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少年时》为什么要坚持它的“难度”




因为“难度”问题是《少年时》创办以来被大家问的最多的问题,小编就此对《少年时》创办人杨鸣镝和总编祝伟中进行了访问。以下是问答全文:


小编:《少年时》有不少选题感觉很“成人”,是从一开始就这样定下来的调子?


鸣镝:是慢慢演变成现在这样的吧。我觉得21世纪的少年需要一本“不矮化儿童”的读物,说白点儿,就是把孩子们的好奇当回事儿,不是轻易打发他们。其实这样的读物也可以说上个世纪70年代就需要,甚至更早的时候,这是半个多世纪科学技术和人文的翻天覆地的发展和演变决定的。


在我小时候童书很缺乏的时代,我的青少年时期读了很多家里的成人书,包括大部头的《战争与和平》,甚至还有医学大全和法律方面的。印象非常深的一次,爸爸有一天递给我《连环画报》《小说月报》《十月》《收获》等杂志,并且还给我买了一些花生和苹果说:“这下你物质和精神食粮都有了。”十年前,我再次认真读了一遍《战争与和平》,对人性,战争,世事沉浮对家对己的影响,文明的进程又有了更深的感悟。


我始终相信,儿时读书是一种积累,可能到了成年的时候,才显示出一种力量。当你有另外一个世界在心中的时候,哪怕它很远很模糊,你也会感觉到它照耀到你身上的奇迹和美。一个人如果总是天天在和现实世界的种种琐碎战斗,哪怕是个孩子,也会被腐蚀。这种屈服于现实的腐蚀有时候很强悍,会慢慢变成影响格局的东西,侵蚀着成年人的生活。有些书就有这样的一种功能,它可以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留住一些可贵的价值。



我后来有幸和美国出版界老一辈人接触的时候,两个事情我很震撼也深受影响。第一,他们比我年长几十岁,但是却有更开放的心态和眼界,当我们辩论什么该给孩子什么不该给孩子的时候,出版人玛莲娜·卡洛斯反问我:“你是怎么知道孩子们不懂这个的?”,第二,他们对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未来有很强的责任感,启蒙意识和绅士般的情怀,这些也体现在他们自己的为人处事上。他们是真正的厚德载物,希望通过文学和科学的传播,把人类几千年积累的价值传递给下一代。相比之下,我们差的太远。


在做《少年时》之前的五年,我们一直从全球引进图书和杂志内容,学到了很多可贵的经验和内在的品质,《少年时》如今可以保持自己的这种独特风格,也可以说是某种“集大成”的结果。


说到底,我不觉得有什么选题是“成人”专属,而不能和孩子们讨论的。


小编:《少年时》的选题中,最难的几个是什么呢?


祝总编:当我们计划在5年的60期里,涵盖当代前沿科学的主要研究和30年来热门的新技术、新发明,我们避不开两个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一个是研究最大的和最久远的,那就是宇宙和宇宙大爆炸;另一个是研究最小的,最基本的,也就是基本粒子和它们的相互作用。


这也就是我们2016年12月出版的《观测宇宙和推测宇宙》和今年8月份出版的《物质的本源——基本粒子和它们的相互作用》。




相对于少年时的其它58集,这两本内容应该是最难理解的。但是我们也意识到,当孩子们看完这两本书,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是跟着科学家的脚步,走到了当代科学研究的最前沿的地方。所以这样的选题好像是非有不可的。


对于《少年时》的编辑来讲,这两本书的编辑工作,也是最艰难的。在这两本书的成书过程中,我们请教了若干做相关研究的科学家,并且请这些科学家和熟悉相关专业研究的科学作者为我们撰稿。


比如《物质的本源》得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金洪波博士和他指导过的博士生郝振翔、博士生陶雅正,以及美国费米实验室的吴进远博士、法国物理学家让-皮埃尔·博笛博士、马赛粒子物理研究中心何塞·布斯托教授、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前粒子物理和高能物理研究员基尔·达高斯迪尼博士等专家的鼎力协助。


一方面保证我们不要有任何差错;另一方面尽可能的把那些艰深的科学原理用日常语言表达出来,避开抽象概念、专业术语和数学公式。


小编:为什么花费这么大的力气讲解基本粒子呢?


祝总编:在某种意义上,孩子接受基本粒子物理学的一些观念,是不是比大人容易呢?因为他们对我们生活的宏观世界的认知还没有那么根深蒂固。就如孩子越小学游泳越容易那样。


深究事物、追根溯源,是人类的本能,是人类的追求,更是现代人的素质和情怀。


我们不是用童书的方法来讲基本粒子物理学,而是试图用科普书的方式来讲,也就是简化、浅化物理书,让大人小孩都适合看。而且刚好沿着学科发展的时间线,能够由浅入深。从头开始看,能看到哪一篇,就是哪一个层次。


基本粒子物理学跟我们的生活有没有关联呢?我们知道,基本粒子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是量子力学,而现在的半导体物理就是基于量子力学的;没有量子力学,就没有计算机和一切电子设备,也就没有我们的现代化社会。


小编:能否举个例子,说说《少年时》一般是怎么样处理难度的呢?


祝总编:以《一往无前的人工智能》这期为例。任何复杂的东西,都有它简单的一面。关键是要在选择简单元素时,不失去本质的东西。


人工智能的第一篇,估计只要是到能够把这些字认得的年龄,都能够看懂,但其实这篇已经涉及到人工智能的本质的东西了。


随后的两篇语音和图像识别的文章,基本上小学高年级都可以看懂,而正是这两种识别,代表了人工智能目前两大方向。


再后面的文章,无论孩子和家长,都要花不少时间才能看完。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就是无需其它的参考书帮助,而这一点很重要。


最后的一些文章,涉及到伦理学和哲学方面的,孩子可能需要家长帮助。


全书文章是由浅入深递进的,前面的一部分可以轻松的读完,但读完全部文章则需要慢慢来。


小编:《少年时》的内容对目前学生现实的学习有什么帮助吗?


祝总编:我们暑期的时候,进行了一些试点项目。项目进行的过程是:通过泛读建立学科架构、从中找到更具体的研究切入点,做更进一步的阅读并写作文章,优秀文章可以选入少年时,有条件的情况下,还要安排实践动手。


如果这几项都完成了,那就是一个包括4个步骤的比较完整的STEAM教学项目:基于学科探索的泛读;具体项目深入阅读研究;科学写作;小项目的实践动手。


现在国内做STEAM教育,大多没有体系,没有深度。比如引进一套机器人培训软硬件,然后来拼搭一个简单的机器人模型,那可以培养一点动手能力,但看不到对能力培养的体系,那并不是STEAM。


如图所示,不是说这个学科有什么,而是说:这个学科都有些什么?这些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如果对一个具体的点(或分支)有兴趣,就再深入阅读,透彻理解它。如果觉得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少年时》遗漏了,可以帮《少年时》补充。


小编:少年时现在的订阅有没有受到“难度”的影响呢?


鸣镝:在过去做《少年时》的过程中,《少年时》全球创作团队对我们呈现的内容难度有很多争论,主要两个方面:是否选择太难太技术的主题;是否把每一篇的内容都更简化。


第一年推出《少年时》,我们的订阅量是1800套,后来虽然逐渐增加,但是速度很慢,面对刚需的培训课本和电子知识付费产品,我们也非常困惑。有些同事也认为,《少年时》应该适应市场的方向,做快销匹配产品,改造《少年时》,让它更好消化,更快理解。


我和祝总编在《少年时》“难度”问题上有过数次争论,每一次都好几个小时,可以说目前的《少年时》留下了我们共同认同的“不矮化”儿童的这个宗旨,改造和融合了我们的不同意见,求同存异。《少年时》在纯粹的深入浅出方面,做得比以前好很多,深入浅出不等于简化,而是把一些很深的科学概念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讲出来,说出问题的原本和核心。


我们现在用更多图表表现文字不能表达的深概念,强调在阅读中仔细看示意图,参考视频,以帮助理解。研究示意图也是一个锻炼的过程,这些在现实生活中都特别需要。


我们逐渐用多媒体的方式解释少年时的难点,更加注意行文中不要用概念解释概念。在这个不断进化的过程中,逐渐找到了更加适合《少年时》发展的独创方式,也就是孩子们更加可以接受的方式,更可以普及到更多的孩子的方式。


如今《少年时》的订阅每年两三倍的增加,也是给了我们如此坚持其“难度”的一个鼓励吧。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关键技术桑格测序法,用没有专业术语的语言来描述

地球水循环,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表达准确的科学过程

用“三十六计”讲“消灭癌细胞”


我觉得无论多小的孩子,拥有好奇心的时候,愿意在知识的阶梯上再往上走一步,而我们的传统科普书籍往往就是在这一步上,不给足过瘾的料儿,让孩子失去很多接触真正的科学奇迹和欣赏科学的美的机会。


我也可以看到很多中国的青少年,并没有只顾刷题考试,不去涉猎那些难度比较大的读物;并没有沉迷网络,不动脑子地被动学习。


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告诉我们,父母辈,祖父母辈都在和孩子一起阅读《少年时》;还有些阅读《少年时》的孩子成了学校的科学学霸;更有些孩子写来周记,画下思维导图,并拍摄他们进行科学实践的照片。甚至有个家长在群里担心孩子受了少年时的影响,从文科改学理科。有的老师看了《少年时》也说不能低估孩子。



小编:《少年时》已经做了一些音频和视频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少年时》,这些产品的目的是要把《少年时》变得更简单吗?


鸣镝: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很多知识付费产品,有些非常好,值得我们学习;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利用人性的弱点在打市场,比如人的惰性,他们宣扬学习可以有捷径,可以节省时间,可以舒舒服服地进行;比如利用人的情绪,在制造教育焦虑。有些场景你会发现很象赫胥黎《美丽新世界》里说的:“当人类面对的诱惑的魅力太强大或时间太久时,他们总是会屈服。”


很少有人会去理性地思考一下:其实你要真正搞懂一个东西,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也不可能像很多产品宣称的那样,十分钟就掌握什么整个学科。


我们当然不是要《少年时》更简单,而是要《少年时》更可以为千家万户真正使用,运用到他们认知世界的学习过程中。做多媒体产品,是我们在做纸质书的过程中,发现有些概念是图文无法表达出来的,我们就用视频表达会更好。另外,学习有很多种方式,象我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reader,用阅读学习,有些人是listeners,他们用听讲来学习,还有人是看视频学习。


还有一个事情我想说的是,很多人以为有了网络可以不再记忆知识点,其实你会发现,在你进行思考的时候,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候,你的脑子里是会有很多知识点在产生链接,或者进行更进一步的网状梳理。


《少年时》虽然侧重讲解科学家的思考过程,但是也有大量的事实性知识和背景知识的储备,有知识之间的链接和学科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都是建立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基础,没有这样具有难度的知识积累,和大量信息的聚集,就不能产生有效的思考。


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对于技能和基础知识的培养几乎占据了孩子们所有的时间,但是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优质内容和有效的教学体系非常缺少,现在的很多创新教育,也在寻找优质的内容做教学,他们也都在探索和《少年时》合作的途径。


小编:《少年时》属于童书,是不是每一篇文章都要找那些专门给孩子写作的人来写呢?


鸣镝:不是的,我们的很多作者自己是学者和教授,有些人并没有给孩子写过东西,有部分作者的文章来来回回修改很多遍,也有一些学者专家真的是非常优秀,好像天生就可以为孩子写作,我想他们是真正的大家。


让·皮埃尔·博笛,宇宙物理学家,原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现为《少年时》常驻作者、科学顾问。他认为,向孩子解释复杂的科学概念是可能的,也是非常重要的。科学文章或科普读物可以给儿童带来扎实的科学知识,而不是表面肤浅的感觉。


哈利·莱文,肯塔基大学教授,从事有关阿尔兹海默症的研究。他认为,对科学过程和科学原理的基本认识相当重要,这是人们在如今科技驱动型社会活动中参与决策的前提。那些缺乏这种背景知识的人将会失去决策的机会。


陆绮,韦恩州立大学医学院解剖学博士,现在从事光遗传学治疗失明的研究。她非常认同《少年时》的风格,现在为《少年时》创作和绘制专栏“为科学图片填色”。希望能在前沿的脑神经科学领域,将珍贵的种子传递给小读者。


张文清,材料物理学专家、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研究院副院长。他认为科普与人文需要相互交融。一个人既需要能静下来深入研究一个点,同时涉猎面又要足够宽。这是互相矛盾的两个方面,不是单纯依靠学校教育就可以做到,所以主动读书和主动学习越来越重要!


凯瑟琳 赫利克,美国知名少儿科学作家和编辑,擅长电子游戏,人工智能和能源方面的研究写作。她认为儿童对最复杂的概念都能理解,关键在于是否可以抓住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为儿童写作是因为我十岁的时候就觉得,这是最好的年龄,我永不会变老。”


唐微,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博士,专注于深度学习、目标检测、数据挖掘等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研究,人工智能领域的连续创业者


海上云,从事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研究开发,获10多项美国专利。作为工学博士,他对少儿科普写作深有体会:“是把以前学过的知识再以儿童的视角学一遍,不是考验作者懂多少,而是考验作者能让读者懂多少;是个考试的过程,评卷老师是少年读者。


玛丽- 法兰西·杜瓦乐,法国马赛艾克斯大学特级教授,多年从事宇宙物理和天体力学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星系和棒旋星系的形成和演变。杜瓦乐教授从事天文科普长达30余年,定期组织青少年和成年天文爱好者参观马赛天文站,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实地观测等


在这儿我们自然就谈到我们创办少年时这本科学读物的诉求:我们侧重点是前沿的科学和技术,我们致力于让中小学生读懂这些,但是,从本质来讲,这不完全是童书。


在我们所处的时代,短短几十年内,信息爆炸、科学技术爆发。突然之间,我们都被科学技术包围,从个人健康、周边环境到企业发展、公共政策、国家决策等等,一夜之间,都与科学相关了。有些问题人类探讨了几千年,比如:宇宙是怎么开始的?到了最近几十年内,科学家突然就回答了。


因为我们讲述的都是最新的科学和技术发展和故事,所以其实成人们也并没有学过这些知识,也半懂不懂,很多家长跟着孩子在阅读《少年时》,而且这样的家长好像越来越多了。


阅读是一种心灵成长,科学阅读是一种智慧成长。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阅读经历,就是我们总是会记住某些书,某些书中的段落,某些书的关联思想,某些书给予的知识,思考,启发,和引发的行动。


有意思的是,写童书的很多大师倒是并不认为有专为儿童写作这件事。


美国知名的博客作家Maria Popova曾经评论过:成人往往看低儿童,用他们认为的合适或者适合的标准给儿童“造书”,而真正的童书大家从来不矮化儿童,而且他们甚至都表示过,他们并不是专为儿童写作。


英国作家,诗人和学者C.S.路易斯(C.S. Lewis)写了七部奇幻儿童著作纳尼亚传奇(The Chronicles of Narnia),才华流芳百世。他反对看待孩子要像看待一个奇异的物种一样,像人类学家和推销员一样,编造出他们的一些行为习惯。


历史上最伟大的奇幻作家《魔戒》作者托尔金(J.R.R. Tolkien)索性说,没有为孩子写作这回事儿。


享有“童书界的毕加索”之称的莫里斯·桑达克(Maurice Sendak)说:“我不认为我写过一本童书。我不为孩子写书。我就是写作,然后就有人说,那是给孩子的!


美国作家顶级儿童小说《夏洛特的网》作者E.B.怀特(E.B.White)表示,成功的童书作家都是“往上写,不是往下写。



-The End-


小多推荐


《少年时》

让孩子和全球顶尖大脑讨论一流话题




2019少年时,优惠进行中!


订阅须知



《少年时》第五辑

(No.49-60,共12本)


优惠价:359元

立省109元(包邮)

定价 ¥ 468元



订购方法:扫描下方二维码额外领取20元优惠券,点击“立即使用”,即可购买



订阅即可获得:
第五辑12本少年时
少年时定制版彩虹背包(价值99元)



少年时定制版彩虹背包

(8种颜色任选一种)


注:赠品彩虹背包颜色以拍下为准,请慎重选择哦!


活动时间2018年8月29日-9月7日。


特别说明此产品为预售商品,发货时间为2019年1月-12月,每月27日左右快递当月新书。


赠品发货时间:活动结束后陆续发货(周末、节假日顺延)


包邮说明:新疆、青海、西藏地区的读者,需要根据订单情况补邮费,港澳台不发货


退换条款:如非质量问题,不支持退货,请谨慎下单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家如此重视科学研发,少年时的科学启蒙怎能忽视!
暑假书单:6-12岁必读的经典好书,附分龄书单推荐
童书荐读 |《解密物种起源少年科普丛书》:感悟生命传奇,开启探索之旅
张学勇:愿我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孤鸿铩羽悲鸣镝,万马齐喑叫一声
儿童绘本推荐《神奇校车·图画书版(全11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