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运河边的苏州女子

  ▲谭金土

  一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是在运河里叫响的。

  连接苏杭的那段运河行着苦力撑持的粮船、竹排、木筏,也游着达官贵人享乐的官船、画舫。“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两句话自宋元流传自今,它当然不可能出自拉纤撑船的苦力之嘴,它当是出自达官贵人或书生商贾之口。但这番妙论不可能骑在马背上从颠簸的旅途中说出来,也不可能闷在官轿中摇摇晃晃、昏昏欲睡时说出来,它一定是达官贵人、书生商贾坐在苏杭运河的游船中,赏着美景,喝着小酒,吃着船菜,听着妙音,搂着佳丽的一种真实体验: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一人突口,众人相和,口口相传,流布至今,苏杭这段运河,造就了苏杭天堂,那是一条在天堂里流淌的河。

  这段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准确地说,它北端的标志是苏州吴门桥,南端的标志是杭州拱宸桥,两桥间的距离151公里,它是京杭大运河中最繁忙,也是最精彩的一段。它串起苏杭地界上一个又一个繁华的小镇,穿越一座又一座的拱桥,连通太湖和浙北的水系,南下北上的苏杭运河就像是一位一路不断披彩绸、挂珠链的美女,曹雪芹借贾宝玉的口说“女儿是水做的”,如此,把这段运河比喻成一位穿越时空、行走在吴越大地上的不老美女是恰当的。这位美女更用她的丰盛乳汁哺育了运河两岸一代又一代的风流美女。

  二

  旧时运河边的美女记载在她们吟唱的吴歌越调中。

  若时值仲春,两岸桃红柳绿,麦苗青青,菜花嫩黄,间有大片的紫云英,春风拂面,运河两岸被春风涂抹得色彩斑斓。有村姑在田间踏青,见远处运河中白帆如云朵般飘来,吴歌越调响起:

  东南风起打斜来,好朵鲜花叶上开,后生娘子家弗要嘻嘻笑,多少私情笑里来。

  思量同你好得呆,弗用媒人弗用财,丝网捉鱼尽在网眼上起,千丈绫罗梭(睃)里来。

  姐儿窗下绣鸳鸯,郎君摇船正出浜,姐看了郎君针搠子手,郎看了娇娘船也横。

  待季节仲秋,两岸桂子飘香,稻穗垂头如金钩,莲花散落蓬低头,菱熟藕香鲫鱼肥,农妇菊花插满头,初霜催得橘林万点红艳,最后一簇的蚕茧已摘尽,秋熟丰收在望。吴歌越调又在苏杭运河的两岸唱起:

  网有眼,哥无眼,有眼的鱼网趟趟打鱼勿落空,无眼的哥哥绣花妹妹的心思看不明。

  桅要挺,帆要张,三桅过洞庭五桅跨海渡东瀛,七桅船装筐橘子下得西洋换金银。

  这些自元明以来流传苏杭运河两岸的吴歌越曲,由窈窕美女或在田间劳作时引吭解乏,或在闲暇时凭窗哼唱抒怀,这样的情歌更敞开了吴女越妇的温柔情怀,只是那个时候,人们无法真实地记录这些吴越女子,令今天的人们无法想象她们的美丽容颜。直到发明了照相技术,苏杭运河边的吴越女子才得以曝光在镜头中,并偶有传世流布。

  三

  这是一张清末营运于苏州绕城运河中的彩舫,从我曾收藏的清末民初照相集——《惊鸿艳影》中搜得,照片右侧有一行文字——苏州李双珠之彩舫,同时附有“苏台名花李双珠小影”一帧,原来彩舫的主人是苏州的一位名妓。彩舫也称画舫,是当时的一种豪华游船,李双珠的这艘彩舫有前舱、中舱、后舱三进,分上下两层,舱顶有遮阳避雨的篷,舱板雕花并用螺钿装镶,窗框是用竹子编成的各式图案,有绣帘可开启闭合,透过漏窗,隐约可见舱内考究的陈设。船前有两位男子撑篙,船后可见一位男子摇橹,而九位艳丽女子则依傍在船的一侧,用期盼的眼光等待着游客的光临。坐在这样的彩舫里,可以赏景、听曲、博乐,更可品尝极具水乡特色的船菜。民国苏州著名作家包天笑在《衣食信行的百年变迁》中写道“19世纪末,苏州一席‘吃全’大洋贰元。船菜则没有明价,坐一天船吃一席菜,以及各种犒费、花费等都包括在内,全凭老爷赏赐,吝者至少亦给八十元,豪者可给百余元。”有一份保存下来的“王四寿船菜单”,记录正菜30道,名目有珠圆玉润、翠堤春晓、满天星斗、黄袍加身、王不留行、赤壁遗风、红粉佳人等等;冷盘8道,为豆腐皮腰片、鲞松卷、出骨虾卤鸡、牌南、炝虾、糟鹅、胭脂鸭、熏青鱼。船点“四粉”为玫瑰松子石榴糕、薄荷枣泥蟠桃糕、鸡丝鸽团、桂花糖佛手;“四面”为蟹粉小烧卖、虾仁小春卷、眉毛酥、水晶珠酥;二道甜点银耳羹、杏露莲子羹。这些菜点名目虽然花俏不能尽知其实,但这些词语却可以让你想象那菜肴如诗如画般的精美,从而引得你齿颊生津、食欲大振。

  当狎妓之风日益受到社会抨击后,运河中以色相勾引游客的彩舫进而演化为以河鲜为特色的船菜来招徕游客了。这条船菜游船虽没有名妓彩舫的豪华,却让人觉得菜香四溢,船上的男主人主厨,后舱布满了锅碗瓢勺,船娘也没闲着,或许正在船边接引小船送来的水鲜,客人来后舱催促了。运河中的新式游船就这样悠悠地给南来北往的客商奉献着水乡的美味。

  四

  这段苏杭运河边的女人是美的,不仅在于她们由江南水乡湿润的水滋养着、温暖的气候呵护着、内在的情愫激发着的高颜值,也在于苏杭运河两岸的女人是勤劳的,苏杭运河边的女人早就打破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她们可以说既主内也劳外。运河两岸遍布苏杭地区丰富的水网,把渔猎文化和农桑文化推向了极致,苏杭无闲田,水中多河鲜。苏杭运河两岸的女子特别善于种桑、饲蚕、织绸、剌绣。在丝绸之路上,苏杭运河段是灿烂的一环,而运河边的女子则是灿烂的丝绸文化的创造者之一。

  这里有一张苏杭女子采桑饲蚕的老照片,春夏季节,每天清晨和黄昏,采桑的女子提着桑篮走过河边,河中的清水映照着她们的身影,还好,曾有一位摄影师偶尔为采桑女留下了水边的丽影。

  苏杭运河边的女子不但勤劳,更有才情,她们把自己的才情用银针和彩丝绣在丝绸上。偶尔,她们中的诗人也会在劳作之余做点文字游戏,最近翻出了一张旧纸头,纸头上画着一只竹编的桑篮,桑篮是用线条勾画的,勾勒的格子里写满了颠颠倒倒、交叉编排的文字。经过反复推敲,仔细揣摩,却原来是两首首尾相连的杂体诗,所谓首尾相连,是指上一句诗的尾字,与下一句诗的首字相同,这是在写诗,又似乎是在编织桑篮,应对了竹篮编织的交叉往复的手法。桑篮的提手部分正好是八句之首,从右侧的“黄”字始,到左侧的“将”字,并最终结句在“黄”字上。我试着录之于下:

  黄绽桑牙叶正柔,东家小妇织流去。去来陌上作群游,寒食归宁春又长。长条翠折云千叠,褪罩莲勾翠带小。小团红帮月一钩,袖掀金钏青衫香。香吐缫丝花似笑,鹃唤春回风月暖。暖时只共谈机杼,迤逦郊原踏草芳。芳蚕女伴共相将,谢投金客姓秋黄。篮框部分则是另一首诗,回环往复,更加难读,试录之:

  饲蚕天气阴晴乍,祀马首、西陵下,

  才看浴种又眠时,出户缓寻桑柘。

  罗敷已嫁,使君有妇,明月珠相谢,春残早是清和也,日渐暖、风初夏。回身影映丛花中,紫葚香肥盈把,篮儿未满,左攀右撷,裹袖桑林下。这种桑篮诗既是一种蚕桑文化,也是雅兴之作,我更倾向于这是苏杭运河边的某位采桑女编写的。

  确实,明末清初时,在苏杭运河边、吴越交界处的汾湖旁,出过一门才女。叶家编了一本《午梦堂集》,收录了午梦堂主叶绍袁与妻子沈宜修以及他们的四个女儿、七个儿子的唱和之作。叶绍袁的妻子沈宜修不仅是个诗人、书法家,更是中国第一个以女性目光选编女性作品《伊人思》的编者。次女叶小纨著有杂剧《鸳鸯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戏曲家,三女叶小鸾是中国历史上十大才女之一、被认为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原型。在中国文学史上,汾湖叶氏午梦堂被誉为第一个“以女性为创作群体”的文学家庭。

  更有意思的是叶小鸾传世的遗物也曾在苏杭两地收藏家之间辗转,引出一段收藏佳话。叶小鸾曾有一块眉子砚,是她订婚时舅舅送的贺礼,书载:“此砚长三寸,宽二寸,厚半寸余,面有犀纹,形状腰圆,砚池宛若一弯柳眉,故名眉子。”叶小鸾得到此砚非常喜欢,写了两首七绝托工匠镌于砚背,其一曰:“素袖轻笼金鸭烟,明窗小几展吴笺,开奁一砚樱桃雨,润到清琴第几弦。”只可惜,叶小鸾尚未出嫁便已去世,眉子砚也悄然失落,不知去向。叶小鸾身后第一个百年,眉子砚现身杭州,被袁枚收藏品玩。后来,眉子砚从袁枚处流传到羊城。第二个百年,眉子砚又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杭州的冷摊,被收藏家王寿迈当作一块普通旧砚买回,回家清洗时见到砚背的铭文和叶小鸾的印章,惊喜过望。为了妥善保存眉子砚,王寿迈把砚寄放到苏州著名的徐姓藏砚楼里存藏。可是,眉子砚放进藏砚楼不到一个月,突然燃起一场燎天大火,等到火熄楼塌,眉子砚早无踪影。有人说它的出现要再等一百年。眉子砚一百年一显,或许说的是叶小鸾这样的美女才人一百年才能出一位吧。

  投稿邮箱:wbfukan@126.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回忆苏杭运河客轮:“日落起锚去姑苏,宿夜桨声到钱塘”
1930年,苏杭运河边上的那些江南女子
江南运河——亦是吴江母亲河
常相伴
王伯明 | 苏杭客轮上的俞老轨 | 苏州杂志
美丽的枫桥风景名胜区风光(7)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