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丁肇中

人物经历

早年和求学经历

1936 年,丁肇中在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城出生。[7]丁肇中在出生后随父母回到中国,随父亲来到重庆,就读于重庆的磁器口小学。后又随父母迁到天津,读完小学。[8]
1948 年,丁肇中随父来到台湾,之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台北市成功中学。[3]在中学时期丁肇中成绩优良,中学毕业后,他被保送到台湾成功大学,就读于机械工程系。[8]
1956年9月,丁肇中进入美国密西根大学继续深造,就读于机械工程专业。就读期间丁肇中对数学和物理学产生浓厚兴趣。[8]1959年,他获得该校数学和物理方面的两个工学学士学位,1961年获得了物理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5]。在校期间,他还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特别奖金,不久又获得美国科学基金会奖,并于1962年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8]

工作和科研经历

1963年,丁肇中获得福特基金会的奖学金并选送到到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工作。[3]
1964年起,丁肇中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3]。1965年起,丁肇中领导的实验组在联邦德国汉堡电子同步加速器上进行了关于量子电动力学和矢量介子的一系列实验,包括光生矢量介子、矢量介子衰变的研究等,推进了人类对矢量介子的认识。这项工作还在实验上证明了量子电动力学的正确性。[6]
1970年,丁肇中任美国物理协会粒子和场研究项目顾问,并任《核物理通报》副主编。[9]
1975年,丁肇中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9]
1974年,丁肇中团队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的长寿命中性粒子。J粒子的发现大大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为此丁肇中和里希特共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6]
1977年,丁肇中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0]
1978年,丁肇中领导一个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合作组,在汉堡电子同步加速器中心进行高能正负电子对撞的物理实验,于1979年发现了三喷注现象,为胶子的存在和量子色动力学提供了实验依据。此外这个组还进行了高能量下量子电动力学的实验检验等实验,这为电弱统一理论提供了实验证据。[6]
1981年起,丁肇中组织和领导国际合作组——L3组,准备在欧洲核子中心的高能正负电子对撞机 LEP上进行高能物理实验,寻找新的粒子。[6]
1994年,丁肇中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并获1996年度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9]
1995年,丁肇中领导了12个国家参与的大型国际合作项目:阿尔法磁谱仪实验,在太空中寻找暗物质和反物质。[6]阿尔法磁谱仪实验的成果和发现,将有助于人类进一步探索宇宙中的最基本粒子,认识宇宙的起源。[11]
2003年,丁肇中担任“上海交通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名誉主任。[9]
2013年4月,丁肇中公布了其主持的阿尔法磁谱仪项目(AMS)首批研究成果:目前AMS收集到40万个正电子,并研究了在不同电子伏特区间内正电子的比例。这些成果支持正电子来源于暗物质的猜测,但尚不能最终确认。[12]
2016年,阿尔法磁谱仪项目(AMS)发布了五年太空实验的结果,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探测了宇宙线中正电子流强,正电子比例,反质子-质子比,以及电子、正电子、质子,反质子、氦核以及其它核子的流强,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线的认识。[13]

社会任职

时间
任职情况
1965-1967年
任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9]
1966年
任联邦德国汉堡任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小组负责人[9]
1967-1968年
任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物理系副教授[9]
1969年
任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9]
1970年
任美国物理协会粒子和场研究项目顾问[9]
2003年
任上海交通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名誉主任[4]
2012年
任美国科学促进会研究员[10]
2014年
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名誉教授
2015年
任四川大学名誉教授
展开

人物成就

学术成就

发现J粒子:1974年,丁肇中团队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的长寿命中性粒子,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J粒子有新的内部结构,不能用当时已知的 3种夸克来解释,需要引进第四种夸克来解释。[6]
发现胶子:丁肇中领导团队在汉堡电子同步加速器中心进行高能正负电子对撞的物理实验中发现了三喷注现象,为胶子的存在和量子色动力学提供了实验依据[6]
量子电动力学:丁肇中团队首次发现电子是有半径的,是10-13厘米到10-14厘米[14]。这个结论首次证明了电子是有半径的。[6]
对光线和大质量光线的精密研究:对光线和大质量光线的精密研究表明,光线和大质量光线(矢量介子)可以在高能量下相互转化,为夸克模型提供了关键验证。[10]
超导体:研制出首个用于空间应用的大型超导磁体。[10]
领导“阿拉法磁谱仪”实验寻找反物质:丁肇中领导阿拉法磁谱仪实验项目,其目的是寻找太空中的反物质和暗物质。[15]阿尔法磁谱仪实验已发现大量正电子[11],这些正电子可能来自人类一直寻找的暗物质[3],仪器在太空探索到的海量宇宙射线,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理解。[10]

学术论著

备注:以下为参考谷歌学术论文引用次数及刊物影响力,结合论文对核心成就的贡献,选取的丁肇中的论文列表:
发表时间
论文名称
刊物名称(含页码)
1974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 of a Heavy Particle J
Phys. Rev. Lett. 33, # 23, 1404-1406
1989
A Determination of the Properties of the Neutral Intermediate Vector Boson Z0
Physics Letters B, 231, issue 4, p.509-518
1990
Search for the Charged Higgs Boson in Z0Decay
Physics Letters B, 252, issue 3, p.511-517
1991
Measurement of the Inclusive Production of Neutral Pions and Charged Particles on the Z0Resonance
Physics Letters B, 259, issue 1-2, p.199-208
1991
Measurement of Electroweak Parameters from Hadronic and Leptonic Decays of the Z0
Z. Physik C 51, issue 2, p.179-203
1992
Studies of Hadronic Event Structure and Comparisons with QCD Models at the Z0Resonance
Z. Physik C - Particles and Fields 55, issue 1, p.39-61
1992
Determination of the Number of Light Neutrino Species
Physics Letters B, 292, issue 3, 4, p.463-471
1993
A Search for the Neutral Higgs Boson at LEP1993
Physics Letters B, 303, p.391-399
1993
Results from the L3 Experiment at LEP
Physics Report Vol. 236, number 1, 2, p.1-146
1999
Search for Antihelium in Cosmic Rays
Physics Letters B461 (2 Sep 1999) 387-396
1999
Protons in Near Earth Orbit
Physics Letters B 472 (2000) 215-226
2000
Leptons in near earth orbit
Physics letters B 484 10-22
2006
Search for Neutral MSSM Higgs Bosons at LEP
EPJ C47, 2006.pp547 – 587 CERN-EP/2006-001 ; January 2006
2013
First Result from the Alpha Magnetic Spectrometer on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Precision Measurement of the Positron Fraction in Primary Cosmic Rays of 0.5-350 GeV
M. Aguilar et al., PRL 110, 141102-141112
参考:上述发表作品来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网站[16]
展开

人才培养

丁肇中多次领导和培养科研人才,包括在西欧核子中心开展的富有成效的国际合作研究(19个国家,600多名科学家参与)、领导国际合作组L3组,在欧洲核子中心进行高能物理实验;[15]他热心培养中国高能物理学人才,经常回国选拔年轻科学工作者到他所领导的小组工作,先后受聘为中国科技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17]多名中国物理学家和研究生到他领导的实验组工作和学习。[18]
其领导的L3实验组共发表了300篇文章,有300人获得博士学位。[19]

社会荣誉

时间
所获重要奖项
1976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9]
1976年
美国政府劳伦斯奖[9]
1975年
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9]
1977年
美国工程科学学会的Eringen奖章[5]
1996年
德国科学院院士[10]
1995年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0]
1977年
美国成就学院金盘奖[10]
1977年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0]
1983年
巴基斯坦科学院外籍院士
1987年
香港中文大学名誉博士
1988年
意大利政府的DeGasperi科学奖[1]
1988年
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10]
1990年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10]
1992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誉博士[10]
1993年
匈牙利科学院外籍院士[10]
1994年
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
1996年
年度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9]
2001年
NASA 公共服务奖章[10]
2002年
国立清华大学名誉博士(台湾)[10]
2002年
美国/中国工程师学会杰出科学技术奖[10]
2003年
香港浸会大学名誉博士[10]
2003年
西班牙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0]
2005年
香港科技大学名誉博士[10]
2011年
世界科学家联合会 2009 埃里切和平奖[10]
2013年
明尼苏达州古斯塔夫阿道夫学院名誉博士[10]
2017年
美国宇航局物理科学杰出成果奖[10]
展开

人物关系

称谓
姓名
人物简介
父亲
丁观海[20]
土木工程学家,[21]早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后担任台湾大学工程学教授[20]
母亲
王隽英[20]
心理学教授,后公费留学美国,就读于密西根大学,获硕士学位[20]
妻子
苏珊·丁[22]
儿子
克力斯多夫·丁[22]
兄弟
丁肇华[23]
兄弟
丁肇民[23]

人物名言

最浪费不起的是时间。[24]
自然科学的研究是具有竞争性的,只有第一名。第二名就是最后一名。[25]
一个人首先要感激自己的父母。[25]
自然科学理论不能离开实验的基础,特别是物理学,它是从实验开始的。[25]
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这不能有丝毫的强迫.许多人从事科学研究的时间并不长,而接连出成果,我认为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有事业心。[25]

人物评价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院长杰米韦森:“丁肇中教授的研究,为人类开拓了宇宙未知的领域,使基本粒子物理迈进了一个新的境界。”[26]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高等研究所所长潘国驹:现实中,有些年轻人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贪图享受。而真正的科学道路没有休止符,只有加油站。丁肇中这种永不言退、献身科学、追求科学真理的态度,永远是年轻人学习的典范。[27]

人物轶事

  1. 我不知道:丁肇中曾到中山大学、东南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进行交流,面对众多学子的提问,对于自己熟悉的领域,丁肇中总是有问必答、滔滔不绝;但是对于不熟悉的领域,丁肇中总是回答不知道。[28]丁肇中的回答是一种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
  2. 中文演说:在诺贝尔颁奖仪式上,丁肇中是第一位用中文发表演说的诺贝尔获奖者。[2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丁肇中称或发现暗物质候选体
丁肇中:暗物质研究进展“很好”
"科学狂人" 丁肇中与空间站的贵宾
暗物质
丁肇中:山东大学具有专注精神 将携手继续探索暗物质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阿尔法磁谱仪收集了1470亿个宇宙线数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