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民国武林真相之:王芗斋先生为何否定传统武术,尤其贬低太极拳?
userphoto

2024.04.25 四川

关注



                 薛圣东

       中国传统武术到了民国时期,终于迎来了一次属于它的春天。一时间,民国武林,门派林立;万草萌发,百花齐开;千奇百怪,林林总总;群魔乱舞,装神弄鬼;鱼目混珠,鱼龙混杂;新拳新派,争奇斗艳;又双叒叕,方兴未艾。用今天的角度,回眸审视中国传统武术在民国时期的这段热闹的历史,形象地说它是一次中国传统武术的春天,倒不如说是一个病入膏肓之人的回光返照;说它是一次中国传统武术的春天,倒不如说像一个退了休的单身女人,忽然撞见了梦中的情人,于是疯狂地热恋起来。她心中燃烧着汹汹烈烈的春天大火,一时间不知道咋捯饬自己了。心里面那个火烧火燎,干旱难耐,七瓣八裂,抓心挠肝的。她恨不得抓住自己的意中情人狠狠地咬上几口,又恨不得让自己的梦中情人来使劲揍自己一顿。她疯狂地忙乎着,要么头上插花,要么脸上抹粉,要么脖子上戴圈圈,要么腕子上戴链子。要么红纱巾、黄外衣、黑内衣、蓝裙子、绿皮鞋。她把自己装扮得像个不停移动的万花筒。在这个热闹繁荣而又乱象丛生的民国武林,只要是混迹江湖,以武术为职业谋饭吃的人,都想着在武林中占有一席之地。要么宣誓自家武术技艺的正宗真脉,要么就标新立异,投人所好,吸引关注。

      但是,有这样一个人,他偏偏不标榜正宗,也不标新立异,而是以倡导传统武术回归其本来面目为宗旨,主张传统武术返璞归真,由繁返约,以简驱繁;强调传统武术对身心的重塑和良知良能的激发。他是中国传统武术历史无法回避而又饱受争议的一位人物,此人便是王芗斋先生。

      王芗斋先生的拳学技艺对于普通的习武之人是陌生的,即便是当时的人们对于他的了解,除了道听途说以外,更多的认识,是来自于王芗斋先生接受记者采访,公开登载于报端的言论。这些言论,别说是外行不知内情的,即便是习武的行家里手,只要看了报刊上有关王芗斋先生的这几篇访谈文章,可以说没有不受刺激震动、不为之惊讶的。

       我们摘录几段1940年6月27、28、29日北平《实报》登载的《大成拳宗师王芗斋谈拳学要义》的部分内容,了解一下,王芗斋先生的相关言论:

“问:拳学以何作基本?

答:拳学之基本原则究为何物,虽人言人殊,但习拳套,讲招法,练拍打,皆属于表面者,套路流行既久,实属误人太甚。

问:「形意」、「太极」、「八卦」、「通臂」俗称为拳术之内家,未知其派别如何?

答:社会常云「形意」、「太极」、「八卦」、「通臂」为内家,余不知内外之名由何而起,似不值一论。姑就前辈名家论之,以见一斑。

      「形意」嫡派与河南「心意把」、「六合步」为一家。查河南李岱东(乡称老岱)为李致和先生之曾孙,致和先生乃戴龙邦太夫子之业师也。济源阮氏,命名虽异而实宗于李。戴先生虽以「心意」变「形意」,然也不背原意,故以拳拳服膺之意名之曰拳。要知「形意」嫡传并无十二形练法,然周身十二形之意当尽有之。亦无五行生克之论,不过指五行为五种力之代名词,非手法与拳套也。曾记先师箦语:五行相某某,谓金者如筋骨含力,意如铁石之坚,有斩金截铁之意;木者,谓曲折面积而言,若树木支撑形势;水者,势如汪洋游动,活泼若龙蛇,用之无孔不入;火者,力如火药,手如弹发,有一触即烧身之力;土者,用力敦厚,阔大沉实,混元气壮,有与天地相接合为一体之势,此为五行合一。非若今人动辄谓某拳克某拳也。若以目之所见,一再思之,然后出手以迎敌,鲜有不败者。

      「八卦」原名叫「川掌」。余幼年时曾与程廷华先生晤,回忆其神情类若神龙游空,百折千廻,令人难追其功劲。遥想董师海川先生,更不知入法海,博道要,深邃何似。刘凤春先生与余交善,功极深,而造诣稍逊,然亦非习八八六十四掌及七十二腿者所能望其项背。希望习「八卦」者,专研双单「川掌」,在一举一动上加意体会,深造力求,而于理论上亦当切实研讨,行之有素,庶乎近之。

      「太极拳」嫡传宗匠,当推少侯、澄甫杨氏昆仲,此亦余之老友也。故知该拳确有几种力学含义,得其要者百不得一,即或能之,亦非具体,因基础体认功夫早经销亡,故身之下部无理力之可言。该拳原为三拳,又名「老三刀」,王宗岳先生改为「十三式」,又一变而为百四、五十式之多,此失真之一大原因也。若以养生而论,徒使精神气质被拘而不舒;若论技击,专为制裁肢体之用,而使有用之身成为机械呆板之物,亦不过徒使学者神经扰乱、消耗时日而已。至于练法,这一拳,那一掌,左一腿,右一脚,说来可怜亦可笑。对于应敌,如遇高手则勿论,倘对方是不紧滞呆板者,纵令该拳名手则也无所施其技矣,流弊所及大有成为棋谱势之「太极拳」。

      近二十年来,习此拳者多是非莫辨,即或能辨亦不能行。至于一般学者,大都以耳代目。故将该拳葬送而破产,是为可惜耳。愿该门有力分子,迅速严格整理,以图进益于将来。他日有成,以作拳好知音之良友。余对「太极拳」敢云知之深,不觉论之切,知我罪我,唯高明者有以谅之。同时想「太极拳」学之有得者,观吾所论,恐将颔首默认,哑然失笑矣。

       通背拳通行华北,都门尤盛,余所遇者大都不成形,然亦有持理论而近是者。考其功能,相去甚远。想前辈当不如是,抑后人之失传也。虽偶有局部深邃之绝大功力者,然终不易走上拳学轨道。

       梅花拳又名五式桩,其嫡派至今仍有辈行流传,河南、四川最盛,与福州、兴化、泉州、汕头等处操五技散手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应敌亦多有深造独专之长,惜片面多,具体少。

       八翻、绵掌、劈挂、八极、大功力、三皇炮、粘腿、连拳,互有长短,大都偏于刚多柔少,缺乏精神内敛功夫。至于大小红拳、弹腿、戳脚,具知各拳长短。及其他各家,余不欲论之矣。

问:先生对保存国术有何高见?

答:我国拳术杂乱无章,有令人无所适从之叹,一言以蔽之—遗弃精髓,仅守糟粕而已。东洋武士道,西欧之拳斗虽然非具体,然均有独到之处,若与我国一般拳家相较,相去真不可以道里计矣,令人羞愧欲死。” “今之习拳者,百无一是,大有举目全非之感,……。”

     以上言论,可以表明,王芗斋先生对中国的传统武术给予了近乎全盘的否定。王芗斋先生对中国传统武术技艺所给出的评价结论是:

     “我国拳术杂乱无章,有令人无所适从之叹,一言以蔽之—遗弃精髓,仅守糟粕而已。”。

     “及其他各家,余不欲论之矣。”尤其是王芗斋先生对太极拳的评价,更是贬低的无以复加:“故知该拳确有几种力学含义,得其要者百不得一,即或能之,亦非具体,因基础体认功夫早经销亡,故身之下部无理力之可言。该拳原为三拳,又名「老三刀」,王宗岳先生改为「十三式」,又一变而为百四、五十式之多,此失真之一大原因也。若以养生而论,徒使精神气质被拘而不舒;若论技击,专为制裁肢体之用,而使有用之身成为机械呆板之物,亦不过徒使学者神经扰乱、消耗时日而已。至于练法,这一拳,那一掌,左一腿,右一脚,说来可怜亦可笑。对于应敌,如遇高手则勿论,倘对方是不紧滞呆板者,纵令该拳名手则也无所施其技矣,流弊所及大有成为棋谱势之「太极拳」。”

     “露蝉先生亦为拳学先辈,工太极,今多学之。余据各方面观察而论,露翁仅得此道之一部分,即明王宗岳先生亦非通家。不过宗岳先生得岳武穆双推手之局部,以三拳而变十三式,至于命名太极,以为张三丰所传实无从考证,抑世人之一种附会耳。如百四、五十式之多,则更不知其所以由来。就该拳之作法论,于肢体上仅仅不生流弊,而精神上却受无限损失,距实作之学相去尚远,不足道也。”

     “谈到实在批评的话,吾恐太极门中,从未认识拳学者颇多,至通家更谈不到。”

     “问: 武术先辈,先生所服膺者有几人?答:查拳术先辈近百年来,舍董海川、车毅斋、郭云深诸师尊外,余皆旁技末节而已,但我国地广人众,道中人余未结识者尚多,不敢妄加评论。”

       从表面看,王芗斋先生在记者访谈中,开门见山,气势夺人;言辞傲慢,睥睨一切;观点武断,极尽贬损。但是,如果我们怀着必须的善意去揣测王芗斋先生的这番言论,则一定会得到相关美好的结论:“余年渐衰,生活尚可自了,名利之念更无所萦心,所急急于此者,愿趁此躯尚不十分颓唐之际,与海内贤达,负起艰巨,将人生固有之「本能」、「武德」提倡而光大之,并革除误已误人之旁门异道,绝非博人虚誉,以图欺世盗名者比也。”所以说,这使我们有理由相信,王芗斋先生的言论不是出于贬低他人抬高自己,也不是出于否定一切来有意宣传突出自己的新拳学,而是出于对中国传统武术发展出路的思考以及武学真谛的追求。

      以上文章的发表,距今已经是整整八十五个年头了。如何客观看待和全面理解王芗斋先生当时对传统武术技艺所发表的见解言论,既需要不偏不倚的包容心态,还需要广博专精的体认修为,尤其是需要具备能够和王芗斋先生拳学理念高度契合的意识。如果心心念念,与先生心心相印,则疑惑偏激误解均会一扫而空。

      人类社会早已进入了数字化信息时代。在科技进步,文明普及的今天,人类的认识水平是八十多年前的人们所不敢设想的;同样,百年前的民国时期,人类的愚昧无知落后,也是今天的人类所难以想象和理解的。但是,今天的我们,依然会为八十多年前,王芗斋先生深刻的见地、超前的思想、犀利的言辞所折服。

       王芗斋先生之所以毫不留情地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弊端进行入木三分的抨击,并提出卓有见地的建设性意见。笔者以为,原因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中国传统武术,在当时的民国时期,其表现确实如先生所言,理念上出了问题,练法上出了问题。拳不分南北,家不分内外,任何一门技艺都可以造就人,也都能为人所善用。关键是拳在人练,道在人修。传统武术的问题出在靠练拳谋饭吃的那些人的身上。可以说传统武术的流弊丛生,乱象肆虐的问题,都是人为所致。正如先生评论太极拳所言:“余对「太极拳」敢云知之深,不觉论之切,知我罪我,唯高明者有以谅之。”大道本夷,而民好径。传统武术技艺在习练中暴露出的弊端,与技艺本身是必须严格区分对待的。

        二是中国传统武术,在当时的风评民意是差强人意的,实属不佳。譬如,当年北京民间就有一句顺口溜:“太极拳最稀松,最怕马贵万籁声。”说明太极拳的口碑并不尽人意,其技艺表现水平,是颇受诟病的。民国十年,许靇厚先生的著作《太极拳势图解》一书,杨敞先生的序中有这样一段评论:“尝见有人以为习太极拳,祗须懂劲,好高骛远,专致力于推手,而于身手步法,略不注意。习之数年,疲弱如故,甚至不能与习他拳数月者一角,此皆误于内家主柔之说,而不求姿势正确,着法纯熟之所致也。”这都从不同的侧面折射出当年习练太极拳技艺的人们,在传播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倾向问题。太极拳的声誉,实在令人不敢恭维。可以这样说,在今天的新时代,传统太极拳被搞成了笑话的现状,其实是从民国时期,习练太极拳者,多以拳架子代表太极拳技艺,做拳架子的奴隶,门户森严,自标正宗,分门分派,作死开始的。

        三是王芗斋先生本身开启了他为之穷其毕生精力不断追求的新拳学。他提出了令世人耳目一新的一种拳学理念,以及成系统、独立成术的拳学。正因为先生有如此之追求,所以才促使先生能具备舍我其谁的清逸大勇;能具备力挽狂澜的责任担当;能发出振聋发聩,惊世骇俗的言论。因而先生在民国时期的武林产生深远重大的影响,也是有其多种原因的。如先生所言:“世之拳师多若牛毛,得要者如麟角,凡得其要者,个性多异于常人,不为名诱,不为利招,当不愿与伪君子为伍矣!”

       四是王芗斋先生对传统武术的相关批评观点,它是针对传统武术发展中暴露出的弊端,有感而发的。他针对的是当时习练传统武术的人,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与偏差,而不是针对中国传统武术各家技艺本身而论。先生说的很清楚,譬如说太极拳,“近二十年来,习此拳者多是非莫辨,即或能辨亦不能行。至于一般学者,大都以耳代目。故将该拳葬送而破产,是为可惜耳。”譬如说通背拳,“ 通背拳通行华北,都门尤盛,余所遇者大都不成形,然亦有持理论而近是者。考其功能,相去甚远。想前辈当不如是,抑后人之失传也。虽偶有局部深邃之绝大功力者,然终不易走上拳学轨道。”

      五是以王芗斋先生自身的阅历和实际修炼而言,其对中国传统武术各家技艺的了解与掌握,主要是通过游历走访和切磋,而不是真正作为某门武术技艺的传承人,专精习练,系统掌握该门武术技艺,真正达到某门技艺之专家地步。因此,王芗斋先生对诸多拳种的评价,尤其是对太极拳及杨禄禅先生的评价,都存在着不够深入,流于表面的认知,过于草率武断的情况。

       由于中国的汉字有着同音不同字、同音不同义的存在特点,所以,在日常交流中,因为音误而产生歧义理解的情况,也是多有发生的。王芗斋先生把自己听到、看到的本门以外的武术技艺,拿来就说,所以,出现错误传递,理解歧义的情况,也就不难理解了。譬如,王先生在说八卦掌时,“「八卦」原名叫「川掌」。”很显然,这里说的“川掌”,是八卦拳“穿掌”的音误。再譬如,说太极拳“该拳原为三拳,又名「老三刀」,王宗岳先生改为「十三式」”也是一个音误的例子,实际上,王芗斋先生所说三拳,实为“三全”。“又名【老三刀】”实为【老三道】,均是音误所致。

      【丹霞子注:太极功,为道家修真命功,延年益寿之法,有“三全”“老三道”之说,其真义为天地人三全,绝非世俗误传春秋大刀劈砍撩三刀之三掌法。老三道,也本乎三全之义,天道、地道、人道。】

        “王宗岳先生改为「十三式」”之“式”字,其实也是“势”字音误,“式”、“势”二字,同音不同字,也不同义,式字是固定动作,是势的组成部分;势是活动状态的动作,乃是指动作活动与变化的状态,它包含了式。式势二字,字义上可以说是一静一动,泾渭分明。如果说是十三式,则指具体十三个固定静止动作姿势而言。而十三势,乃是另有深秘含义,太极门对此是别有传授。其中一层真义为人身九窍配四肢,而合十三之数。生之徒十之有三,死之徒十之有三,其中含五行八卦之十三数。

      虽然王芗斋先生之门徒后人,有意无意地神化夸大王芗斋先生的武学与事迹,但是,王芗斋先生对传统武术论述的有失偏颇之处还是多有存在的,这一点实为学术之硬伤,令人扼腕叹息,甚为遗憾。

     

       王芗斋先生早年习武,以形意拳开门,师承河北派形意拳宗师郭云深,年少有为,学有所成。王芗斋先生为了让自己对中国传统武术有一个全面的深刻认识,避免以耳代目,所以,他决定围着中国传统武术这头“大象”,转几圈,避免盲人摸象的认识局限。所以,年纪稍长,他便外出游历,四处参学,经师访友。王芗斋先生外出游历参学的过程,就好比绕着“大象”转几圈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王芗斋先生发现传统的形意拳,在传承习练中存在着:重形失意,重套路招法,轻功夫体认,重视手耍身子等严重失真问题。他参悟到,中国传统武术功夫绝对不是一拳一脚的事情,而应该是拳拳服膺,得其真髓的一门学问,是应该能激发自身固有良能之拳学。

      那么,究竟如何阐述自己的武学创意呢?王芗斋先生内心处于深深的矛盾之中,他认为习武练拳,首在精神与意感,「重精神、重意感、重自然力之训练」,这是与中国传统武术技艺功夫,在内不在外的理念相契合的,所以,他姑且称自己的新拳学体系为“意拳”。

      王芗斋的“意拳”拳学思想是要彻底地与传统世俗的武术来一次革命。王芗斋先生,反对模板教条式的套路训练,他认为这是照方生病的愚蠢行为;他反对本本主义的师徒关系,提倡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强调学而有得,方为有师,即使叩头八百,呼师三千,也是毫无意义的徒有虚名的师徒关系,所以,王芗斋先生写了关于解除师徒制之商榷一文,体现了先生务实求真的品格与作风;王芗斋先生倡导学问乃人类之公器,非一门一户之私有的学术新风。他突出意拳训练,以站桩为中心,以试力为重点,配合摩擦走步、推手实作等灵活的训练体系。

      “意拳”拳学思想的产生与传播,在当时的民国武林中,引发了一场巨大的轰动。伴随着社会上的叫好声、议论声乃至谩骂声,无论武林中人承认与否,反正,从此在中华的大地上,“意拳”这门拳学野蛮地生长了起来。

      经过近二十年的实践,王芗斋对拳学的认识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他对拳学的追求也有了更进一步的方向。所以,在此一阶段,王芗斋先生的拳学认识和早期的提倡精神意感有了截然的不同。因为,经过近二十年的实践,王芗斋先生发现,意拳的习练者们存在着对意拳的错误认知与倾向,主要表现为,普遍把意念和想法,当成了拳学的真意。这是与老谱所言“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内涵,是南辕北辙的,是舍本逐末,骑驴找驴。而且,好多意拳练习家们,虽然嘴上称许心里服膺王芗斋先生的意拳,赞成先生关于抛弃拳套的主张,但是,在实际教学授徒的过程中,竟然标新立异,公然地另编出一套套的拳法套路出来。这令先生觉得,意拳出偏了,这不是又走回到传统的老路子上,依然局限于一个拳种的窠臼之中?王芗斋先生内心忧心如焚,他苦恼、苦闷,他发出了,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知我罪我的感慨。

       武术即是一切,王芗斋先生的内心既矛盾,又兴奋;既痛苦,又得意。他觉得,拳学的至高无上,应当如庄子言:「技也,进乎道矣。」王芗斋先生处在居高孤独之中,他还想对拳学有更进一步的追求。所以,他登报发出启事,希望有修为更高的武林同道,来和自己切磋琢磨,砥砺前行。由此而有了北平《实报》记者对王芗斋先生进行的采访。有了对王芗斋先生的技艺赞誉有加之词,并用“大成”二字,赞誉之。但是,王芗斋先生,却婉拒到,“夫学术本无止境,或永无以名之,亦未可知。”“拳本服膺,推名大成。”体现了先生,拳学入道的境界。

      王芗斋早年意拳立名,打算闯出一番事业,可是经过十几年的时间之后,王芗斋又对自己追求的拳学有了新的认识。他发现自己之前的认知是有局限的,是有更大的进步空间的,因为,此前的意拳,所倡导强调的意,实际上是后天的意念想法,把意念想法当成拳学的真意,是远离拳道的。因为,拳道的真意,是先天自然的良能良知,而意念想法则是后天的,是与拳道的真意,根本不沾边儿的。就这样,水到渠成地,王芗斋先生的拳学又有了更高的追求,于是一个新的拳学名称——“大成拳”,产生了。

      中国传统武术需要的是王芗斋先生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而不是追求“意拳”或“大成拳”一个新拳种的创立,那样和传统太极拳创编拳架子以立门立派的行为又有何区别?不是依然重蹈覆辙吗?说到底,王芗斋先生的内心,对自己所追求的新拳学,不是作为创立一个新拳种来认识的。及至1949年,新政开国之后,王芗斋先生,更是完全专注于站桩功法的推广与教学,什么意拳,大成拳的名词,基本也不提了,只言站桩了,并自号:“矛盾老人”。这再一次印证了先生对拳学拳道追求的无止境,正如《太上老子德道真经》开篇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通过以上对王芗斋先生拳学轨迹的梳理与简单回顾,我们便会进一步明白王芗斋先生创立新拳学的初衷,便会进一步理解王芗斋先生抨击传统武术弊端的目的所在,便会进一步理解王芗斋先生追求拳学真谛的良苦用心。

       “拳学一道,万头千绪,繁难已极,择其大要亦极简单。然吾人学拳,应先研究为何学拳?始易于认识,而有所得。大都学拳,一为卫生,二为自卫。身体健康为人类一切事业之基础,故养生保身之道,实不可忽。夫锻炼之法学之得当受益非浅,学之不当乃能致死。凡剧烈运动者,绝少享寿高年。至拳术家因锻炼之不当而损命残身者,更不知凡几。诚可怜亦可笑之拳术也。”

      中国传统武术,百门千法,流传于世,延续几百年,说明任何一门技艺都能成就人,关键在于习武修行者个人对武学的认识与感悟。拳本服膺,推名大成。学而有得,方为有师。艺无止境,何来大成?唤醒更多的习武之人,习武操拳,要务求其本。王芗斋先生说:“拳学无所谓哪一家,拳理亦无中外新旧之别,只查其是与不是,和当与不当可耳。”关键在明白为何有此一动,在“须知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要知不动之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从此不做“拳套”形式的奴隶。“盖提倡之唯一宗旨,即在此点,并非与人有所争,而更不屑以競,愿使国人对于拳学都有相当认识,亦希望拳学之立法根本改善,莫以胜负为荣辱,愿拳术同仁勿以盲修胡练为自是,尤盼同仁都为卫生之拳学家,不愿尽流为江湖之把式匠。”“知我者明理之士也,罪我者应于夜深人静独坐观心,总之笑骂由他,余亦不辨,倘拳学真髓复见光明,个人之毁誉何敢惜哉!”

       先生耿耿直言,直抒胸臆,布白宗旨,这虽然是先生个人对拳学理想的追求,难道何尝不是真修实炼之人,用心苦求的境界?难道又何尝不是中国传统武术发展命运的根本诉求呢?

       仅以此文,敬礼王芗斋先生。

2024年3月29日于梅鹤楼之悟理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民国时期武林真相之:太极拳原本不分派!
民国武林真相之:世传太极拳架子无球可抱
太极拳撵步的探索
洪拳传统武术系列太极拳
上善太极刘一力:以道驭术 返老还童不是梦
太气拳的历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