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推拿常用手法

推拿常用手法

第一节 手法概述

基础手法是推拿手法中最常用,最基本的单式手法,是指能够独立存在的、单一动作的手法,这些手法在临床上可单独应用,也可与其他手法结合运用。初学推拿者可先掌握几种简单手法,早期着重力量训练。

一、手法分类

根据手法的动作形态将手法分为六大类:挤压类手法、摩擦类手法、叩击类手法、振动类手法、摆动类手法、运动关节类手法。

二、手法基本要求

1、持久:

手法在操作过程中,能够严格按照规定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持续运用,在足够的时间内不走样,保持动作和力量的连贯性,以保证手法对人体的刺激足够累计到临界点,起到调整内脏的功能,改变病理状态的作用。

欲保持手法的持久性,首先要保持消耗体力少,避免劳累的姿势,使用丁字步和弓步,滚法时不能弯腰和低头,避免引起腰背劳损和颈项劳损,推拿治疗床的高低要适当。其次被操作者要采取舒适的体位,才能维持较长的时间,如按揉肩井时要采取俯卧位,但被操作者采取俯卧位也不能时间太长。在推拿操作中要不断的变换姿势和手法,每个体位的某个部位都有几种最佳手法可供选择。手法种类虽多,但无包治百病的最好手法,只有最佳手法,如按压严重的腰肌劳损可采用踩跷。避免长时间使用单一手法,减少该手操作法的肌肉持续劳损,每两三分钟可换一种手法。可多选择带间歇性休息的手法,如弹拨法、滚法。要善于利用左手操作以避免右手劳累,如多使用左手滚法。推拿医师首先要保护自己,其次才是推拿治病。另外,手法的选择还要考虑到该手法是否消耗太力量。F有效力=F总-F耗,人在劳累下会自动选择省力的手法。为了保证推拿手法的顺利施行,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医者和患者所取的体位和姿势很重要,医者和患者之间位置的远近高低等必须互相适应,患者应该力求舒适的体位,肌肉应充分放松;医者为了使自己的力量能充分发挥出来,应选择一个即使得上劲,又省力和便于操作的体位和姿势

2、有力:

手法在操作过程中,必须具备一定的力度和功力,使手法具有一定的刺激量。有力一是指手法直接作用于体表的力;二是指维持手法所需要的力。推拿医师给患者施加的功力与手法的力量和操作的时间成正比。在临床上要截然地从手法的施力大小来分清手法的轻重是比较困难的,它们之间没有一个很清楚的界线,而随病人的体质和各个不同刺激部位接受刺激的阈值不同而异,客观上,往往以病人有较强烈的酸胀麻热感和较轻微的酸胀麻热感来作为轻或重手法的判断。

医者应加强力量训练,包括指力和马步,多作三指对捏或捏橡皮圈。只有大幅度提高手指力量,才能在手法操作中不觉得劳累,又避免手指和身体的损伤,力量越大发挥起来越轻松。医者还应选择恰当的姿势不断变换体位避免使自己劳累。适当的施术姿势可以让术者轻松自如地发挥力量。例如操作肘滚、肘按腰背时要利用上身的重量,重心尽量接近患者,力量才能充分发挥。掌揉腰背部时脚后跟踮起,利用全身的重量。操作滚法时不能弯腰低头,才能避免劳累,影响手法发挥。还要注意手法的方向,例如按揉风池时用力的方向要斜向上方。要善于利用按摩器械,例如按揉时多借助于按摩棒,滚法操作时掌下借助牛角棒。在不同的部位要选择不同的力量,如腰背部要用较大的力量。指按揉时多使用指间关节按揉,以避免手指的损伤。对第一次的初诊患者不宜使用过大力量,要多询问力量的承受力。

手法操作中强调要产生推拿反应,推拿反应是手法治疗过程中的机体反应,类似针灸的气感。即使在操作中用力过大,力量稍微超过了被操作者的承受程度,引起一点过激反应,但只要没有造成太大的软组织损伤,是推拿临床中所允许的。推拿的有效反应为施术后感觉轻松,第二天略有轻微酸胀感。若两三天后仍有酸胀感,则说明力量过大,要休息,等酸胀感减轻再作推拿治疗。

手法操作时首先要询问被操作者的力量承受力,要询问操作部位是否准确,操作过程中也要不断询问各个部位的力量承受力,或观察其面部表情来判断力量的大小。

3、均匀:

手法操作时,手法压力的轻重,动作幅度,速度的快慢,都必须保持相对的一致,用力不可时轻时重,速度不可忽快忽慢,幅度不可时大时小,应使手法操作既平稳又有节奏性。

能量的传导除了力和时间还包括波的传导,手法操作时应采用一定的频率,不宜过快,如滚法、弹拨法的频率和心跳的频率相近,摩腹、掌揉腰背的频率和呼吸的频率相近。变换操作部位要缓慢自然。

4、柔和:

手法操作时,动作稳柔灵活,手法变换时,自然,协调。手法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医宗金鉴》中指出: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

手法操作时不能对局部产生痛感,不能碰击骨骼,避免再次损伤软组织。治疗时接触面积应尽量大,例如操作拿法、捏法、指揉法时,避免使用指端,应尽量使用螺纹面和指间关节。手法力量由轻到重,幅度由小到大,治疗部位先周围后痛点。

为了减少阻力增加润滑,减轻对皮肤的摩擦损伤,或者为了取得药物的协助作用,使用手法时,可选用合适的润滑剂。

5、深透:

病人对手法刺激的感应和手法对疾病的治疗效应,要求手法的刺激不仅作用于体表而且能够克服各种阻力,避免损伤正常的软组织,使手法的效应达到疾病的深处、经脉骨肉甚至脏腑。

手法强调部位要吸定,力量要集中。初学推拿者力量往往只作用于表皮,产生痛感。手法的力量要能透过体表,直达深部组织,才能对病灶起到治疗效果。推拿治疗有效的标志是手法部位是否有产生酸胀感,由此则说明该处新陈代谢加强,这是正常的推拿反应。在酸胀感的同时即使产生一些“痛感”,该“痛感”是损伤部位内炎性介质分解、稀释和排泄加快,无菌性炎症代谢加快的反应。故手法操作后可产生轻松感,此谓先痛后快。操作时有产生欣快感是比较好的推拿反应,亦产生欣快感的手法有接触部位多,多方向性的掌揉法、滚法以及快频率的振法、搓法、抖法和拍击法。

手法治疗中并非力量越大越好,时间越久越好,否则会造成对软组织的二次损伤,甚至产生推拿意外事故。

总之,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持续运用的手法可以降低肌肉的张力和组织的粘滞性,使手法能逐渐渗透到组织深部;均匀协调的动作使手法更趋柔和而更具有渗透性;力量和技巧相结合使手法有力又柔和,达到“刚柔相济”的效果。

王松山前辈常对学生说:“学习一指禅推拿,起初要与师合,后要与师离,与师合能尽得师传,与师离则能兼收各家之长。”推拿手法贵在熟能生巧,做到如《医宗金鉴》中所说:“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欲学好推拿还要学会做靶子,体会被推拿者的感受,操作不当会造成不适的感觉,从而纠正自己的手法,间接提高推拿水平。手法的选择一要避免损伤,二要省力,三要实用。

手法训练要求:思想集中、顽强刻苦、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劳逸结合。把推拿当作练功,既能治疗疾病又能锻炼身体。

三、手法操作注意事项

作为外治手段,手法在临床上运用,虽然对很多疾病都有良好的医疗效果,但也可能由于施术不当等原因而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所以在操作过程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诊断要明确:

手法治疗前,首先要明确诊断。对于未确诊的病证可用排除法或治疗性诊断进行鉴别;

2、精力要集中:

在手法操作过程中,要保持诊室清洁、安静。术者还要全神贯注,做到手随意动,功从手出,同时还要密切注意患者对手法力量轻重和操作部位是否准确的反应(如面部的表情变化,肌肉的紧张度以及对被动运动的抵抗程度等),以随时调整手法刺激量和方法,避免增加病人的痛苦和不必要的人为损伤。

3、体位要适当:

对病人而言,宜选择感觉舒适,肌肉放松,既能维持较长时间,又能有利于医生手法操作的体位;对医者而言,宜选择一个便于手法操作,并有利于手法的运用且能最大限度发挥力量的体位,眼下视、不低头,不弯腰。推拿床的高度要适当。

4、手法要选择:

在治疗过程中应用什么手法,就好比用药处方一样,应视疾病的性质、病变的部位,辨证辨病而定。如对运动员比赛前手法宜重宜快,以兴奋神经,比赛后手法宜轻宜慢以消除疲劳。

5、力量要适宜:

手法操作必须具备一定的力量,以达到一定的刺激强度,才能获得治疗作用。临床上要掌握适宜的刺激强度。首先要了解与刺激强度有关的因素,手法刺激强度常与手法的压力、治疗部位、着力面积、受力的方式以及操作时间有关。

(1)手法的压力

一般规律,刺激强度与手法压力成正比关系,即压力越大刺激越强。

(2)治疗部位

手法力度与治疗部位的敏感性和治疗部位的肌层厚度有关。

(3)着力面积

手法的刺激强度与着力的面积有关,一般成反比关系。相同的压力,着力面积越大,则刺激强度越小,反之,着力面积小,则刺激强度大,如双掌按法,压力都较大,但刺激并不强,而掐法和点法的压力并不太大,而刺激非常强。就是因为前者着力面积大,而后者着力面积小,单位面积受力不同的原故。

(4)受力方法

是指手法应用的形式以及力量的速度。冲击力量要比缓慢刺激强烈得多。如叩击类手法的拳背击法、点穴法以冲击方式作用于人体。此类手法则刚劲有力,操作时特别要注意动作的技巧性和选择适当的力度。

(5)操作时间

急性损伤的肿胀期不宜做推拿。治疗后期要继续加强推拿治疗以达到彻底治愈。

一般来讲,操作时间短,手法刺激强度小;操作时间长,手法刺激量大。所以操作时间太短,则达不到治疗效果,但操作时间过长,也可对局部组织产生医源性损伤。所以操作时间要根据手法的性质、疾病的性质以及操作大小而定。

6、治疗要有序:

手法治疗应依病情怎样操作制定顺序,一般可以从头面->胸腹->肩背->腰骶->上肢->下肢,自上而下,先左后右,从前到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并依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局部治疗,则按手法的主次进行。手法强度由轻逐渐加重;关节活动幅度由小逐渐加大;操作速度,由慢逐渐加快。对身体虚弱、气血亏损者,手法刺激不宜过强。

人体对手法也具有“耐药性”。操作一段时间后要改变手法的种类和操作的部位。推拿一个疗程后要休息几天时间。

7、时间要灵活:

操作的时间,要根据病人的病情、体质、所应用的手法来确定。时间一般以10~20分钟为宜,对内妇科疾病可增加些时间。同时还要注意病变部位的大小而定。

8、操作要卫生:

医师应注意个人清洁卫生,经常修剪指甲,手上不得佩戴戒指、手表及其他装饰品,以免擦伤患者的皮肤和影响治疗。天气寒冷时,双手要注意保暖,以免冷手触及皮肤而引起肌肉痉挛,并且治疗一个病人之后就应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第二节 挤压类手法

挤压类手法包括按压与捏拿两类手法。按压类手法是以按压的方式作用于机体的一类手法,操作时宜垂直用力,使刺激缓缓透达体内,其作用浅至肌表,深达脏腑。按压类手法是最早应用于推拿治疗的手法之一。主要包括按法、点法、压法、揉法和踩跷法等,其代表手法是按法,其它手法皆由此衍化或发展而来。捏拿类手法是以对称性挤捏的方式作用于体表或肢体的一类手法,操作宜对称用力,既柔和又深透,舒适自然。捏拿类手法主要包括捏法、拿法、捻法等。因按压与捏拿两类手法操作时均能使肢体受到挤压之力,只是前者是单侧受力,而后者是两侧对称性受力,故将按压与捏拿两类手法统称为挤压类手法,予以一并论述。

一、按法

(一)分类

根据接触面的不同按法可分为指按法、掌按法、肘按法。指按法包括单指按法、叠指按法、指间关节按法,拇指指间关节按法又称点发。掌按法包括全掌按法、掌根按法、腕豆骨按法,也可双掌叠按。肘按法包括前臂按法和肘尖按法,又称压法。

(二)操作方法

1、指按法:以拇指指腹着力于施术部位,余四指张开,置于相应位置以支撑助力,腕关节屈曲约40~60度。拇指主动用力,垂直向下按压,使刺激充分达到肌体组织深层,以产生酸、胀、麻等感觉。当按压力达到所需的力度后,要稍停片刻,即所谓的“按而留之”,然后松劲撤力,如此反复操作。

2、掌按法:以单手或双手叠掌掌面置于施术部位,利用身体上半部的重量,通过上、前臂传至手掌部,垂直向下按压,用力原则同指按法。

3、肘按法:肘部屈曲,拳心向胸,使上臂与前臂呈“V”字型,以肘尖部或肘三角平面着力于施术部位,利用身体上半部的重量,垂直用力,持续按压1060秒或更长。肘按又称压法,可作为替代休息的治疗手法,按压时间可13分

(三)动作要领

1、取丁字步或弓步,放松上肢各关节(指间、腕、肘、肩关节)。

2、指按法宜悬腕,当腕关节悬屈40~60度时,拇指易于发力余四指也容易支撑助力。

3、掌按法以肩关节为支点,当肩关节成为支点后,身体上半部的重量很容易通过上肢上臂和前臂传到手掌部,使操作者不易疲劳,用力又沉稳着实。如将肘关节作为支点,则须上、前臂用力,既容易使操作者疲乏,力度又难以控制。

4、按压的用力方向多为垂直向下或与受力面相垂直。至少要持续用力10秒以上,使患处产生酸胀感(持续施力是压法区别于按法的根本点)。压法与按法从手法动作来看,无严格的区分标准,故有将按法称为压法者,有的甚至将两者统称为按压法。

5、用力要由轻到重,稳而持续,使刺激充分达到肌体组织深部,要有缓慢的节奏性。

(四)临床应用

1、适用部位及作用

指按法适于全身各部,尤以经穴及阿是穴为常用;

指间关节按法除了同指按法外,还常用于足底部;

掌按法适于背部(可按压脊柱、脊旁0.5寸、竖脊肌)、腰部、下肢后侧以及胸部、腹部等面积较大而又较为平坦的部位;掌按脊柱时可“快按”。

肘按法主要用于腰背部。

2、适应症

常用于头痛,腹部痛,腰背痛,下肢痛,痛经等各种痛症以及风寒感冒等病症。

(五)注意事项

1、第一次按压要询问力量的承受程度,不可突施暴力,无论指按法还是掌按法,其用力原则均是由轻而重,并保持一段时间,“按而留之”,持续35秒,使患处有产生酸胀感,再由重而轻。

2、指按法接触面积较小,刺激较强,常在按后施以揉法,有按一揉三之说即重按一下,轻揉三下,形成有规律的按后予揉的连续手法操作。

3、须选择恰当的姿势,以利于手法效果的发挥,为增加按压的力量,可借助于按摩棒按压或用踩跷法。

4、指按亦可作为一种检查手法。

5、肘按又称压法,可作为替代休息的治疗手法,按压时间可1-3分钟。肘压法因刺激较强,要明确诊断,不可突施暴力,以免造成骨折,尤其是老年人患有骨质疏松症者。可间歇性施用,压后继以揉法,在结束操作时,要逐渐减力,注意不可突然终止压力。

二、揉法

(一)分类

根据着力点的不同,本法可分为指揉法(包括拇指、食指、中指揉法和叠指揉法)、掌揉法(包括鱼际揉法和掌根揉法)和肘揉法(包括前臂揉法和肘尖揉法)。

(二)操作方法

1、掌揉法:肘关节微屈,腕关节放松并略背伸,手指自然弯曲,以手掌附着于施术部位,前臂作主动运动,带动腕及手掌连同前臂作旋转运动,并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运动。

2、指揉法:是以手指罗纹面着力于施术部位,手指及前臂主动施力,使手指罗纹面在施术部位作旋转运动,并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运动。

3、肘揉法:以尺骨鹰嘴或前臂尺侧着力于施术部位,手指及前臂主动施力,使尺骨鹰嘴或前臂尺侧面在施术部位作旋转运动,并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运动。

(三)动作要领

1、操作时以前臂作主动摆动,腕关节要固定,动作要灵活而有节律性。

2、揉法应吸定于施术部位,宜带动皮下组织一起运动,不能有体表的摩擦运动,往返移动时应在吸定的基础上进行。

3、鱼际揉法前臂有推旋动作,腕部宜放松,而指揉法则腕关节要保持一定紧张度,掌根揉法则腕关节略有背伸,松紧适度。

(四)临床应用

大鱼际揉法主要适用于头面部、胸胁部;掌根揉法适用于腰背及四肢等面积大且平坦的部位;掌揉法常用于脘腹部;指揉法适用于全身各部俞穴,小儿推拿常用。

主要适用于脘腹胀痛,胸闷胁痛,便秘,泄泻,头痛、眩晕、四肢关节软组织扭伤、运动功能障碍及儿科病症等,亦可用于头面部及腹部保健。

揉法,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健脾和胃,消肿止痛等作用,临床常与按揉法、摩法、按法、拿法等手法配合应用于各病症所施部位。揉法常用于头面部和腹部保健,除大鱼际揉法外,均应降低手法频率,一般以每分钟60次左右为宜。

(五)注意事项

1、本法还有:螺旋揉、顺揉、逆揉、双手同时揉、叠指揉、指间关节揉、勾揉、腕豆骨揉、按摩棒揉等。

2、从记载手法的历史文献看,是先有摩法,再有揉法,因此有“揉法从摩法变化而来”之说。但两者还是有区别的,揉法着力稍重,吸定于一定的治疗部位与穴位,并带动该处皮下组织一起揉动;而摩法则着力稍轻,摩动时仅在体表作环旋动作,不带动该处皮下组织。

3、在临床上,揉法与按法既分又合,有时常配合应用,使按中兼揉,揉中兼按。揉法刺激轻柔,为加强刺激,临床上常和按法结合使用而成按揉法。

三、拿法

(一)操作方法

拇指和食指或拇指与食、中、环、小指指面夹住治疗部位相对用力,夹住治疗部位进行轻重交替、连续不断的捏而提之或施以揉动。

(二)动作要领

1、逐渐用力内收,将肌筋提起并作轻重交替而连续的一紧一松的提捏和捏揉。

2、腕部要放松,使动作柔和灵活,连绵不断,且富有节奏感。

(三)临床应用

常用于颈项部、肩部和四肢部等。

拿法临床应用比较广泛,常用于颈椎病,四肢酸痛,头痛恶寒等症。颈椎病,可拿颈项部,肩井穴及患侧上肢,以行气活血,疏经通络,可与颈项部捏法,按揉法等配合使用;运动性疲劳,可自四肢近端拿向远端,具有松肌舒筋,止痛除酸的作用,常与四肢部捏法,揉法,抖法等配合应用;头痛恶寒等外感表证,可拿风池,颈项部,肩井及头部,以法风散寒,多与抹头面,颞部扫散等方法配合使用;拿肚角(肚脐下2寸,旁开2寸,即为肚角)可治疗腹痛。

(五)注意事项

1、拿法应注意动作的协调性,不可死板僵硬。

2、初习者不可用力久拿,以防伤及腕部与手指的屈肌肌腱及腱鞘。

3、操作时不可用指端、爪甲内扣,不可突然用力或使用暴力。

4、临床上拿后常配以揉法,可缓和刺激。

5、捏提中宜含有揉动之力,实则拿法为一复合手法,含有捏,提,揉这三种成分。

五、捏法

(一)分类

可分为捏皮、捏肌、捏脊,捏皮又称为蚂蚁上树。

(二)操作方法

用大拇指与食指中节桡侧面相对用力或用大拇指与食、中指对称用力,挤压肌肤或肌肉。

(三)动作要领

捏脊是手指微屈,拇指及其他手指相对着力,将脊柱的肌肤以及皮下组织捏起,而后做快速的捻转前进,或将肌肉捏起做快速的一捏一放的捏挤扯提动作,如此反复进行,循序移动。

(四)临床应用

捏法用力较轻,刺激柔和,适用于浅表的肌肤,常用于背脊、四肢及颈项部。主要治疗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失眠、小儿疳积、颈部及四肢肌肉酸痛、臂痛、头晕、牙痛等症。

(五)注意事项

1、操作时要注意指间的距离(应靠近点)。

2、要持续用力3-5秒,使患处产生酸胀感。

3、捏挤的动作灵活、均匀而有节律。

4、不可用指甲掐压肌肤。

5、移动应顺着肌肉的外形轮廓循序而上或而下。

6、为加强刺激可捏三提一。

六、踩跷法

(一)分类

是用足趾踩踏肢体的一定部位,并做各种动作,以防治疾病的方法,称为踩跷法。可分为单脚踩跷和双脚踩跷两种。

(二)操作方法

1、单脚踩跷法:以单手扶住设置好的横杠,以控制自身体重和踩踏时的力量,以单脚在其腰部、臀部、下肢由轻到重操作按法、揉法、左右摇法、推法、抖法等方法。

2、双脚踩跷法:以双手扶住设置好的横杠,以控制自身体重和踩踏时的力量,以双脚在其腰背部、臀部、下肢由轻到重操作按法、左右摇法、推法、抖法等方法。

(三)动作要领

1、术者踩跷起落动作须与患者呼吸相配合,即弹起时患者吸气,压下时患者呼气,切不可屏气,以免胸胁屏伤。

2、踏踩的力量和次数,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适可而止,不可勉强从事,在施术过程中,患者难以忍受或不配合,应立即停止使用本法,以防意外。让患者以手指的多少来打手势代替口诉力量。

(四)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肌肉丰厚、手法力量难以发挥的腰肌劳损、腰椎骨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病证。

(五)注意事项

1、患者要排空二便,避免过饥过饱时操作,张大口呼吸。

2、由于本法刺激性强,应用时必须慎重,踩踏胸肋部时要防止肋骨骨折,踩压小腿时要防止肌肉损伤。

3、排除骨质病变,对年老体弱,患有心血管、肝肾疾病以及骨质疏松及其它骨病者禁用。

七、弹拨法

又称指拨法、拨法(拨动时无离开接触面)、拨络法

(一)分类

可分为拇指拨法、四指拨法、肘拨法。

(二)操作方法

拇指拨法:用拇指着力于肌筋施治部位的一侧,先用力下压至产生一定的酸胀感,再做与肌纤维(或肌腱、韧带)方向垂直的来回推动。

四指拨法:用食、中、无名、小指四指指端或四指指间关节着力于肌筋施治部位的一侧,先用力下压至产生一定的酸胀感,再做与肌纤维(或肌腱、韧带)方向垂直的来回推动。

肘拨法:用肘尖着力于肌筋施治部位的一侧,动作要求同上。

(三)动作要领

1、适当用力下压至一定深度,使患者有酸胀感;

2、拨动方向与肌纤维(或肌腱、韧带)或经络方向垂直。

(四)临床应用

本法是较强刺激手法之一,临床应用常以“以痛为腧”,或在指下有“筋结”或“条索物”的部位应用。具有松解粘连、疏理肌筋等功效。常用于治疗落枕、漏肩风、腰腿痛、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腱鞘炎等软组织损伤引起的肌肉痉挛、疼痛。

(五)注意事项

1、寻找肌纤维的明确位置,操作方向可为双向或单向。

2、施力的大小,应根据部位及辨证而定。拨动的方向、角度、幅度,应根据局部肌肉的走向决定。

3、弹拨法是以按法为基础,下压至一定的深度,待有酸胀感时,再作拨动。可和揉法结合,形成椭圆揉拨。

4、拨动时,指下应有弹动感,而不能在皮肤表面有摩擦移动。

5、肘拨法时可通过前臂旋转和推动带动弹拨。

6、弹拨法的优势在于定位集中,对于肌纤维刺激强度大,可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间歇发力,不易疲劳;操作时腰部可直立,不易损伤腰部。

第三节 摩擦类手法

摩擦类手法是指以手的掌面或指面及肘臂部贴附在体表,做直线或环旋移动的一类手法。其特点是手法作用于体表后,在皮肤表面会形成摩、擦等不同形式的位置移动,运动形式有的为单向直线,有的为直线往返,有的呈环形,有的则呈孤形。包括摩法,擦法,推法,刮法,搓法等手法。

一、摩法

(一)分类

分为指摩法和掌摩法两种,指摩法特指三指摩法。

(二)操作方法

1、指摩法:指掌部自然伸直,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腕关节略屈,食指、中指、无名指指面附着于施术部位,前臂主动运动,指面随同腕关节做环形或直线往返摩动。

2、掌摩法:手掌自然伸直,腕关节略背伸,将手掌平放于体表施术部位上。前臂主动运动,使手掌随同腕关节连同前臂做环旋或直线往返摩动。

(三)动作要领

1、肩臂部放松,肘关节屈曲约40~60度左右。

2、指摩法时腕关节要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掌摩法时则腕部要放松。

3、摩动的速度、压力宜均匀。一般指摩法宜稍轻快,掌摩法宜稍重缓。《厘正按昆要术》:“摩法较推则从轻,较运则从重。”

4、要根据病情的虚实来决定手法的摩动方向。临床一般以环摩应用较多,直摩还用相对较少。就环摩而言,传统以“顺摩为补,逆摩为泻”,故虚证宜顺时针方向摩动,实证宜逆时针方向摩动。

(四)临床应用

可运用全身各部,以腹部应用较多,主要用于院腹胀满、消化不良,泄泻,便秘,咳嗽、气喘,月经不调、痢疾,阳萎,遗精,外伤肿痛等病症。

把中药磨成粉,按照各种药物的药性,配制成各种药膏、药汁等涂于施术部位,而后进行按摩,称为膏摩。

(五)注意事项

操作时注意摩动的速度不宜过快,也不宜过慢;压力不宜过轻,也不宜过重。《圣济总录》:“摩法不宜急,不宜缓,不宜轻,不宜重,以中和之意取之”。

揉法和摩法两者区别主要在于:揉法着力较重,操作时指掌吸定一个部位,带动皮下组织运动,和体表没有摩擦动作;摩法则着力较轻,操作时指掌在体表作环旋摩擦,不带动皮下组织。不过在临床应用时,两者可以结合起来操作,揉中兼摩,摩中兼揉。

二、擦法

(一)分类

分为掌擦法(包括掌根擦法、大鱼际擦法、小鱼际擦法)和指间关节擦法。

(二)操作方法

指间关节擦法: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指间关节着力,腕关节伸直,使前臂与手掌相平,前臂或上臂做主动运动,使着力部分在体表做均匀的上下或左右直线往返摩擦移动,使施术部位产生一定的热量。

掌擦法:用掌面着力,前臂或上臂做主动运动,使手的着力部分在体表做均匀的上下或左右直线往返摩擦移动,使施术部位产生一定的热量。

(三)动作要领

1、肩关节宜放松,肘关节宜自然下垂并内收。

2、操作时,着力部分要紧贴体表,压力要适度,须直线往返运行,往返的距离多数情况下应尽力拉长,而且动作要连续不断,有如拉锯状。

3、指间关节擦法时应以前臂为动力源,擦动的往返距离宜小,属擦法中的特例。掌擦法、大鱼际擦法及小鱼际擦法均以上臂为动力源,擦动的往返距离宜大。

4、透热为度。

5、注意避免损伤,力量适中(前臂发力,频率较快),要涂少许润滑剂。

6、呼吸自然,不能屏气(以避免损伤胸廓)

(四)临床应用

擦法是一种柔和温热的刺激手法,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其中掌擦法接触面积大,适用于肩背部、胸腹部;大鱼际擦法适用于四肢部位,尤以上肢部为多;小鱼际擦法适用于肩背部、腰骶部以及脊柱;指间关节擦法适用于头颈、肋肩以及锁骨上窝等。但是在临床上可根据具体病情、治疗部位而选择。

擦法治疗作用与施术部位密切相关,在较浅层组织时,可以促进机体津液的回流,以调整水液代谢,临床上多用于肿胀病人,另外,还可以促进卫气的循环;在深层组织时,使气血运行畅通,增加各组织功能活动的作用,加强内脏功能的作用。

(五)注意事项

1、压力不可过大,也不可过小,擦法操作时,压力过大,则手法重滞且易擦破皮肤;如压力过小,则不易生热。

2、擦动时运行的线路不可歪斜,如忽左忽右,滑来滑去则不易生热。

3、不可擦破皮肤,擦法除要掌握好手法动作要领,以免擦破皮肤肤,为保护皮肤可使用润滑油,红花油等,既可保护皮肤,防止破皮,又可使擦的热度深透,提高手法效应。

4、擦法操作完毕,不可再于所擦之处使用其它手法,以免造成破皮。

5、可隔衣操作,也可在暴露施术部位皮肤上直接操作。

6、擦法多用于手法结束之前使用,为结束手法。

7、擦法不足之处:耗力、耗气。故临床一般比较少用,为省力可缩短来回摩擦的距离。

8、术者要把指甲修剪平整,防止戳破皮肤。

9、施术者呼吸摇均匀,不能屏气。

三、推法

(一)分类

临床上推法分为指推法(包括拇指端推法、拇指平推法、三指推法和指间关节推法)、掌推法、肘推法。

(二)操作方法

1、拇指端推法:以拇指端着力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余四指置于对侧或相应的位置以固定,腕关节略屈并向尺侧偏斜,拇指及腕部主动施力,向拇指端方向呈短距离单向直线推进。

2、掌推法:以掌根部着力于施术部位,腕关节略背伸,肘关节伸直,上臂部主动施力,使掌根部向前方做单方向直线推进。

3、指间关节推法:手握实拳,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四指的近侧指间关的突起部着力于施术部位,腕关节挺劲伸直,肘关节略屈,前臂主动施力,向前呈单方向直线推进。

4、肘推法:屈肘,以肘关节尺骨鹰嘴突起部着力于施术部位,另一侧手臂抬起,以掌部扶握屈时侧拳顶以固定助力。上臂部主动施力,做较缓慢的单方向直线推进。

(三)动作要领

1、着力部位紧贴体表,推进的速度缓慢均匀,压力平稳适中

2、单向直线推进或弧形移动。

3、拇指端推法与拇指平推法推动的距离宜短,属推法中特例。

(四)临床应用

适用于全身各部,具有促进气血流通、促进瘀血向表皮渗透、放松肌肉的功效。指推法适于头面部,颈项部,手部和足部,尤以足部推拿为常用;掌推法适用于胸腹部、背腰部和四肢部;拳推法适用于背腰部及四肢部;肘推法适用于背部,腰部脊柱两侧。

用于高血压、头痛、头晕,腰腿痛,腰背部僵硬、风湿痹痛,感觉迟钝,胸闷胁胀,烦躁易怒,腹胀便秘,食积等病症。

(五)注意事项

1、推进的速度不可过快,压力不可过重或过轻,身体要随着推法移动而移动。

2、不可推破皮肤,为防止推破皮肤,可使用冬青膏,滑石粉及红花油等润滑。

3、施术者呼吸要均匀,不能屏气。

4、推拿手法的核心:姿势、放松、力量、方向和频率。

5、F有效=F总—F耗(与姿势、肩部放松、润滑剂的使用有关)

6、治疗风湿病关节炎的最基本手法:推法(刮痧)、拍法

7、与推法动作相似而名称不同的有抹法、勾法、刮法、运法等。

四、刮法

(一)操作方法

用拇指桡侧缘或食、中指指面、指间关节或汤匙、钱币、刮痧板、头梳等器具着力于一定的部位上,作单方向的直线移动。

刮法也常用边缘光滑的嫩竹板、硬币、汤匙、瓷碗、鹿角、太极棍等辅助工具,蘸香油操作,以代替手指在体表上进行推动刮法。

(二)注意事项:

1、操作时,要紧贴皮肤,动作轻巧,用力较推法为重,但力量不宜过大,频率不宜过快。

2、刮法直接接触皮肤,无论用手或器具刮拭,均应注意保护皮肤,使用时要用介质,如清水、麻油、葱姜水等,避免皮肤破损。

3、一般操作至被刮的皮肤呈现紫红色(为瘀血),或有郁血红斑(为湿气)即可。

4、注意与患者讲清刮法的特点,因其手法会遗留斑点、痧状。

5、施术后应嘱咐患者多喝水。

6、颜色深浅与患者的亚健康相关。

(三)临床应用:

刮法常用于治疗感冒、胸闷、中暑、头晕,或暑天感受秽浊之邪,症见身体寒热、恶心、呕吐、头晕头胀、胸闷、腹胀、腹泻、腹痛等,以及食积或晕车、晕船、水土不服等症;各类关节扭伤、风湿性关节炎;伤科疾病如腰肌劳损、颈椎病、肩周炎、退行性病变等。

五、搓法

(一)分类

该法可分为夹搓法、搓揉法

(二)操作方法

1、夹搓法:以双手掌面夹住施术部位,令受术者肢体放松。前臂与上臂部主动施力,做相反方向的较快速搓动,井同时做上下往返移动。

2、搓揉法:以双手掌面着力于肩关节部位,前臂与上臂部主动施力,做较快速的旋转运动。

(三)动作要领

1、操作时动作协调连贯,搓法含有擦、揉,摩,推等多种成分。

2、搓动的速度应快,而上下移动的速度宜慢。

3、夹搓法双手用力要对称。

(四)临床应用

夹搓法适于四肢部、胁肋部,以上肢为常用;搓揉法适用于肩关节部位。

常作为治疗疾病的辅助手法使用,并可作为上肢部治疗的结束手法。

(五)注意事项

1、治疗部位不宜夹得太紧,施力不可过重。夹搓时如果夹得太紧或搓揉时下压力过大,会造成手法呆滞。

2、该法有较好的放松肌肉的作用。

第四节 叩击类手法

叩击类手法,是指用手掌、拳背、手指或特制的器械有节奏地叩击拍打体表。本类手法操作虽简单,但技巧性较强,须做到击打劲力的收放自如。叩击类手法种类较多,主要的代表手法有拍法、击法和叩法。

一、拍法

(一)操作方法

五指并拢,掌指关节微屈,拇指盖住拳眼,使掌心空虚,腕关节放松,前臂主动运动,上下挥臂平稳而有节奏地用虚掌拍击施术部位。用双掌拍打时,宜双掌交替操作。

(二)动作要领

1、拍击时动作平稳,不能摆动,整个掌、指周边同时接触体表,声音清脆而无疼痛。

2、腕部放松,上下挥臂时,力量通过放松了的腕关节传递到掌部,使刚劲化为柔和。

3、直接接触皮肤拍打时,以皮肤轻度充血发红为度。

4、频率同心跳次数,约70次/分,要有节奏感。

5、力量越大,速度越慢。

(三)临床应用

拍法具有放松肌肉,促进瘀血向表皮渗透,振奋阳气,恢复神经控制能力等功效。适用于肩背部、腰臀部和下肢后侧。

拍法亦常作为推拿结束手法和保健手法使用。

仰头位拍打前额还可治疗鼻出血(须用清水为介质)。

(四)注意事项

拍击法简单实用,适合初学者掌握。

二、击法

(一)分类

击法包括拳击法、掌击法、指击法和桑枝棒击法。拳击法可分为拳背击法、拳心击法、拳眼击法(捶法、打法)。掌击法可分为虚掌击法、掌根击法、掌心击法、全掌击法、侧击法、合掌击法。指击法可分为指间击法,指尖击法又称啄法。

(二)操作方法

1、拳背击法:手握空拳,腕关节伸直,前臂主动施力,用拳背节律性平击施术部位。

2、掌根击法:手指伸直,腕关节背伸,前臂主动施力,用掌根节律性击打施术部位。

3、指尖击法:手指自然弯曲,四肢分开成爪行,腕关节放松,前臂主动运动,以指端节律性击打施术部位。

4、棒击法:手握桑枝棒一端,前臂主动运动,用棒体节律性击打施术部位。

(三)动作要领

1、击打时用力要稳,含力蓄劲,收发自如。

2、击打时要有反弹感,当一触及受术部位后即迅速弹起,不要停顿或拖拉。

3、击打动作连续而有节奏,快慢适中。

4、击打的力量适中,应因人、因病而异。

(四)临床应用

击法具有放松肌肉,促进瘀血向表皮渗透,振奋阳气,恢复神经控制能力等功效。治疗内伤常用拍击法和推法。

拳击法,适于大椎,腰臀部;掌击法,适于腰臀及下肢肌肉丰厚处;侧击法,适于肩背部,四肢部;指尖击法,适于头部;棒击法,适于背腰部,下肢部。

击法主要用于颈腰椎疾患引起的肢体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疲劳酸痛、肌肉萎缩等病症。

(五)注意事项

1、应避免暴力击打。

2、须严格掌握各种击法的适用部位和适应症。

3、拳背扣击时腕关节要挺直,不能有屈伸动作。

4、掌击法扣击时,切记打击骨骼突出部位,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疼痛。

5、侧击时其方向应与肌纤维方向垂直,而且要紧击慢移。

6、指尖扣击时,腕关节屈伸幅度要小,频率要快。

7、棒击打时,接触面积要大,棒打方向与肢体以及肌纤维方向平行(腰骶部除外),垂直扣击,不使冷棒。

三、叩法

叩法刺激程度较击法为轻,有“轻击为叩”之说。由于该法操作熟练时,叩击常可发出悦耳的有节律的“啪啪”声,又称敲击法。

(一)操作方法

手指自然分开,屈曲呈半握拳状,前臂部主动运动,用小指尺侧和拳的小鱼际部节律性叩击施术部位,。

(二)动作要领

1、腕关节放松,五指略分开并呈半握拳状。以小指尺侧部位为着力点,垂直叩击。

2、叩击时节奏感要强,施力要适中。一般两手要同时操作,左右交替,如击鼓状。

(三)临床应用

本法具有疏经通络、放松肌肉、振奋精神的功效,常用于肩背、腰臀及四肢部。临床上常治疗腰背部以及四肢肌肉酸痛、麻木、知觉减退等病症。

(四)注意事项

注意不要施重力,重力扣击就失去了叩法的作用。一般扣法施用后受术者有轻松舒适的感觉(即有酥麻感)。

第五节 振颤类手法

以较高的频率进行节律性的轻重交替刺激,持续作用于人体,使受术部位产生振动、颤动或抖动等运动形式,称为振颤类手法。振颤类手法主要包括抖法、振法和颤法。

、抖法

(一)分类

抖法依据抖动部位以及姿势、体位的不同可分抖上肢,抖下肢及抖腰法。

(二)操作方法

1.抖上肢法:受术者取坐位或站立位,肩臂部放松。术者站在其前外侧,身体略为前俯。用双手握住其腕部,慢慢将被抖动的上肢向前外方抬起至60。左右,然后两前臂微用力做连续的小幅度的上下抖动,使抖动所产生的抖动波似波浪般地传递到肩部,或术者以一手按其肩部,另一手握住其腕部,做连续不断的小幅度的上下抖动,抖动中可结合被操作肩关节的前后方向活动。

2.抖下肢法:受术者仰卧位,下肢放松。术者站其足端,用双手分别握住受术者两足踝部,将两下肢抬起,离开床面约30cm左右,然后上、前臂部同时施力,做连续的上下抖动,使其下肢及臀部有舒松感。两下肢可同时操作,亦可单侧操作。

3.抖腰法:抖腰法非单纯性抖法,它是牵引法与短阵性的较大幅度的抖法的结合应用。受术者俯卧位,两手拉住床头或由助手固定其两腋部。以两手握住其两足踝部,两臂伸直,身体后仰,与助手相对用力,牵引其腰部。待其腰部放松后,身体前倾,以准备抖动。其后随身体起立之势,瞬间用力,做1~3次较大幅度的抖动,使抖动之力作用于腰部,使其产生较大幅度的波浪状运动。

(三)动作要领

1.被抖动的肢体要自然伸直,可略微牵拉被抖动者的肢体,并使肌肉处于松弛状态。

2.抖动所产生的抖动波应从肢体的远端传向近端。

3.抖动的幅度要小,频率要快。一般抖动幅度控制在2~3cm以内;上肢部抖动频率在每分钟250次左右,下肢部抖动频率宜稍慢,一般在每分钟100次左右即可。

4.抖腰法属于复合手法,要以拔伸牵引和较大幅度的短阵性抖动相结合,使受术者腰部放松后再行抖动,要掌握好发力时机。

(四)临床应用

本法是一种和缓、放松、疏导手法,具有通利关节、松解粘连、消除疲劳的功效,适用于四肢部及腰部。

(五)注意事项

1、操作时术者呼吸自然,不可屏气,操作频率由中速到快速。

2、操作时肩部应放松,取弓步位或摆好姿势。

3、受术者站、坐位对手法操作影响差别不大,受术者手背应往侧面外展,肘关节应伸直,操作时带有拔伸动作。

4、受术者应注意配合放松,以免耗气。

5、受术者肩、肘、腕有习惯性脱位者禁用,腰部疼痛较重,活动受限,肌肉不能放松者禁用。

、振法

(一)分类

振法分为指振法与掌振法两种。

(二)操作方法

以食指,中指罗纹面或以掌面置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注意力集中于掌或指端,前臂腕屈肌群和腕伸肌群交替性静止性用力,产生快速而强烈的振动,使受术部位或穴位产生温热感或疏松感。其中以手指端为着力振颤称为指振法;以手掌面着力振颤称为掌振法。

(三)动作要领

1、肩及上臂放松。

2、前臂与手部必须静止性用力。所谓静止性用力,即是将前臂与手部肌肉绷紧,但不做主动运动。

3、注意力要高度集中于掌指部。古有“意气相随”、“以意领气”之说,所以一般认为振法属内功流派手法,它是靠意念和静止力的结合完成的,无外在表现。

4、频率要快而均匀,每分钟200—300次。振法由于手臂部肌肉的静止性用力,所以手部容易产生不自主细微的运动,这种细微的运动就形成了振动波,与工厂的机器在运行时所发出的振动相类似。

5、以掌指部自然压力为准,不要施加额外压力。

(四)临床应用

指振法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掌振法适用于胸腹部。主要用于头痛,失眠,胃下垂,胃皖痛,咳嗽,气喘,痛经,月经不调等病症。

(五)注意事项

1、操作时手臂部不要有主动运动,即除手臂部静止性用力外,不能故意摆动或颤动,也不要向受术部位施加压力。

2、振法易使操作者术后感到疲乏,应注意自身保护。

3、肩、肘部应放松,此为发力的基础。

4、前臂肌肉强烈静止性用力,频率越快越好,幅度越小越好。

5、手掌、手指不能过分往下压,着力点轻轻贴于治疗部位。

6、呼吸自然,不能屏气。

7、操作振法的过程中不能停顿,一般要持续3分钟,频率要均匀一致。

8、早期振法练习要靠力量,肩关节僵硬者,应停止振法的操作,后期则无须用力靠意念。

9、须与气功发外气相鉴别。

第六节 摆动类手法

摆动类手法是指、掌、腕关节在前臂的主动摆动下,作协调的连续摆动的手法称为摆动类手法,包括一指禅推法、滚法等。

一、一指禅推法

一指禅本是佛教禅宗用语,意为万物归一。

(—)分类

该法可分为一指禅拇指推、一指禅偏峰推、一指禅鱼际推(包括大、小鱼际推)、缠法、跪推法(屈拇指推法)。

(二)操作方法

1、一指禅拇指推:以拇指的指端罗纹面为着力面,运用腕部摆动带动拇指关节的曲伸活动,使轻重交替且持续之力作用于部位。

2、一指禅偏峰推:以拇指桡侧偏锋(相当于少商穴)为着力面,动作要求同上。

3、一指禅鱼际推(包括大、小鱼际推):以大鱼际或小鱼际为着力面,动作要求同上。

4、缠法:即一指禅推法频率加快至240—300次/分。

5、跪推法(屈拇指推法):以拇指指间关节桡侧为着力点,掌指关节不动,沉肩、垂肘、悬腕,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关节作往返摆动,使所产生的功力,轻重交替,持续不断地作用于治疗部位。

(三)动作要领

1、沉肩:肩关节放松

2、垂肘:肘关节自然下垂,使肘尖于最低点,肘尖距胸壁2厘米,约3个拳头的距离。

3、悬腕:腕关节自然悬曲,在保持腕关节放松下,尽量使腕关节悬曲90度。

4、掌虚:手掌部与其余四指放松,自然弯曲。

5、指实:拇指自然着力,使拇指罗纹面吸定于一点,不可摩擦。

6、蓄力于掌,发力于指。

7、摆动方向倾斜约40度,摆动幅度左右各30度,紧推频率为60—90次/分,柔和均匀用力。

8、前臂发力带动拇指关节的曲伸活动,使力量轻重交替作用于操作部位。

(四)临床应用

临床特点:一指禅推法接触面小,功力集中,深透性强,可适用于全身各部位的操作。具有舒经活络、调和营卫、祛瘀消积、开窍醒脑等功能。

临床上以颈项部、四肢关节部位以及头面部、胸腹等常用。尤以经络穴位为佳,即所谓循经络,推穴道。常用于治疗内、外、妇、儿、伤各科的多种疾患,尤以治疗头痛、失眠、面瘫、高血压、消化道疾病以及关节酸痛等症见长。

(五)注意事项

1、起始动作:手握空拳,拇指自然伸直,盖住拳眼,拇指吸定。拇指垂直于作用面。

2、避免手指关节损伤。省力、避免损伤是该手法的基本要求。

3、不宜过早、过分地追求力量(以免肌肉过于紧张),要使用放松的力量。

4、手法的功力是靠叠加均匀摆动形成的波。

5、临床操作中,食指、中指可搭于拇指边缘以增加力量。拇指指间关节过度弯曲者,可以用罗纹面为着力点。拇指指间关节可同时曲伸或不曲伸。

6、发力肌肉主要靠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和前臂肌肉等。

7、平时要进行十指交叉背伸、旋转;腕关节掌屈/背伸90度;腕关节侧屈活动;拇指掌指关节、指间关节屈伸运动,以放松关节。进行甩手以放松肌肉。

8、该手法的弱点在于力量不足,消耗力大,易使关节发生损伤。

9、学习手法从简单到复杂,先练鱼际推,再练偏峰推,最后再练拇指推。

二、滚法

(一)分类

根据接触面的不同,可分为掌背滚、掌指关节滚、指间关节滚、鱼际滚法和肘滚(前臂滚)。

(二)操作方法

1、掌背滚:用手背近小指侧部,或小指、无名指、中指的掌指关节突起部分着力,附着于一定部位上,通过脘关节屈伸外旋作往还移动,使之产生的力轻重交替、持续不断地作用于一定部位。

2、指间关节滚法:用第二三四五掌指关节背侧吸附于治疗部位,以腕关节的屈伸动作,使手背在治疗部位上做持续不断的来回滚动。

3、 掌指关节滚法:用掌指关节背侧附着于治疗部位,作往返来回的滚动。

4、 鱼际滚法:用鱼际部附着于治疗部位,作往返来回的滚动。

5、肘滚(前臂滚法):用前臂尺侧附着于治疗部位,沉肩,上臂作主动摆动,带动前臂的旋转运动,使前臂在治疗部位上作持续不断的来回滚动。

(三)动作要领

1、站位:以取弓步法为宜。肩关节放松,略前屈外展,使肘部与胸壁相隔一虎口距离。

2、肘关节屈曲,约130~150度。角度过大不利于前臂的旋转运动;角度过小则不利于腕关节的屈伸运动,同时不能使滚法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

3、腕关节放松,伸屈的幅度控制在120度,腕关节屈曲时向外旋转约80度,背伸时向内滚动约40度。因为腕关节的屈伸运动是增加滚法的力量,前臂的旋转可增加滚法的柔软度。

4、滚法的方向倾斜45度左右,频率和心跳速度相近,大约每分钟60~90次。

5、掌背滚法以第五掌指关节背侧面为接触面;掌指关节滚法以小指、无名指、中指的掌指关节突起为接触面;指间关节滚法以食、中、无名指第二指间关节背面为接触面;前臂滚以前臂尺侧为接触面。

6、发力部位主要靠肱三头肌和前臂发力。操作时手法的加力来自上身前倾所增加的力和伸直肘关节所增加的力量。滚法多借助上身和肩部的力量,可由上身往下施加压力。并靠腰部的灵活性而借助于腰部力量,与太极拳推手有同工异曲之处。

7、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性,曲伸和旋转幅度要根据自身腕关节结构,但关键是能否用上劲。

(四)临床应用

滚法应用于治疗肩背劳损等病证:

1、作用于斜方肌、胸锁乳突肌时,前臂和作用面积呈0~15℃,适合于鱼际滚法。

2、作用于冈上肌、肩胛提肌时,前臂和作用面积呈10~75℃,适合于掌背滚。

3、作用于竖脊肌、菱形肌时,前臂和作用面积呈75~90℃,适合于掌指关节滚法和指间关节滚法。

指间关节滚法是一指禅推拿流派中的辅助手法,滚法是在指间关节滚法的临床运用中进行了改进、发展而成。掌指关节滚法则是在滚法的临床运用中的变化手法。为了增加力量,常利用掌指关节的滚法,“撞击”治疗部位。

滚法操作时,由于腕关节屈伸幅度较大,均有接触面积广,压力大和省力的特点。具有较好的缓解肌肉痉挛、增强肌肉和韧带运动的功能,此外,还可促进肌肉的血液循环及消除肌肉疲劳等功效。适用于颈项部,肩背部,腰臀部以及四肢肌肉丰厚的地方。

(五)注意事项

1、操作肘滚时常可配合肘推法。

2、推拿也是一种功,和太极拳、气功相似。

3、省力、避免损伤是该手法的基本要求,其他手法也一样。

4、是否有力不能靠单纯力量训练,通过手法练习更能增加手部的力量。是否省力,腕关节、肩关节、腰部是否放松、手法是否均匀,可作为评定滚法好坏的标准。

5、平时要进行太极拳之云手、推手锻炼。

6、滚法的变形还包括单掌跳滚、双掌交叉滚法,牛角棒滚法。

第七节 运动关节类手法(1)

对关节做被动性活动,使其在生理活动范围内进行屈伸或旋转、内收、外展等运动,称为运动关节类手法。运动关节类手法为推拿临床常用手法,尤其受到正骨推拿流派的青睐,主要包括摇法,背抖法,扳法、牵拉法和拔伸法。其特点是手法节奏明快,对某些病症往往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在应用运动关节类手法时,尚需注意以下几点:

1、要熟悉人体各关节的正常解剖结构以及各关节的正常生理运动范围。

2、作运动关节类手法须有明确的目的和针对性,反对盲目使用,要做到“察其体相,识其部位”。

3、作运动关节类手法之前,必须先使用其他手法,将关节周围的软组织放松,以便手法的操作。

4、运动关节类手法操作,要讲究技巧,切记不得滥用蛮力,以免造成新的损伤。

5、作运动关节类手法之前,要排除该类手法的禁忌症,如结核、恶性肿瘤以及骨折病变等。

一、摇 法

(一)分类

根据操作部位的不同,摇法包括颈项部、腰部、全身四肢关节(上肢: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下肢: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摇法。

(二)操作方法

1、颈项部摇法:包括颈项部后伸、前屈、侧屈、旋转摇法。

受术者坐位,颈项部放松。术者立于其背后或侧后方,以一手扶按其头顶后部,另一手托扶于下颌部,两手臂协调运动,反方向施力,使头颈部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进行后伸、前屈、侧屈和环形摇转。颈项部后伸摇法适合于颈椎生理曲度变直。

颈项部旋转摇法分为仰卧位搭肩摇法(前屈和旋转两种)和坐位。

颈项部后伸摇法适合于颈椎生理曲度变直。

2、肩关节摇法:肩关节摇法种类较多,可分为托肘摇肩法、握手摇肩法、大幅度摇肩法等。

(1)托肘摇肩法:受术者坐位,肩部放松,被施术侧肘关节屈曲,术者站于其侧,两腿呈弓字步,身体上半部略为前俯。以一手扶按住肩关节上部,另一手托于其肘部,使其前臂放在术者前臂上。然后手臂协同用力,做肩关节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中等幅度的环转摇动。

(2)大幅度摇肩法:术者站于患者前外侧,足呈丁字步,两掌相合,挟持住被施术侧上肢的腕部,牵伸并抬高其上肢至其前外方约45°时,将其上肢慢慢向其前外上方托起。在此过程中,位于下方的一手应逐渐翻掌,当上举至160°时,即可虎口向下握住其腕部;另一手随其上举之势由腕部沿前臂、上臂滑移至肩关节上部。略停之后,两手协调用力,即按于肩部的一手将肩关节略向下按并固定之,握腕一手则略上提,使肩关节伸展。随即握腕一手握腕摇向后下方,经下方复于原位,此时扶按肩部一手已随势沿其上臂、前臂滑落于腕部,呈动作初始时两掌挟持腕部状态。此为肩关节大幅度摇转一周,可反复摇转数次。在大幅度摇转肩关节时,要配合脚步的移动,以调节身体重心。即当肩关节向上、向后外方摇转时,前足进一步,身体重心在前;当向下、向前外下方复原时,前足退步,身体重心后移。

除以上二法外,还有拉手摇肩法和握臂摇肩法较常用。拉手摇肩法是在受术者坐位情况下,术者立于其后,单手握住其腕关节,做由前向上,向后向下的环转摇动。握臂摇肩法是在受术者坐位情况下,术者立于其后,单手握住其肘关节,做由前向上,向后向下的环转摇动。

(3)肘关节摇法:受术者坐位,屈时约45°左右。术者以一手托握住其肘后部,另一手握住其腕部,使肘关节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转摇动。

(4)腕关节摇法:受术者坐位,掌心朝下。术者双手合握其手掌部,以两拇指扶按于腕背侧,余指端扣于大小鱼际部,两手臂协调用力,在稍牵引情况下做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的摇转运动。其次,受术者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掌心朝下。术者以一手握其腕上部,另一手握其并拢的四指部,在稍用力牵引的情况下做腕关节的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的摇转运动。另外,受术者五指捏拢,腕关节屈曲。术者以一手握其腕上部,另一手握其捏拢到一起的五指部,做腕关节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摇转运动。

(5)掌指关节摇法:以一手握住受术者一侧掌部,另一手以拇指和其余四指握捏住五指中的一指,在稍用力牵伸的情况下做该掌指关节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摇转动。

6、腰部摇法:包括仰卧位摇腰法、俯卧位摇腰法、站立位摇腰法和滚床摇腰法。

(1)仰卧位摇腰法:受术者仰卧位,两下肢并拢屈髓屈膝。术者双手分按其两膝部或一手按膝,另一手按于足踝部,协调用力,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

的摇转运动。

(2)俯卧位摇腰法:受术者俯卧位,两下肢伸直。术者一手按压其腰部,另一手臂托抱住双下肢,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摇转。摇转其双下肢时,按压腰部的一手可根据具体情况施加压力,以决定腰部被带动摇转的幅度。

(3)站立位摇腰法:受术者站立位,双手扶墙者半蹲于侧,以一手扶按于其腰部,另一手扶按于脐部,两手臂协调施力,使其腰部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摇转运动。

(4)滚床摇腰法:受术者坐于诊察床上,术者立于其后方,助手扶按双膝

以固定。以双手臂环抱胸部并两手锁定,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缓慢摇转。

7、腕关节摇法:受术者仰卧位,一侧屈髓屈膝,术者一手扶按其膝部,另一手握其足踝部或足跟部,将其髋、膝屈曲的角度均调整到90°左右,然后两手协调用力,使髋关节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摇转运动。

8、膝关节摇法:受术者仰卧位,一侧下肢伸直放松,另一侧下肢屈髓屈膝。以一手托扶其屈曲侧下肢的腘窝部,另一手握其足踝部或足跟部,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转摇动。

9、踝关节摇法:受术者仰卧位,下肢自然伸直。术者坐于其足端,用一手托握起足跟以固定,另一手握住足趾部,在稍用力拔伸的情况下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转摇动。其次,受术者俯卧位,一侧下肢屈膝。术者以一手扶按于足跟部,另一手握住其足趾部,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转摇动。本法较仰卧位时的踝关节摇法容易操作,且摇转幅度较大。

(三)动作要领

1、摇转的幅度要在人体生理活动范围内进行。应由小到大,逐渐增加。人体各关节的活动幅度不同,因此各关节的摇转幅度亦不统一。

2、摇转的速度慢,尤其是刚开始操作时的速度要缓慢,可随摇转次数的增加及受术者的逐渐适应稍微增快速度。

3、摇动时施力协调、稳定,除被摇的关节、肢体运动外,其它部位不应随之晃动。

(四)临床应用

摇法适用于颈项部、腰部以及四肢关节。主要适用于各种软组织损伤性疾病及运动功能障碍等病症。

各类关节摇法均具有舒筋通络、滑利关节、增强关节活动功能的作用,有时还有一定的解除粘连的作用。如以滑利关节的作用而言,摇法可作为关节部的主法应用;如以解除粘连的作用而言,摇法则作为辅助手法。

摇法作为保健手法使用,如操作得当,具有十分舒适的特点,各关节摇转时宜缓慢操作。

(五)注意事项

1、施术之前要先用其他手法进行放松。

2、不可超越人体关节生理活动范围进行摇转,应在正常生理活动范围内。

3、不可突然快速摇转,力量由轻到重,幅度由小到大。

4、对于习惯性关节脱位者、骨折等病症禁用摇法。

5、对椎动脉型、交感型颈椎病慎用摇法。

6、大幅度摇肩法在操作时要使手臂紧贴身体旋转,术者的身体与步法要紧密配合肩部的环转运动。

二、扳法

(一)分类

扳法为推拿常用手法之一,也是正骨推拿流派的主要手法,如应用得当,效果立验。脊柱关节错位是许多病症的病理改变,脊柱各关节的扳法是手法治疗的精髓。本章节详述颈、胸、腰、骶髂各关节的扳法。

(二)操作方法

1、颈部扳法:包括颈部斜扳法,颈椎旋转定位扳法,环枢关节旋转扳法、颈椎前屈扳法和颈椎侧扳法。

(1)颈部斜扳法:

受术者坐位,颈项部放松,头略前倾或中立位。术者站于其侧后方,以一手扶按头顶后部,另一手扶托其下领部。两手协同动作,使其头部向侧方旋转,当旋转至有阻力时,略停顿片刻,随即用“巧力寸劲”,做一突发性的有控制的快速扳动,常可听到“喀”的弹响声。

颈部斜板法亦可在仰卧位情况下施用。患者仰卧位,全身放松。术者坐于其头端。以一手扶托于下额部,另一手置于枕后部。两手协调施力,先缓慢地将颈椎向上牵引,在牵引的基础上将颈向一侧旋转,当遇到阻力时略停片刻,然后以“巧力寸劲”做一突然的,稍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

(2)颈椎旋转定位扳法:

患者取坐位,颈项部放松,术者站于其后侧方,用一手拇指顶按住患椎棘突旁,并嘱患者颈部慢慢前屈,至术者拇指下感到有棘突运动,关节间隙张开时,即稳住在此幅度,再嘱病人患侧侧屈至最大幅度,然后术者用力一手托住其下额部,并向患侧方向旋转(注意旋转时头不能后仰、抬起),当旋转到有阻力时,随即作个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与此同时顶按棘突的拇指要协调使劲,将患椎的棘突,向对侧推动,此时常可听到“喀嚓”一声,拇指下并有棘突的跳动感,标志手法成功。

(3)环枢关节旋转扳法:

患者颈微屈,一手顶按住第二颈椎棘突,另一手以肘弯部托住其下额部。肘臂部协调用力,缓慢地将颈椎向上拔伸。在拔伸的基础上同时使颈椎向患侧旋转,当旋转到有阻力的位置时,随即用“巧力寸劲”,做一突然的,稍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而顶住棘突的拇指亦同时施力进行拨动。此时常可听到关节弹响声,拇指下亦有棘突跳动感,表明手法复位成功。

(4)颈椎前屈扳法:

仰卧位使其头后枕部置于术者两手前臂部,术者两手交叉分别压住患者对侧肩部以固定躯干,然后缓慢抬起前臂,使患者颈椎作缓缓前屈运动,至极限位后放下,再前屈,如此反复3~5次。

(5)颈椎坐位侧屈扳法:

患者取坐位,术者站于其侧后方,用一手扶住患者头部侧面,另一手按住患者同侧的肩部,两手协同用力,使颈椎缓缓作向健侧侧弯运动,弯至有阻力时,再作一个稍增大幅度的、有控制的、突发性的扳动,此时常可听到“喀嚓”之声,标志手法成功。

2、胸背部扳法:包括扩胸牵引扳法、胸椎对抗复位扳法,扳肩式胸椎扳法和仰卧压肘胸椎整复法,坐位胸椎定位旋转扳法,坐位旋转推扳法、胸椎侧弯扳法、俯卧抬肩扳胸法、胸椎对抗扳法、摇腿揉背法、俯卧推按法、端坐顶推法、端坐提肩拍打法、抱膝滚动法、肋骨平推法。

(1)牵引扳法:

患者坐位,两手十指交叉扣住并抱于枕后部。术者站于其后方,以一侧膝关节抵住其背部病变处,两手分别握扶住两肘部。先嘱患者做前俯后仰运动,并配合深呼吸,即前俯时呼气,后仰时吸气。如此活动数遍后,待患者身体后仰至最大限度时,术者随即用“巧力寸劲”将其两肘部向后方突然拉动,与此同时膝部向前顶抵,常可听到“喀”的弹响声。

(2)胸椎对抗复位法:

患者坐位,两手交叉扣住并抱于枕后部。术者站其后方,两手臂自其两腋下伸入,并握住其两前臂下段,一侧膝部顶压住病变胸椎处,然后握住前臂的两手用力下压,而两前臂则用力上抬,将其脊柱向上向后牵引,而顶压住患椎的膝部也同时向前向下用力,与前臂的上抬形成对抗牵引。

(3)扳肩式胸椎扳法:

患者俯卧位,全身放松。术者站于其患侧,以一手拉住对侧肩前上部,另一手以掌根部着力,按压在病变胸椎的棘突旁。拉肩一手将其肩部拉向后上方,同时按压胸椎一手将其病变处胸椎缓缓推向健侧,当遇到阻力时,略停片刻,随即以“巧力寸劲”做一快速的有控制的扳动,常可听到“喀嚓”的弹响声。

(4)仰卧压肘胸椎整复法:

患者仰卧位,两臂交叉于胸前,两手分别抱住对侧肩部,全身自然放松。术者一手握拳,拳心朝上,将拳垫在其背脊柱的患椎处。另一手按压于其两肘部。嘱患者深呼吸,当呼气时,按时一手随势下压,待呼气将尽未尽时,以“巧力寸劲”做一快速的,有控制的向下按压,常可闻及“喀嚓”的弹响声。适用于上胸椎的错位整复。

(5)坐位胸椎定位旋转扳法:

患者以骑马势坐于床上,两脚分置于床缘外,以固定骨盆,双手在前胸交叉抱紧,术者站于其后方,一手从腋下穿入,经过前胸,抓住患者对侧肩部,另一手拇指按于偏歪的棘突旁,然后分三步(即胸椎前屈、侧屈、旋转)完成整个动作。先嘱患者主动慢慢前屈胸椎,当术者拇指下感到棘突活动时,即稳住此幅度,使病变节段被限制在这个脊柱曲线的顶点上,接着再做旋转运动,将患者旋转至最大限度(即有阻力时),此时,术者扶于对侧肩部的手向下按压,并使肩部上抬,作一个稍增大幅度的有控制的扳动,同时拇指用力顶推棘突,常可听到“喀咯”的响声,术者拇指下有棘突的跳动感,表示复位成功。常用于治疗第七胸椎以下椎体小关节错缝引起的腰背部疼痛、板滞和运动障碍等症。

(6)坐位旋转推扳法:

患者以骑马势坐于治疗床上,两腿分置于床两旁,以固定骨盆,双手在胸前交叉抱紧,术者站于其健侧,一手从腋下穿入经过前胸扶住对侧肩部,使之向健侧旋转并略向上牵拉,另一手掌根抵住错位的肋骨角,当身体旋转至最大限度时(即有阻力时),再作一个有控制的;涌大幅度的(加大旋转幅度5~10°)突发性地扳动,同时掌根向患处前上方推压,使肋骨复位。适用于第八胸椎以上节段的椎骨。

(7)胸椎侧弯扳法:

患者侧卧位,胸椎棘棘突,并用胸部紧靠患者肩部,使之稳定,当侧屈至极限后,再作一个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的(加大脊柱侧屈幅度约5°左右)突发性扳动,按压棘突的掌根,也同时推压之,使之复位。

(8)俯卧抬肩扳胸法:

患者俯卧位,上身放松,术者站于患侧(胸椎棘突的偏斜方),以一手掌根抵住偏歪之棘突,另一手从对侧肩腋下穿入扶住其肩的前部,并向上抬起,使胸椎旋转至有阻力时,而后两手协同用力,作相反方向运劲,作一个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的(扩大扭转幅度5°左右)突发性扳动,使之复位。适用于第八胸椎以上节段的椎骨错缝的整复。

(9)俯卧提骨盆扳胸法:

患者取俯卧位,全身放松,术者站于患者患侧(棘突偏斜的侧方),一手掌根抵住偏歪的棘突,另一手抓住对侧骼前上棘部位,逐渐上提,使脊柱扭转至最大限度时(有阻力时),然后两手协同用力,作相反方法运劲,作一个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的突发性扳动,适用于第八胸椎以下节段的椎骨,常用于治疗椎骨错缝引起的腰背部疼痛、运动障碍等症。

(10)胸椎对抗扳法:

患者坐位,双上肢上举,挺胸,术者立于其身后方,一手上肢环抱其上臂的下端,另一手拇指顶压住偏歪的棘突,俩手协调用力作胸椎伸屈运动,当胸椎后伸到有阻力时,两手协同用力,作相反方向运劲,扳动胸椎,使其复位。适用于胸椎椎骨错缝的整复。

(11)摇腿揉背法

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胸部垫软枕,双手分别扶床边或床头,助手马步站于床边,双手抓住患者双足踝部,将其小腿抬起屈膝约150度,大腿放松平置于床上,柔和用力使患者足部呈“∞ ”字型左右摇摆,带动腰背部与小腿作波浪式左右弧形摆动,术者根据棘突偏歪方向,以掌根部按压“定点”,另一手则配合摇动腰部作推揉法,两人动作协调,以双手作同步摇推复位,或以“定点”作阻力,动点推摇加力,使错位关节复正。如无助手,术者可用左手握住患者裤带推拉摇动其臀部以带动腰背部(亦可推臀部使其摇动),右手在错位椎间按压(后突)、固定(左右偏歪者,在错位椎间上节偏侧“定点”;倾仰位者,在错位椎间上一节“定点”)。此法常能有效地纠正多关节多型式错位。适用于全部胸腰椎各椎间关节错位,尤其对老年人肥大性脊柱炎伴小关节紊乱症,本法用力柔和,且安全有效。

(12)俯卧推按法

患者俯卧,两上肢置于身旁,自然放松。医者站立于患者左侧,右手掌根按压患椎棘突,左手置于右手背上。嘱患者自然深呼吸,在其呼气末时,医者右手掌根用力往前下方推按,此时可闻及关节复位的响声,手法毕。此法适用于中下段胸椎的复位。

(13)端坐顶推法

患者坐于矮凳上,双下肢自然屈曲,双上肢下垂或置于胸前。医者端坐患者身后高凳上,双手自患者两肩外侧环抱患者上胸,双掌交叉相握置于患者胸骨上端。嘱患者略后仰,上身背靠医者右膝,头置于医者右肩,医者上身略前俯,右膝顶住患椎棘突,在患者呼气末时,医者双手用力往后下压,右膝往前上方顶椎。此时可闻及关节复位响声,手法毕。此法适用于中上段胸椎的复位。

(14)端坐提肩拍打法

以右侧胸痛为例,患者端坐矮凳,挺胸,两上肢自然下垂。医者立于患者右侧,右肘置于患者右腋下并用力往上提。嘱患者深吸气后憋气,医者用左掌根猛拍患者疼痛部位相应肋间的上下两肋骨角处(背部),然后按压局部数次,手法毕。此法适用于中上段胸椎的复位。

(15)抱膝滚动法

又叫不倒翁复位法。患者仰卧,以软枕护头部,双手叉握紧抱双膝(屈髋屈膝),术者站于右侧,左手托其颈部,右手抱其双膝(腰骶成角变形者,改用左前臂按其双膝下部,右手托其臀部),使患者作仰卧起坐动作。每次卧下,术者加力将患者臀部抬起,而且一次比一次用力抬得更高些,以使过伸的腰轴或错位的关节在运动中渐次得以纠正。适用于胸椎向前滑脱式错位。

(16)肋骨平推法

以T6棘突偏左、T7棘突偏右为例,患者俯卧,胸前垫薄枕,双手自然放于两侧,背部放松,术者立于右侧,右掌平置其左第7肋骨上,顺肋骨自上而下推动,重复3-5次;站立于左侧,如上法推动右侧第6棘突作震推法。适用于胸肋关节、肋横突关节错位,胸椎前滑脱致肋骨隆突者。

3、腰部扳法:包括腰部斜扳、腰椎旋转复位法、坐位直腰旋转扳法、腰部后伸扳法、、腰椎定位斜扳法、牵引下后伸扳法。

(1)腰部斜扳法:

患者侧卧位。患侧下肢在上,屈髓屈膝;健侧下肢在下,自然伸直。术者以一时或手抵住其肩前部,另一时或手抵于臀部。两时或两手协调施力,先做数次腰部小幅度的扭转活动。即按于肩部的肘或手同按于臀部的另一肘或手同时施用较小的力使肩部向前下方。臀部向后下方按压,压后即松,使腰部形成连续的小幅度扭转而放松。待腰部完全放松后,再使腰部扭转至有明显阻力时,略停片刻,然后施以“巧力寸劲”,做一个突然的,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常可听到“喀喀”的弹响声。如果要扳上腰椎,腰部伸直,减少屈膝屈髋的角度,操作时加大下半身旋转的幅度;如果要扳下腰椎,增大屈膝屈髋的角度,操作时加大上半身旋转的幅度。此外,腰椎斜扳法与其他扳法相比,具有较好的松解腰椎后关节的粘连,对腰间盘突出物与神经根粘连者,不应以听到响声和无响声为准则,而要左右斜扳数次,才能达到效果。

(2)腰椎旋转复位法(坐位定位旋转扳法):

患者坐位,腰部放松,两臂自然下垂。以右侧病变向右侧转扳动为例。助手位于患者左前方,用两下肢夹住其左小腿部,双手按压于左下肢股上部,以确使其坐位情况下身体下半部姿势的固定。术者位于患者后们侧右方,以左手拇指端或罗纹面顶按于腰椎偏歪的棘突方,右手臂从其右腋下穿过并以右掌按于颈后项部。右掌缓慢下压,并嘱患者做腰部前屈配合,至术者左拇指下感到棘突活动,棘突间隙张开时则其腰椎前屈活动停止,保持这一前屈幅度。然后右侧手臂缓慢施力,左拇指顶按住腰椎偏歪的棘突以为支点,使其腰部向右屈至一定幅度后,再使其腰部向右旋转至最大限度。略停片刻后,右掌下压其项部,右肘部上抬,左手拇指则同时用力向对侧顶推偏歪的棘突,两手协调用力,以“巧力寸劲”做一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常可听到“喀嚓”的弹响声。

(3)坐位直腰旋转扳法:

患者坐位,两下肢分开,与肩同宽,腰部放松。以向右侧旋转扳动为例。术者以两下肢夹住患者的左小腿部及股部以固定。左手抵住其左肩后部,右臂从其右腋下伸人并以右手抵住肩前部。然后两手协调施力,以左手前推其左肩后部,右手向后拉其右肩,且右臂部同时施以上提之力,如此则使其腰部向右旋转。至有阻力时,以“巧力寸劲”,做一突然的、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常可听到“喀”的弹响声。

直腰旋转扳法的另一种操作方法为:患者坐位,两下肢并拢。术者立于患者对面,以双下肢夹住其两小腿及股部。以一手抵于其肩前,另一手抵于肩后。两手协调用力,一推一拉,使其腰椎小幅度旋转数次,待腰部充分放松后,将其腰椎旋转至有阻力位时,略停片刻,然后以巧力寸劲,做一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常可听到弹响。

(4)腰部后伸扳法:

患者俯卧,下肢并拢。术者一手按压于腰部,另一手臂托抱住其两下肢膝关节上方并缓缓上抬,使其腰部后伸。当后伸至最大限度时,两手协调施力,以“巧力寸劲”,做一增大幅度的下按腰部与上抬下肢的相反方向的用力扳动。

腰部后伸扳法另有以下三种操作方法:

①患者俯卧位,术者骑坐于患者的腰部,两手托抱住其两下肢或单侧下肢。先做数次小幅度的下肢上抬动作以使其腰部放松。待其充分放松后,臀部着力下坐,两手臂用力使其下肢上抬至最大幅度,然后用“巧力寸劲”,做一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

②患者俯卧位,术者一手按压于其腰部,一手臂托抱住患侧肢的膝上部。两手协调施力,下压腰部与上抬下肢并举,当下肢被上抬至最大限度时,以“巧力寸劲”,做一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

③患者侧卧位,患者下肢屈膝在上。术者一手抵住其腰臀部,另一手握住其足踝部。两手同时施力,向前抵按腰骶部和缓慢向后牵拉足踝部,至最大限度时,施以“巧力寸劲”,做一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

(5)腰椎定位斜扳法:

患者侧卧,患侧向上。术者面对患者而站,用一手食、中指分别置于偏歪的棘突与上椎体的棘突间隙,另一手扶住患者肩部向后移,使脊柱绕其纵轴向后旋转,当手指触觉到错位的棘突与其上一节段的棘突间互相扭错,而错位节段以下椎体无相对运动时,即停止旋转,并保持这一体位,然后令患者双手交叉,抱住对侧肩部,术者用一手稳定患者上面的肩部,另一手的食、中指移偏歪棘突的下两个椎体的棘突间隙,令患者下面下肢轻度屈髋,使腰椎生理弧度由前凸转变为伸直位,扩大后关节的间隙,屈髓的幅度则以偏歪棘突间隙不动,而下一节段棘突间隙扩大为准,再令患者上面的肢体屈膝屈髋,搁置于下面下肢之上,接着,术者触摸棘突的食、中指顶推偏歪的棘突,用前臂的上端推压臀部,使其向前下方旋转至最大限度,此时,脊柱扭转中心恰好位于错位的腰椎,术者两手协同用力,作一个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的突发性扳动,同时手指用指端向下按压偏歪的棘突,常可听到“喀嚓”的响声,即可复位。

(6)牵引下后伸扳法:

患者俯卧床上,全身放松。术者甲用双手托起患著双腋下,固定上身;术者乙用双手握住健侧下肢的踝部,甲乙两者同时用力缓缓牵拉腰部。然后,医生一手紧压住腰部患处,另一手托住患肢的膝部,缓缓提起,当腰椎后伸到最大限度时,双手协同,同时用力扳动腰椎。

4、骶髂关节扳法

该法可在仰卧、俯卧、侧卧位操作。

(1)仰卧位

①直接按压骨盆法:术者双手重叠直接按压于患者患侧的髂前上棘;或请一助手用力拔伸患侧下肢,另一助手按压髂前上棘,医者双手靠于髂骨并使其旋转向后。

②屈膝屈髋扳法:直接往患侧髂前上棘按压,或往对侧按压,或被动伸直膝关节。

③前屈复位扳法:

患者仰卧,两下肢伸直放松。术者站于患者患侧,用一手臂托住患者小腿后侧,另一手扶住患侧下肢的臀部外上侧,以固定髓关节,而后逐渐屈曲髓关节和膝关节至最大限度,再将该下肢外展外旋,此时术者一手下按骼峪,另一手抬时,两手协同同时用力作屈髓伸膝动作,并嘱患者踝关节作自行蹬空动作。此法能拉紧大腿后侧胭绳肌,使骼骨向后旋转,适用于骰骼关节半脱位(前脱位)。

(2)俯卧位

①骶髂关节拔伸按压法

②骶髂关节俯卧位后伸按压法

③斜卧扳法:患者侧卧位,术者一手固定于肩部,另一手按压患者患侧髂前上棘突然用力,方法类似腰椎斜扳法。

④足蹬手拉法:患者俯卧位,一手后伸抬患侧下肢,一脚踩于坐骨结节。

⑤推送法:需两助手,一助手用力拔伸患侧下肢,另一助手按压髂前上棘,医者双手靠于髂骨并使其旋转向后。

⑥牵抖法:俯卧位,在拔伸同时抖动患侧下肢,针对前(后)错位的骶髂关节使其回位。

(3)侧卧位

①后伸复位扳法

患者侧卧位,患侧向上,健侧在下。术者站于其后侧,一手托住患者大腿下端的前侧,另一手放于骼骨翼的背侧,向后牵拉大腿,使髓关节后伸,达最大阻力时,两手协同用力,一手向前推动骼骨翼,另一手向后牵拉,扳动骼骨,使其向前旋转复位。此法可拉紧骼腰韧带及股四头肌,使骼骨向前旋转,适用于骰骼关节半脱位(后脱位)。

②骶髂关节后脱位扳法

患者侧卧,患侧在上,双手交叉抱于胸前,健侧下肢略屈骸,使腰椎处于中立位,患侧下肢屈膝屈髓,足跟搁置于健侧下肢的胭窝部,使骨盆与床面成垂直状。术者一手按于患者肩部,另一手用掌根抵住患侧骼后上棘,在患者全身放松情况下,作脊柱扭转运动至最大限度时,两手协同用力,按肩之手稳定身体,同时按于骼后上棘之手作一个有控制的、突发性的、向前(患肢股骨纵轴方向)推压扳动运动,即可复位。本法用于骶髂关节半脱位(后脱位)。骶髂关节后脱位也可通过推压骶骨沿躯体纵轴向上移动来完成。此时为了固定髂骨,患侧应向下侧卧,掌根接触部位,则改在骶骨的下端。

(三)临床应用:

本法具有纠正小关节错位,理筋整复,松解粘连,恢复关节功能之功效。常用于治疗脊柱僵硬,脊椎生理屈度改变和侧弯,后关节错位,滑膜嵌顿,椎间盘突出症以及退行性脊柱炎等病症。

(四)注意事项:

1、诊断不明确的脊柱外伤及带有脊髓症状体征者禁用扳法。老年人伴有较严重的骨质增生,骨质疏松者慎用扳法,对于骨关节结核、骨肿瘤患者禁用扳法。随着颈椎旋转力量的增加,可分别产生颈椎扳法,颈项肌肉损伤,脊髓受损,脱位,截瘫甚至死亡。

2、要顺应、符合关节的生理功能。各关节的构成要素虽然基本相同,但在结构上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其生理功能有很大差异。所以要把握好各关节的结构特征。活动范围,活动方向及其特点,宜顺应。要符合各关节的各自运动规律来实施扳法操作。不可逾越关节运动的生理范围。超越关节生理活动范围的扳动,容易使关节自身及附着于关节的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受到损伤。对于脊柱而言,属半关节性连接,其中椎管内有脊髓、马尾及神经根组织。脊髓为低级神经中枢,于颈,胸部做扳法时,尤其应加以注意,决不可逾越其生理活动范围。

3、操作时要分阶段进行。扳法操作第一步是使关节放松,可使关节做小范围活动或结合摇法而使关节逐渐放松。松弛;第二步是将关节极度地伸展或屈曲,旋转保持这一位置的基础上,再实施第三步的扳法。扳法之前的摇动关节次数不宜过多,扳法发力不宜过早。突发性扳动须与患者呼吸相配合,患者呼气时,在全身放松的同时,作一突发性扳动,易于成功。

4、扳法所施之力须为“巧力寸劲”。扳法在扳动时所施之力,一为“巧力”,二为“寸劲”,故名为“巧力寸劲”。所谓“巧力”即指手法的技巧力,是与蛮力,浊力而言,须经长期的习练和临床实践才能获得;所谓“寸劲”指短促之力。即所施之力比较快速,能够充分的控制扳动幅度,作用的快,消失的也快,做到中病即止。

5、扳动发力的时机要准,用力要适当。如发力时机过早,关节还有松弛的运动余地,则未尽其法;如发力时机过迟,关节在极度伸展或屈曲,旋转的状态下停留时间过长,易使松弛的关节变得紧张,而不易操作。若用力过小,则达不到治疗效果,用力过大,则易导致不良反应。

6、不可粗暴用力和使用蛮力。所谓粗暴用力,是指操作时手法粗糙,无准备动作,不分操作过程的阶段性,入手即扳,且扳动时所施力量不知大小,不能有效控制。所谓蛮力,是指所施扳法力量有余而灵巧不足,能发而不能收,呆板笨拙。简而言之,施用暴力和蛮力,是不得手法要领。未掌握手法的技巧力,不懂“巧力寸劲”之故。其后果轻则患者不适,重则造成损伤,而发生推拿医疗事故。

7、不可强求关节弹响。在颈。胸及腰部施用扳法,操作过程中常可听到“喀”的弹响声,是关节弹跳或因扭转摩擦所发出的声音,一般认为是关节复位,手法成功的标志之一。弹响后大约有20分钟的不适应期。扳法有响声说明手法复位成功或反映关节松弛,无响声说明手法不当或关节错位过紧或年龄轻关节结合紧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若未能出现这种响声,也不宜过于追求。若反复扳动,易使关节紧张度增大,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


第七节 运动关节类手法(2)

三、牵拉法

(一)分类

可分为肩关节牵拉法、肘关节牵拉法、腕关节牵拉法和踝关节牵拉法。

(二)操作方法

1、肩关节牵拉法

肩关节基本动作有前屈、后伸、外展、内收、上举等运动,故肩关节牵拉法有外展牵拉法、内收牵拉法、上举牵拉法、后伸牵拉法等。

(1)肩关节外展牵拉法

患者取坐位,肩关节放松。术者站于患肩前面或者后侧,一手掌按住其肩部为支点,另一手握住其肘部(或者用前臂托住患肢的肘部),作患肩外展运动,至90o时,两手协同用力,一按一“提”,作肩关节外展牵拉法。

(2)肩关节内收牵拉法

患者取坐位,屈肘关节,将患肢放于胸前。术者站于其后侧,紧靠其背部,稳住其身体,用自己与患肩同侧的手扶住患肩;另一手托住患肢的肘部作肩关节内收至有阻力时,两手同时运劲作肩关节内收牵拉。

(3)肩关节上举牵拉法可分为

肩关节外展上举牵拉:患者取坐位,术者站于患者侧前方或侧后方,用上臂托起患者上肢,同时用手掌按住患者肩部,另一手掌按于手掌背上,作肩节外展,使肩关节外展上举到一定限度时,手掌下按,前臂外展,同时用力肩牵拉部。

肩关节前屈上举法牵拉:患者取坐位,术者以半蹲位站于患者前侧方,患者上肢伸直,前臂搁在术者肩上,术者用双手按住其患肩,以患肩为支点,慢慢地用肩将患肢抬起,作前屈上举被动运动,当有阻力时,协同用力,作肩关节前屈上举法牵拉(此法术者站于侧方,也可作外展上举牵拉法),或者术者一手按住患肩,另一手握住患肢的腕部,缓缓上提(作前屈上举)至最大限度时,两手同时用力肩部牵拉,此法也可仰卧位进行。

(4)肩关节后伸牵拉法

患者取坐位,患肢自然下垂放松,术者站于其侧方;用自己与患肩同侧的手扶住患肩,另一手握住其腕部,使患肢后伸、屈时,手背贴于背部缓缓上提至最大限度时,而后沿脊柱向上牵拉。

2、肘关节牵拉法

患者取坐位,上肢放松。术者站于其侧后方,用一手扶住肘关节后上方,另一手握住其腕部,反复伸屈肘关节运动,至肘关节伸直到最大限度时,两手同时用力,作相反方向肘部牵拉。

3、腕关节牵拉法

患者取坐位,术者站于其前方,一手握住患者前臂的下端,另一手握住其手掌部,先将腕关节拔伸,在拔伸的基础上再作腕关节的屈伸牵拉法,或左右侧屈牵拉法。

4、踝关节牵拉法

患者取仰卧位。术者站于患者足跟后方,一手托住其足跟部,另一手握住其足趾部,先作拔伸,在此基础上,再作踝关节的屈伸牵拉法以及内、外翻牵拉法。

(三)临床应用

本法具有理筋整复、疏经通络之功效。

四、伸屈法

(一)分类

伸屈可分为伸肩法、伸肘法、伸膝法、伸髋法、单屈髋法、双屈髋法、屈膝法、垫膝屈膝法。

(二)操作方法

1、 伸肩法

术者半蹲作骑马势,站于患者侧方,将患肢放于术者颈后,使其肘部恰好搭于术者肩上。术者两手围抱患者肩部,缓缓地站起,根据患者肩关节可能外展和前屈的程度,保持在一定的高度,持续2~3分钟,再放松,然后逐渐增大幅度,反复进行,3~5次即可。

2、伸肘法

患者与术者相对而坐。术者用一手托住患肢肘部,并将患肢的手夹于术者腋下,另一手孩住患者的肩部,然后作推肩、抬时动作,使患肢肘关节伸直。

3、伸膝法

患者取仰卧位,两下肢伸直放松。术者站于患侧,以一手托住患肢小腿,使其小腿搁在术者前臂上,另一手夹住其膝关节上方,使患肢作屈膝屈髓运动,然后术者两手协同用力抬时作伸膝运动,即托扶小腿之手,作抬时动作,置于膝关节之手作向后推膝动作,使其膝关节伸直、井同时使患肢上举。患肢上举的幅度,根据病情以及患者能忍受的程度为度。

4、伸髋法

患者侧卧位,患侧在上,术者站于其身后。一手握住患侧之踝部,另一手按于其腰部,然后两手协同用力,将患肢向后牵拉,置于腰部之手同时向前推按,似拉弓状,如此一拉一放,可重复操作数次。

5、单屈髋法

患者仰卧位,术者站于患肢侧方,用一手握住患肢的下端(踝关节的上方),另一手捏住其足跟部,使患肢屈膝屈髋,然后术者两手同时用力,使其髋、膝、踝关节同时屈曲,并尽量使患肢大腿贴近其腹部。

6、双屈髋法

患者仰卧位,术者一手托住其两足跟部,另一手扶住其膝关节前方,使两侧膝、髋关节作屈伸动作,达到一定限度后,术者可弹动性地推动膝部,逐渐加大屈髋的角度,使其大腿尽量贴近腹壁。

另外,此法也可把托住足跟部之手改为托其臀部,使其躯体作前屈动作。此法也称为屈腰法。

7、屈膝法(又称为屈小腿法)

患者附卧位,术者站于患肢侧面,用一手握住其小腿的下端,另一手抓住其跖趾部,然后使膝关节逐渐屈曲,增大弯曲的角度。

8、垫膝屈膝法:

患者取仰卧位,屈膝屈髋。术者站于患肢侧方,用一手前臂垫置于膝关节后侧(腘窝部),另一手握住患肢踝关节上部,然后作屈膝屈髋运动,达最大限度时,垫置膝后之手向前推压膝关节,另一手用力下压小腿,作膝关节屈曲动作,此时常可听泵旷喀喀”的响声,表示手法成功。

(三)动作要领

1、动作幅度控制在生理范围内,由小到大,逐渐增加。

2、双手用力既要协同,又要讲究技巧。

3、动作由慢到快,缓慢进行。

(四)临床应用

1、伸肩法具有松解粘连,解除软组织痉挛或关节内组织的嵌顿以及滑利关节之功效。常用于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以及骨折后遗症引起的肩关节疼痛、运动障碍等症。

2、伸肘法具有疏经通络、理筋整复、松解粘连、滑利关节之功效,常用于治疗肘关节僵硬、屈伸功能障碍等症。

3、伸膝法具有松解关节粘连,解除软组织的痉挛以及松解坐骨神经根粘连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膝关节疼痛、运动功能障碍以及腰椎问盘突出症引起的坐骨神经痛,并配合腰椎后伸扳法和左右斜扳法治之。

4、伸髋法具有理筋整复、滑利关节、解除软组织痉挛之功效。常用于腰椎小关节错位、腰椎问盘突出症,及慢性腰肌劳损、腰部僵硬等病症。

5、单屈髋法具有滑利关节、松解粘连之功效。常与髓关节摇法配合使用,治疗髓关节酸痛、活动不利等症。

6、双屈髋法,不仅能促进髓关节的活动,还能改善脊柱的活动功能。具有松解粘连、解除软组织的痉挛,或关节组织的嵌顿及滑利关节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慢性腰痛,腰骰关节劳损,骰尾部挫伤、强直性脊柱炎、腰椎肥大,以及髋关节酸痛、运动功能障碍等病症。

7、屈膝法具有松解粘连、滑利关节之功效。多用于治疗膝关节酸痛、僵硬、伸屈不利等症。

8、垫膝屈膝法具有松解粘连、增大关节间隙、解除软组织痉挛或关节内组织的嵌顿及滑利关节之功效。多用于治疗膝关节酸痛、运动功能障碍。如慢性膝关节骨关节炎等病症。

(五)注意事项

1、应用伸屈手法前,应首先了解各关节的正常活动度,要在各关节正常活动范围内运用伸屈法。

2、对功能受限的关节,要充分估计其增大的幅度,然后运用缓慢、均衡、持续的力量,徐徐加大其可能增大的幅度。

3、增大的幅度,要在病人能够忍受的情况下进行,决不可使用暴力,或蛮劲作伸屈法,以避免加重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损伤,甚至骨折、脱位等医疗事故。

4、做伸屈法之前,要明确诊断,排除伸屈法的禁忌症,如骨折、肿瘤、结核等疾患。

5、伸肘法操作时用力大小和伸屈的幅度,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决不可使用蛮劲。

6、双屈髋法

(1)操作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逐渐加大弯曲的角度,幅度由小到大。

(2)随着屈髋角度的增大,逐渐加大推送力量,不可使用暴力,力量应由轻到重。

(3)作双屈髋法,同时可配合腰部左右摇动,即在保持患者躯体前屈位的状况下,托臀之手和扶膝之手协同动作,使其腰骰部作缓缓地左右摇动各数次。

(4)老年人腰椎骨质疏松,慎用此法。

7、屈膝法(又称为屈小腿法)

(1)屈曲幅度要由小到大,逐渐增加,也可视病情而定。

(2)动作应由慢到快,缓缓进行,不可粗暴。

五、拨伸法

(一)分类

拔伸法又名“牵引法”,“牵拉法”,“拉法”和“拔法”,为正骨推拿流派常用手法之一,包括全身各部关节,半关节的拔伸牵引:颈部拔伸、肩部拔伸、肘关节拔伸、腕关节拔伸、掌指关节拔伸、指间关节拔伸、腰椎拔伸、骶髂关节拔伸、髋关节拔伸、膝关节拔伸、踝关节拔伸。

(二)操作方法

1、颈椎拔伸法:包括掌托拔伸法,肘托拔伸法和仰卧位拔伸法三种。

(1)掌托拔伸法

患者坐位,术者站于其后。以双手拇指端和罗纹面分别顶按住其两侧枕骨下方风池穴处,两掌分置于两侧下颌部以托挟助力。然后掌指及臂部同时协调用力,拇指上顶,双掌上托,缓慢地向上拔伸1~2分钟,以使颈椎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持续牵引。

(2)肘托拔伸法

患者坐位,术者站于其后方,以一手扶于其枕后部以固定助力,另一侧上肢的肘弯部托住其下颊部,手掌则扶住对侧颜面以加强固定。托住其下额部的肘臂与扶枕后部一手协调用力,向上缓慢地拔伸1~2分钟,以使颈椎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持续的牵引。

(3)仰卧位拔伸法

患者仰卧位,术者置方凳坐于其头端。以一手托扶其枕后部,另一手扶托下额部。双手臂协调施力,向其头端缓慢拔伸,拔伸时间可根据病情需要而定,使颈椎得到持续的水平位牵引。

2、 肩关节拔伸法:包括上举拔伸法,对抗拔伸法和手牵足蹬拔伸法。

(1)肩关节上举拔伸法

患者坐于低凳上,两臂自然下垂。术者立于其身

体后方,以一手托握患肩侧上臂下段,并自前屈位或外展位将其手臂缓缓抬起,至120°~140°左右时,以另一手握住其前臂近腕关节处,同时握上臂一手上移其下。两手协调施力,向上缓慢地拨伸,至阻力位时,以钝力持续进行牵引。肩关节上举拔伸法还可于侧卧位时操作。

(2)肩关节对抗拔伸法:患者坐位。术者立于其患侧。以两手分别握住其腕部和肘部,于肩关节外展位逐渐用力牵拉。同时嘱患者身体向另一侧倾斜,或有助手协助固定其身体上半部,与牵拉之力相对抗。

(3)肩关节手牵足蹬拔伸法

术者下肢的足跟置于其腋下,双手握住其腕部或前臂部,徐徐向外下方拔伸。手足协调用力,使其患侧肩关节在外展位20度左右得到持续牵引,井同时用足跟顶住腋窝与之对抗,持续一定时间后,再逐渐使患肩内收,内旋。

3、腕关节拔伸法

患者坐位,术者立于其体侧。一手握住其前臂下端,另一手握其手掌部。双手同时相反方向用力,缓慢地进行拔伸。腕关节拔伸法还可以双手握住患者的掌指部,嘱其身体向另一侧倾斜或以助手固定身体上部,进行持续拔伸牵引。

4、指间关节拔伸法

以一手握住患者腕部,另一手捏住患指未节,两手同时施力,相反方向拔伸。

5、腰部拔伸法

患者俯卧,双手用力抓住床头。术者立于其足端,以两手分别握其两踝部,向下逐渐用力牵引。在牵引过程中,身体上半部应顺势后仰,以加强牵拉伸的力量。

6、骶髂关节拔伸法

患者仰卧位,患侧膝关节略屈,会阴部垫一软枕。术者立于足端。以一手扶按其膝部,另一手臂穿过其腘窝后,握住扶膝一手的前臂下段,并用腋夹住其小腿下段,再以一足跟部抵住其会阴部软枕处。然后手足协同用力,将其下肢下方逐渐拔伸,身体亦同时随之后仰,以增强拔伸之力。

7、踝关节拔伸法

患者仰卧位。术者以一手握住其患肢侧的小腿下段,另一手握足掌前部。两手协同施力,向相反方向牵拉拔伸。在牵拉拔伸过程中,可配合进行关节的屈伸活动。

8、髋关节拔伸法

患者仰卧,双手抓住床边,或由助手固定骨盆。术者双手握住患肢的踝部或用腋下夹住踝关节平面以上部位,并屈时用前臂托住小腿后侧,握住对侧手臂下1/3处,另一手扶住患肢膝上,逐渐用力向下拔伸髋关节。

9、膝关节拔伸法

患者俯卧位,患肢屈曲90o,术者站于患侧,用一侧膝部按住大腿后侧下端,用双手握其踝部,向上拔伸膝关节。

或者患者下肢自然伸直,助手双手(或用肘部)抱住患侧大腿远端,术者双手握住小腿,两人协调用力,向相反方向持续拔伸。

10、踝关节拔伸

患者取仰卧位,术者用一手托住患肢足跟部,另一手握住患肢的五趾端,两手同时运动,向后用力,逐渐牵拉、拔伸踝关节。

(三)动作要领

1、拔伸动作稳而缓,用力均匀而持续,方向相反。

2、在拔伸的开始阶段,用力由小到大,逐渐增加,拔伸一定程度后,则需要一个稳定的持续牵引力。

3、要掌握好拔伸操作术式,根据病情轻重缓急的不同和施术部位的不同,控制拔伸的力量和方向。

(四)临床应用

本法具有整复关节、肌腱错位,解除关节间隙软组织的嵌顿,松解软组织粘连、挛缩等功能,适用于颈椎、腰椎以及四肢关节。多用于治疗四肢关节伤筋、错位、脱臼以及颈、腰椎关节、椎间盘的病变。

髋关节拔伸法,具有疏通筋脉、懈痉止痛、滑利关节之功效,多用于治疗髓关节酸痛、运动障碍等症。

膝关节拔伸法,具有活血止痉、滑利关节之功效。常用于治疗膝关节酸痛、运动不利等症。

(五)注意事项

1、不可用突发性的暴力进行拔伸,以免造成牵拉损伤。

2、要注意拔伸的角度和方向。

3、在关节复位时不可在疼痛、痉挛较重的情况下拔伸。

 

六、背抖法

(一)操作方法

术者与患者背靠背站立,双足分开与肩部等宽,用两肘部套住患者的肘弯部,然后弯腰屈膝,将患者反背起,使其双脚离地,然后利用患者自身的重力,牵伸腰部脊柱片刻,再慢慢将患者身体略下滑,便患者病痛处对准术者腰骶部,作左右摆动,使患者腰部及下肢也随之作左右摆动(使错位的小关节和痉挛的肌肉得以松动)。在患者肌肉松弛,对运动的抵抗力降低时,术者再作一个突发的伸膝屈髋挺臀动作,并结合腰部颤动,使错位的小关节得以整复。

(二)动作要领

1、操作时嘱患者肌肉尽量放松。

2、腰部重力牵引,左右摆动和伸膝屈髋挺臀动作要相互协调,顺序操作,一气呵成。

(三)临床应用

本法可使腰脊柱及其两侧伸肌过伸促使扭错之小关节复位。主要用于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滑膜嵌顿、腰突症等疾病。


第八节 复合手法

一、推摩法 是由一指禅偏推法和指摩法相结合而成的一种复合手法;

二、推颤法 颤法与推法相互配合运用的手法,称为推颤法;

三、按揉法 按与揉相互配合应用的手法,称之为按揉法;

四、捏揉法 捏揉相和之手法,称为捏揉法;

五、勾揉法 勾法与揉法结合运用的手法,称之为勾揉法;

六、拨揉法 拨法与揉法相互配合运用的手法;

七、拿揉法 术者作拿法操作时,配合揉法一起施治应用,称之为拿揉法;

八、搓揉法 在搓法操作时,配合揉法,称为搓揉法;

九、拿抖法 拿法结合抖法的操作方法,称为拿抖法;

十、牵抖法 在牵引的基础上,作抖动的方法,称为牵抖法;

十一、拔伸旋转法 拔伸法与摇法相结合的手法,称为拔伸旋转法。其余四指分置于肌肉两侧,用力向内或向外拿扯,谓之扯拿法。常用于腰背部;

十二、颤压法 压法与颤法结合运用之手法,称为颤压法;

十三、伸屈法 将屈法与伸法配合使用这法,称为伸屈法,又称为屈伸法;


第九节 推拿流派

一、内功推拿流派

内功推拿是以自我锻炼配合整体推拿治疗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推拿疗法,临床上以擦法作为主要的操作手法。

操作步骤:

(一)头面部

1、五指抓头顶

患者正坐,两眼平视。术者站于患者左侧方,左手稳着前额,右手五指分别放于头部五经(中指督脉,食指、无名指放于膀脱经,大拇指、小指放于胆经),而后同时屈曲各指间关节,由前向后脑移动至颈结节,分两侧三指拿向下至颈部3—5次。

2、拿颈部

接上势,继而术者用三指拿法轻快地分别捏拿斜方肌的上部和左右胸锁乳突肌。

3、推桥弓

继上势,术者大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开成八字形,四指置于颈部后起稳定作用,大拇指由翳风穴向下沿胸锁挛陕肌后缘作单方向抹至缺盆穴,成一直线。左右交替进行各3~5次。

4、扫散法

继而术者一手扶头部,另一手大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开成扇字形,并自然屈曲成90”,用大拇指偏峰放于率谷穴处,四指放于后脑的脑空与风池穴处,然后作耳上由前向后下单方向直线推动,以酸胀为度,左右交替约各30次左右。

5、分法

术者用两手大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开,四指放于头部两侧稳定头部,两大拇指由正中线向两侧别抹前额、眉弓、上眼眶、眼球、下眼眶、迎香、人中、承浆穴。

6、合法

术者用两掌根由前向后抹于后脑两侧,然后内旋前臂,用小鱼际一掌根一大鱼际紧贴后脑向下转动,抹至两侧枕部。

(二)胸背部

1、擦前胸:

术者站于患者左肌用手掌擦于胸前上部,由上而下至腹部(男女有别)。

2、擦背部:

继上势,木者转用右手擦于背部,由上而下至腰部,再转用右手掌擦背部由上而下至腰部(重点大椎、命门、腰阳关以及八髎穴等)。

3、转至用右手擦于胸前部,由上而下。

4、擦两肺尖:

术者站于患者后方,用四指擦两侧肺尖,同时点揉膻中、中府、云门等穴,以酸胀为度。

5、擦胃院部:

继而术者取坐位,手指井拢微屈,用后掌横擦胃皖部,以温热为度。

6、擦胁肋部:

术者站于其后,用双手擦两侧胁肋部,以温热为度。

(三)上肢部

1、拿上肢:接上势,用三指拿施于三角肌(内、外、后三束)、上臂(肽二、三头肌)、前臂(伸肌群、屈肌群)。

2、点揉极泉、小海、曲池、手三里、都门、内关、合谷等穴。

3、擦三阴三阳:掌擦法施于手臂内侧(三阴)、手臂外侧(三阳),以热为度。

4、理手背。

5、勒手指。

6、劈指缝。

7、振拳面。

8、捻手指。

9、运肩关节。

10、搓抖肩与上肢:左右上肢交替进行,继而重复头面部操作。

11、振头顶(囱门穴)。

12、振大椎。

13、振命门、腰阳关、八髎穴等。

14、拿肩井。

15、搓背部。

(四)下肢部

患者取坐势,一侧下肢伸直置于术者大腿上。

1、拿下肢:提拿大腿肌肉,内(内收肌)、前(股四头肌)、后内(半腥肌、半膜肌)、后外(股二头肌);小腿肌肉(小腿三头肌)。

2、点揉脾关、梁丘、风市、血海、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委中、承山、三阴交穴。

3、擦下肢:擦大腿(前、内、外侧)、小腿(外、内侧)。

4、摇髋、膝关节。

5、叩击两下肢(掌根、手掌、虎口、拳心等)由上往下,以酸胀为度。

6、搓两下肢

7、抖两下肢。

常规手法注意事项:

1、擦法(掌平推法)擦前胸时男女有别。

2、手法操作,须根据疾病虚实,辨证施治。

3、操作时患者取正坐位,头顶平,两目前视。

4、术者须呼吸自然,不可屏气。

5、操作时用力柔和、均匀、持久,轻而不浮,重而不滞,防止冲击破皮。

6、胃皖部擦法,术者稍偏后,手掌微曲呈抱着状。

7、拿法操作时,须用罗纹面,不可用爪甲内扣,动作连贯灵活、轻快柔和。

8、取穴准确,点揉准确,快速而灵活。


二、滚法推拿流派

滚法推拿是以滚法作为临床操作的主要手法来预防、治疗疾病和损伤的一种推拿方法。

滚法推拿是本世纪四十年代,由丁季峰老先生在继承祖传一指禅推拿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一指禅推拿中的滚法(指间关节滚法)一掌指关节滚法,发展成为目前的滚法(掌背滚法),此法独树一帜,盛行天下。

滚法推拿流派常用手法:有滚法、揉法、按法、拿法、捻法和搓法六种手法的操作,并配合被动运动以及指导患者进行自主性运动。


三、一指禅推拿流派

一指禅推拿是以一指禅推法作为临床操作的主要手法来治疗、预防疾病的推拿方法。

一指禅推拿的起源:“一指禅”是佛教禅宗派的用语,意为万物归一。王松山前辈常对学生说:“学习一指禅推拿,起初要与师合,后要与师离,与师合能尽得师传,与师离则能兼收各家之长。”



第十节 人体各部常规操作训练

人体操作训练是一门手法综合性的训练方法。要求操作者必须熟练地掌握各种手法在人体各部位的运用,并能正确地刺激各特定的部位和穴位;同时还要求作者必须熟练手法操作的顺序,及各手法之间的连接以及手法的变化要动作协调自然。

一、头面部操作

(一)仰卧位操作

1、体位:患者面朝天而卧,自然放松,术者坐于其右侧或头顶后侧。

2、取穴:印堂 太阳 头维 攒竹 睛明 鱼腰 丝竹空瞳子髎 承泣 迎香地仓颊车 下关等

3、手法:指揉法 大鱼际揉法 指摩法 指尖击法 指按法抹法 推法等

4、操作步骤

(1)中指揉印堂(手法操作用力轻柔,手法频率不宜太快,摆动幅度要小)

(2)大鱼际揉前额与面颊部。由印堂至神庭,前额正中至左右太阳太阳至下关至颊车、下关至地仓、下关至迎香、下关至太阳(操作时,腕关节要放松,揉至下关后,沿下颌骨向下经颊车,揉至地仓,反折回下关,沿颧弓下缘揉至迎香,反折回下关,再沿下关揉至太阳,来回往返数次。左右同之,后双手同时揉两侧太阳穴)

(3)中指揉按两侧颊车下关迎香太阳等穴(操作时,手法要求轻柔缓和,以揉带按,以酸胀为度)

(4)按眼眶 用双手大拇指同时分别按两侧攒竹、鱼腰、丝竹空、瞳子髎、承泣(按而留之,以酸胀为度)

(5)揉眼眶用手中指端或食指、中指端以及大拇指和食指端分别揉按两侧睛明穴(手法要求轻松灵活,以酸胀为度)

(6)按印堂至百会 用大拇指罗纹面从印堂按至百会(按而留之,依次移动)

(7)按前额正中至头部两侧印堂太阳上星头维(用双手大拇指罗纹面分别向两侧按压)

(8)四指分揉头部两侧(用双手四指分开微屈,分别按揉头部两侧)

(9)抹前额 沿眼眶迎香人中承浆(用双手拇指的罗纹面由印堂向上抹至上星,再从前额正中依上中 下三部抹向头部两侧,而后沿上眼眶 下眼眶眼球抹向太阳沿鼻翼边抹迎香 沿手口唇 下口唇抹人中承泣)

(10)摩前额与面颊(用食指中指无名指指面,分别摩前额以及周游面颊部)

(11)直推前额与面颊(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以及小指直推,从前饿横中直推至头部两侧以及面颊几下颌部)

(12)指拍前额与面颊部(用双手四指指面轻轻拍打前额与面颊部)

(13)指击前额(用双手四指指端轻轻扣击前额以及两侧太阳穴)

(14)大鱼际抹前额与面颊部(用双手大鱼际,由印堂抹向上星,由前额正中抹向左右太阳,而后单手大鱼际由地仓抹向下关由迎香抹向下关由太阳抹向下关左右同之)

(15)侧掌扣击前额至百会(用授首侧掌轻扣击前额,走由来回移动后由前额轻扣击至百会穴处)

(16)按拿肩井(用授首大拇指指端分别按揉肩井,而后拿双肩井以及肩部两侧)

(17)拳心扣双肩(用双手拳心分别扣击两侧肩部)

(二)坐位操作

1、体位:患者端坐,全身自然放松,头稍微后仰,术者站于其前侧方

2、取穴:印堂 太阳 头维 百会 率谷 桥弓 下关等

3、手法:偏峰推法 指间关节滚法 分法 合法 扫散法等

4、操作步骤

(1)指间关节滚法头部督脉 胆经

(2)大鱼际揉前额 面颊部

(3)五指拿头顶 风池 颈项部

(4)推桥弓(左右各30次)

(5)分推前额 眼眶 迎香 人中 承泣穴

(6)扫散法(左右各30次)

(7)合法

(8)掌推后脑

二、颈项部操作

(一)体位

患者去俯坐位,全身放松 呼吸自然 术者站于其后侧方

(二)取穴

风池 风府 天柱 大椎 肩井 等穴

(三)手法

滚法 跪推法 拿法 按法揉法弹拨法等

(四)操作步骤

1、跪推法沿风府至定喘的华佗夹脊

2、滚法沿风府至定喘,风池至肩井(走由两侧,来回往返数次)

3、滚法操作时配合作颈部前屈 后伸 左右侧弯以及左右旋转等动作

4、大拇指按揉颈项部两侧肌肉以及颈椎。沿风池至肩井风府至大椎穴(用栓大拇指分别按肩井穴)

5、提拿风池 颈项部两侧肌肉以及胸锁乳突肌

6、弹拨颈项部两侧大筋

7、拔伸颈椎(主治拔伸法或屈肘拔伸法)

8、扳颈椎(环枢椎扳法 颈椎左右斜扳 颈椎定位扳法)

9、扣击颈项部两侧肌肉(小鱼际击法 指尖击法以及扣法)

10、拍击颈背部

11、擦颈项部(用手掌横擦大椎穴用小鱼际直擦颈椎用掌根直擦颈项部两侧肌肉)

12、拿肩井 点缺盆穴

13、拳背振大椎

14、搓揉肩背部

三、肩与上肢操作

(一)体位

患者端坐,上肢外展,放置于术者大腿上,术者站于其侧方,一足踩于凳子上,取屈膝屈髋位

(二)取穴

肩腢 肩内陵 肩外陵 天宗 曲池 手三里 极泉 小海 内外关 合谷等

(三)手法

滚法 按法 拿法 摇法 扳法搓法抖法

(四)操作步骤

1、坐位操作

(1)滚法施于肩关节前侧外侧至上臂内侧(肱二头肌)至肘内侧至前臂内侧(屈肌群)至腕内侧

(2)滚法施于肩关节后侧外侧至上臂外侧(肱三头肌)至肘外侧至前臂外侧(伸肌群)至腕背侧至掌背至手指背,本别滚各手指背

(3)滚法操作时,同时配合作肩部外展 内收 前屈 后伸内旋 外旋前上举后弯等被动运动,以及肘部的伸屈 旋转别动运动和腕关节的伸屈 左右侧弯等被动运动

(4)拿肩部三角肌(内束外束后束)至拿上臂内侧(二头肌)外侧(三头肌)至拿前臂桡侧(伸肌群)前臂尺侧(屈肌群)

(5)按揉肩耦 极泉 曲池 手三里 小海 内外关 合谷

(6)摇肩关节(托肘摇肩法 扶肘摇肩法 握手摇肩法)摇酌关节摇腕关节摇掌指以及指间关节

(7)捻手指(从大拇指捻至余指各关节)

(8)理手背 手指

(9)劈指缝

(10)振拳面

(11)运肩关节

(12)搓肩关节以及上肢

(13)抖上肢

2、卧位操作

患者先取俯卧位至侧卧位至仰卧位。全身放松,呼吸自然。医生站于其侧方

(1)首先采用俯卧位。滚法施于肩后侧(冈上肌,冈下肌圆肌三角肌后侧束)至上臂后侧(肱三头肌)至前臂外侧(伸肌群)至腕背至手掌背至手指背(分别在各手指背侧施滚法)

(2)并配合作肩关节外展 后弯等被动运动

(3)采用侧卧位 滚法施于肩外侧(三角肌外侧束)至上臂外侧至肘外侧至前臂外侧

(4)并配合作肩关节前屈 上举 后弯等被动运动

(5)采用仰卧位滚法施于肩关节前侧(三角肌内侧束 胸大肌等)至上臂内侧(肱二头肌)至肘内侧至前臂内侧(屈肌群)至弯内侧

(6)并配合作肩关节的外展 内收 旋前 旋后前屈上举等被动运动;肘关节伸屈旋转被动运动

(7)按揉肩耦 肩内陵 肩井 天宗 肩外陵 曲池 手三里内关合谷阿是穴

(8)拿三角肌(内 外 后束)至上臂内外肌肉至前臂内外肌群

(9)摇肩关节

(10)搓肩关节与上肢

(11)抖肩关节与上肢

四、腰背部操作

(一)体位

病人取俯卧位,全身放松,呼吸自然,术者站于其侧方

(二)取穴

肺腧 心腧 膈腧 肾腧 华佗夹脊大肠腧命门 腰阳关 八髎等穴

(三)手法

滚法 按揉法 点法 掌按法 肘推法擦法扳法等

(四)操作步骤

1、滚法施于腰背部两侧膀胱经,掌指滚法施于华佗夹脊,自上而下,往返数次。重点部位:肺腧心腧 肾腧 大肠腧

2、滚法同时,配合腰部后伸 外展等被动运动

3、大拇指按揉腰背两侧膀胱经诸穴(肺腧 心腧 膈腧肝腧 胆腧 脾腧 胃腧肾腧大肠腧 八髎等)

4、掌根揉腰背部两侧膀胱经。重点掌揉两侧肾腧(透热为度)

5、掌按腰背部脊柱。由上而下,经返数次。

6、肘推华佗夹脊 由上而下,用力要稳。

7、腰背部二侧顺肌纤维方向施拍法,小鱼际击法。由上而下,来回数次

8、擦法施于腰背部(用手掌横擦命门、腰阳关、八髎;用小鱼际直擦督脉;用手掌直擦腰背部二侧膀胱经)

9、左右斜扳腰椎

10、膝顶后伸扳腰椎

11、腰部旋转定位扳法(取骑马势)

12、直腰旋转扳腰椎(取端坐位)

13、扳胸椎(扩胸扳法、胸椎对抗复位术)

14、拳背振命门 腰阳关 八髎

五、胸腹部操作

(一)体位 仰卧位

(二)取穴

天突 华盖 膻中 中脘 下脘 气海 关元 中极 天枢 大横穴等

(三)手法

大鱼际揉法 掌指按法 掌根揉法 摩法 振法分推法等

(四)操作步骤

1、大鱼际揉胃脘部,并可顺升结肠至横结肠至降结肠方向移动

2、指或掌按中脘 气海(顺呼吸而按)

3、掌揉中脘 气海

4、指摩中脘 气海

5、掌摩腹部(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同时可配合腹部托法

6、配合腹部抄法

7、指振中脘

8、掌振少腹部

9、分推腹部

六、下肢操作

(一)体位

病人取俯卧位和仰卧位, 双下肢伸直放松,呼吸自然,术者站于取侧方。

(二)取穴

环跳 居廖 风市 委中 承山 昆仑 足三里 阳陵泉 裨关 梁丘 血海 膝眼等穴。

(三)手法

滚法 拿法 按揉法 肘压法 点法 肘推法 拍法 击法 扳法等

(四)操作步骤

1、卧位,滚法施臀部至大腿后侧至腘窝部至小腿后侧至足跟

2、患侧下肢作髋关节外展、外旋并屈膝位时,滚法施于臀部至大腿外侧至小腿外侧

3、同时配合作髋关节后伸外展以及旋内旋外等被动运动,膝关节伸屈运动以及踝关节背屈运动

4、按环跳 居廖 大腿后侧 外侧 委中 承山

5、肘推大腿后侧,由髋部到腘窝部

6、拍法(小鱼际击法掌根击法拳心击法)施与于大腿后侧外侧至小腿后侧外侧

7、掌推大腿后侧值小腿后侧至足根

8、仰卧位 滚法施于大腿前至小腿外侧

9、患侧下肢髋关节外展 外旋 并屈膝位时,滚法施于大腿内侧

10、同时配合作髋关节旋转以及外展等被动运动

11、拿大腿前(股四头肌)至大腿内侧(内收肌群)至大腿后侧(股二头肌半健肌半膜肌)至小腿后侧(小腿三头肌)

12、勾揉委中、承山,按揉足三里、 阳陵泉以及昆仑

13、摇髋关节 膝关节 踝关节

14、拔伸骶髂关节

15、直腿高举扳法

16、搓抖下肢

附:膝关节操作

1、掌指关节滚法施于膝周,沿髌骨边缘移动

2、滚法施于病上缘,向下滚动;施于髌下缘,向上滚动

3、掌揉膝眼

4、大拇指按内外膝眼

5、摇髌骨

6、指揉膝眼

7、掌根扣击膝眼

8、搓、抹膝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推拿手法大全
肩周炎三步推拿治疗法
推拿科常见操作手法
实用 ▎肩周炎三步推拿治疗法
中医推拿手法
按摩保健常用15种手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