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尚书》重要时间考

按:前贴误将庚子月之“月”书为“年”,兹改正。

何焱林

按:我国旧时历法,未布算式,读之难懂,操作不便,余此文据元《授时历》布算以推,考定《尚书》重要时间。
    相关术语如下,数据用今通用者。
    1 回归年 365.2422 日,即 365 天 5 小时 48 分 46 秒。岁周。
    1 农历年平年 354.36708 日,闰月一般为 384 日。
    1 朔望月 29.53059 日,朔实。
    通余 5.2422 日。
    通闰 10.87512 日。
    气策 15.218425 日。
    旬周 60 一甲子。
    《授时历》以元至元 18 辛巳(公元 1281)年冬至为历元,时为庚子月,农历 11 月甲子日 7 时 39 分初二,合 1.31875 日。

月朔:癸亥日3 时零 5 分,合 0.12845 日,本篇一般以癸亥0时作朔推历。

    农历(夏历)平年约为 12×29.53059=354.36708( 日 )。1回归年约为 365.2422 日,较一农历平年约多10.87512 日,故冬至时每农历平年下移 10.87512 日,即通闰。
      制历之原则是冬至在子月,略当夏历 11 月。即使冬至在月初一,所谓至朔同日,三年后冬至日亦移出一朔望月 2 日多,须置闰。
      周历建子,冬至所在月为元月,略当公历 12 月,闰上年 13 月。
      商历建丑,略当公历 1 月,冬至一般在十二月,闰月在十三月。
      夏历建寅,略当公历 2 月,冬至一般在十一月,闰月在十二月;闰十三月。

冬至在月初十前,是年闰月;在初十或十一,视情况定。
      周伐商时间考

、大会孟津

“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 (《泰誓》上)。十三年为文王纪年,武王伐商未改元。《书·洪范》:“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箕子商老臣,武王不会于伐商十三年后始访箕子。且箕子封于朝鲜。不可能久滞中原。
       文王受命九年薨,四年后武王伐商,后二年薨,武王在位六年。
       春为夏历之春,拙文《四时考》证夏商周至于百代皆用夏时。今姑以周建子,商建丑,夏建寅之说。
      ㈡、伐商日月
     《书·武成》:“惟一月壬辰,旁死魄,越翼日癸巳,王朝步自周,于征伐商”

《尚书孔传》:“一月,周之正月。”周历建子,以子月为正月。

 蔡沈《书经集传》:“一月,建寅之月”。即夏历一月。

《汉书 · 律历志》引《武成》:“惟一月壬辰旁死魄,若翼日癸巳,武王乃朝步自周,于征伐商。越若来二月既死魄,越五日甲子,咸刘商王。”孔安国《传》,甲子为二月初四。

       今人多以伐商在公元前 1100 年至公元前 1000 年间。此时段内惟两年:前 1070(辛未)年用夏历推合,前 1044(丁酉)年用周历推部分合。
    ⑴、设武王伐商在前1070(辛未)年
    以夏历推: 公元1年亦作0年,1281距前1070年为

1280+1070=2350 年。

今据元至元辛巳年11月朔癸亥上推。
①、辛未(前 1070)年夏历 11 月朔
-(2350×12+[2350×10.87512/29.53059]+1)29.53059
=-(28200+865+1)29.53059=-858336.12894,                   (1.1.1)
加 14306 旬周求差,得 23.87106。于花甲表(下同)离癸亥数 23,得夏

历 11 月丙戌朔。
②、辛未年冬至
-2350×10.87512=-25556.532,                                       (1.1.2)
加866朔实求差得16.95894,加辛巳年冬至1.31875 得18.27769,自丙
戌数 18,得 11 月 18 日癸卯冬至。

③、辛未年夏历正月朔
于(1.1.1)式圆括号内加10,与14311旬周求差,得28.56516。离癸亥数
28,得13时34分辛未年朔旦辛卯,初二壬辰,初三癸巳。

④、辛未年夏历二月朔
于前式圆括内加 9,得
-(2350×12+866+9)29.53059=-858601.90425,               (1.1.3)
加 14311 旬周求差,得 58.09575,得二月朔辛酉,初四甲子。辛卯到辛
酉 30 天,正月大。孔传是,刘歆,班固误。

⑤、辛未夏历四月朔
于 (1.1.3) 圆括号内 9 换成 7,乘朔实,得 -858542.84307。加 14310
旬周求差,得 57.15693,离癸亥数 57,得四月朔庚申。哉生明初三为壬戌。

(1.1.3) 式圆括号内 9 换为 6,乘朔实,得 -858513.31248,加 14309

旬周求差,得 26.68752,离癸亥数 26,得己丑五月朔,丁亥为19日,庚戌为 22 日。合于新国建立,诸多事务要处理之需。

⑥、《洛诰》有关时
“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武王既丧”(《书·金縢》)。
王有疾,武王既丧,皆在既克商二年。文王九年薨,文王十三年武王伐

商,既克商二年薨,武王在位六年。
“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师……戊辰,王在新邑,烝祭岁……在十二月,惟
周公诞保文武受命,惟七年”(《书·洛诰》)。

《洛诰》首句:“周公拜手稽首曰:朕复子明辟。”为周公归政成王之

诰,武王既克商二年薨,成王驭极,周公摄政,“惟七年”,在十二月,至此为伐商后九年除夕。
推前 1061(庚辰)年夏历正月朔
前 1061(庚辰)年距至元辛巳 2341 年,有
-(2341×12+[2341×10.87512/29.53059]+1+10)29.53059
=-(2341×12+862+1+10)29.53059=-855353.53935,      (1.1.4)
加 14256 旬周求差,得 6.46065,离癸亥数 6,得夏历庚辰(前 1061)
年己巳朔旦。其上月末,己卯年除夕为戊辰。辛未至庚辰 10 年,武王伐商二年薨,戊辰为九年除夕,周公摄政七年末。

⑦、《何尊》有关时
《何尊铭文》有:“唯王初壅,宅于成周。复禀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

戌,……。王咸诰。雍州何赐贝卅朋,用作口(周)公宝尊彝。唯王五祀。”

何尊铸于成王五年四月丙戌。成王五年即夏历戊寅(前 1063)年,辛未至戊寅7 年。

7×5.2422=36.695,                                                       (1.1.5)
离辛未年癸卯冬至数 36,得戊寅年冬至己卯。
(7×12+[7×10.87512/29.035059]+1)29.53059-42×60
=49.16133,                                                                   (1.1.6)
离辛未年 11 月朔丙戌数 49,得戊寅年 12 月朔乙亥,冬至己卯初五,

闰 13 月。
(7×12+[7×10.87512/29.53059]+1-8)29.53059-38×60
=52.91661,                                                                         (1.1.7)
加辛未年 11 月朔丙戌小数 0.87106,得 53.78767,得戊寅年己卯四月
朔,《何尊》丙戌为四月初八;不加小数则戊寅朔,丙戌初九。

以夏历推前1070伐商,与《泰誓》《牧誓》《武成》《洛诰》合,与周初明器《何尊》所录年月时亦合。

⑵、以前 1044 年为武王伐商之年,以周历推。周历建子,前 1044(丁酉)年元月为前 1045(丙申)年冬至所在月。

①、推前 1044(丁酉)年周历元月朔:
丁酉距元至元辛巳为 1045 加 1280,即 2325 年,有
-(2325×12+[2325×10.87512/29.53059]+1)29.53059
=-849211.17663,                                                              (1.2.1)
加 14154 旬周求差,得 28.82337,离癸亥数 28,得周历丁酉年朔旦辛
卯,初二壬辰,初三癸巳,与《武成》合。

②、推前 1045 年冬至
-2325×10.87512 = -25284.654,                                      (1.2.2)
加 857 朔实求差,得 23.06163,加至元辛巳年冬至之 1.31875,得

24.38038。前 1045 年冬至为周历 1 月 24 日甲寅。
③、推丁酉周历二月朔
-(2325×12+[2325×10.87512/29.53059]+1-1)29.53059
=-28756×29.53059,                                                        (1.2.3)
加 14154 旬周求差,得 58.35396,离癸亥数 58,得辛酉二月朔,初四甲子。辛卯至辛酉 30 日,一月大。
④、《洛诰》有关时
由丙申(前 1045)年推乙巳(前 1036)年子月朔:
(9×12+[9×10.87512/29.53059]+1)29.53059-55×60
=7.42608,                                                                          (1.2.4)
离辛卯数 7,得戊戌月朔。
9×5.2422=47.1798,                                                             (1.2.5)
离丙申年冬至甲寅数 47,得初四辛丑冬至。丙申至乙巳十年,
戊戌为 10 年朔旦,上年除夕为丁酉,非戊辰。
离辛丑退5,得前1037(甲辰)年冬至丙申,自初四退10.87512, 已超出周历 1 月,
-6.87512+29.53059=22.65547,                                       (1.2.6)
得甲辰年冬至为 1 月 22 日,自丙申倒数 22,得乙亥为周历乙巳年元旦。乙亥至戊戌为24日,加6旬周为 384 日,乙巳(前1036)年闰 13

月。
12×29,53059 = 354.36708,                                               (1.2.7)
减 5 旬周,得 54.36708,离乙亥数 54,得己巳为十三月朔,
则上月末为戊辰,非岁末戊辰,不得谓“蒸祭岁”,不合《洛诰》。
⑤、《何尊》有关时
成王五年即前 1038( 癸卯 ) 年,
7×5.2422=36.6954,                                                           (1.2.8)
加前 1045 年冬至甲寅小数 0.38038,得 37.08578,离甲寅数 37,得前
1038 年冬至辛卯。

7×10.87512=76.12584,                                                     (1.2.9)
减2朔实求差,得 17.06466,加前1045(丙申)年冬至24.38038,得

41.44504,超出一个月,上年癸卯闰 13 月。
41.44504-29.53059=11.9144,                                          (1.2.10)
得周历元月 11 日辛卯冬至;倒数11,得甲辰年周历元月朔辛巳。此实成
王六年朔旦。上推成王五年四月朔。

-10×29.53059+300=4.6941。                                           (1.2.11)
离辛巳数 4,得周历四月朔乙酉,丙戌初二。
以前 1044 年为伐商之年,与《武成》《何尊铭文》合,但不合《洛诰》,
误。

⑶、邵雍《皇极术》
《皇极术》定康王 12 年岁距至元辛巳 2347 年,即前 1067(甲戌)

年,成王在位 37 年,武王 7 年,则武王伐商距至元辛巳为2403 年,《皇极历》作巳卯年,其年朔旦在上年戊寅。
前 1123 距前 1070(辛未)年为 53 年,有
-53×5.2422=-277.8366。                                                 (1.3.1)
加300求差,得22.1634,离癸卯数22得乙丑冬至。
-(53×12+[53×10.87512/29.53059]+1)29.53059
=-19372.06704,                                                               (1.3.2)
加 323 旬周求差,得 7.93296,离辛未冬至所在月朔丙戌数 7,得癸

巳。自癸巳到乙丑已 32 日,超出一个月,上式园括号内去1,得

 -19342.53645,加 323 旬周求差,得 37.46355,离丙戌数37,得癸亥周历元月朔,癸亥至乙丑为 3 日,得周历元月初三乙丑冬至,上年闰十三月。周历己卯年元月朔为癸亥,非辛卯,皇极术不合《武成》,误。

二、康王十二年考
“惟十有二年,六月庚午朏”(《书·毕命》)。
閻若璩《疏证》第八十三条称:“刘歆《三统历》有惟十有二年六月庚午
朏之文,知是月戊辰朔。周康王十二年甲戌,岁距至元辛己已积二千三百四十七年。盖康王十二年岁在甲戌者,邵子《皇极经世》之术也。”

㈠、以周历推
元至元辛巳前 2347 年,即公元前 1067(甲戌)年。
-(2347×12+[2347×10.87512/29.53059]+1)29.53059
=-29029×29.53059=-857243.49711,                            (2.1.1)
加 14288 旬周求差,得 36.50289,离癸亥数 36,得己亥为周历乙亥年
朔旦。

-2347×10.87512=-25523.90664,                                   (2.1.2)
加 865 朔实求差,得20.05371,加1.31875,得21.37246,自己亥数

21,得21日己未冬至,上年癸酉年无闰。
⑴、 5×29.53059=147.65295,                                         (2.1.3)
去2旬周,得27.65295,离己亥数27,得丙寅6月朔,戊辰 6 月朏。
⑵周历甲戌年实为上年癸酉年,周历上年仅 1、2 两月在癸酉,他皆在甲
戌。视己亥为 13 月朔,有

-7×29.53053059=-206.71413,                                       (2.1.4)
加 3 旬周求差,得 33.28587,离己亥数 33,得壬申六月朔,甲戌朏。
皆与《毕命》不合,康王十二年非甲戌年,皇极术误。

⑵、以夏历推
成王在位年数不确,但成王七年为前 1061 年可确定。成王十三岁或十岁驭极,周公摄政七年,在位时间不会很短。今以成王在
位27年,去7年,得 20 年,加康王 12 年为 32 年,为前 1029(壬子年,自前 1061(庚辰)年起算,得

(32×12+[32×10.87512/29.53059]+5)29.53059
=11841.76659,                                                             (2.2.1)
减 197 旬周,得 21.76659,离庚辰(1061)年夏历元月朔己巳数 21,
得庚寅为壬子年夏历六月朔。初三壬辰,非戊辰,非所求。

再试得前1020(辛酉)年,自辛未年夏历11月朔辛卯推:前 1070 年至前 1020 年为 50 年,有

50×5,2422=262.11                                                             (2.2.2)
减240求差,得22.11,离辛未冬至癸卯数 22,得乙丑冬至。
50×10.87512=543.756,                                                    (2.2.3)
543.756-18×29.53059=12.20538,                                    (2.2.4)
加辛未冬至 18.27769,得 30.48307,得月 30 日乙丑冬至。是年无闰。
夏历 11 月朔为丙申。

-5×29.53059=-147.68145,                                               (2.2.5)
加180求差得32.34705,离丙申数32,得辛酉年夏历6月朔戊辰 , 初三

庚午朏,与《毕命》合。

辛未年(前1070)至辛酉(前1020)年为50年,加辛未为51年,除武王二年,康王十二年,成王在位 37 年。成王十三岁登基,享年五十;十岁登基,享年四十七,合于当时人寿。

《尚书·周书》三十二篇,录成王时事十六篇,为《周书》之半,见成王在位时间较长。周公摄政 7 年,成王实执政 29 年,成康之治,成王为奠基人,平定叛乱,厘规订制,执政 29 年,方能有此作为。

三、《召诰》之时不确
  《召诰》:“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则至于丰。越若来
三月,惟丙午朏,越三日戊申……乙卯,周公朝至于洛师。”

《洛诰》周公言:“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师。”则《召诰》《洛诰》为同年事。

㈠、以周历推
前议,乙巳(前1036)为周公归政成王之年,周历上年闰13 月,乙亥为
乙巳年朔旦,实为伐商后第十年元旦,己巳为上年 13 月朔。

从13月朔己巳推二月朔:
-11×29.53059+360=35.16351,                               (3.1.1)
离己巳数 35, 得二月朔甲辰,既望为己未,越六日甲子,非乙未。
2×29.53059=59.06118,                                           (3.1.2)
离乙亥数 59,得三月朔甲戌,三月朏丙子,越三日戊寅,非戊申。
㈡、以夏历推
前议前 1062(己卯)年为周公归政成王之年,距至元辛巳2342 年,求夏
历 2 月朔:

-(2342×12+[2342×10.87512/29.53059]+1+9)29.53059
=-(863+9+2342×12)29.53059=-855678.37584,            (3.2.1)
加 14262 旬周求差,得 41.62416,离癸亥数 41,得二月朔甲辰,既望
为己未,越六日甲子。

上式圆括号 9 换成 8,得 -855648.84525,加 14261 旬周求差,得

11.15475,离癸亥数 11,得甲戌三月朔,三月朏丙子,越三日戊寅。皆不合

《召诰》。
㈢、以邵雍皇极术推
邵雍《皇极经世书》断成王丙戌上位,至 7 年壬辰周公归政,至癸亥康王上位,成王在位 37 年。康王 12 年为甲戌。成王 7 年至康王 12 年为 42 年,距至元 18 年为 2389 年,前 1109 壬辰年。
⑴、壬辰年冬至所在月朔实周历下年癸巳年元旦,壬辰年元旦在上年辛卯
(前 1110)年。前 1067(甲戌)年距前 1110 年为 43 年,有

-(43×12+[43×10.87512/29.53059]+1–1)29.53059
=-(43×12+15)29.53059=-15680.743290,                 (3.3.1)
加 262 旬周求差,得 39.25671. 离乙亥年周历元旦巳亥数39,得周历辛
卯年二月朔戊寅,既望癸巳,越六日二十一戊戌。若二月小,离戊寅数 29,得三月朔丁未 , 己酉朏,越三日辛亥;二月大,三月朔戊申,三月朏庚戌,越三日壬子。

⑵、若以壬辰年冬至所在月朔为下年癸巳元旦。
-42×5.2422=-222.1724 ,                                              (3.3.2)
加240求差,得19.8276,离甲戌年冬至己未数 19,得前1109 年冬至戊
寅。

-42×10.87512=-456.75504, (3.3.3)
加 16 朔实求差,得 14.85928,加己未 21,得 35.85928,减 29.53059

求差,得 6.32869,故冬至戊寅为月初六,朔旦为癸酉。上年闰 13 月。求三月朔:
2×29.53059=59.06118,                                               (3.3.4)
离癸酉数 59,得三月朔壬申,三月朏甲戌,越三日丙子。若二月大,自
壬申退 30,得二月朔壬寅,既望丁巳,越六日壬戌。若二月小,自壬申退29,得二月朔癸卯,既望戊午,越六日癸亥。

《召诰》之时日,无论以前 1070 年,前 1044(1045)年为伐商之年,前 1109(壬辰)为成王七年,皆不合。
四、杂考
㈠、阎第六条称,三统历引古文《伊训》篇曰:“惟太甲元年十有二月乙
丑朔,伊尹祀于先王”。

《汉书》载《三统历》说:“(汤)崩没之时,为天子用事十三年矣。商十二月乙丑朔旦冬至,故书序曰,成汤既没,太甲元年,使伊尹作《伊训》。《伊训》篇曰,惟太甲元年十有二月乙丑朔,伊尹祀于先王,是朔旦冬至之岁也。后九十五岁,商十二月甲申朔旦冬至,亡余分,是为孟统。自伐桀至武王伐纣,六百二十九岁,故传曰殷载祀六百。”

《书序》只称“成汤既没,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训。”
⑴皇甫谧说,汤后有外丙、仲壬在位七年,太甲嗣位时,商
纪已二十年。
①若武王伐商为前 1045 年,加 609 年为前 1654(丁亥)年,
前 1654 距前 1070 为 584 年,辛未年夏历 11 月丙戌朔,18 日癸
卯冬至。
-584×5.2422=-3061.4448,                                       (4.1.1)       
加 52 旬周求差,得 58.5552, 离癸卯数 58,得辛丑冬至。

-584×10.87512+216×29.53059=27.53736,                (4.1.2)        加辛未冬至18.27769,得45.81505,减29.53059,得16.28446,得商历 12月16 辛丑冬至,丙戌朔,非乙丑,至朔不同日。
②若武王伐商为前 1070(辛未)年,太甲元祀为前 1679(壬戌)年,距武王伐纣六百九年。
-609×5.2422=-3192.4998,                                           (4.1.3)        加 54 旬周求差,得 47.5002,离辛未冬至癸卯数 47,得庚寅冬至。
-609×10.87512=-6622.94808,                                      (4.1.4)         加225朔实求差,得21.43467,加辛未冬至时18.27769,得 39.71236,去29.53059,得初十 , 故商历13月辛巳朔。即认商13月为12月,朔非乙丑,至朔亦不同日。
⑵、若外丙、仲壬未执政,太甲继其祖。
①、以前1045为武王伐商之年,太甲元祀为前 1661(庚辰)年。距前

1070(辛未)年为 591 年。
-591×10.87512+218×29.53059=10.4727,                       (4.1.5)  加辛未年冬至 18,冬至为 28,至朔不同日。
②、以前 1070 为武王伐商之年,太甲元祀为前 1686(乙卯)年。
-616×10.87512+227×29.53059=4.37001,                       (4.1.6)   
加辛未年冬至 18,得乙卯年冬至为 22 日,至朔不同日。

③、邵雍《皇极历》定康王 12 年岁距至元辛巳 2347 年,即前

1067(甲戌)年,成王在位 37 年,武王 7 年,武王伐商距至元
辛巳 2403 年,即前 1123 年,《皇极历》作己卯年,其年朔旦在
上年戊寅。
《皇极历》定太甲元祀为戊申,己卯至戊申 629 年。
太甲元祀岁距积 3032 年,前 1752 年,距前 1070 年为 682 年,
-682×5.2422+3600=24.8196,                                        (4.1.7)  离癸卯数 24,得乙酉年丁卯冬至。
-682×10.87512+252×29.53059=24.87684,                    (4.1.8)     加前1070冬至18,得42.87684,与29.53059求差,得13丁卯冬至。《三统历》称太甲元祀12月乙丑朔旦冬至,误!

㈡、若太甲元祀十二月乙丑朔旦冬至,下推 95 年 12 月朔与冬至。
95×5.2422=498.009,                                                     (4.1.9)    减 480 得 18.009,离乙丑数18得商历12月癸未0时12分冬至,在夜半。

95×10.87512=1033.1364,                                             (4.2.2)      与 35 朔实求差,得 -0.43425,意味朔在冬至后 0.43425 日,即 10 时 25.32 分,加冬至 12 分,朔为癸未日 10 时 38 分,近午时。至朔同日,非夜半,非甲申,不入孟统。

《汉书》所引《三统历》说,为刘歆以太甲元祀后九十五年入甲申统臆改,反证《伊训》为真古文。

㈢、《疏证》第八十四条 言以历法推成汤三月丙寅日正合。阎谓:余尝以《授时法》上推商汤十有九祀丙申岁,已积三千 0 百四十五年,中积一百一十一万二千一百七十二日,冬至丙午,朔戊寅,三月朔丙午,则丙寅为月二十一日。

元至元十八(辛巳)年前 3045 年即前 1765(丙申)年,
-(3045×12+[3045×10.87512/29.53059]+1)29.53059
-37662×29.53059=-1112181.08058,                              (4.3.1)      加18537旬周,得38.91942,离癸亥数38,得商历12月朔辛丑,非戊寅。

-3045×10.87512=-33114.7404,                                    (4.3.2)  加 1122 朔实,得 18.58158,有
18.58158+1.31875=19.90033,                                         (4.3.3)    冬至在商历12月19日己未。
-9×29.53059+300=34.22469,                                        (4.3.4)  离辛丑数 34,得 3 月朔乙亥,至丙寅 52 日,丙寅不在三月。
㈣、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第八十四条,阎谓:“桀以乙卯日亡……,五十二岁乙未,岁距积三千 0 百四十六年,冬至辛丑日,朔癸未日,夏正八月朔己酉日,则乙卯为月七日。”所予年即丙申前一年乙未年。

-3046×10.87512=-33125.61552,                                 (4.4.1)  

与 1122 朔实求差,得 7.70646,加 1.31875,得 9.02521,冬至为初九日 0 时 36 分。

-(3046×12+[3046×10.87512/29.53059]+1)29.53059
=-(1122+36552)29.53059=-1112535.44766,                (4.4.2)        
加18543旬周,得 44.55234,得丁未为夏历12月朔,初九乙卯冬至。闰十三月。

-4×29.53059=-118.12236,                                             (4.4.3)      加120求差,得1.87764,加丁未小数过2,离丁未数二,得己酉夏历八月朔,乙卯初七。结论正确,他误。刘歆改《书》以合《三统历》,为阎若璩推历错误原因之一。

五、通议
《尚书》为我国最早文典,自成体系,无涉他书,自其面世,帝王将相,
诸子百家,承其经纬,尊其典范,效其事迹,法其旨意,继其文脉,步其规制,治国理政,著书立说,皆出其后,为万古文宗。

      《尚书》录上古史,自先民走出洪荒,至于秦穆,历两千余年,其间商盛巫风,东周以来,星相方术之论寖以广延,《尚书》不语怪力乱神,史学中清清者。

      《尧典》开篇,即命羲和“敬授人时”,见授时于先民之重要。《书》记时不多,且间断,却有吾国最早时间记载,《周书》记时多,可信度高,于研究古史,十分重要。

      《尚书》记时,自《尧典》始,即用夏历,未有片言及月建之说。余《四时考》,证先秦典籍无一不用夏时。

       三代建正不同说,不知起于何时,《书》不载,《论语》不录,先秦诸子不论,最早出《左传·昭十七年》传:“火出,于夏为三月,于商为四月,于周为五月,夏数得天。”
      《汉书·律历志》上:“《传》曰:'火出,于夏为三月,商为四月,周
为五月,夏数得天。’得四时之正也,三代各据一统,明三统常合,而迭为首。登降三统之首,周还五行之道也,故三五相包而生。”见其与刘歆《三统历》渊源极深。

      《论语·卫灵公》:“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殷之辂车,春秋时普遍采用。周之冕,周立国已五六百年,周冕遍行天下。例言之,夏时亦遍行天下。

定武王伐商为前 1070(辛未)年,以夏历推,与《书》所予之时完全吻

合。定前 1044(丁酉)年或前 1045(丙申)年为伐商之年,以周历推,与《书》所予之时不全合。
       刘歆与《左传》《尚书》关系甚深,西汉成帝河平三(前 26)年,歆与其父向受诏领校中秘书,有机会涉猎中秘典籍,特别未立学官之《古文尚书》及《左传》等。史称其对古文《左氏传》大好之,并重新整理,其间不排除歆以其方便,增加自己掌握之史料与己之说。晋王接称:“接常谓左氏辞义赡富,自是一家书,不主为经发。”唐赵匡疑《左传》非左丘明作。宋林栗称:“左传凡言君子曰,是刘歆之辞”。清刘逢禄、皮锡瑞认其为独立史书,刘认为其与国语有深厚渊源,康有为以为刘歆作。
       刘歆于《书》是否添加了一己之说,疑有,特别汉平帝至新莽地皇间,歆力推立《左传》《古文尚书》于学字官,不排除歆于二书动过手脚,如改《书》语强合《三统历》,引入谶纬灾变之说等。
        刘歆造三统历,常借古史证其说。如《伊训》“元祀,惟十有二月乙丑”,录有月日干支。《汤誓》乃商立国之年作,却无月日之记。
       夏末有孔甲、履癸二王,商除成汤,列王之名十天干用其九,商早期有否地支,不可确知,是否用甲子记日月,疑无。刘歆以太甲元祀12月乙丑至朔同日,前以授时历推,非是。
    《召诰》列出月二,月象二,日干支八,全书最多,重要者有二: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三月惟丙午朏,越三日戊申。因其有“乙卯,周公朝至于洛”,与《洛诰》相应,为周公摄政七年事。前推此二条,无一成立,阎若璩亦未用历法推证。
    《三统历》:“周公摄政五年,正月丁巳朔旦冬至……入孟统二十九章首也。后二岁,得周公七年“复子明辟”之岁。是岁二月乙亥朔,庚寅望,后六日得乙未。故《召诰》曰:“惟二月既望,粤六日乙未。”《召诰》曰:“惟三月丙午朏,越三日戊申”。疑此及《伊训》《武成》某些干支为刘歆证其《三统历》所加。刘歆改、增书文,多乎?不多,《尚书》基本保持原貌。其
所改多与《三统历》所录古史日月有关,尽于上列诸事。以其能力及时代所限,不能对经文大量改动,重要年时也不能妄改,因三家学立于学官,孔安国亦传其学于民间。
    古文学自安国上献受阻,东汉章帝时虽取得准官学地位,亦非官学,章帝而后,未必有此待遇,仍只在民间流传。刘歆所推立,亦在民间流传,久之,渐将二者合一,故今书留有刘歆痕迹。
    六、结语
    今《书》的出孔壁,传为孔传。长期流传中,可能有三豖涉河之讹,亦可能经刘歆等染指,但为数极少,无伤大雅。
阎若璩及他人攻伪之说,不成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二章:夏小正考
史部通典作者唐杜佑撰王文锦等校注通典卷第一百 礼六十 沿革六十 凶礼二十二
《召诰》《洛诰》曆日和周成王元年
揭露真相:关于武王伐纣的甲子日
第五十六讲 孔子的生日究竟是哪一天?
姬周代商:纪事复原与年代考辨(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