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范蠡,政商两界的精英
《姑苏晚报》
2019-09-08 

  春秋时代,英雄辈出。在方国中,有诸侯纷争,诸王称霸,先后有齐恒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成为历史上公认的“春秋五霸”。在立言上,有诸子百家,争鸣于世,并有孔、老之说,流传至今,仍为中华文化之圭臬,大力弘扬。在兵界,则有孙武执其牛耳,不仅有辉煌的业绩,“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史记》)”,还有《兵法》十三篇流传于世,被世界各国尊为兵学圣典。还有许多文臣武将、柱国卿相纷纷登场。而在那一时期出名的卿相中,我最为佩服的,当数范蠡。这倒不是因他年轻英俊、风流倜傥,而是他有抱负、善谋略,明进退、懂舍弃,讲人情、会经营……堪称政商两界的杰出精英。虽然他帮助越国灭了吴国,好像吴地人都不怎么恨他,至今在吴地还留有不少与他名字有关的地方,还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故事。也许正由于这些优点,他才能够尊享米寿,活到八十八岁,成为最长寿的历史人物之一。今天来说范蠡,是因为他的为人处世,仍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试水政坛

  范蠡(公元前536-前448),字少伯,后自称“鸱夷子皮”,或称“陶朱公”,楚国宛地三户邑(今河南省淅川县滔河乡)人。他出身平民,家境不很富裕,但从小发愤,读了不少书,以至博学多才。他与楚宛令文种是好朋友。因为楚平王当政时政治黑暗,受“非贵族不得入仕”的政策所限,年轻人很难施展抱负,有才学的人纷纷外流。他们商议准备投奔吴国,好友冯同却劝诫他俩不能奔吴,因为楚人伍子胥已经奔吴,得到吴王阖闾的重用。到吴国与伍子胥怎么相处?你们的才能怎么施展?但范蠡还是说:吴越“二邦,同气共俗,地户之位,非吴则越(《越绝书·外传范伯》)。”最后决定投奔越国,辅佐勾践。

  范蠡赴越时年仅25岁(公元前511),此前没有骄人的政绩,很难令勾践信服而得到重用。当时勾践所倚重的大夫石买,权倾朝野,根本容不得年轻人出头。他当着勾践的面数落范蠡、文种:“衒女不贞,衒士不信。客历诸侯,渡河津,无因自致,殆非真贤……唯大王察之。”范蠡不与他争,默默游历于楚越之间。他相信“有高世之才者,必有负俗之累;有至智之明者,必破庶众之议”,实现自己抱负的时机还未到。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趁越王允常去世,出兵攻打越国。结果在槜李大败,阖闾受伤而死,吴国举国致哀。夫差新立,报仇心切,正日夜操练士卒。石买鼓动勾践先发制人,乘胜追击,要勾践马上发兵攻吴。范蠡忍耐不住,劝阻勾践:万万不可!”“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上帝禁之,行者不利(《史记》)。”他分析,槜李之战,吴国虽败,但国力依然强盛。越国虽胜,但“杀敌千人自损八百”,越国的军力也受到很大损失。在吴国举国哀伤之时出兵,不道德。范蠡劝勾践应该懂得“哀兵必胜”的道理。结果勾践求胜心切,还是听信石买调集全国精锐,准备出奇兵一举打败吴国。结果在夫椒(太湖中),遭到吴国的奋力抵抗,越国损兵折将,石买也在战斗中被自己的将士斩杀,弄得勾践落荒而逃,只剩五千兵马退保会稽山,还被吴军团团包围。越国存亡危在旦夕之时,勾践方想起当初阻止他发起战端的范蠡。“越王谓范蠡曰:‘以不听子故至于此,为之奈何?’蠡对曰:‘持满者与天……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史记》)”。这才有了勾践派文种“膝行顿首,行成于吴”和勾践入臣吴国的事件发生。

  勾践入臣吴国,本想带上文种,让范蠡在国内主政。范蠡却主动请缨:“兵甲之事,种不如蠡,镇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将国政委托于文种,自己冒杀身之险,陪同勾践到吴国为人质。

  在吴期间,他对勾践及夫差不失君臣之礼。夫差非常欣赏他,劝他弃越投吴,并将委以重用。范蠡婉言谢绝,体现出君子不事二主的气节。

  范蠡与勾践入臣在吴,同处危厄之中,度过了他们一生中最卑辱的三年。正如勾践自己所说:“孤获辱连年,势足以死,得相国之策,再返南乡(《吴越春秋》)。”勾践能够获释回国,与范蠡在他身边为他沉着应付复杂环境出谋划策是分不开的。这也体现了范蠡处变不惊的政治定力和他出色有效的外交手段。

  治国之道

  勾践返国之初,“吴封地百里于越,东至炭渎,西止周宗,南造于山,北薄于海。”土地狭窄,积重难返,越王勾践励精图治,同样离不开范蠡和文种的精心辅佐。但文种所献的灭吴七计(一说九计)包括:“一、尊于事鬼,以求其福;二、重财币以遗其君,以多货贿以喜其臣;三、贵籴粟槀以虚其国,利所欲以病其民;四、遣美女以感其心,而乱其谋;五、遣之巧工良材,使之起宫室,以尽其财;六、遣之谀臣,使之易伐;七、强其谏臣,使之自杀……”多属阴谋,放不到桌面上。治国不能靠阴谋,而应该靠切切实实的治国之道。

  范蠡是一个出类拔萃的政治家,他认为天时、气节随阴阳二气的矛盾而起变化,国势的盛衰也同样是不断变化的,强盛时应戒骄,衰弱时要争取有利时机,创造有利条件,转弱为强。他有明确的治国之道,并充分反映在《越绝书》“计倪内经”“外传枕中”篇和与越王勾践的对话中。

  首先,范蠡认为治理国家应该“左道右术,去末取实”。所谓道,就是“天地……曲成万物”。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利用自然界的一切条件发展生产,发展经济。所谓术,也就是要使制定的政策措施顺天意,合民情,要“缘天心,助天喜,乐万物之长”,只有这样,“万物遂长”。他还举例:“故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言其乐与天下同也。当是之时,颂声作。”以古之圣主贤君的例子来说明精神与物质的相同作用,以精神来促进物质的增长。他论及的末,即为名,如果名过其实,“则百姓不附亲,贤士不为用”,这是圣主所不为的。所谓实者“谷也”,“天生万物而教之而生。人得谷即不死。”所以他认为粮食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其次,范蠡认为“执其中则昌,行奢侈则亡。”他以商汤和周文王为例,对勾践说明“执中和,原始终”的重要性。所谓“执中和,原始终”,就是合民心、明是非。他认为:“执中和而原其始终,则位安而万物定。”否则就将“尊位倾,万物散。”他认为,灭族亡邦,“渐渍乎滋味之尝,没溺于声色之类,牵孪于珍怪贵重之器,故其邦空虚。困其士民,以为须臾之乐,百姓皆有悲心,瓦解而倍畔者,桀、纣是也。身死邦亡,天下为笑。此谓行奢侈而亡也。”

  另外,他认为君主应以舜和神农为榜样:“舜循(遁)之历山,而天下从风”,假如舜“释其所循(遁),而求天下之利,则恐不全其身。”“神农之治天下,务利之而已矣,不望其报。”所以“天下共尊之”,如果君王“利地贪财,接兵血刃,僵尸流血”而想显于世,这也是不可能的。

  范蠡和勾践的对话中,他以大量的篇幅,说明谷贵谷贱的道理。要勾践学习尧舜禹汤,“明于阴阳进退,预知未形”,掌握谷贵谷贱的规律,做到“虽有凶年,而民不穷”。反复强调“尊万乘之主,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者,唯兵,兵之要在于人,人之要在乎谷”“民众,则主安”“谷多,则兵强”。“民为邦本,食为民天”是范蠡治国的基本思想。

  勾践视范蠡的治国之道为安邦定国之宝,“以丹书帛,置之枕中”,更付诸振兴越国的行动中,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越国不断地强盛起来,于夫差二十三年(前473)一举灭了吴国。

  三度巨富

  越国灭吴之后,勾践一心想成为中原霸主。他在范蠡、文种及诸多文臣武将的尽心辅佐下,以兵北渡淮河,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周元王称之为伯。“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史记》)。”但是在得胜回朝庆贺之时,越王一句感激的话都没有。大夫文种进祝酒辞:望天佑“助,我王受福,良臣集谋,我王之德。宗庙辅政,鬼神承翼,君不忘臣,臣尽其力。上天苍苍,不可掩塞。觞酒二升,万福无极。”越王默默无言,面无喜色。在那次庆功宴上,范蠡虽因屡建奇功而被封为“上将军”,但他立即意识到,盛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而不可共乐处,可与履危,不可与安。”不久他便向越王递了辞呈,“乃乘扁舟,出三江,入五湖,人莫知其所适(《吴越春秋》)。”更有甚者,说“范蠡携西施,同泛五湖而去。”

  范蠡意识到应该功成隐退之时,就劝好友文种:“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兔已尽,良犬就烹。”如果此时不走,“越王必将诛之”。文种不信范蠡的话,认为自己功高卓著,勾践还离不开自己。没想到几天后,越王就赐剑于他:“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文种不得不自杀。相比文种,范蠡要明智得多。由于他的知人、明进知退,保全了自己。

  关于范蠡出走,《史记》是这样记述的:“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泛海以行,终不反。”说他是从海上出走,以后再也没有返回越国。司马迁是个严谨的史学家,关于范蠡出走后的去向,他在《越王勾践世家》中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述:范蠡从海上到了齐国,隐姓埋名,自称“鸱夷子皮”。在海边与儿子一同耕种,勤恳奋力。不多久,家产已达几十万。他对自己的称谓,是出于对伍子胥的纪念。

  范蠡虽然隐居在海边,但齐国人知道他的才能,要他入朝为相。范蠡感叹“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不愿再入朝为官,退还相国的印绶,还把家财分送给知友和乡亲,从偏僻小路悄悄离开齐国,来到陶这个地方(即今济州定陶),并改名陶朱公。他认为陶是天下的中心,做生意交通便利,从事经营,可以致富。于是父子耕种,养鱼养畜,同时囤积商品,等待适当时候卖出,以争十一之利。短短几年,又“赀资巨万”,天下人都称道陶朱公。司马迁对范蠡经商的本领也是极为称道的,他在《货殖列传》中详举了范蠡的经营方法,如:“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也就是大旱的年份应该买船,大水的年份应该置车,因为此时购进车船,最为便宜。谷贱伤农,谷贵病末(商人);末病则财“不出,农伤则草不辟”,只有“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市场才会繁荣。“积贮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践。”“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这些都是陶朱公经商致富的至理名言,《史记·货殖列传》中的记载,也为他离开越国后的去向作了补充。

  范蠡离开越国以后,几易其地,从商十数年,三次成为巨富。他还每每将钱财送给穷困的朋友,以行其德,赢得了良好的声誉。晚年由其子孙操持家业,而自己则颐养天年,家业经久不衰。范蠡谢世后,安葬的地方,据《括地志》记载,在济州平阴县东三十里之陶山。而《荆州记》则载:陶朱公“冢在南郡华容县西”,竖碑记为越大夫范蠡。他的墓葬究竟在何处,也是足以让后人猜度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范蠡为什么要离开勾践
春秋纪(冬)五十三
同样是功高盖主,为何范蠡却能得到善终呢?
范蠡:打通政商二脉的兵家奇才
中国历史精典-----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成语“兔死狗烹”,原来不是范蠡说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