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德国在苏联的败因分析
苏德战争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战争初期德军取得了惊人的胜利,但是在三大战役后形势却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苏军夺取了主动权,不仅打退了德军的进攻,还发动了气势磅薄的大反攻,在盟国协助下最终反败为胜,彻底打垮了德国。
       德国失败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失道寡助导致对手过多,人力、物力资源的明显不足导致打不起持久战这些因素将导致德国终难免一败,对此,大家早已经有了共识,不必再多说。 
在此,我只想从军事决策的得失方面尝试着寻找一些原因,并总结出自己的一些看法,欢迎探讨。
德国有众多优秀的将领,因此在战术指挥上并没有多少缺陷,看来原因还得从战略层面上去寻找。
传统观点认为德军东线的转折是三大战役: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的确,这三大战役确实具有历史性意义并最终扭转了战争的局面,但是也许没有人会相信,德军输掉这三大战役的原因和一件事情有密切关系,这就是列宁格勒。
       首先我们来看看历史上41年德国的决策,41年是纳粹德国的黄金时代,事实上这是德国唯一有机会打败苏联的一个年份,因为在这一年中德军有许多“暂时的有利因素”,能否最终取胜的关键在于看德军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有利因素。
       莫斯科是德国在41年最重要的一个军事目标,希特勒和他手下的将领就攻取莫斯科的问题曾两度发生过争吵,第一次是在8月,将领主张利用斯摩棱斯克会战造成的有利局面突向莫斯科,但希特勒否决了这一提议,决定等先歼灭南北两翼的苏联重兵集团,消除中央集团军两翼威胁后再进攻莫斯科;第二次是10月,这一次情况正好相反,希特勒主张利用维亚滋马战役大胜的有利形势进攻莫斯科,而遭到部分将领的反对,他们的理由是在冬季来临的情况下德军没有把握攻下莫斯科,中路德军应当挖壕据守(并对南北集团军群的作战进行支援)才是比较合理的选择,结果希特勒对反对意见不霄一顾,并且大发雷霆。
究竟希特勒和将领谁对谁错?
       从当时的情况看,如果听将领的意见在8月份进攻莫斯科,虽然攻下的把握较大,有7成左右,但是一旦发生意外,则德军的处境将会非常困难,因为当时南北两翼还没有稳定局面,而中央集团军群如果因苏军的正面抵抗和侧翼骚扰等因素干扰下未能攻下莫斯科,那么三路德军都将无法击溃当面之敌,德国在41年就会陷入僵局,战争可能会比历史上提早2年结束。
       而希特勒在10月份作出进攻莫斯科的决定,是建立在南北两翼取得重大胜利,中路得到安全保障的基础之上的,但此时德军还有没有机会实现这一目标?虽然维亚兹马战役的胜利使中路德军取得了暂时的数量优势,而且他们距离莫斯科只有150公里,再加上希特勒相信运气会眷顾德军,帮他们赢得胜利,但事实上当时德军虽有以上2大优势,却又有6大劣势:1、连续作战4个月,部队疲惫不堪,而对手却士气高昂,正准备决一死战;2、雨季使德军暂停了攻势;3、苏联预备队每时每刻都在迅速集结,而德国却没多少预备队可用,攻取莫斯科的时间限制非常苛刻(必须赶在力量对比发生改变之前);4、雨季过后不断降低的气温和冬季的正式来临将严重削弱德军的人员和装备,这一点明显对对方有利;5、运输线拉得太长,公路太原始,铁路又遭到游击队的广泛骚扰,造成后勤补给的困难;6、苏联动员大批市民修筑野战工事,部队在工事中以勉等劳,莫斯科完善的设施使苏军的飞机等技术装备得到很好的保养,而德军则相反,继续进攻疲惫不堪,野战机场条件简陋,飞机出勤率低。综合以上因素,继续实施11月攻势对德军来说实在是困难重重,及时攻占莫斯科的把握可能只有三成左右。
       综上所述,如8月进攻莫斯科,虽然机会十分诱人,但同时也必须承担极大的风险,因为一旦受挫后果极为严重,将会重蹈拿破伦的覆辙,在当时德军高歌猛进的情况下进行这样的豪赌显然是不划算的;而10月份进攻虽然较为稳妥,但由于许多有利因素的流失(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时间因素)成功的希望显得较为渺茫,不过毕竟这是建立在比较稳妥的基础上的进攻,即使失败,比8月进攻失败的严重后果要轻得多,因为在以前的作战中德军已严重削弱了苏军并占领大片土地(及近40%的人口),德军仍然有机会在来年同苏军再较高低,而不至过早出局。
       因此8月份的选择是希特勒对将领错,而10月份的选择是将领对希特勒错,双方一对一错各得一分,他们在战略上的水平(不包括战术水准)是半斤对八两,基本差不多。
本来,如果综合双方的正确意见而摒弃错误的,那么结果应该是8月份听希特勒的,德军暂停中路对莫斯科的进攻,支援南北两翼(北方一个坦克集群,重点的南方乌克兰是一个坦克集群外加一个野战集团军);到了10月下半月维亚兹马战役之后,则应该听将领的,中路德军再次暂停进攻,转入坚固防御准备过冬,并尽可能支援南北两翼(这次的重点应轮到北方)。可惜是由于是希特勒指挥德军,一切都得听他的,虽然此人的的战略水平并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样糟糕,但也不是完美无缺,他的优点和缺点将同时带进对德军的指挥之中,这造就了历史上8月的正确选择和10月份的错误选择。
       以下是我的推论:如果希特勒和将领们能够取长补短,各自利用对方身上的优点,结果会如何呢?结果也许会让人大吃一惊,因为战局可能会改写。
       德国之所以能在41年取得巨大优势,关键因素有2个,一是正确的战术,利用大规模机械化包围战来包围歼灭敌人,二是士兵优秀的个人素质(这和两年欧洲作战经验是分不开的)有效地保障行动的实施。从明斯克到斯摩棱斯克,再到基辅和维亚兹马,一个又一个规模惊人,成功更惊人的包围战吃掉了无数的苏联部队,占领了无数的苏联领土,从而帮助德国获得了暂时的巨大优势。最后一个被包围的就是本贴的话题:列宁格勒。这座十月革命的摇篮城市会不会步前面几次包围战的后尘,造就苏军的又一次惨败呢?看来一切都在所难免,因为情况是如此的困难,德军已经切断了陆上联系,但是奇迹却发生了。 
       这时,前面我所提到的希特勒的那个错误的决定开始发生了作用。根据这一决定德军为了尽快给对手致命一击(太心急了一点),从而集中力量对莫斯科这一最重要的军事目标展开代号为“台风”的全力突击,因此列宁格勒的事情只好被暂时搁置起来。正是这一错误的决定造成了日后灾难性的后果(不过很难被发现),甚至影响到了以后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结局,从而改变了第三帝国的命运。
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列宁格勒有如此之大的影响?这似乎违背了常规的战史,因为在那些战史中,列宁格勒战役只是有“重要的意义”,但还远不能和三大战役相媲美。但事实摆在面前:列宁格勒这种围而不攻的作战样式和德国以前的包围战样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和闪电战的理论背道而驰:41年德国的包围战都是遵遁闪电战的原理,突破-合围对手,迅速解决对手后腾出兵力,为下一次作战作好准备,一个目标接一个目标地实施。这样的包围战使德军歼灭大量的敌军有生力量和技术装备,而失去的仅仅是时间(包括作战时间和战役后短暂的休整时间)以及有限的兵员和武器消耗,这是一种极为划算的买卖。而列宁格勒包围战,由于拉多加湖的关系,被围苏军实际上没有办法迅速被解决掉,15万德军+10万芬军只能监视着城内的30多万苏军,这支生力军无法腾出手来支援其它地方的紧张战局,也就是说无法投入到更重要的地方去,而其它地区的德军显然也抽不出手来帮这20多万人一把,在战局最关键而又扑朔迷离的41-42年,这支关键性部队居然就这样一直被困在原地,无法动弹。
       在下作一个对比来说明问题:同样是包围战,在41年头4个月德军用连续不断的包围战毙、伤、俘苏军430万人,付出的代价是死亡20多万人。而在一场列宁格勒包围战中,同样是20多万人被看“死”(从以后的情况来看,在关键性的41年如果一支德国部队被牵制而不能动弹,那么她的存在就没有多少意义了,因为错过了这个黄金时段以后德国将再无取胜的机会)作用仅仅是限制住了30多万苏军,两者反差是何等的强烈!(如果不把饿死60万平民看作是这一包围战的巨大“战绩”的话。)。

       对德军而言,41年是打包围战的年份,输掉包围战就等于输掉了41年,而输掉了41年就等于输掉了整个战争,德军在41年打赢了无数次包围战,却在列宁格勒这当年最后一个包围战中不知不觉间办了件糗事,因此德军的失败归纳起来就是八个字:“成也包围、败也包围”。
       那么德国当时如果采用正确的步骤结果会如何?我们不妨根据当年的情形,以事实为依据来推论一下:
中央集团军群在维亚兹马战役后应停止冒进,因为冬季的来临使德军在正面进攻中没有把握取胜,因此德军应该利用“在整条战线上人数都略处优势”这一有利因素打一场全面防御战,用素质优势+防御来抵消严寒和苏军的预备队,唯一的进攻针是对已经落入已方战线后方的列宁格勒,这要比正面进攻莫斯科有把握得多:一是不必同苏军不断冒出来的预备队作纠缠,二是不必攻坚,只需切断其冰上交通线就能获胜。
10月下半月的雨季对部队的推进有严重影响,但是对后方的铁路运输影响较轻,中央集团军群应利用这段时间通过铁路调一个满员步兵军到北方,一个装甲集群到南方。
       在南方,历史上苏南方方面军从北到南依次为12集,18集,37集,9集和56集,德第一坦克集群在11月中旬打退了苏56集,攻占罗斯托夫,但当月下旬苏军用18、37、9集组成突击集团对德第一坦克集群的侧翼实施突击,而12集的顽强防守又打破了另一支德军攻击苏突击集团侧后方的意图。 最终导致第一坦克集群放弃罗斯托夫,后退到米乌斯河一线。如南方集团军群能得到另一个坦克集群的援助,就能够对苏军的突击集团实施机动防御(南方的天气相对较暖和,打机动战的条件稍好一些),并且通过撤销对苏12集的攻势把省下来的部队也用来加强防线,这样很可能既抵消苏突击集团的攻势又能守住罗斯托夫,毕竟南线苏军在基辅大败后元气大伤,已难以组织更有力的进攻了。
       同北方相比,南方只是一个小插曲,列宁格勒才是关键,11月上旬,德军的攻防重心都应该围绕列宁格勒。当时负责列宁格勒地区的是列宁格勒方面军,下辖5个集团军,损失惨重的8集防守芬兰湾南岸的奥拉宁包姆桥头堡,与列宁格勒无陆上直接联系,只能通过水面运输联系;在芬兰湾到拉多加湖50多公里宽的卡累利阿地峡中,23集在北面防守着守强攻弱的芬军,南面与德军对阵的部队从西到东依次为42集,55集和67集。67集的防线守卫着冰上通道的渡口,与之对阵的德54军如能得到中央集团军群一个北上步兵军的加强,就能够发动一场攻势。尽管苏军在列宁格勒的筑垒地域比较坚固,但以一个集团军的兵力(苏联集团军规模只相当于德国的军)在缺少预备队的情况下要挡住2个德国军是几乎不可能的。参考一下维亚兹马战役,野战中苏军一个集团军平均防守70公里的防线,而德军突破时的损失仅为几千人,此处67集防守的地区只有20几公里,由于防御密大,因此德军可能要付出几倍的代价,也就是2万人才能突破,接下来德军只要往北推进20公里即可,因为拉多加湖的冰上通道都集中在这里,这里的湖面最窄,(拉多加湖北宽南窄,像一个倒置的生梨,北面最宽处达150公里,而此处仅宽20多公里,如同生梨的梨头)接着德军要做的事情是打退列宁格勒方面军预备队的所有反攻,坚持到苏军因缺乏补给而彻底崩溃,完成这个任务德军损失1万人也差不多够了,因为列宁格勒方面军只有几个师的预备队,这点兵力根本不足以击溃德军,如果苏军在粮食耗尽后放手一搏,全面突围,最多再给严阵以待的德军造成2万人的损失(可参考一下基辅战役中苏军在突围时的惨败)。这样失去粮食补给的列宁格勒30多万苏军在12月中下旬崩溃,而德军的总损失是5万人左右。
       能对德军构成干扰的不是已经被围的列宁格勒方面军,而是外线的苏军。苏军所能采取的措施有不外乎两个,一是从列宁格勒外围发动进攻,历史上整个41年的冬天苏军都在作这一尝试,但都以失败告终并且损失惨重。可见这个办法行不通。另一个办法是对莫斯科的中央集团军群发动反攻,但这样的行动最快也要到11月下旬集结一定数量的预备队才可能实施,让我们和历史上作一比较:中央集团军群虽抽走一个步兵军和一个坦克集群,人员和坦克减少,但历史上在11月攻势中由于正面进攻的一线平推以及在野外遭遇寒流的袭击,人员装备的巨大损失加起来不亚于一个步兵军加一个坦克集群,因此只要中路德军转入防御,即使抽走一个步兵军加一个坦克集群后兵力仍和历史上差不多。 另外德军在预设的工事中进行防御比历史上12.6日在没有坚固工事的进攻姿态下进行防御要有利得多,这样杀伤同等苏军的伤亡人数起码比历史上低5万人左右,正好抵消了北上作战的损失。历史上德军的正面防线,包括北方、南方甚至是苏军的主攻重点、压力最大的中路都未被击溃,显然即使从正面战场抽走这些部队,由于德军的中路兵力维持不变(即使不调走这些部队,他们也会在11月攻势中被苏联民兵师和严寒白白消耗掉),因此正面战线的结果仍同历史上一模一样--苏军攻不破正面的德军。
这样列宁格勒在一个月半内陷落,腾出了25万德、芬联军。
       德军可利用这支部队派许多别的用场:比如对参加维亚兹马大反攻的苏军实施侧翼突击,这会严重打乱苏军的冬季反攻计划,并对苏军造成严重威胁,弄不好成为德军的一场大胜。在杰米扬斯克战役中,德军不必因缺乏解围兵力而迟迟没有行动,历史上的空中补给损失了数百名有经验的运输机驾驶员,如用这支部队实施进攻,提前解围,可大大降低空军的损失。
       到42年夏季攻势开始前,德军比历史上的优势可能已不止多出这25万人了。这里仅作最保守的估计,假设德军仍只比历史上多25万人,以后战局会如何发展?
       德军的蓝色方案和历史上不变,因为在苏联军工转轨、预备队源源不断组建的情况下正面强攻已难以奏效,只有走间接路线,打击对手的资源基地。列宁格勒的失陷使曼斯坦因在攻下塞斯托波尔后不必再抽4师人马北上搞上去北极光计划,并且有可能德军此时仍旧守着罗斯托夫,出发阵地比历史上靠前得多。
       历史上在蓝色行动中高加索方面的德军一开始攻势很猛,7-8月份已推进至高加索山脉各山口,但是由于几次苦战造成的损耗、后勤补给遇到的麻烦(主要因为优先供应斯大林格勒巷战)及苏军据山地之险占有地利等因素,德军接下来在8-12月的战斗既未能攻下各山口,也没能向东推进到里海。而在斯大林格勒方面巷战中,由于仆从国部队的“迟到”,因此第6集团军初期只能用4军和51军突击斯大林格勒,8军和11军防守已方侧翼。直到意8集于8月,罗3集于9月分别布署完毕后,才将另两个德国军替换下来投入“9月攻势”,但苏军抓紧时间对城内进行了增援,德军遇到更顽强抵抗,迟迟攻不下该城。德军逐次增兵的添油战术给了对手加强防御的时间,最后终于弄得精疲力尽,而苏军却利用这一时机实施了“天王星”攻势,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局由此发生逆转。
       造成以上失败的关键因素就是兵力不足,如果列宁格勒被陷使德军腾出了兵力,那么以上两个问题都将不复存在:10万芬军保障6集侧翼,使第6集集中全力在8月下旬至9月初攻城,苏军当时有限的城防力量肯定当不住这“雷霆一击”,城市将在9月中旬左右陷落,不但如此,伤亡也只有历史上的一半左右,因为没等历史上那十万援军渡过伏尔加河投入巷战,城市保卫战就已经结束了。接着,实力强大、损耗有限的6集可沿伏尔加河下游推进,一直打到河口城市阿斯特拉罕,于10月上旬打垮苏28集攻下该城,将苏军势力全部逐过伏尔加河。在另一,10多万德军+4个德国师投入高加索方面,利用比历史上强得多的攻击能量取得比历史上更大的战绩:在10月中旬前夺取一部分山口。
       到此为止,从黑海到里海,从斯大林格勒到北高加索,德军除了外高加索资源区以外的目标基本上都达到了。苏联的南北联系将面临危机,因为里海运输将受德国空军的严重干扰,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已及A集推进到里海边可使大量德国飞机驻扎到里海边,德国飞机的活动范围可覆盖里海,切断苏联的南北运输,这将从战略上改变战争的局面:在北方,强大的重工业因为得不到原料无法生产出武器,庞大的人力资源因工业无法有效运转而失去了用武之地。在外高加索,攻下斯大林格勒后土耳其的参战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尽管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但依当时的情形看,土耳其很可能会在斯大林格勒陷落后加入轴心国,这也是历史上所谓进攻斯大林格勒的“政治原因”)。几十万苏军得不到来自北方的增援,正面要防德军,背后又要抽一部分人对付土耳其,形势岌岌可危。
       从10月中旬到11月中旬,德军可以利用夺取的山脉西部的隘口进攻并占领外高加索资源区,从而奠定胜局;如果一时攻不下来,则让A集团军群1/3的兵力监视外高加索苏军,1/3人马防守伏尔加河中下游及里海沿岸阵地),剩下的1/3作为预备队。而第6集+10万芬军+(11军团的)4个师应付苏军的天王星攻势绝对绰绰有余(由于南北联系受干扰的影响天王星攻势的规模和力度应该比历史上要小),如果苏联的冬季攻势无法恢复原先态势,重新打通南北联系就只有失败了。
       万一苏联在最紧急的情况下不顾远东的安危而将远东部队部分甚至全部回调怎么办?在万不得已的时候苏联肯定会用这一招,但这也无济于事。虽然远东军队有80万部队和大量坦克,但是这些部队的调运只能通过西伯利亚铁路,漫长的运输过程加上展开的时间使他们只能分批投入作战,无法作为一个整体形成巨大的冲力,这支部队的装备、经验还不如41年苏军的平均水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如果真到了那种一剑定乾坤的地步,德国也可以照搬对手的做法,暂时削弱法国的防御抽出10个师的兵力到东线。德国的盟友日本显然无力攻西伯利亚,但苏联的情况也好不到哪,英国在42年羽翼未丰,即使德国把大西洋堡垒的驻军抽一半拉到东线作战,英国和参战不久的美国也难以开辟第二战场。
       就算勉强开辟成功,德军在法国的剩余兵力也可以至少拖住实力较差的英军几个月,一直等到东线局面明朗化后再回戈一击,击溃英军,历史上德国没有打败苏联的把握,所以在西线不敢掉以轻心,不敢随意调兵支援东线,生怕一旦东线搞不定又多出个西线战场。如果德国有把握在2、3个月内在东线取得决定性进展,那么从法国抽10个师到东线完全是办得到的。
       卫国战争的形势在两座以巨人名字命名的城市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列宁格勒保卫战的成功保卫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成功有着潜在的、不可或缺的影响,正是列宁格勒所作出的巨大牺牲才保证了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军的伟大胜利,而莫斯科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的意义应小于以上两大战役。
1941年年底拿下列宁格勒,腾出围城部队来支援42年的蓝色方案是德国对付苏联唯一有可能取胜的方案,我认为德军在战争中正确的步骤应是41年夏秋大规模闪击战、冬季作战(抵抗苏军面面进攻并用断绝补给的方案吃掉战线后方的列宁格勒)、和腾出围城部队一起在来年实施蓝色方案,只有在蓝色方案获胜后再考虑进攻莫斯科,这是德军唯一可能的获胜方案。
       历史上德军高层根据一战的经验得出打持久战德国必败的正确结论,但在实践中却矫枉过正,速决战速过了头,过于心急地在时机尚不成熟的时个过早地突击苏联的首都(虽然表面上看利用41年的夏秋大胜进攻莫斯科是水到渠成),犯下了冒进的错误,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弄巧成拙,这可能就是德国失败的原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空前绝后的战略转折
战略大作战:卫国战争“历史版”
二战史上的奇迹——列宁格勒战役坚守872天?
1941年苏军一溃千里的背后,巴巴罗萨计划的致命陷阱
如果没有朱可夫指挥的这场小战役,世界历史将被改写
基辅会战:德军内部分歧严重,为何都说拿下基辅却丢了莫斯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