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子弹带来了什么? | 张承志:《长崎笔记》

2015-08-10 14:13:03

摘自东方出版社出版《张承志文集·卷十·敬重与惜别——致日本》



长崎笔记(节选)
张承志
回族,穆斯林、作家,学者。代表作《北方的河》《黑骏马》《心灵史》等。
197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获历史学硕士学位,精通英语、日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俄语,并熟练掌握蒙、满、哈萨克三种少数民族语言。




我不掩饰对大江健三郎《广岛笔记》的不满。

因为,我没有读到自己在广岛感到的、那种焦急的信息。

它不需文学或哲理的彩饰,它应该简单干净,甚至只有两句:一,必须无条件禁止和销毁一切核武器。二,发展和使用核武器,即践踏冒犯人类的道德底限。

如在两句之上再作补充,就应该说:在这个帝国主义发疯的二十一世纪之初,美国是再次挑动核灾祸的最大嫌犯。原子弹这种凶器(尽管它可能是微型的或战术的),时刻都可能被美国投向人类。

大江健三郎尽管也执著于批判,但诸如颓废、屈辱、威严、自杀等概念的阐释,更像是暧昧的作态。它不能代表被核轰炸一瞬抹煞的、十万死灭生灵的悲愿。它以一副深刻面孔,回避了揭露的义务。它对1964 年中国的第一次核试验忧心忡忡(《広岛ノート》P.90-91),而不去呼吁阻止迫在眉睫的美国核犯罪。它推敲斟酌,最后也没说出一句世界共识的大白话:想冒天下之大不韪使用核武器的最凶恶的嫌犯,就是蛮横的美国。

大江健三郎近年来对中国文学议论很多,显然并不在意自己的言行会有对中国的冒犯。但是他的《广岛笔记》里,对笼罩人类头顶的、新的核威胁却出语谨慎。哪怕,昨天美国以原子“男孩”和“胖子”轰炸过日本,今天美国政客更屡次叫嚣,要动用“战术”或“微型”核武器。

在《广岛笔记》里稀疏的美国批判,不过是:

——我怀疑,即将向广岛投下原子弹的时候,决定那次作战的美国知识分子的一群,心里或许曾闪过“信任人的力量, 或人道主义”之类的念头。……我怀疑,他们不就是在那种荒 谬的人道主义确信之上,才做出投下原子弹的最后决断么。

(《広岛ノート》,岩波新书,1995 年,P111)

——我每每想,投下了原子弹的美国军事负责人,其实仅是靠了广岛市民自己的迅速恢复力、靠了他们不许自己停滞于悲惨之中的、自立了的人的廉耻心,才能对原子弹的灾难不屑一顾。(同上,P157)


如日本评者所说,这些话相当难懂。什么叫“自立了的人的廉耻心”?他的批判语言,如他自己指出的一样暧昧。弯绕的叙述,堆砌的哲理,掩藏着一丝是非的妥协。

他远不如那些毫无话语权势的穷国战士,掷出唯有的石块,阻击凶残的坦克,或者以肉躯筑成街垒,以生命抵抗——贫铀弹、战术核武器、核战争的罪恶进军。那些躯体炸裂时响起的嘶喊,是批判者留给人间的留言,在我听来,它们才正是广岛呼吁的续篇。

美国说:不使用原子弹,日本军国主义不会投降。只因扔下了原子弹,对日本的战争少死了一百万人。

这是一种很实际的逻辑。在饱受日本军国侵略蹂躏的中国,这
样的观点也被一些人认为理所当然。

但是,到过广岛或长崎的人,都因为两座城市的受难,突然开始思考——究竟什么是战争或国际纷争之中的道德底线,究竟什么才是敌与我、黑暗与光明、正义与反动的鏖战之间的人道主义。
他们在顽强的、甚至痛苦的思索之末,最终超越了一己的民族立场,赞同了广岛和长崎的思想。因为他们明白了在对抗的世界里,关于敌我、黑白、正义的观点永远是分裂的,为了拒绝和反对强势力量控制下的道德观念强加,人类必须有最低限度的共同道德底线。

使用核武器,即对这一道德底线的破坏。与文人的作态不同,他们在张开喉咙时已摆脱了狭隘的民族得失也超越了价值观对立的二元论,他们加入广岛长崎的吼声时,追求的是对人的起码关
怀。一年复一年,十年又十年,加入这个呼喊的队伍的人,愈来愈多了。如今他们拒绝任何强词夺理,他们只呼吁——无条件地销毁核武器,无条件地禁止核战争。

这呼喊简单无比,它排斥任何借口,否决一切偷渡。否决诸如安全、反恐、战术、微型等概念和道德上的偷渡。要以经久不歇和雷鸣般的、全世界全人类一致的共同怒吼,实现禁止核武器的目标,首先压制住任何集团、尤其是核流氓美国及其同伙的犯罪欲。——这就是我在广岛感到、但是没有在《广岛笔记》中读到的原则。

广岛和长崎一直呼喊,六十年间并不理会——为核武器辩解的任何噪音。他们把诉求简化,绝对禁止、拒绝借口、不论条件原因、不分敌方是谁、强调使用核武器即是反人类的犯罪;强调地球上不能再第二次出现广岛长崎;强调既是人类就绝不能使用核武器。幸存者的喊声,日复一日,哀怨凄绝。他们呼唤更多人的加入。他们感动了全世界,也感动了求学日本的我。不断再版的《广岛笔记》,与广岛的喊声多少有异。它在阴影笼罩的六十年后,没有做一根勇敢的手指,向世界指证美国及其同伙的核威胁。

它也没有揭露为之造势的媒体犯罪。它没有说:在南斯拉夫、阿富汗和伊拉克使用的贫铀弹,乃是对六十年人类艰难建立的和平准则的践踏,乃是对广岛长崎六十年泣血呼吁的蔑视。

对他人作品的评论并不重要。对我来说,重要的是加入呼喊。已经是间不容发,一切都紧迫至极。因为罪恶的新十字军带着贫铀弹、战术核武器和各色新式凶器,正朝着整个世界,踏着正步、列着队形、一阵阵敲响着罪恶进军的鼓点。它的矛头——高高仰起的导弹的尖矛,直指着我的同胞骨肉。

在如此时刻,广岛长崎的教育,给我注入了强劲的力量。在这思想贫乏的时代,我不能不对长崎广岛心怀感激。六十年前,它们以惨败、受难、灭绝,以及复活,炼铸了一个绝对的原则。那个原则,那个人类找到的、先决于任何分歧的巨大共识,使我激动。于是我不愿旁观,我要加入,我要投身到那呼喊中去。

尤其是长崎。

在旅行长崎之后,我有时暗想,比起在当今世界家喻户晓的Hiroshima(广岛),同是遭受了原子轰炸浩劫的城市、同是受难者和核罪行的苦主证人,Nagasaki(长崎)是否多少受到了淡漠?

是这样么?

长崎深深地吸引着我。甚至我觉得,冷淡长崎选中广岛的做法背后,或许还藏着某些用意。或许恰是在长崎,在另一片被美国原子弹变成焦土的日本土地上,唐船、锁国、郑成功、沙勿略、兰
学、志士、基督、军舰、吞并流球、军火交易……走马灯一般,竞相逐次登场,演出了一部警示众生的因果剧。

我捉摸着自己的一个直感:或许,没有哪个城市能比得上长崎。也许它的深港浅山,就是一把——理解日本的钥匙。文化八面纠缠,但长崎的本质,是它与西欧的关系。这个港口,满缀着日本与西欧的轶事,分娩过一部日本的开明史。最后,就在这块生长着日本人“脱亚入欧”理想的土地上,西欧物质文明生产的原子弹瞄准了它,把它炸做了一个地狱。

——这就是《长崎笔记》构思的动机。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  张承志文集·卷十《敬重与惜别》
为《长崎笔记》序言部分,作者张承志
东方出版社·文艺编辑部
版权所有
转载、投稿或咨询,请联系
dongfangheyao@qq.com
张承志文集·卷十·敬重与惜别——致日本
张承志

东方出版社


张承志总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几次居留日本经历的一部心血之作。勾勒了中国读者渴望了解的一些日本历史文化梗概;独自的体验里,凝结着对天下大势的估计。不同于往昔的名人旅日谭,也不同于当今的学者论文集,《敬重与惜别》以良知与自省为武器,疾呼历史的大义、国家的和平,以及民族精神的升华。

张承志全集(九卷本)已由东方出版社出版。全面收录张承志作品,作者亲自修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原子弹?核武器
原子弹落在长崎广岛后的惨象
核爆70年后的广岛长崎 如今什么样了?
被原子弹轰炸后100年不能住人,凭啥广岛和长崎现在那么繁华?
原子弹在广岛和长崎爆炸后产生的影响原来这么大
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前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