区段
天水在线2014年9月28日航拍
河天水城区段
天水在线摄于2016年7月18日
河天水城区段
天水在线2011年7月1日摄
河天水城区段
天水在线2016年2月4日晚航拍
河天水城区段
天水在线2018年12月28日航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老的天水,你当真要和这个古老的“耤”字说再见吗?
天水城赋
【城事】天水城南水月寺
向度之声|雪落天水
送田孟海去水城
先农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