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自家做鞋的往事 zjkzxd

自家做鞋的往事zjkzxd

 

    二十世纪中期,由于物资匮乏,添置一双鞋子,对于人们来说,都是一件不小的事情。

我小的时候,大约十来岁,就开始参加做鞋的一些工作。做鞋,需要很多的程序。绱鞋是最后的工序,当然,做好后用鞋楦撑,那都可以忽略不计。

在绱鞋前,需要做好的一是鞋帮,一是鞋底。鞋帮相对来说,简单一些。买回鞋面,就可以在准备好的其它布料(旧布)基础上打袼褙了。这些旧布,需要相对整在、结实一点的。一般是用案板,涂抹浆糊,铺上一层布,再涂抹浆糊,再铺一层布。根据鞋帮需要,确定层数。最后把鞋面粘到上面。待它干后,按照鞋样裁剪,进行掩口、嵌边、合帮,鞋帮就制作完成。

鞋底制作就更复杂了。先是准备袼褙,制作鞋底坯子;准备纳底的麻绳。之后才能纳鞋底。

打袼褙,如同做鞋面相似。只不过对铺陈(布料)没有什么要求;只要是布质的即可。哪怕是一根布条,也能使用。所以,那时候家中的布块布条没有什么可以扔的;稍微好一点的,留作补丁使用;次一点的可以做鞋面袼褙用,最后所有的,都用来做打袼褙的材料。打袼褙时,把大一点的布放在第一层,主要是为了在袼褙干后,易于从板子上揭下来,如果用报纸也是可以的。把浆糊抹得均匀一些,不能有抹不到浆糊的地方。袼褙在五层左右即可,最后一层布,也要抹上浆糊。袼褙阴干为好。把袼褙裁成鞋底大小,按照鞋底厚度,使用若干沓。把它们用白色斜布条用浆糊粘好。最后将鞋底的面子(多是白洋布的)在一沓袼褙上粘好,并大出一圈,折回去把边包住。把这些都沓在一起,在边上沿轮廓纳上两圈,中间部位纳上两行,把前脚掌和脚后跟部位分开。这就等着抽空纳底子了。

另一项准备工作,就是搓麻绳。这个,我在十岁左右就学会了。按照麻绳粗细需要,选好麻,分开两股,放在腿上(左右根据习惯或者轮换着),用手掌前部轻轻压住,由前向后推,就形成了麻绳,接着搓下去;需要的时候,再续上麻线,接着搓。大约一丈多长,可以算作一根。把它盘起来,等下一个完成盘好后,交叉套在一起(同做食品麻糖、排叉),连接到几尺长,再编一串。搓麻绳,最好是伏天,气候潮湿。这样,搓时减轻麻线对腿部的摩擦,麻线不像那样脆,比较柔和。搓麻绳时,需要不断地往手掌上吐口水,这才可以搓起来。天气潮湿了,可以减少口水的付出。到了十三四岁时,我学着别人的样子,自己做了一个“拨吊儿”。这个拨吊儿,比正规的更简单。用了一根约一拃长的小擀面棒粗细的圆木,把中间拿刀刮得稍微细了一点,用一根大铁丁钉在中间,顶子尖部弯了一个小钩。我用拨吊做麻绳叫做打麻绳,不用拨吊的叫做搓麻绳

“打麻绳”,比起搓麻绳来,一是速度快了,至少可以顶住两个人搓麻绳。二是省力了,搓麻绳坐在那里,伸着腿,得不断地用手搓动;同时避免了腿部的疼痛,搓得时间长了,腿部都是红红的,似乎褪去一层皮似的。打麻绳,是将备好的麻,先固定在拨吊上。一手抬高,提着麻的另一端,长四五十厘米(根据个人身材高低确定),另一手拨动拨吊,即让拨吊逆时针旋转。麻随着旋转,成了麻线(即力度)的大小,凭经验掌握。麻线成了,立即将它缠绕在拨吊的横木上。麻的一头绕在铁钩上,再重复着。一手的麻,需要不断地续接,麻线就可以无限制地延长了。麻线够了一定长度(两丈多),凭经验看麻线团大大小即可的,就可以用来做麻绳。麻绳是将两股麻线合并而成。开始打麻绳,有点不如搓的质量好,主要是粗细掌握不好。时间长了,逐渐熟悉,打麻绳也就很自如,麻绳质量自然提高了。

纳鞋底,是很辛苦的。需要一定气力,还需要很久的时间。选择大号针一枚,把麻绳穿在针孔里。搓的麻绳,当下就搓好了一个长长的细头,将麻绳穿进针孔。为了避免脱针,还将麻绳折回的细头,再穿到挨着针孔的麻绳里。打的麻绳,就得现用现做细头。纳底,离不开的重要工具,就是针锥子。针锥子的大针,比有麻绳的针还得大。有时候稍不注意,会把针崴断。先用针锥子在鞋底上按照位置扎出孔来,再把有麻绳的针穿过去。虽然已经有了孔,但是麻绳通过时,依然需要一定的力。到了将麻绳拉到了头,再把麻绳往针锥子把上缠绕几下,用手攥住锥子,将麻绳狠狠地拽下去,使得针脚深深地“勒”在鞋底上。纳几针后,觉得针不滑溜了,就把针在头皮上蹭几下,这样就省些力。有歇后语说纳鞋底不用锥子——针行,说的是它的难度,如果没有锥子,纳鞋底还真的不行。

鞋底的掌部(上半部)和脚跟部(下半部),纳得针脚要密,越密鞋底就越结实耐穿;鞋底中部,针脚稀疏一点。既省了纳鞋底的力气,也使得鞋底有了一些柔力,便于弯曲。针脚大小要一样,下一行针脚与上一行错开位置,且行距也要相等。一只鞋底,上面有六七百个针脚。我的长兄留着上世纪六十年代母亲缝制的两双鞋子。鞋底的针脚就在600多个。如果底子大,就会更多。纳底除了力气和针脚的技术,更重要的是需要保证鞋底纳完后是平整的。如果把握不好,就会陆续不平,最后涌出包来。

我帮着母亲纳过鞋底。准确地说,是体验过纳鞋底。较大鞋底,就是纳上一两行。纳的多了,怕将鞋底赶出来包。试验多的,还是在弟弟妹妹的小鞋底上。这样的鞋底,技术上相对要求较低。我纳过三分之二后,鞋底就开始有了不平整。母亲最后完成。即使这样,也算得帮母亲纳了鞋底子。

母亲将纳好的鞋底,一一放在平整的石头上,用棒槌槌一下,把它们弄得更平整。鞋底纳完,不一定马上就做鞋;而是提前做准备。鞋底子,不只是纳一双两双,家里人多,鞋底子总是要不断地纳。纳完一双,就用麻绳将它们从中间纳上一两针,钉在一起,用时方便;不会弄成差花伴

绱鞋,是制鞋重要的工序。先把鞋帮前部和鞋底前部的正中心对准,缝上一针固定下来。然后从中心向左右开始交替缝制。一侧缝制到中部以后,就缝制另一侧。最后缝制后半部。绱鞋和纳鞋底差不多,先用锥子扎孔,然后用有麻绳的针穿过去。绱鞋的麻绳,比纳底的稍微细一点。难度大的,是在前半部绱过一些后,肉眼看不到具体位置,全凭手感。那时候,在家里绱鞋,不像后来看到的专业修鞋匠,有专门的针锥子。针锥子的针头有槽,锥子扎过去,把麻绳套在槽里,锥子拽回来,麻绳就过来了。这就像后来自己补鞋那样,凭感觉缝制。母亲的双手,不知道绱过多少鞋子。我自己也不知道穿过母亲做的多少双鞋子。现在,唯有长兄保留下来的两双鞋,是母亲在六十年代给他做的。后来当兵几年没有穿;当兵回来后成家了,母亲不再给他做鞋。他就一直舍不得穿,保留了下来,至今已有57年(1961-2018)。为此,我在母亲去世四十周年时,写了题为《长兄保存的母亲缝制的鞋子》一文,发在互联网上,以示怀念。

鞋子绱完,最后的工序就是楦鞋。这是需要鞋楦子的。我看到别人家楦鞋。但是我家没有鞋楦子,从未楦鞋。只是在鞋子完成后,用棒槌轻轻地将鞋口砸一砸,免得鞋口硌脚。

现在,自己做鞋的几乎绝迹了。但是上世纪纳底、绱鞋的情景,永远不会忘记。

2018.8.7


---选自我的《忆海捞珍》一书第一部分中的一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兵原创】妈妈做鞋 文·张玉国
脚底板下的工艺
学做鞋
​母亲的布鞋 山泉月
【中州作家】乐悠悠:土布鞋(之二)
温暖的棉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