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拖鞋印象zjkzxd

拖鞋印象zjkzxd

 

 

    第一次看到“拖鞋”时,还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那是1955年随同父亲携带全家从老家到了塞外。这算得是从农村来到了城市。从而,我们的眼界大大开阔了。父亲带着5岁的我,第一次到洗澡堂子。留下的印象是,偌大的房子里,热气腾腾,有大大的水池子,水池子的水很深,吓得我不敢到水里去。此外,就是大人们穿着“木底鞋”,这是我的说法。后来,才知道叫做“趿拉板”、“呱哒板”,后来普遍叫做了“拖鞋”。大约是八岁那年,家门口建起了焦炭厂,也就有了方便的澡堂子。我此时去,已经不是害怕的感觉。学着大人们的样子,穿着趿拉板,可以在地上走了。这只不过是不像大人们走起来发出的那种“呱哒、呱哒”的有节奏的声响,有点遗憾。在洗澡堂子穿趿拉板,是司空见惯或是一种规定似的。因为不论是企业职工的澡堂子,也不论是机关职工的澡堂子,还是商业经营的澡堂子,概莫能外,一律是“趿拉板”。这种趿拉板很简易,就是用和脚大小差不多的鞋底形的木板,前面钉个鞋襻。穿起来,不分左右脚,大小差不多就行。这种鞋,在不知不觉中被淘汰了。

    趿拉板是随着塑料拖鞋的普及开来而被淘汰的,也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人们洗澡出入时有个牌子,上面有个钥匙,可以按号使用、锁住柜子;同时带一双拖鞋。洗澡后,将鞋子和牌一同交还。

    我在家里穿拖鞋,大约是到了九十年代初期的时候了。除了塑料拖鞋的普及,还与居住条件有着紧密的联系。那时候,不少的居民住的还是平房,家中生炉子。能够墁砖的地,就是比较满足的了。此时,回家还未有换上拖鞋的需求。也有住楼房的。其中有的楼房和平房差不多,除了有了自来水,其它烧火做饭、取暖一个样,煤在床底下存着。虽然有了煤气罐,但是煤气不能保证供应,用煤生火还是不可避免的。我曾经住过这样的楼,也住过平房。所以,未曾想过使用拖鞋。

    一直到了一九九二年底,我分到了一套既有暖气、又有煤气的住房。这时候,塑料拖鞋也多了起来。有了舒适的居住环境,地板可以保持清洁了,也就开始讲究了。进门换换鞋,虽然不大习惯,但也觉得新鲜。说到换拖鞋,就不由又想起一个老师到北京看望他的老师的往事。夏季光脚穿着凉鞋,到了老师门口,进退两难。脚上较脏,进屋不换鞋不妥,换拖鞋会把拖鞋弄脏。别提当时多尴尬了。过了几年,这种进门换鞋的尴尬就少了。再后来,串门子的就越来越少了,也不会再有这样的尴尬。

    拖鞋,折射着时代。它不仅仅表现在家庭生活中,也反映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出差,讲究的人会携带自己的拖鞋。一是可以在列车上(卧铺)如同在家一样的舒服;二是到了旅店宾馆使用自己的拖鞋。那时候的旅馆,标准间还不盛行。三四个人、甚至五六个人住一间的,都是常事。床底下放一双拖鞋,供客人使用。时代在前进。人们家里的拖鞋随着季节不同,有了棉的、单的等不同用处的拖鞋;又准备了客人专用的拖鞋等等。人们出门住宿也讲究上了,开始时髦单间、标准间。作为配备拖鞋,更是当然的了。只是客人用不用的问题了。于是乎,宾馆旅店开始了使用一次性拖鞋。成本高低不说,反正是客人掏钱的。这些拖鞋用后扔掉,符合了人们讲卫生的心里需求。多数一次性拖鞋,很是简易,使用过后很难再用。不过也有的质量较好,虽然说是一次性的,但毕竟不至于使用一次就坏掉。也就出现了在列车使用旧的“一次性”拖鞋了。

    拖鞋有各种各样类型的,又有高低档不同的。但不论什么样的拖鞋,好像都不能到“正规”场合。比如某些高级餐厅、服饰店或百货精品店,会在店门上张贴“禁止穿拖鞋入内”的提示语。比如,参加正式会议、宴会,也不会穿拖鞋去。即使平时串个门子,也不可能穿着自己的拖鞋前往。这就不免记得一件旧事。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思想解放了,但是有些必要的规矩也被打破了。在一所学校里,一个年轻的老师穿着拖鞋就走上了讲台。有的不以为然,觉得没有什么,这只是老师个人的喜好和风格。那么反过来,如果学生们都穿着拖鞋上课,学校该当如何。

    这就回到拖鞋的本义上来了。拖鞋就是后半截没有鞋帮的鞋。据清人徐珂的解释:“拖,曳也。拖鞋,鞋之无后跟者也。任意曳之,取其轻便也。”这正是反映拖鞋的无拘束极休闲的特点。对于拖鞋,有的说起源于日本;有的说起源于印度。不过,从中国的典故来看,中国的拖鞋应该比印度、日本都早。最为感人的故事,介子推“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晋文公烧山逼介子推出山,但被火烧死。“文公抚木哀叹,遂以为屐”,叹道:“悲哉足下。”通过“晋文公将介子推抱着殉身的那株大树砍伐下来,依照鞋的样子做成木屐,自己穿着以示纪念”的故事,证明这时已经有了“拖鞋”(木屐),只不过是出于对死者的悼念。

    这就使我回想起小时候,母亲告诫,鞋子不能趿拉着穿。只是说不好看,未说更多详细原因。现在看资料,趿拉鞋,是与丧葬有关。在出殡时,孝子孝孙们披麻戴孝、拄柳木棍子、趿拉鞋子。有说这是来源于孔子。趿拉鞋子,这鞋虽不是“拖鞋”,但是像穿拖鞋。由此看,在古代,穿“木屐”(拖鞋)也好,趿拉鞋子也好(像穿趿拉板),都是与死人相关的。到了后来,这本来的含义,已经被忘却;留下的只是从外国引进来的“休闲”之意了。

    在过去生活中,不是人们不需要拖鞋;而是条件达不到。假如那时人们有拖鞋,也就不会将自己的鞋子趿拉着穿;回到家中,穿上拖鞋,也会享受休闲。现在,普通人家的拖鞋已经不再缺少,成了生活的必需品。至于昂贵的品牌拖鞋,知道知道也就罢了,一两万美元的拖鞋,对于多数人家来说,那有什么实际意义?

2018.7.28

---选自我的《忆海捞珍》一书第一部分中的一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马未都|木屐
【作家在线】| 张仿治作品:遥闻深巷木屐声
原来清洁拖鞋这么简单?只需泡一泡,旧鞋立马焕然一新
神奇!不用一滴水,再脏的拖鞋,也能刷得像新买回的一样!
脚下的介子推
男生一般有几双鞋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