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络穴位养生之道

经络穴位养生之道

(2013-03-20 05:49:18)

经络穴位养生之道

 


   12经络的名称
        手少阴心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足厥阴肝经
        手太阴肺经          足太阴脾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这12条经络分别连著人体12个脏器,所以这些经络都是用相连的脏器命名。其中,三焦是指人的整个胸腹,心包是保护心脏的一块区域,是心的屏障,其余的都比较容易理解。记住这12个脏器名称是很重要的,如果身上哪里不舒服,就看是哪条经络经过此地,一对应就出来了。
    从12经络的排列上看,是分为两组,一组是按手足分,另一组是按阴阳分。
    按手足分是告诉你手及手臂上有6条经络,足、腿上有6条经络。
    按阴阳分是告诉你手臂的内侧、腿的内侧各有3条阴经;手臂的外侧、腿的外侧也各有3条阳经。
    少阴、厥阴、太阴、太阳、少阳、阳明又是代表什么呢?它们是代表阴气的重与轻,阳气的足与弱。
    少阴阴气最重,所以它就排在手臂和腿内侧的最里面。
    厥阴的阴气比少阴轻,但又比太阴重,所以它就排在中间。
    太阴的阴气最轻,就排在最外面。
    太阳是阳气最足的,就像中午的阳光,所以它排在手臂、腿外侧的最外面。
    少阳比太阳的阳气要弱一些,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所以排在外侧的中间。
    阳明又比少阳的阳气要弱,就像黎明初现的阳光,就排在了外侧最里面了。
 
    我们的祖先为什么将阴、阳细分到这样的程度呢?就是让你在使用经络时随时注意阴阳的平衡。这个阴阳的平衡既包括经络与经络之问的阴阳平衡,也包括身体与经络的阴阳平衡,还包括经络与大自然的阴阳平衡。身体与经络的阴阳平衡是要你根据身体的强弱去选择经络。比如身体弱的,最好先选择阳经按摩以补足正气为主,阴经要等正气补上了,再去碰它;身体好的,则阴经、阳经都可以按摩。
    经络与大自然的阴阳平衡,是与四季的温度有关。夏天阳气最旺盛,就是身体虚弱的人,在这个时候也可以去疏通阴经了。阴阳平衡的理论还可以用在按摩时的手法上,如阴经的按摩最好是用补法,阳经的按摩可以用泻法。

   什么是按摩的补与泻呢?
    一般来说,顺看经络按摩为补,逆著经络按摩为泻。
    按摩时力度轻的为补,力度重的为泻。
    按摩时间短的为补,时间长的为泻。
    按摩范围小的为补,范围大的为泻。
 
    需要把三百多个穴位都记住吗?
    中医在按摩经络时有个说法叫“以痛为俞”,也就是说疼痛的部位就是按摩的穴位。比如你知道自己患有心脏方面的疾病,就可以在相应的心经和心包经上沿著经络慢慢地按压,去感受整条经络上各处的感觉。如有的地方酸痛,有的地力刺痛,有的地方麻木,有的地方发酸、发胀,那么这时你按摩的重点就放在最痛的部位,把病灶揉开、揉散,甚至拔罐、艾炙、敲打都可以,越是痛感明显的,越要坚持多刺激此处,这样你身体的疾病很快就有好转。
    有些人明明知道自己心脏有病,可在这两条经上按压时并没有明显的痛感,这时,你左右两只手臂上都要去摸,因为人体经络左右都是对称和一致的,但患病时左右经络的反应并不完全一样,痛感明显的就代表著病偏向于哪一边,这也说明了你这条经络的气血不足,反应迟缓,这时的冶疗以食疗为主先,补足气血,同时在这条经络上慢慢摸,看上面是否有硬块,是否多出了一块肉,是否比别处微微凸起,然后重点搓揉这个部位就行了。如果只是死记硬背了所有穴位,但忽视了最痛的那一点,治病效果绝不会好。
    先从我们最常用的足太阳膀胱经(下面简称“膀胱经”)开始,因为这条经的阳气最足,治疗范围最广,所以也是最常用的一条经。膀胱经的起点在眼角的睛明穴,上行过额至头顶,行颈后、后背、大腿后外侧,小腿后侧至小脚趾外侧的至阴穴止。共有67个穴位,是人体中最长、穴位最多的一条经络。
    当膀胱经从头走到了脚的至阴穴后,它的流动并没有停止,而是穿过小脚趾从脚心的涌泉穴上行。这时经络又有了新的名字--足少阴肾经(下面简称“肾经”)。
    肾经是起于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沿足心及下肢内侧后缘上行,穿过腹部到达胸部,与下一条经络手厥阴心包经相连。
    从膀胱经到肾经的走向,我们可以看到:
    1.经络是流动的,而且是有方向地流动的,膀胱经是从上往下,肾经是从下往上。
    2.膀胱经和肾经是完全相连的一条经,只是在小脚趾的外侧至阴穴处将其分开了,走在人体的外侧是膀胱经,走在人体的内侧的是肾经。正因为这一阳一阴的经络其实是一条相连的经络,所以刺激膀胱经,肾经就会有反应;刺激肾经,膀胱经也会有反应,中医就称之为“互为表里”,而这两条经络各自所连的脏器--肾脏与膀胱也就互为表里。
    3.膀胱经是阳经中阳气最足的一条经络,而肾经是阴经中阴气最重的一条经络,这正好符合了中医阴、阳平衡的特点。
    4.膀胱经走在前,肾经走在后,膀胱经是肾经的源头,所以在膀胱经上进行的推拿、按摩、针灸等疏通方法,就能促进膀胱经向下流动的力量,反过来就是推动了肾经,滋补了肾脏。而在肾经上进行推拿、按摩、针灸的时候,肾经运行快了而膀胱经没能及时跟上,就会出现空缺、中断。这就是只按摩肾经时,病人往往会出现气虚的原因。与膀胱经相连的是手太阳小肠经(下面简称“小肠经”)。它起于小指外侧的少泽穴,沿著上肢外侧后缘上行过肩分为两个分支,一个从颈上面颊,到耳,到眼睛大眼角的睛明穴与膀胱经相连,另一个进入锁骨,入胸腔,最后到达心脏。这条经络走在手臂的外侧,属于阳经,与膀胱经是相连的,是阳经与阳经相连,组成一条长长的、完整的太阳经,小肠经在前,膀胱经在后。小肠经是膀胱经的源头,当膀胱经不舒服时,就会有颈椎病、腰痛、腿痛时,除了按摩膀胱经以外,按摩小肠经同样有效,而且效果更好。
    小肠经又与手少阴心经(下面简称“心经”)相连。心经起于心脏,它有几个分支:一支向下通向小肠,一支向上沿著食管上行至眼睛,另一支上行于肺部,在腋下出来,沿上臂的后缘行至手腕的内侧,到小指内侧的少冲穴,然后走向小指外侧的小肠经的少泽穴,再往上循行。
    这是一条阴经转变为阳经的经络,是阴经在前、阳经在后的一条相连的、互为表里的、长长的经络。所以按摩心经不但能治疗与心经相连的心脏、小肠、肺、食道、眼睛等处不适,还能推动和滋养小肠经,按摩它既能冶疗颈椎、腰椎、腿的疾病,又能治肾脏的疾病。
    只要颈肩、腰有毛病,你去摸摸手臂外侧的小肠经就会有明显的痛点,再去摸与之相表里的心经也会有瘀堵、疼痛的感觉,所以这时就要从源头上疏通手臂内侧的心经,从腋窝处往下轻轻搓至小手指,然后再沿著小手指的外侧向上搓至手臂的外侧,遇到哪里有痛点,就在哪里多搓搓揉揉,这样就可以治疗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这4条经络上所连著的所有脏器的毛病。-
    这4条经络一路走过来,形成了表里相连的两组长长的经络,它们起于心中,在人的四肢绕了一圈后又将肾经推向了腹部,推到了胸。
    那么又是哪条经络在胸中与心经相连呢?
    这就是足太阴脾经(下面简称“脾经”)。这时,有人会问,一个是少阴,一个是太阴,好像在阴阳上已不能做到平衡了,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一会再说。
    与膀胱经相连的肾经走到胸中后,就与手厥阴心包经(“下面简称“心包经”)相连,是阴经与阴经的相连,可它们一个叫少阴,一个叫厥阴,名字不一样,阴气的程度不一样,经络走到这里,好像与刚才在四肢绕了一圈的作用与关系不一样了,为什么呢?因为当经络一路走过来,走到肾经时已经很虚弱,所以一般不去按摩肾经,按多了就会泻气,这时,进入了腹部、胸部的经络需要休息一下,补充能量,然后换条经络继续出发,去进行下一次的四肢大循环,所以补气作用最强的丹田穴在腹部,而通过腹部的就是循环回来的、已经很疲劳的肾经、肝经和脾经。
    通过腹部的还有一条经--足阳明胃经(下面简称“胃经”),它也是通过腹部的,但其走向与肾经、肝经、脾经的从下向上的运行方向不同,是从头穿胸、穿腹再走到脚的,胃经也需要在这里一次补充能量,促使向下的力量更加有力,加强脾胃的消化能力。
    下一轮的四肢大循环,就从肾经传递给心包经开始,它是走在四肢内侧中间的一条经络,所以与它相连的是走在手臂外侧中间的手少阳三焦经(下面简称“三焦经”),又与走在腿外侧中间的足少阳胆经(下面简称“胆经”)相连,胆经则是与走在腿内侧中间的足厥阴肝经(下面简称“肝经”)相连,这样就又形成了一组完全相连、互为表里的经络,最后又是将肝经推向小腹,推向胸中,去休息、补充能量,换一条线路继续前进。
    最后一轮运行的4条经络是肝经在胸、肺传递出的手太阴肺经(下面简称“肺经”),具体的循环顺序是这样的: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

    人的所有病都能在经络上找到
    经过上面的论述,大家就会明白,其实这12条经络是分成了3组大经络,这3组大经络分别在四肢绕了一个大圆圈后又重新回到腹部、胸部,这样再去记忆就容易了。你只要分组去记,记住一组里的4条经络,记住这4条经络相连的脏器都叫什么名字,只要这4个脏器里的一个生病了,你就从这4条经络的源头,也就是从胸走向手的手臂内侧的经络上开始寻找痛点,慢慢地搓揉,或拍打或刮痧,去慢慢理顺它。这样治起病来不但效果好,而且不会留下后患,更不会复发。
在人体内循环的3组大经络就已经很清楚了,而这3组大经络又是谁先谁后呢?
    中医学是这样分的:
    第1组:走在外侧,是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
    第2组:走在内侧,是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
    第3组:走在中间,是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

   
    最后要补充一下, 任、督二脉的功能就是中医学所说的「肾」的功能。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又认为胞胎的形成始于肾,因此有「未有此身先有两肾,故肾为脏腑之本,十二经之根」的说法。肾的功能有:主精,主生殖,主命门火,能温照全身,主骨,主髓,主生血,主水,主纳气等。
    自古有很多修炼内功的心法,都能生气、养气,其实就是去打通小周天以及以12经络为主的大周天,所以一些高僧面壁禅定,不吃不喝,用修炼来的内功滋养身体,推动经脉的运行,保证生命的持久。如果你能去修炼内功或每晚坚持打坐,直接让你的丹田之气充盈,去推动全身经络的运行是再好不过的,可普通人很难做到。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食疗来补足气血,来补足肾气,久而久之,也可以达到同样功效。
    


    经络的触诊
    指腹的感觉察知经络和经穴的异常反应。此法简便易行,准确实用(是针灸临床不可缺少的诊法之一)。
    方法:循经触摸,体表见热、肿,弹性强,压痛显著,皮下硬结等,可知为经气实;体表温度低下,无弹性,按之酸麻不痛,陷下等,可知为经气虚。-
    触摸时,见有硬结、压痛、敏感、快感的反应点,此点即为病穴。压痛强烈,多属实症;压有快感,多属虚症。病穴有助于明确诊断,刺灸病穴常获良效。-
    触诊的顺序:背俞穴、募穴、部穴、原穴、络穴、特诊点、过敏点和过敏带等。可疑病经要详细触诊。
    
 
    十二经病的触诊要点:
    肺经:肺俞、中府、孔最、膏盲、尺泽。
    肺经实热时,胸椎1-3旁开0.5寸处有压痛,滑肉门和大巨亦有压痛。肺经气不畅时,膻中有压痛。肺经虚寒:风门和大杼有酸沉感。咯血或便血:孔最有压痛,或压时有酸沉感。经气虚衰时,膏肓呈高肿或弹性、皮温低下。
    大肠经:大肠俞、天抠、温溜、曲池、合谷。
    经气实热或排泄障碍时,曲池、肺俞、天枢、骑竹马有压痛。经气郁滞时,大巨有压痛。肠炎时,手三里、上巨虚、天枢压痛明显,皮温高于邻穴。慢性肠炎时,皮温低下,触有快感。-
    胃经:胃俞、中院、梁丘、足三里、丰隆。
    胃经有实热:中院、梁丘有压痛。胃酸过多:巨阙、不容呈压痛。胃经虚寒:按压中脘、足三里有舒服感。胃溃疡:胃俞、与其外侧有过敏点,再按压臀端时,压痛放散至膝以下者。胃痛剧烈:天宗有明显压痛,按之可止痛。
    脾经:脾俞、章门、地机、大包、脾俞。
    消化不良或运化失常时,脾俞、章门、大包均有压痛。血行失和:脾俞呈现绷紧或压痛。脾热、经气阻滞:地机穴有明显压痛。脾虚作胀:脾俞穴按之酸沉或皮温低下。
    心经:心俞、巨阙、阴郄、少海。
    心经火旺:心俞内侧有压痛。心脏瓣膜疾患:巨阙发胀,心俞外侧至膏盲处有过敏点。经气虚、功能低下:三阴交、水分、肾俞均有压痛。
    小肠经:小肠俞、关元、养老、小海、下巨虚。
    小肠经病:关元、养老有反应。被风寒所侵时,天宗、风门、小海均有压痛。小肠经病移于心经时,取关元是有效的。如灸关元治心律不齐。小肠经气受阻的肩肿痛时,下巨虚呈压痛,针之有效。小肠俞部位的腰痛,养老有明显压痛,针之有效。
    膀胱经:膀胱俞、中极、金门、委中、昆仑、天拄、八髎。
    经气实热:委中穴皮温高,络脉充盈。湿热下注,经气受阻,中极、金门、膀胱俞有压痛。被风寒所侵,天柱、八髎、承山呈压痛。经气虚时,按中极、膀胱俞有快感。
    肾经:肾俞、京门、水泉、水分、肓俞。-
    肾经为病:水泉、水分、肓俞均见压痛。肾脏为病:肾俞、京门有压痛。当肾排泄功能受累时,筑宾穴呈阳性反应(硬结、压痛)。因此,灸筑宾有解毒之效。泌尿系有故障时,八髎穴有压痛。
    心包经:厥阴俞、膻中、郄门、大陵。
    情志不遂、哭笑不定:膻中、郄门均有明显压痛。妇女月经失常、痛经或少腹有瘀血时,间使至郄门处绷紧或压痛,针之可调经止痛逐瘀。心悸动,按压厥阴俞、膻中有缓解之效,灸之亦效。
    三焦经:三焦俞、石门、委阳、会宗。
    经气受阻,会宗、委阳、石门均呈压痛。经气实热,三焦俞一带绷紧,会宗压痛强烈。尿闭,属三焦经气不宣者,石门呈胀满。
    胆经:胆俞、日月、天宗、京门、阳陵泉、外丘。
    胆囊炎时,日月、京门、天宗有压痛。胆经实热:外丘皮温高。经气虚:按胆俞、日月有舒适感。
    肝经:肝俞、期门、中都、曲泉。
    经气郁滞(失眠、易怒、高血压):肝俞多见高肿、压痛,中都呈强压痛。肝炎(经气实热),内踝上二寸至中都处呈过敏带,阳陵泉与外丘有时亦呈压痛。性功能失常:曲泉按之痛或酸麻。
    按上法找出病经病穴,结合四诊八纲,决定病因、病位、病性,为治疗提出有效的方案。
    
 



    神门穴:手腕横纹处,从小指延伸下来,到手掌根部末端的凹陷处:帮助入眠,调节自律神经,改善心悸。

 

    内关穴:位置在手掌面关节横纹的中央,往上约三指宽的中央凹陷处:帮助入眠,可调节自律神经,抒压/解除疲劳,改善胸痛、心悸、盗汗,舒缓腹胀感,治头晕目眩。


 

    各手指指甲旁边:手心拇指(肺经)、中指(心包经)小指(心经)手背食指(大肠经)、无名指(三焦经)、小指(小肠经):抒压/解除疲劳。


 

    合谷穴:先以右手拇指内侧横纹,对应左手虎口,拇指下压所按之处即是,或著食指拇指并拢,虎口处出现隆起肌肉,状若山丘,往后走为山谷凹陷处,即是此穴:抒压/解除疲劳,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避免「中痧」,增进免疫力,提神醒脑,可舒缓肩颈肌肉僵硬。


 

    曲池穴:在手肘关节弯曲凹陷处:抒压/解除疲劳,有疏风清热的作用,助排便,解除掉发危机,可让肌肤循环改善,避免「中痧」。


 

    劳宫穴:中指及无名指往下延伸交会的凹陷处,位置大约在握拳时,中指点于掌心的位置:提神醒脑、清心安神。


 

   手指的肺穴:无名指第一指节中点:解除掉发危机。


 

    手指的肝穴:无名指第二指节中点:解除掉发危机。

 


    百会穴:位置在头顶,以两边耳尖划直线与鼻子到后颈直线的交叉点:可舒缓肩颈肌肉僵硬,预防头痛,提神醒脑,解除掉发危机。

 

    风池穴:双手掌心贴住耳朵,十指自然张开抱头,拇指往上推,在脖子与发际的交接线各有一凹处: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改善颈部僵硬,消除肩膀酸痛,偏头痛。

 

   睛明穴:眼头起点处: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可舒缓肩颈肌肉僵硬,预防头痛,提神醒脑。
   攒竹穴:约眉头附近,眉稜骨向眼眶凹陷之转折处: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
   鱼腰穴:眉毛中点: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
   丝竹空穴:眉尾处: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
   太阳穴:眉梢与眼角之间,向后方约一指宽的地方: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可舒缓肩颈肌肉僵硬,预防头痛,提神醒脑,解除掉发危机。
   承泣穴:眼球正下方,眼框骨凹陷处: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

 

 
 
    耳穴中的脾、胃两穴:针对肠胃不适、控制食慾。


 

    耳穴中的神门(位于耳上方三角窝处)、心区、内分泌及皮质下等穴:针对疲倦且睡眠品质不好。
    耳穴中的髋点、膝点及颈椎点等处:针对腰痠背痛。
 
 
    足三里穴:膝盖骨外侧下方凹陷往下约4指宽处:修饰曲线,恢复窈窕、促进肠胃功能的恢复、促进代谢。



 

    三阴交穴:脚内踝最高点上方约四指幅:改善失眠。

    阳陵泉穴:小腿外侧,膝下1寸之凹陷,腓骨小头附近:改善腿酸腿粗。

    承山穴:踮起脚尖,足跟轻提,在小腿肌肉正中出现凹窝处:改善腿酸腿粗。
    湧泉穴:位于脚底人字中心,往下约1/3处的凹陷处:改善失眠。


 


   水分穴:肚脐上2公分处,腹部中线上:修饰曲线,恢复窈窕。


 

 

    关元穴:肚脐正下方4指宽处,腹部中线上:修饰曲线,恢复窈窕。

    膻中穴:位于两侧乳头正中间与胸骨中线的交接点:情绪郁闷、心悸、焦躁等有缓解作用。


 

    肩井穴:位于第七颈椎下与肩膀外高骨突起(即锁骨肩峰端)连线中点:消除肩膀酸痛,帮助入眠。


 

 

 

 

 

人体穴位常识

 

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

 

歌诀有:  

百会倒在地,  尾闾不还乡,   

章门被击中,  十人九人亡,   

太阳和哑门,  必然见阎王,   

断脊无接骨,  膝下急亡身。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   

1、百会穴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肌、气滞血淤。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个)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处(命门旁开三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穴  位置: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个)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击中后,半身麻木。  

2、太渊穴  位置:仰掌、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  经属:手太阴肺经。肺之原穴,百脉之会。击中后,阴止百脉,内伤气机。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击中后,下肢麻木、不灵。   

4、三阴交穴  位置: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经属:足太阳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击中后,下肢麻木,失灵,伤丹田气。  

5、涌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处,当屈足趾时出现凹陷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击中后,伤丹田气,气机不能上升,破轻功。  

总之,以上36个要害穴,被点中后,都有性命危险,初伤时,可能感觉不大,但后果严重,凡被点中者,不可轻视。  

 

另附:奇经八脉及十二经胳走向

 

武侠小说中常出现奇经八脉之说,那么到底什么是奇经八脉呢?  

其实,奇经八脉只是人体经络走向的一个类别。  

所谓经,是指神经纵运行的在的干脉。所谓络,是指神经横运行的网络系统的小支脉。经络如环无端、内外衔接,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分十二经脉,络无法计数。  

人体主要有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   

十二经络走向包括:  

1、手三阴经:从胸沿臂内侧走向手。  

2、手三阳经:从手沿臂外侧走向头。   

3、足三阴经:从足沿腿内侧走向腹。   

4、足三阳经:从腹沿腿外侧走向足。  

而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附:一个简单的调理身体的方法

    把粗盐茴香袋放在小腹部热敷,能调理妇科疾病:例如痛经、月经不调等。把粗盐茴香袋放在脖子后的大椎穴部位热敷,还能辅助治疗风寒感冒。把粗盐茴香袋放在腰后的命门穴、肾俞穴部位热敷,补肾养肾效果也很好! 粗盐茴香袋很适合冬天用,可以用来温暖身体,也可以针对性的敷身体寒凉的部位,比如双肩,腹部,八髎部位等。用粗盐茴香袋热敷和热宝的感觉不一样。热宝就是类似于热水袋的东西,不同的是不加热水而是通电使之加热,这个粗盐茴香袋热敷上去,会感觉有一股热气向里走,而热宝只觉得烫皮肤表层的肉。 用粗盐茴香袋热敷神阙穴(肚脐),治病效果很好。详见“粗盐茴香袋热敷治疼痛特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常用穴位处方歌诀一览表
学经络快速入门
12时辰与身體中的12经络
12时辰与12条经络便于记忆法!
78种疾病的对应穴位治疗方法
疏通经络的特殊技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