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八股文弊端甚多,但科举被废除时,严复为何惊呼大事不好?

科举制始于隋唐,历经一千三百余年,最终在光绪三十一年被废止。有人说,明清时期的八股文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科技进步, 早就该被废除了。可是,等到科举制真被废除的那一天,严复却惊呼大事不好,这其中有什么缘由呢?


宋太祖与官二代

公元968年,赵匡胤正在审阅新科进士名单,突然眉头一皱,把宰相赵普喊了过来,问道:“第六名的陶邴,是翰林学士陶谷的儿子吧”。

赵普:“正是!此人还是个大才子呢!”

赵匡胤:“这次考试谁是主考官?”

赵普:“额......正是陶谷。”

赵匡胤:“儿子参加考试,他陶谷为何不回避?”

赵普:“陶谷主动提出回避,但实在没有适合的人替他,再说他父子俩都是规矩人,我们就没深究。”

赵匡胤桌子一拍:“混账!你们这是动摇国本!”随后,立即拟了一道圣旨:今后,凡是上了录取名单的“官二代”,都必须增加一道复试,不通过决不允许录取。


一转眼到了1038年,此时的皇帝是宋仁宗。这一年殿试,竟然有6个“官二代”榜上有名,宋仁宗觉得羞愧难当,连夜通知几位“学生家长”,让他们给孩子做做工作,把名额让出来,给平民子弟一点机会。

在整个宋朝期间,每次科举取士都对“官二代”严格设限,尽量把他们的名次排在后面,形成了礼让百姓子弟的好风尚。据专家考证,1256年一共录取了601位进士,出身平民的就有417人。


官生卷和民生卷

1700年会试结束,康熙帝忧心忡忡的说道:“我看了下录取名单,发现官宦子弟居多,老百姓会有意见的。”为了防止官宦子弟占据名额,“有妨寒峻进身之路”,康熙特意设置了2种试卷,官宦子弟只能考“官生卷”,平民子弟考“民生卷”,而且“官生卷”要难得多,实际上增加了平民子弟中榜的机会。


即使到了晚清,买官卖官现象屡见不鲜,唯有科举制度还算公平。在整个清朝,通过科举录取的平民子弟,占总人数的46.77%,与官二代的录取率相差无几。

历朝统治者为何如此注重科举的公平性呢?如果没有规矩,结果可想而知,中榜的名单一定被那些“官二代”独吞,穷人家的孩子无论多努力,永远都只能生活在底层。长此以往,不仅会形成士族门阀,更会威胁到统治根基。


所以,当光绪帝废除科举制时,严复才会惊呼大事不好,因为底层百姓翻身的唯一希望没了,这个国家就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了。如今,教育资源不均衡,寒门难再出贵子,难道不值得我们警惕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平民当上宰相,是怎样实现的?
通过宋代官宦子弟的科举形式,了解宋代高官后代的选任制度
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任用常识
浅谈明朝科举制度存在的优势以及局限性
论八股文取士制不容忽视的一个历史作用
科举制度废除对中国近代的影响(利与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