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瑜之死的真相:他到底是被谁气死的?是诸葛亮还是孙权?

    作者必看采用即有稿酬,每月6000元等着您:《阅读悦读》作者奖励标准(2019年第一版)和征稿选题

    作者:刘宏宇

    这还用问吗?周瑜当然是让诸葛亮气死的。

    这个,认真说起来,恐怕只能是小说家的“演义”。

    《三国演义》是小说、文学作品,而且是好几百年前的。

    文学作品,免不了想象;小说,或多或少,都带虚构。

    好几百年前的想象和虚构,今时其实是满可以怀疑一小下下、动摇一小下下的。

    好比周瑜的被“气死”。

    就算,这位文武全才的杰出统帅,真的是死于“气”,气死他的,也肯定不是诸葛亮,而更应该也更可能是——他的“主公”——孙权。

    (一)《三国演义》的“态度”

    《三国演义》关于“正统”和“敌友”的基本逻辑,大抵如下:

    刘备是经汉献帝刘协“认证”的汉室宗亲,故而代表“正统”——刘备最核心的敌人,是曹操,故而曹操是最大“反派”——最大反派曹操,虎视江东,根据“敌人的敌人是朋友”的“法则”,则江东应属“正面”——孙氏是江东“之主”,故而,孙氏当居江东“正统”……

    这个基本逻辑之内,周瑜诸葛亮的“小逻辑”,可概括如下:

    诸葛亮“臣本布衣”,被后世舞文弄墨的太多“布衣”读书人,认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绝对高度”;周瑜跟诸葛亮做对,甚至多次起意要杀掉诸葛亮,故而周瑜可恶!周瑜“嫉贤妒能”,心胸狭窄,早晚是“孙刘联盟”的障碍,既生瑜、何生亮,气死活该!死的好!死的及时!

    关于诸葛亮和周瑜以及周瑜的被气死,以上,差不多可以算《三国演义》小说的“态度”。

    没错——态度。任何源自人类意识的产物,都有“态度”,文艺作品尤是。

      (孙权)  

    基于“态度”,还演义出了“卧龙吊孝”情节,诸葛亮“英雄惜英雄”的高风亮节,又大大闪了一次光。

    这个闪光,让唐国强老师动情投入的表演,近乎升华到了“现象级”!

    不知怎么,当初看唐老师的这段表演时,总避不开一缕“活思想”,就是:诸葛亮真的很痛惜周瑜的死,也真的为周瑜亲信乃至江东集团对他的怨怼、仇视,感到十二分的委屈。好像想说,周瑜之死,真的不怨他,甚至不怨周瑜他自己……那么,问题来了——怨谁呢?

    换句话说,谁,更应该对周瑜的死,负上责任?

    琢磨了好多年,那段戏也看了六七八遍,似乎有点儿感悟——冲前来吊孝、哭得稀里哗啦的“卧龙”剑拔弩张的江东文武,要么真的是没明白周瑜到底是被谁气死的,就认准了诸葛亮;要么就是有其他想法,但或不便或不敢就发散出来,于是只好对着上赶着跑上前台的诸葛亮发飙。

    (二)周瑜之死是“孙刘联盟”的绝对损失

    先纠正一个很多人都会有的误解,就是周瑜是年轻“小生”,诸葛亮是练达“老生”。

    这个是戏剧的行当分配造成的误解,最原始的根源,可能是“周郎”的称谓。

    “周郎”的称谓,可能跟周瑜“出道早”、外形俊雅、举止潇洒有关。传说周公瑾十三四岁就“官拜水军大都督”,这个肯定太夸张。但周瑜的确少年成名,年少理军;只不过,“官拜水军大都督”,肯定是后来了。

    多年前看过一个还算靠谱的资料,其中提到赤壁之战时主要人物的年龄,说诸葛亮最多29岁,而周瑜最少也已37岁。信的话,就是说,周瑜最起码比诸葛亮年长8岁。

    年轻的诸葛亮,并不像他后来很多年在《出师表》(前出师表)中自诩的那样,是“布衣”。至少不纯粹。往上不捯,就说同辈——他的哥哥诸葛瑾在江东做官,且职位不低,这差不多“地球人都知道”;他另外的兄弟,也有在江东做官的,只不过没有诸葛瑾职位高,且不关乎他聚焦的“军事政治”领域。

    本来,诸葛瑾是邀了诸葛亮也去江东做官的。江东方面,也很欢迎。可诸葛亮没去。

    为什么没去,除了小说评书渲染的“良臣择主而事”的高远,怕也难免“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考量。要说还有第三个方面因素,就该是诸葛亮自己的小算盘。

    他有才学,也有近乎相配的野心,寄望“位极人臣”的高目标。“不求闻达于诸侯”的话,是在已经“闻达于诸侯”之后说的,跟亿万富翁暴发户说“没想过要发财”一码事来的。年轻的“布衣”诸葛亮,或许在“三顾茅庐”之前,并没完全看清自己作为“卧龙”的未来;但“卧”在“岗”上的他,应该是看清了去江东的未来——哥哥在上,免不了管手管脚、拉三扯四,十有八九影响施展。更不妙的——江东有“周郎”,手握重兵,能耐所及领域,跟他有超过80%的重合度,跨马挥剑入阵冲杀的本领和“托孤大臣”的地位,更是他诸葛亮这辈子无论如何也没法“蹚平”的两座坚峰。有这么一位在前、在上,想要“位极人臣”,不出重大意外的话,可是有的熬了!

    换个角度看,如果不投江东,而像后来那样跟了刘备,继而几乎别无选择地确立了“联吴抗曹”大战略,之后,总体格局上讲,至少在赤壁之战前后,周瑜,江东“不二”的军事统帅,无疑在“孙刘联盟”中属于“定海神针”级别的核心支柱。这一点,诸葛亮能看清;比诸葛亮成熟老辣得多的刘备,更是洞若观火;天生的权谋大师、江东年轻的“坐馆”孙权,也一清二楚。

    有周瑜的“孙刘联盟”,甭管周瑜跟诸葛亮之间如何龃龉,都没影响大局;甚至,某种意义上说,那些摩擦,至少在客观上,起到了相互激发、促进的作用。结果,“孙刘联盟”,以极端弱势,奇迹般、划时代地在赤壁打败了雄视天下、气焰滔天的曹操,使其大伤元气,好多年没缓过劲儿来,从而给江东赢得了“安心谋发展”的历史机遇,也给刘备集团赢得了喘息之机。

    可以说,没有赤壁之战的胜利,就没有后来的“三足鼎立”。而没有周公瑾,赤壁之战的胜负,就没法说了,因为,没有周公瑾,赤壁之战这档子事儿,十有八九都不会有!

    后来,周瑜死了。孙刘两家为荆州的实际控制权的来回撕逼,使得没有了周瑜的“孙刘联盟”,脆弱、逼格得如同掉进马桶的卫生纸,最后以横竖看着都觉得相当“无厘头”的夷陵之战而告彻底破产!

    假设周瑜活着,没死那么早,想想看会是怎么样的故事——他会竭尽全力武力占据荆州,迫使并促使刘备集团尽早攻取西川;“吴下阿蒙”吕蒙,恐怕也会被调教、摔打成“合格接班人”,弄不出跟刘备结死仇的蠢事(攻袭并斩杀关羽),那样,也就没有“夷陵之战”了。

    没有夷陵之战,刘备或许就还能多活几年,或许就有机会站稳西川。有刘备在,孙吴背盟联曹,即便不多加慎重而“就这么着了”,曹魏也会多一分谨慎考量。况且,假如到那时,周瑜还在,“背盟”的可能性,还有可能大大降低。理由很简单——相比没有了曹操的曹魏,刘备显然是更加危险的对手!

    可惜,周瑜死了。在如日中天的季节,死于莫须有的“气”。

    诸葛亮吊孝时候的哭泣,与其说是哀悼他,不如说是为“孙刘联盟”的灰暗前景悲叹。

    (三)功高震主——周瑜之于孙氏兄弟的“原罪”

    按《三国演义》说法,周瑜和孙策是“连襟”,更是鼎定“江东大势”的合作伙伴。

    但他们都不是江东的“传统势力”,对于像张昭和后来的陆逊那样的江东传统士族来讲,就是压了“地头蛇”的“强龙”。

    孙策孙权兄弟的父亲孙坚,官拜长沙太守,属“流官”,严格讲,不算“本地势力”。

    孙坚孙策父子,都是强悍的军事统帅。很大程度上,孙氏对江东的占据和统治,是建立在“武力”基础上的。其中,特别是孙策时代,能文能武、儒雅洒脱的民间“偶像”周瑜,为其政权的巩固和与江东士族的磨合,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周瑜可谓是孙策时代江东权力集团中的“第一重臣”,已现“功高震主”之势。

    大多数人在读《三国演义》时,都会多少轻视、忽略有关江东的部分。如果关注了江东部分,仔细点儿看,再前后多对几回茬口,不难发现,孙策逞一时之愤杀了“仙人”于吉之后,周瑜就没再在他身边出现过,相关表述是去“鄱阳湖习练水军”。甚至,孙策临终托孤,周瑜都没真正露面。这对连襟加合作伙伴,“分离”到如此程度,是不正常的。

    但也许,这种“不正常”,在孙策还活着的时候,仅限于他们俩人的“个人之间”。孙策对周瑜之于江东的重要性,至死都有着清醒认识,因而才会留下“外事不明问周瑜”的遗嘱。

    对周瑜来讲,这个遗嘱,很是意味深长。一方面肯定了他的重要和地位;另一方面,也“决定性”地界定了他的职分——外事。言外之意——“内事”,他周公瑾不能染指!

    什么是“外事”?什么又是“内事”?这两者,能泾渭分明地区分开来吗?或者说,对才大十几岁不满二十岁的接棒人孙权来讲,会怎么去区分呢?

    孙权接掌江东大权时,江东政局并不能算“稳定”。在尚处“粟作文明”的东汉末年,江东也还没有后来那样的经济规模。所以,若想“存活”得“不负父兄创业之艰”,基本不懂军事的年轻领导者,最核心甚至可以说“唯一可以”去谋求的,就是自给自足式的偏安一隅。

    综合孙权当时的年龄、经验,以及张昭为代表的最主要“做工作对象”亦即江东士族集团的利益考量等等这些因素,可以很清楚地推想到——他们更寄望平和的磨合与发展,而相对应地势必更倾向远离争霸性质的战争。继而,他们会认为,跟曹操势力隔着长江天险、并算不上多么富足的江东,一半时也还进不了曹操武力征服的“大菜单”。

    所以,对孙权来讲,至少在曹操多少出乎他们意料的大兵压境之前,他所执掌的江东,只有“内事”,没啥“外事”。于是,被亡兄孙策“定格”在“外事”上的周瑜,就还是不“问”的好。甚至,可以想象,年轻文弱的孙权,都未必有勇气时常面对剑甲铮然、功高盖主的周瑜。周瑜也很“知趣”,一直在“鄱阳湖习练水军”。

    对于正当盛年、一腔抱负、满腹韬略的周瑜来讲,恐怕,从“外事不明问周瑜”开始,就“郁闷”了。

    (四)诸葛亮跟周瑜的矛盾“要劲儿”,孙权跟周瑜的矛盾“要命”

    曹操夺取荆州,陈百万之师于大江对岸,给孙权发来“软檄文”,这个《三国演义》是说的比较明确的——曹操信中,先说跟孙权的父亲“文台”(孙坚的字)如何“故交”,对孙策又是如何钦佩,还似乎提到了跟幼年孙权的“交往”,又说严厉打击了谋害“故友”孙坚的荆州刘表集团……好一番热乎过后,提出跟孙权“会猎江夏”,明面上的意思,是邀请孙权的江东跟他会合,一同剿灭“残喘”于江夏一隅的刘备。当然,不管提不提,“否则”及后面的战争威胁,都是不言而喻的。

    曹军号称百万,除去“虚夸”、荆州兵、后勤保障等等因素,有生战斗力兵员,恐怕也不会低于三十万,至少是当时江东可调配兵力的五到六倍,这是“硬实力”。

    还有“软实力”——曹操代表天子。跟曹操对抗,就是跟天子对抗!曹操是冲刘备来的,你江东帮忙则罢,不帮,仅仅是“不帮”,不用“对抗”,就是“助逆”!

    此等情形,从“本位主义”的角度讲,真的是“不战为智”。

    所谓“孙刘联盟”,是刘备一方主张的,刘备一方也是更大受益者。这一点,包括周瑜在内的江东“智库”,应该是有比较统一的认识的。

    基于这些,孙权首先咨询张昭一派。而面对曹操,当属“外事”,按孙策遗嘱,应该去问周瑜。所以说,孙权首先跟张昭商量的这个动作,就已经流露出“谋和”的基本态度。

    这时候,武将们不干了,有人出面提醒孙权应该遵照遗嘱咨询周瑜。

    这个提醒,肯定会让孙权不舒服。而这个不舒服,更会着落在周瑜身上,而不是提醒者。

    周瑜这时候,从鄱阳湖回来了——面对严重军事威胁和是否跟穷途末路的刘备联盟这样的大题目,他选择了担当。并且,在这份担当开启之初,他就说出了让孙权十分不受用的话——我等皆可降,唯主公不可降。

    这句充满了睿智和犀利的话,顷刻间,把孙权逼到不得不战的死角!

    孙权是没有军事才能的。至少,跟曹操、刘备、周瑜这些人相比,是“没有”的。这个很容易印证——看看“逍遥津”那段就知道了。

    没有军事才能的孙权,面对不得不战的局面,不仅要完全倚重暗自畏惧的周瑜,还得笑嘻嘻木偶一般跟比周瑜更可怕的刘备,结为盟友。

    好在,刘备一方派来年轻儒雅的诸葛亮当代表,本方又有鲁肃当“调和剂”。这场大战,孙权“大撒把”了——任周瑜跟诸葛亮如何龃龉,都权作不知。

    诸葛亮跟周瑜,可谓“棋逢对手”。他们的“相通”,不仅体现在都想到“火攻”的战法。那个是很浅层的。作为战略级军事统帅,他们都想到了“胜利以后”。

    相关考量中,最凸显的一点,就是“胜利以后占据荆州”。周瑜的目的,是加强江东对曹操势力的屏障,占据战略主动。诸葛亮思谋的,则更可能是他实际代表的“荆襄集团”的现实利益(这个可能不少人会非议,会在另外的文章中阐述)。

    同时,他们也都会想到,打垮曹操后,联盟会面临“化友为敌”趋向,至时,对方,将成为最强劲对手。所以,借着当下的联合,他们会尽可能摸对方的“底”。过程中,占据强势和主动的周瑜,还会有给诸葛亮“攒材料”的意图。

    小说评书渲染的周瑜千方百计要置诸葛亮于死地,完全出自贬周瑜扬诸葛亮的艺术夸张——诸葛亮是刘备集团当时最倚重的谋士,如果在联合抗曹的过程中被盟友所杀,那这个联盟岂不大大的被破坏、被动摇了么?杀掉诸葛亮的人及其集团,岂不是要为这个破坏和动摇负全责?这道理,用脚趾头都想得出来!周瑜那么聪明那么练达的一个统帅,岂能不察?!

    对诸葛亮的“刁难”甚至“迫害”,只是“测试”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在给刘备集团施加压力。目的在于维持、增进抗曹军事行动的高效,更在于为未来的“战果分红”打基础。

    所以说,周瑜跟诸葛亮之间的矛盾,更是“角力”,而非“决死”。至少,在赤壁之战前后,是这样。

    而孙权和周瑜的矛盾,则是基于“原罪”、难以调和和转圜的,赤壁之战胜利之后尤是。

    一个功高震主的军事统帅,获得巨大胜利,赚走“齐天”赞许,“圈粉”无数,劲舞于风口浪尖,而今迈步从头越。

    一个不懂军事的年轻主公,战时直似木偶,往好里说是“贤明”,说难听点儿就是“孱弱”,默默无闻,无边落木萧萧下。

    这种微妙而危险的反差,必定会让谈不上“根基”的年轻领导者,生出深深忧惧。

    于是,胜利后,严重的军事威胁不再,善于权谋的孙权,便对周瑜展开了“要命”级别的权术攻势。主要两个动作:

    一是在荆州的问题上,不顾周瑜严重反对,对刘备集团采取妥协策略,且针对周瑜近乎“逆来顺受”的一次次调整一再掣肘。这个,从《三国演义》似乎不很容易直观地看出。那是因为《三国演义》是站在以刘备为“正统”的立场来讲故事的。同样的故事,同样的文字,反转立场到江东一边,孙权跟周瑜“使反劲儿”,就近乎一目了然了。真正让周瑜窝火的,不是诸葛亮的狡黠和刘备的“无赖”,因为他很清楚,他们是对手,甚至是“敌人”。而孙权是被故友托付要誓死效忠的主公啊!领导不信任,干多少都是白搭,干的越多,毛病越大。到哪儿都是这个道理!到哪儿,这都是比跟外面打仗打败了更糟心的事儿!

    孙权“气”周瑜的另一个动作,比较明显,就是嫁妹。

    按《三国演义》说法,嫁妹,只是“赚刘备”到江东的借口——孙权算刘备的晚辈,他的妹子青春刚萌,而刘备已年近半百,谁都不信这场婚姻会是来真的,包括刘备本人。

    但最后竟假戏真做了!

    小说、评书、戏曲,把这个故事渲染得阴差阳错、异彩纷呈——孙权跟刘备沾了亲,刘备得了娇媚年轻的新妻,新娘子得到了虽年岁大但万里无一的英雄夫婿,孙刘联盟从上半身的礼尚往来飞跃到了下半身的滑腻亲密,荆州成了两家床头柢尾的情趣绣球……一切都那么的美不胜收,只有一个倒霉蛋周瑜,所有计谋都响亮地彻底破产!

    带兵追逐被刘备“拐跑”的主公小妹不得,望江兴叹的当儿,他在绝望中恍悟:孙刘联盟无论前景如何,都已借着这近乎荒谬的联姻,滚到了主公的掌握之中。而他这个殚精竭虑的大功臣,自这一刻起,就算完全“出局”了。可怕的是,这个“局”,绝不是此刻才开始的!更可怕的是,他居然丝毫没察觉,甚至到此时此刻,仍然想不出,这个“局”,究竟是从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开始的!

    换了我是周瑜,也得吐血!吐到生无可恋!

      (大小乔)  

    【作者简介】刘宏宇,常用笔名毛颖、荆泓。实力派小说家、资深编剧、北京作协会员,“夏衍杯优秀电影剧本”获奖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正说周瑜之死
与曹操赤壁大战前,孙权在犹豫什么 ?
庞统落凤坡之死有内情,凤雏是孙权间谍?解析刘备入蜀的阴谋与阳谋
影响中国的85位名臣——周瑜
周瑜真的比诸葛亮差吗?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史之三国时期的重要战争(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