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科学育儿”不再科学,家长一不小心,就会陷入“邪教育儿”的坑

现在铺天盖地的都提倡科学育儿,可是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养育的方式却越来越不科学了,随处都能看见这样的景象:

一个宝宝摔倒在地,后面的家长或若无其事,或语言鼓励,然后再来上一句:“

没事,没事,不疼,自己站起来。”

这画面和电影《赤壁》中的林志玲如出一辙。

而且,科学育儿这股风已经越吹越歪,就连有传统育儿观念的老人也“深受其害”。

很多次,前面的娃摔倒了,后面的爷爷奶奶都会:

  • 自己站起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 不用去扶,他自己肯定能站起来;
  • 这是在锻炼孩子的独立性……

这画风明显不对啊,老人不应该是马上跑上去把孩子抱起来,一边哄一边跺脚骂地的吗?

想当年我也是入过坑:孩子摔倒了,完全漠视孩子眼泪汪汪的大眼睛,在孩子旁边说着风凉话:没事,摔倒了自己起来。

倒是孩子爸爸比我更有人情味儿,他说:“我家的孩子摔了,我心疼,这是人的自然反应,为什么要听那些专家的?”

“要是你摔倒了,旁白的人只顾着喊快起来,你什么心情?”

一语惊醒梦中人!

01

堂弟前段时间刚做了爸爸,这几天天天问我:“孩子多久给喂一次奶”、“多久换一次尿布”等问题。

我回他:“孩子饿了就喂啊。”

可是书上说要按时喂养,时间到了才能喂”。

又是一个被“书上说的”入坑的新手父母,几乎所有的新手爸妈们都是从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的坑走过来的。

好几年前,朋友坚信“哭声免疫法”,坚信要抓住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帮助孩子学会坚强、培养孩子勇敢的性格。

有一次外出,两岁的儿子就有点粘人了,想让妈妈抱着。

朋友当时也没多想,觉得孩子可能是耍起了小脾气,觉得不能骄纵他,就坚持让孩子自己走。

就这样,朋友在前面走,孩子在后面哭着跟着走了20多分钟

回家后,朋友才发现,儿子发了低烧,她懊悔不已。

在孩子反常地粘人时,其实就已经像朋友发出了“他需要妈妈”的信号。但是朋友被那一套“哭声免疫法”蒙了心,居然一点都没顾及到孩子的感受。

朋友说:“现在回想起那20分钟里孩子哭得伤心欲绝的样子,我都很厌弃自己。”

陪孩子笑的人有很多,孩子哭泣时会找的人就只有妈妈。孩子在需要妈妈的时候,最好能及时地给他回应。

妈妈的最高职责就是给孩子安全感,孩子在妈妈那得到的,就应该是及时的回应,就应该是安慰,就应该是最好的。

如果育儿理念和科学知识的使用结果,是完全抑制了母性,那不学也罢。

02

表姐曾经一度信奉“延迟满足”定律。

当小外甥还是个小婴儿的时候,每次想吃奶,都要扯着嗓子,哭上个2、3分钟,才能等到妈妈的怀抱;

想要某个玩具,也得等;想要个零食,还要等…..

现在小外甥3岁,却不像3岁男孩该有的样子。他行为规矩,很少哭闹

然而,在前段时间的一次家庭聚餐时,问题就显现出来了。

表姐不许儿子吃零食,儿子很听话;但是当表姐不在身边时,孩子一把抓起零食,狼吞虎咽地往嘴里塞。而当表姐回来后,孩子又恢复了之前乖宝宝的样子….

这个长期压抑自己的乖男生,不敢对妈妈提出要求,也不敢违抗妈妈的命令,只能通过极端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这一切,都是“延迟满足”惹的祸。

大家开始相信“延迟满足”的这一说法,应该是从著名的“糖果实验”开始的。

20实际70年代,美国心理学教授米歇尔在幼儿园进行 了一场“延迟满足”实验。

试验中,他给每个孩子两个糖果,并告诉,如果能坚持在20分钟之内不吃掉,就能再得到2块糖果。如果不能,就只能得到一块糖。

实验结果显示:有一多半的孩子选择等待20分钟后,再获得两块糖果,另外小部分的孩子选择马上吃掉糖果。

经过以后12年的追踪发现,能等待20分钟的孩子再吃糖果的孩子,在自控方面、面对问题时,处理能力方面的素质较强;而选择马上吃掉糖果的孩子,则表现得经不住诱惑、多疑、自尊心易受到伤害等。

很多家长对“延迟满足”深信不疑,却意识不到它的危害。

一、 很多家长刻意延迟满足,孩子本可以满足却得不到满足,孩子会觉得父母在刁难自己,从而不信任父母。

二、 过度压抑孩子的需要,孩子表现出,一有机会满足,反而贪欲更大;

三、 “延迟满足”会给孩子造成父母在和孩子讲条件的错觉,从而以后做事也会和父母讲条件。

四、 孩子会认为父母是在压抑自己的需要,逐渐养成过度克制的习惯,长大后不敢自己争取利益,甚至会变成喜欢迎合别人的性格。

饿了想吃,困了想睡,是人的生理本能,不被满足就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

而那些所谓的欲望,是超出规则之外的,是可以拒绝或者“延迟满足”的。对孩子所有要求都下意识地“延迟满足”,或者干脆忽视,往往就会适得其反,让孩子的欲望越来越膨胀,最后就无限地迸发出来。

03

孩子3岁之前是建立情感安全期的重要阶段,在生活上故意延迟,孩子产生“父母不爱我”的错觉。

那3岁以上的孩子是不是就需要“延迟满足”的训练?其实完全没必要。

孩子的生活中处处是等待,无需刻意地对孩子进行满足训练。作为孩子们最信任的父母,最应该做的就是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信任感,这样孩子才能有等待的心理基础。

一个孩子能够等待或接受“延迟满足”,是因为坚信自己的需求可以表达,并且会被满足,对周围人充满信任,自然能坦然地等待最合适的机会。

因此,及时回应、肯定需要、不刻意延迟,才是孩子自控力的真正来源。

那些疯传的断奶年龄、分床年龄、扩大了家长各种“不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躁动了整个育儿界,都在盲目跟风。

孩子不是流水线的产品,非要按照标准来成长,孩子最需要的是爱,是用心,是及时回应的安全感,这才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基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科学研究:长大后依然和妈妈亲近的孩子,大多来自于这三种家庭
我是最靠谱的
幼儿园门口上演“睡衣秀”,老师:家长偷懒一时爽,坑孩子一世痛
小时候经历这3件事的孩子,长大后容易没出息,妈妈多注意!
如果孩子常做这几件事,恭喜你,养了个孝顺儿!
最有利的成长:是让孩子自己探索世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