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私人订制"还是"娱乐大众"?
2014-02-08 10:16
齐伟
在愈发成熟的中国电影市场,档期是个高频次词汇。这其中,“暑期档”、“贺岁档”又好比是一条编织起电影市场走向与观众需求的金线。而“喜剧片”,毫无疑问地成为这两个档期最受欢迎的影片类型。特别是“贺岁档”,辞旧迎新与合家团圆的喜乐气氛更增添了“喜剧”类型的票房份额。尽管贺岁喜剧片《私人订制》获得7亿的票房人佳绩,但是与《人再礮途之泰礮》创造的贺岁票房传奇相比,还是稍逊一筹。在广电总局发布的2013年年度电影市场数据中,12月份的总票房仅有22亿元,与去年同期的25亿元票房相比,下降了18%。这也是近三年来,12月份的电影票房首次出现下滑迹象。其最主要的原因,无疑都指向了贺岁档期的喜剧“片荒”。此时,喜剧片、贺岁档期和华语电影市场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又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
“贺岁档”历来是电影市场最大的一块蛋糕,名导、明星的影片都选择在这一时间上映。但是这一档期的票房大战的厮杀也最为惨烈,从来都是“成王败寇”,有大获全胜的赢家,就有血本无归的“败笔之作”,但是对胜负的理性思考从来就阻挡不住贺岁豪赌中利益的诱惑。 2013年的贺岁档,也是大片云集,李安、王家卫、陆川、刘伟强等一众导演都加入其中。只是在“贺岁档”,似乎每年最大的赢家都是喜剧片。
就“贺岁喜剧”而言,在中国内陆最具有代表性的导演非冯小刚莫属。从1998年《甲方乙方》开始,“冯氏贺岁喜剧”连续多年成为贺岁档的票房冠军。《一声叹息》、《大腕》、《不见不散》、《手机》等影片在贺岁档为观众带来了无数欢乐,欢乐之中还隐现出导演的理想化情怀和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冯小刚的贺岁片有着明显的“产业品质”:首先是有明确的档期定位,档期针对中国传统的农历年,抓住了春节前后观众对欢乐的心理诉求。其次,是选用葛优等演员的明星定位。可以说,“笑星”的角色选择对喜剧片的作用要远比其他类型的影片更为重要。这不仅仅是演员所带来的“明星效应”,演员表现幽默的方式也与影片的成败和导演意图的表达有更为紧密的联系。葛优不动声色的“冷幽默”和冯小刚诉诸语言的喜剧表达方式结合得严丝合缝,往往生产出强烈的化学反应。再加上“冯氏贺岁喜剧”的故事核心都是表现小人物在社会转型时期所做出的种种探索生活“边界”的夸张举动,人生选择与社会发展的错位以及不期而遇的温情。这些影片还充斥着“王朔”式的玩世不恭,批判讽刺物质社会的种种失衡和弊病,在对现实的挣扎中传递出浪漫化的理想表达和温情的人生况味。当然,在冯小刚的贺岁喜剧中,大量的植入广告和露骨的商业诉求往往被看做是导演的媚俗倾向,但是,这也不失为冯小刚对“贺岁喜剧”市场诉求的一种探索。因为类似于冯小刚影片的商业诉求,不仅仅在国外电影市场上早已有之,更引领了近些年中国电影市场的产业化道路。
2012年的贺岁档期,尽管冯小刚缺席贺岁喜剧之争,但是随着《人再礮途之泰礮》的强力破发,以及《十二生肖》、《西游降魔篇》等影片的票房佳绩,2012年底的表现依然非常强势,这些影片还带领中国电影市场进入单片票房“十亿元”时代。尽管“类型片”的界限已经变得非常模糊,但是上述几部影片都在不同类型影片结合的基础上凸出了 “喜剧”与“市场”的双重诉求。
可以说,经过十余年的市场试水,贺岁喜剧逐渐形成了更成熟的 “喜剧+温情”模式。这种模式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新年到来之际,开怀又心暖的叙事效果一定能够刺激观众内心中最柔软的部分。也就是说,不论是制作策略还是营销策略,明确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定位准则,是喜剧片广受观众欢迎的原因之一。例如,徐峥首次担纲导演执导的《人再礮途之泰礮》横扫电影市场,以千万小成本赢回了中国电影市场第一部单片票房过十亿元的桂冠。徐峥、王宝强、黄渤的“集合效应”丝毫不亚于成龙的“喜剧动作片”和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将公路片的喜剧化表达做到了极致。《十二生肖》中,成龙启用了韩国影星权相佑、内陆男星廖凡,《西游降魔篇》也将文章、舒淇、黄渤聚到一堂,两部影片都呈现出明显的跨地甚至跨国气质,试图开掘一个更大的电影市场潜力。
与2013年贺岁档相比,2014年的贺岁档可谓“乏善可陈”。尽管有《扫毒》、《无人区》、《四大名捕2》等影片上映,但是这几部影片的市场表现平平,后劲乏力。更重要的是,冯小刚的《私人订制》是今年唯一一部能够被称为“喜剧大片”的影片在贺岁档上映。《一九四二》与《私人订制》这两部影片真可谓“生不逢时”。前者遭遇到了“网络水军”,后者又面临大量网络影评人的“恶评”,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做法确实拉低了这两部影片的票房。《一九四二》当可算是历史正剧,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冷暖表达得淋漓尽致,然而在情感上始终隐忍不发,将剧情拉平到同一层次的感情线上,沉稳冷静地叙述了一个民族的苦难。对于这样一部影片,无法用票房来衡量其成就,艺术成就才是最重要的评判标准。
《私人订制》是冯小刚与葛优合作的第十部影片,虽然冯导以白百何、李小璐、郑恺等电影新贵的加盟代替了徐帆、刘蓓、张国立这些老搭档,但是该影片却远未达到观众对经典冯氏喜剧的期待。从影片的表现方式和故事的核心内涵来看,这部影片确实没有超出《甲方乙方》所建立的故事框架,仍旧是讲述一些“好梦一日游”的故事,也就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成全他人梦想的故事。只是《私人订制》更多地呈现出了当代气质,从公司名称上,“私人订制”就以其对客户个人的尊重和时尚高端的表达方式,取代了“好梦一日游”的群众基础和平民气质;另外,在影片的环境背景中,海南岛的蓝天碧海金沙滩也胜过了当年的 “瓦房风扇旧汗衫”。在职业与时尚的包装之下,《私人订制》的内里并没有发生太多的改变。 “性本善”、“一腔俗血”、“有钱”三个故事还是讲述的关于人性、艺术和金钱的故事。 “性本善”这个故事饱受影评人的诟病,很多人认为这个故事是在倡导一种“官员变坏是因为老百姓”的错误价值观念。但事实上,正如冯小刚本人所说,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关于“人民性”的问题,也就是“有什么样的老百姓,就有什么样的官”。这实际上是对所谓“潜规则”的形象化表现,刺痛了人性的最深处,对这一规则轮番进行了最深层次的揭露和批判。尽管影片中的三个故事并不是三个全新的故事,但是《私人订制》的喜剧表达还是非常到位的,加上影片最后向山川河流的道歉,将喜剧与情怀联系到了一起。
《私人订制》遭遇的如潮恶评是值得反思的。贺岁喜剧应该是“大众娱乐”的,还是“私人订制”的?换句话说,良好的电影市场需要良好的观众基础和市场环境。观众,也包括影评人,是构成市场环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他们构成了一部影片的接受和欣赏环节的主体。互联网时代,影评人辈出,事实上网络上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影评人,但是很多所谓“影评人”实际上并没有相关专业的学习背景或是大量的观片经验。电影受众的大众性并不意味着“影评人”的非专业性。更有甚者,他们对影片的评价不是以影片为基础,而是以个人的表达欲望为最主要的动力,即所谓为了评价而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显示个人的能力而不是对一部影片的优劣好坏做出客观判断。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影评人及其舆论就会对一部影片的票房产生负面的作用。尽管言论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但是对于“影评人”的“意见领袖”来说,对于媒体的客观公正性来说,“影评人”的专业基础和职业素养还是亟需提高的。影评人的作用,是要“大浪淘沙”选出优秀影片提供给观众,倡导电影行业的正确价值取向,而非一味抨击,是非不辨。(齐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360doc网文摘手
【音乐人吧吧 : fifizhao 《冯小刚叫板影评人:拿钱还骂真丢人》】
2015电影贺岁档:好故事才有高票房
贺岁档票房冰火两重天
再见了,风光20年的贺岁档
80多部影片扎堆却难产爆款,“贺岁档”终躲不过“衰退”的齿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