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极技击功夫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
太极技击功夫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

                                                              张志俊

    技击,是中华武术的灵魂。是太极拳精华。古老太极拳博大精深。她的“博大”,在于其特有的哲学、美学、健身、养性、娱乐等功能;她的“精深”,则在于其奥妙无穷的攻防技法,因此,习练太极拳者如果希望自己在技击领域有所造诣,希望达到舍己从人,以柔克刚,避实击虚,后发先至,化打合一------及至“挨着何处何处击”的效果,则必须对身体各部位的训练有更加严格的、特殊的要求。

    一、走手

    在技击对抗中,手是最前边的第一道防线。手的动作好坏将直接影响战斗的效果。所以应该把走手放在首位。拳论云:“以手运行止物,必得刚气行乎其中”。太极拳中的听劲,引化、擒拿、打击等等虽然并不完全靠手,但是手无疑是为灵活和有效的部位。走手有如下优势:

    手为臂之稍节,稍节引动,有利于沉肩坠肘,身肢放长;

    走手增强了稍节意识,有助于棚劲和螺旋劲的增长;

    劲运稍节,则启动快,变化迅速,劲力灵脆;

    稍节领劲,容易把握劲点,打击稳、准;

    走手蓄劲短,连续技击不需要更多的准备时间,事实上第一次打击就是第二次打击的准备。

    手为臂之稍节,指尖为手这稍节,走手关键是走稍节。一走手,指尖第一节一定要先走,然后第二、三节按顺序跟上。就像走缠丝劲一样,小指领劲先走,其他手指挨个跟上。手走得好不好,差别就在是不是先走了第一节。不走指尖,你怎么也抓不紧对方;走了指尖,就有了“卷”意思,即使是没有抓住对方,也有个“卷”的余味在对方身上。

    二、肘定位

    太极拳的行拳走架乃至技击实战中,肘永远在做着向外向下伸展的、膨胀的运动,做着一个拉长肩部的运动。肘基本上是定位在身体的一侧保持着一个相对的位置,不仅要始终做到“腋下空”,还要保证大臂与肋间的夹角不作大的改变,手走得幅度和身体不会同步,但肘是可以同步的。肘的根在肩,练习和对抗时都要有根,不能漂浮,也就是说要始终保持沉肩状态。

    肘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前面的手输送了武器、弹药,支援手更灵活的运动;还有帮助后面的肩拉长,坠肘沉肩,稳定平衡。什么时候“肘定位”破坏了,那么肘就会漂浮,肩就会架,手就会丢,身法就会涣散。太极拳运动中人体有五张弓------双臂弓、身{腰}弓、双腿弓。弓背撑起的力量最大,肘正是臂弓的弓背,所以一定要保持弓背饱满,弓弦崩紧的最佳状态------即肘定位。一旦弓背飘了或丢了就一定是弦断了或弓断了------肘起来、小臂间的夹角变小了,谓之弓背断了;肘夹角太大,手臂失去了撑力叫弓弦断了。

    三、沉肩

    练太极拳是意念上要求身体松柔。松柔的标准是在周身棚劲不丢的情况下放松。人们往往松柔不一来就是因为肩松不下来。肘向上时架肩,肘向后时耸肩,用僵力时扛肩,臂无力时懈肩,是最常见的毛病。常遇上对方采、拿、打、摔等外力时,出于本能,可能被迫向上翻肩,肩一翻就要受限制,脚底下也飘起来了。这些不仅是学习太极拳架的障碍,也是技击中的隐患。扛肩、架肩时肘容易飘,耸肩、懈肩时腋下就不空了,只有沉肩才能接牢肩与臂部,使臂生根,从而由坠肘沉肩的结合达到肢体放长。如果两臂都做到了走手、沉肩、乍肘,上肢就是两张饱满的弓。所以要时时注意沉肩,保持沉肩坠肘,将肘与肩部拉长到最大限度。

    四、含胸  

    含胸首先要求我们下额内收,两眼平视,百会穴虚领,再就是胸要有向里裹包的感觉。这样才能含胸而不是挺胸,才能使脊背拔长,劲顺达,使背部有弹性。虚领顶劲的时候要把颈椎领起来,颈椎是身弓的一个稍,另一个弓稍为尾椎,通过塌腰,这张弓便形成了。在对抗中,最忌身体上重下轻。如果胸不含,肺部会充满空气,或收横气真胸,重心上浮,头重脚轻根底浅,一遇外力就立足不稳。含胸拔背能使我们气沉丹田,上重下轻,势如不倒翁。

    五、塌腰

    胸和腰的关系是:含胸才能塌腰,塌腰必须含胸。正确姿势是:胸要含起来,腰要向下坐(塌),尾椎要向里裹包。这样,颈椎于尾椎向内含裹,我们就具备了五张弓中最重要的一张弓------腰弓。腰是一个重要的平衡机构,劲起于脚跟行于腿,到腰部时有一次转换分配,使四成力量下降,还原于下肢蹬地发力;六成力量上升,形于手便是打击力。因为稳稳地把腰塌下来。重心才能下降,人才不飘,否则,挺胸凸肚,腰塌不下来,双膝亦不能合上,连锁反应是脚下无根,遇力必散。

    六、松胯

    太极拳理曰:“不得机不得势时,腰腿求之。

    “我认为这里少了个字,应该是‘腰腿间求之’。”腰腿间是胯,其位置格外重要。脚把地面的反作用力通过膝送到了胯上,松胯便可在刹那间将力量送到腰部。在对抗中松胯尤为重要。因为不能松胯将会瞬间断劲,功亏一篑。从某种意义上说,松胯是进入太极拳殿堂的一把钥匙。松胯在技击实战中的作用是:可卸掉对方来力之一部分乃至一大部分;降低了自身的重心,使下盘稳固。为裆走下弧创造了条件;可加大腰部转动的幅度,使周身协调;可以整合周身之力,用于我所需要地方;松胯是形成浑圆力的必要条件;松胯有利于调整身法步法.得机得势,使下肢运行变得轻灵。
此外,胯部的韧带长度要超过常人[包括自已]是松胯的前提条件。韧带、副韧带长,转身长度和半径就比别人长出许多,对抗中就有了优势因此要有意识的练好松胯的功夫。

    七、扣膝

    肘是上肢的弓背,膝是下肢的弓背。人们常说扣膝合裆,扣膝档裆才能合,扣膝才能足下生根,进退自如,力撑八面。看一个人的拳势是否正确,首先看他的胯是不是松的,膝是不是合的,裆是不是圆的。如果一个拳势看着不顺眼那问题一定出在膝上。膝运动中要像擀饺子皮一样向外擀。而不外摆。外摆是飘的;向裹运动不是直接合,而是从外向里裹合。

    八、抓地

    在踝关节这个部位最难练的是跟腱韧带。跟腱韧带的长短又与抓地有直接关系。通常膝盖前跪和旋转就是韧带拉长的运动。这根韧带越长,膝盖前脆的半径越大对抗中后退时,又总有一个膝盖是向前弯曲的弯曲幅度越大。腰总的承受能力越强人们常说:“腰长”“腰上有份儿”,其实还是跟健韧带长,脚下有根的缘故。很多人脚下不稳.不舒服就挪脚跟和脚尖,这正是因为跟健韧带不够长。拉长这根韧带要靠五指抓地,不让飘、不让脚动的同时又让脚腕动。让它向不同的方向移动,旋转练习时间长了跟腱韧带就拉长了。如果不会五指抓地,即使其他都位都做得很好、推手的水平也高不了。只有抓地才能生根。生根之后胯各部位的灵活性才能充分体现。五指抓要时涌泉穴要虚要空。

    明白了以上对身体各个主要部位的不同要求,更需要勤学苦练.才能使身体各部适应太极拳技击实战的需要。那么练到什么程度才能够在实战中有效呢?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要“拳式定型”。所谓“拳式定型”,就是说无沦在什么场合遇到什么样的对手,动作都不会走样,变形。

    “拳式定型"是练好太极拳的基本要求之一,更是实战技击的需要,是掌握大极拳真谛的必经之路。这里还要注意是,一个人的手法、步法、身法的定型、只是“形”的定型,并不等于“意”的定型。也就是说在没有外力干扰的情况下,走手、乍肘沉肩、含胸、塌腰、松胯、扣膝、抓地等没有间题,一旦受到外界干扰就可能发生“形变”。在双方对抗时,胜方往往是由干对方技术动作变形而取胜。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保证在任何条件下运动都不变型,才能够收发自如,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志俊妙论太极拳(十)—— 周身一家
张志俊太极功夫理论十三篇之第九篇 太极拳技击功夫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
练拳容易找劲难”“掤劲”是太极拳的母劲……
陈式太极拳张志俊太极功夫练拳规范
论“拳式定型”
张志俊妙论太极拳(五)—— 拳架定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