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3年高考复习:鉴赏诗歌的语言教案

2013年高考复习:鉴赏诗歌的语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准确理解诗歌常见语言风格特点
2、掌握高考对诗歌语言风格考查的方式及答题要领
3、掌握高考对诗歌关键词考查的方式及答题要领

教学重点:

高考对诗歌语言的考查方式及答题要领。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高考对诗歌语言的考查要求

2、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

知识网络梳理

一、考点要求

中国古典诗歌说到底就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诗歌丰富的思想感情、优美的意境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这就要求古典诗歌语言精炼、含蓄、富于形象感和感染力。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要求考生了解诗歌语言的这些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调动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法,进一步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

二、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

古代诗歌的的语言一般具有“简练、新奇”的特点。所谓“简练”就是用最少的字表达出最丰富的内涵,分析诗歌的语言,除了理解语言字面的意义,还要体会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进而把握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所谓“新奇”就是用特殊的词法、句法,取得一般用法所难以达到的效果。分析诗歌语言,除了分析语言的用法,也要分析这种表达效果,进而把握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高考题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往往注意这些“简练”而“新奇”的语言,语言用得好也在于此。既要注意它的多重意义,也要注意它的语言特点和达到表情达意的效果。

要准确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就要懂得“诗家语”,即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并学会关注诗歌中的常见语言类别及特殊语言形式。

(一)关注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而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例①(2003年全国I卷)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问: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例②“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评析】:诗旨在赞美后禅院景色之幽静,抒发寄情山水之胸怀。诗人清晨登常熟县的破山,入破山寺(即兴福寺),在旭日初升、光照山林的景色中,表露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走到幽静的后院,面对美妙的佳境,忘情地欣赏,寄托自己遁世情怀。“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意境尤其静净。

一个悦字,既是鸟悦,也是诗人见到青山欢鸟后的那种愉悦心情的写照. 一个空字, 是说潭水涤除了尘世的杂念,使人心空明.

例③“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这里是将“绿”作动词来用,从视角带出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自然想到春天的生机和万紫千红的形象。

(二)关注语序倒装,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例①“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调整后:怜新雨后竹,爱夕阳时山。

例②“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调整后:遥望孤城玉门关

例③“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调整后:一月夜飞渡镜湖

例④“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调整后:桃花依旧(在)春风(中)笑

例⑤“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调整后:欲目穷千里,更上一层楼。

(三)关注四类语言

古典诗歌的语言从内容的角度可以分为:意象语言、情感语言、象征语言、特定称谓语言

1、意象语言

诸如“松”“竹”“梅”“菊”等一类的事物。

2、情感语言

“悲”“孤”“愁”等词语能直接表露情感,如“万里悲秋常作客”中“悲”就能直接表露作者内心的悲愁;还有间接表露的,如“不堪身外悲前事,强向杯中觅旧春”(李益《答许五端公马上口外》),“不堪”和“强”写出了诗人不堪回首青春年少之佳境,只能从酒杯中去回想旧日的事了,传达出内心的凄凉、意绪的消沉。

3、象征语言

有些诗句或所选事物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鉴赏时注意把握其象征意义。

4、特定称谓语言

如“秋水”,指眼睛;“盗泉”,旧时常喻不义之财;“鸿雁”,指书信等。它们大多源于典故或前人诗文。

(四)关注特殊语言形式及表达效果

1、历史典故:把诗歌所要抒发的感情暗寓于所用历史典故。

效果:含蓄凝炼,表意丰富,耐人寻味。

2、谐音:运用音节相同或相近的词去代替另一个词,取得那一个词的意义效果。

例:“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效果:表情达意更含蓄、机智,耐人品味。

3、叠字:重叠使用相同的词语。

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效果:增强情感的表达,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味。

4纯名词组合

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效果:构成典型环境,起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表的效果。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准确理解诗歌常见语言风格特点

2、掌握高考对诗歌语言风格考查的方式及答题要领

知识点讲解

一、【考点分析】

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是较高的要求,历年高考中只是偶尔涉及到,考到的也是常见风格。

二、【常见的概述语言特色的词语】

语言特点:清新、朴素、雅致、平实、华丽、绚丽、幽默、活泼、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精当、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等

诗歌风格: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婉约、婉转、风趣、工丽;苍凉雄健、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缠绵悱恻、情真意切、气势雄壮、自然流畅、忧郁激愤、沉郁顿挫、清新典雅、婉约凄切、新鲜活泼、气势磅礴、奇特新颖、平白清新、语淡情浓等。

(一)、诗歌的语言特色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语言的特色是以少蕴多、简洁凝炼、富有节奏和韵律。

1、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用语新颖别致,营造了一种静谧的意境。

如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之感。

2、平淡

其特点是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词藻华丽,显示出质朴无华的特点。选用贴切的字眼,直接叙述,显得真切平淡,平易近人,但平淡中又蕴含着深意。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但平淡之中蕴含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再如贾岛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语句内容简单,但充分呈现了隐者超然脱俗的神采风韵,流露出了诗人倾羡高洁超俗的世外生活内心世界。

3、绚丽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词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写颜色的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4、含蓄

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诗,李商隐的诗,李清照后期的词。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却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天各一方的夫妻间的挂念问候,其时其景其情,对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统统显于言外,隐于空白。

5、明白

其特点是语言直接、明朗、爽快、通俗易懂,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白居易的诗,像《轻肥》“{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尊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卖炭翁》等。

(二)、诗歌的语言风格

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人、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1.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特征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代表的诗人有屈原、李白、李贺、苏轼、龚自珍等。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了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与追求。代表的诗人有杜甫、辛弃疾、陆游等。

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 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抒情婉转缠绵。

2.许多诗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常见作家语言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陆游的悲壮爱国

苏轼的豪放旷达,辛弃疾的慷慨悲壮

按迹循踪

按要求完成下面试题,试总结出答题规律

        宫 词(朱庆馀)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题目:从语言风格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宫词》语言风格含蓄。||诗中宫女含情不吐,欲说还羞。她们不说宫廷中的黑暗恐怖,不说被关锁在宫中的痛苦,诗人只写她们在会学舌的鹦鹉面前不敢说话,从而表达了宫女们幽怨暗恨和如履薄冰的恐惧心理。||把主旨表达得委婉含蓄。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2004年江苏卷)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题目: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慷慨悲凉,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塞等边塞地名,写征人的戍边生活。“马策”即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马策,刀环虽小而微,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联想,我们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征人的怨情也跃然纸上。

规律总结

考查方式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①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②谈谈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③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④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这类题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李白雄浑飘逸,而杜甫则是沉郁顿挫。但有时候我们不熟悉作者也可以从诗中读出语言风格,有的晓畅明快,有的民歌风味十足,有的口语化很浓等等。

4、答题模式:

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

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名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类型巩固

训练1:                            春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题目:分析《春怨》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的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这一儿化音的使用,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三、四句用质朴的语言表明是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训练2: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题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答:这首诗歌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步骤一)。“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步骤二)。烘托出一个朴素率真的船家女形象(步骤三)。

训练3: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浙江卷)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题目: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语言特色。

答:步骤①刘诗含蓄深沉;吴词温婉悲凉;赵曲明快直露。

步骤②刘诗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吴词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赵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步骤③这三篇作品语言特色各异,均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训练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11年北京卷)

示秬秸 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题目: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语言的鉴赏。诗歌风格不仅要从大处来分,更要从小处来论,不仅要论及技巧与方法,还要顾及语言。在诗歌语言鉴赏中,要熟悉如下模式:总述诗歌的语言风格;结合诗歌内容及思想感情进行具体阐述;用精炼的语言(答题术语)归纳该诗的语言特点。本题题干中答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赏析“平实而富有韵味”这两种语言风格,思考的方向围绕“写景叙事”,在答题时可以先点明风格,再结合诗句分析,最后点明效果。

【答案】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举例:“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等,均无任何修饰之语。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举例: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画出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其他如“人未行”的空寂街景、“忧饼冷”的心态表露,均语浅而意深。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诗歌中炼字的规律

2、掌握高考对诗歌中炼字类题目考查的方式及答题要领

知识点讲解

一、导入

苏轼和苏小妹的故事:   (1)“摇”与“映”(2)“舞”与“隐”

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

沈德潜曾言:“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炼字,就是使“意”——作者的主观情思和诗歌所表现的内容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美学化,只有炼出具体生动的富有美学内容和启示性的字,才能使“意”具有感人的力量。

诗圣杜甫曾写:“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不同时代的诗人都追求的一面艺术旗帜。

二、古典诗歌炼字的规律

1、从位置上来说

五言诗的第二字、第三字、第五字,七言诗的第二字、第五字、第七字,常常是诗人炼字的常见位置。

2、从词性上来说

诗人炼字时常会在“动词”和“形容词”上下功夫,当然也有炼数词、炼副词的。

①炼动词

在鉴赏诗歌时,一要重点关照动词。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诗歌中的动词,一是一般动词,二是活用动词

一般动词

【例1】陶潜:悠然“”南山 (联系修饰语”悠然”考虑) “见”字表现出自然而然的悠闲。

【例2】张先〈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影  (体会意境)

“弄”字使人联想到不仅花在风中摇动,影子也在舞动,描绘出一幅影随花动的和谐画面。

【例3】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 (感受情趣)

“闹”字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写尽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

活用动词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活用为动词来写景抒情,丰富意蕴,强化情感。这些词,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例1】周邦彦“风莺雏,雨梅子”

雏莺在风中长成了,梅子在雨中肥大了。既写出了其形态,又见出其动态。

【例2】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与“绿”道出了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以上诗句中的“老”、“肥” 、“绿”、“红”,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②炼形容词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寂,人心之孤苦。

【例2】“草枯鹰眼,雪尽马蹄。”草枯以后,鹰的眼看得更清楚了,诗人却不说看得清楚,而用了“疾”(快),“快”比清楚更形象。雪融化以后,马跑得更快了,诗人不说快,而用了“轻”,比“快”形象。

③炼数词

【例1】“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数)枝开。”

“一枝”比“数枝”更能突出梅花先于百花开的特点,更能突出诗题中的“早”字。(补充)据传,齐己以诗求教于郑谷,郑谷将“数”改为“一”,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

【例2】“桃李春风杯酒,江湖夜雨年灯。”

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诗人摆脱常境,不用“我们两人当年相会”之类的一般说法,却拈出“一杯酒”三字。“一杯酒”,这太常见了!但惟其常见,正可给人以丰富的暗示。故人相见,或谈心,或论文,总是要吃酒的。仅用“一杯酒”,就写出了两人相会的情景。诗人还选了“桃李”、“春风”两个词。这两个词,也很陈熟,但正因为熟,能够把阳春烟景一下子唤到读者面前,用这两个词给“一杯酒”以良辰美景的烘托,就把朋友相会之乐表现出来了。

再试想,要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别和别后思念之殷,也不那么容易。诗人却选了“江湖”、“夜雨”、“十年灯”,作了动人的抒写。“江湖”一词,能使人想到流转和飘泊,在“江湖”而听“夜雨”,就更增加萧索之感。“夜雨”之时,需要点灯,所以接着选了“灯”字。“灯”,这是一个常用词,而“十年灯”,则是作者的首创,用以和“江湖夜雨”相联缀,就能激发读者的一连串想象:两个朋友,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般情景,已延续了十年之久!

④炼虚词

【例1】“映阶碧草春色,隔叶黄鹂好音。”“自”与“空”这两个副词是本诗的诗眼,只有明白其含意,我们才能深切体会到祠堂前凄凉冷落的气氛,而诗人的万千感慨也下是由此而生发的。

【例2】“落霞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

按迹循踪

按要求完成下面试题,试总结出答题规律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湖北卷)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

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分析: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好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

参考答案:“阔”字更好。(第一步)“阔”是空阔、开阔之意(第二步),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第三步),“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第四步)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浙江卷)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解题指导]了解题目要求后,要快速对全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漠漠烟如织”、“寒山”、“伤心”等词语来看,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应是一种忧伤、孤寂;从“楼上愁”、“宿鸟归飞”、“归程”等词语来看,所表达的应是一种思乡、思人的感情;“何处是归程?”应是一种思而不得。“空”应较好地表达出这种意境。

“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地茫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尽的思念愁绪。“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规律总结

【设问方式】

提问方式: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对诗歌中的某句某字,诗人说“X”而不说“X”,有什么表达效果?(或对诗中的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提问变体: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此诗某句中的某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认为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3.某字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解答思维流程】

古人作诗,讲究一字传神,这类题目要求品味锤炼出的字,妙在何处。因此,不能就字论字,而应回到原诗中,结合诗歌的意境、题旨和诗人表达的情感来进行分析。

[答题思路]①肯定哪个好或更好;

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表层义和深层义;

③展开联想和想象,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描摹景象;

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题步骤】

1、指出该字并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注解:理解词语在诗中的含义;体会该字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和塑造的形象;分析传达的感情;在表述时,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强调其妙处,如“深刻”“含蓄” “突出”“生动”“形象”“传神”等等。

炼字的艺术效果

1.形式:a.化静为动。b.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c.拟人化手法,生动形象.d.形容词使动用法。

2.内容  a 写景状物  b表情达意

类型巩固

训练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广东卷)

       溪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形象的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训练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全国卷2)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训练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08全国卷Ⅱ)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答案】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训练4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11天津卷)

骤雨  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睛山又绿。

(1)第三、四句“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炼字的知识。解答时首先要字不离句。任何一个汉字都无所谓好坏优劣之分,但一进入具体的语境中,则优劣可辨。还要联句分析。正因为字不离句,所以,在赏析某个字时,必须联系其所处的相应句子来分析。答案要有以下几部分:形式上要点明或修辞、或活用、或手法等等;内容上要分析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效果上可从诗中形象(诗人自己或诗中他人)角度分析效果表达得怎样。

【答案】 “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诗词中常见语言风格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语言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方法口诀歌(下)
古典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语言
中考复习:鉴赏诗歌的语言
诗歌鉴赏专题之三------诗歌的语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