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追问——拨动学生的心弦
追问——拨动学生的心弦
                        ——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追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言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而作为课堂提问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有效追问”,是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富于启发的动态连续性提问,也是教师提问策略中的一种重要手段与深化门径。在教学实践中,有效追问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艺术,更关涉到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善教者必善问,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带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继续追问更能引领学生对文本的深度解析,从而达到质的飞跃。
 
 反思我们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对学生答问环节的处理,很多时候让人总感到简单、划一。往往是师问生答,点到为止。就某一个问题, 老师一般会请三四位同学起来回答,期间老师担当传声筒的作用,用比较响亮的声音重复学生的答案。对学生的回答,不少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回答得很好! ”“不错, 但还不够完整! ”直至这一讨论环节结束, 几乎没有看到老师对此有过什么补充和矫正。这一过程中,学习始终在一个平面上徘徊,课堂教学变得平淡无奇,效率不高。假使,在这一环节,教师进行积极有效的追问,将使阅读有深度,演绎出课堂的精彩。
 
 新课程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不但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更要将教师主导、学生自主落实到位。这就要求教师凭借高超的教学机智和高度的教学敏感,用一双慧眼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及时追问、适时追问。通过追问拨动学生的心弦,引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升学生的认知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如果把语文课堂教学比作高塔,那么追问就是进入高塔的梯子。这梯子若能搭好,学生就会更上一层楼,眼界将更宽阔,思维将更活泼。但前提是,教师的追问必须是有效的。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构建有效的追问呢?
 
 有效追问是教学过程中教授者(教师)为使学习者(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把握学习内容所作的再一次或更多次的提问,是一种为使学习者更好地达到预期学习目标的问题式教学方法。它可以是建立在教授者已提问题的基础上,也可以是建立在学习者所产生疑问的基础上。
 
 首先,有效的追问,它应该是在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真正解答出彩为止。比如一位教师在上《金岳霖先生》时,有这样一个环节:
 
 老师:请同学们十分注意本段中描述林徽因的细节有几个关节,一是老朋友收到“请客”的“通知”,大家为什么会“纳闷”?
      同学一:可能是金先生一向小气,不请客。
      同学二:我觉得不一定是小气,倒极有可能是作为一个大家、高人总有其怪癖,一向不善于应酬或者不愿意把时间花在无聊的应酬上。
      老师:不管怎样理解,这些描写都说明了什么呢?
 同学:显然表明了这一次请客的非同寻常。
 老师:不知大家留心没有,先生请客的地点是选在哪里的呢?
 同学:北京饭店。
 老师:有谁知道当年北京饭店的地位吗?
 同学:这是当时名流出入特别是中央接待国宾的首选饭店,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中央接待国宾的“指定宾馆”。
 老师:假如我们把前后联系起来思考、分析,你会发现什么呢?
 同学:觉得金先生对林徽因的纪念很庄重,友情特别深厚。
 老师:说得很好。可是假如我们不对这里的描写做这样的细节和语言的分析,会有这样的发现吗?
 同学:应该比较困难吧。
 
 老师:所以,请大家注意,阅读文章,特别是经典的文学作品,尤其需要我们从精致的描写入手,从细节入手,从语言甚至从词句入手,这应该就是古人之所谓披文而知理入情,于细微处见精神。
 这一教学环节通过不断地激励、引导、和启发,将学习者逐渐导入文章的内里尤其是语言的深处,又在学生揣摩、研讨和分析的过程中,巧妙点拨,或设问,或比较,或总结“告诉”,力求让学生探究出文章深处的意蕴,感知作家作文的深度情思。古人云:“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即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终点。以恰当的追问帮助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使学生能够深入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
 
 其次,有效追问要准确地把握时机,找准切入点,有利于在最佳突破口点拨学生。正如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就是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开导他。追问也是这个道理,否则引不起学生的关注。所以,有效追问一定要把握追问的最好时机,这样才能“一石激起千层浪”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使追问的效率大大提高。
 
 那么有效追问的最好时机是什么呢?
 
 1、在缺乏思考处追问
 
 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在思考问题借鉴别人的较多,而缺乏自己的见解。表述的时候基本上是重复别人的意见或旧知。这时,教师就应该通过追问,来鼓励学生创新,“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怎样理解?”“你是如何认识的?”引导学生在借鉴的基础上说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帮助他们找到突破的点,并且体会到思考带来的愉悦。
 
 2、在欠缺深度处追问
 
 学生在积极学习、认真思考、热烈讨论中,思维遇到障碍和矛盾,不能进一步地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使得回答显得粗浅,缺乏深度。这时,教师要及时地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突破难点,活跃思维,并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进一步激起学生创新的火花。“再往深处想想看,这个问题说明什么?”“它和我们平常所接触到的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教师这样有意识地追问,会培养学生刨根究底,不满足于一知半解的态度与精神,在以后的学习中努力做到融会贯通。
 
 如在教孙犁的《亡人逸事》用淡淡的笔墨写出了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同学们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和赏析完全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这点。但如果教学到这里停止了,思维也就不转了,那真是可惜了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悼亡散文。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同学们继续对文本展开追问:为什么作者将这深深的怀念和悼念之情寄托在淡淡的往事和语言中?一问打开新天地,一答呈现新境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欠缺深度是常有的,我以为教师的追问要力求做到“有疑处深入,无疑处设疑”。
 
 3、在产生歧异处追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发挥语文的学科优势,鼓励多角度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思考与理解,甚至鼓励“异想天开”,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陶冶创造个性品质,使他们有创造的动机和热情,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教师,能独立钻研,富有批判精神,勇于提出创新性见解。要培养这种品质,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产生的不同意见,并巧妙地引导他们“真理越辩越明”,在争论中求真知。学生的理解可能会有不成熟的地方,但学生能提出新的独特的见解实在难得,表明他们真正地进行了思考。
 
 4、在生成感悟处追问
 
 文本阅读既是指向作为教材的言语作品及其作者,同时也应指向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学生的心灵。作为教材的文本是经过时间的筛选,专家的论证,富有时代精神的,散发着浓厚的人文气息,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这样的作品必会引起学生的感悟。但往往学生的阅读缺乏自我的深度参与,感悟仅仅停留在文本表面,而我们可以通过点拨,将感悟的触角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进而到大千世界中的社会人生。
 
 我们在阅读贝克特的荒诞剧剧本《等待戈多》时,我们当然需要这样的提问:剧中的人物弗拉季米尔与爱斯特拉冈是怎样的两个人?他们所苦苦等待的戈多可能是谁?他们在等待的过程中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无聊言行?但只有诸如此类的提问是不够的,接着我们还应该这样去追问:我们自己有过无聊的时候吗?我们自己有过语无伦次的时候吗?我们自己有过绝望的等待吗?我们自己的心中有“戈多”吗?我们自己心中的“戈多”又是谁?因为这后面一类的追问,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在“阅读”自己心灵的过程中,去深味那被荒诞所掩盖着的真实,从而大大深化对“等待”对“戈多”等的感受。文本语言的意义向来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可以对此做多元解读,然而无论是何种解读,能与学生个体产生情感共鸣,应是我们语文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之一。
 
 5、在缺少整合处追问
 
 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往往是零散的,缺乏概括性的。他们或许能零星地得出一些理解和感悟,但却没有意识到或没有能力将这些理解和感悟高屋建瓴地总结、概括、整合起来。而此时教师如能给以恰当有效的追问,相信定能将学生散乱的思维扭成一股紧密的绳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如,在讲析冯延巳的《谒金门》时,问到诗歌的主旨,学生脱口而出,写的是思念。而且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的学生,就写了“思念”二字,还有不少学生的回答是“写了诗人对情人的思念”。这样的回答,是非常不完整也不准确的。这时候,老师及时追问,谁思念谁?是诗人思念自己的“君”吗?诗歌当中的形象是不是就是诗人自己?应当如何表述才是准确而完整的?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明确“主体形象”与“客体形象”的概念,进而准确地说出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来。课堂上教师经常有意识的引导,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
 
第三,分散设问难点是有效追问的保证。 设计提问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有层次、有梯度。这是有效提问的基本原则,于追问效益而言也极为重要,有效性追问要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这样利于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把学生思维逐步引向新局面。因而,教师设计问题必须在其难易上狠下功夫,让学生有思考的机会,有答问的条件,力争每位学生的回答都能显示其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玉不琢,不成器。”打磨一堂好课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问、不断反思、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要打磨出一堂有效的好课必须仔细地去雕琢、去打磨。只有我们在备课、听课、上课中不断追问课堂、剖析课堂,课堂才会充满活力,学生的思维才会被点燃,学生的智慧才会被最大限度地开发。语文课堂必将因追问而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课堂教学“问题生成”三环节
课堂提问的作用
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巧妙导学 实现高效课堂
说说教师的课堂提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