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岁时的轨迹(4)元宵,依窗望月诵诗篇

岁时的轨迹(4)元宵,依窗望月诵诗篇

元宵,依窗望月诵诗篇

雪岸

   

天街往岁落人间,

火树银花玉兔圆。

抗疫而今家里转,

依窗望月诵诗篇。

时逢元宵,正是抗疫战疫的关键时刻。置身上海的笔者,只有依窗望月,打开长留脑海的节日记忆;同时盼望早日战胜恶魔,让万家共团圆;同时期望明岁元宵佳节的重归,那时欢度必将盛况空前。这就是笔者草拟上面一诗,并草拟下文的背景。

元宵,令人神往的发展历史

【万年历与人】(第331页)云:”上元节,俗称'元宵节’、灯节。古代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相传至今。上元节的夜晚,又称'元夜’,有张灯结彩,燃放花炮焰火、吃元宵的习俗。”

俗语说,正月十五闹元宵。正月十五,又称正月半因节日的主要活动是吃元宵赏花灯,所以又叫作“元宵节”、“灯节”。

民间风俗志】(第266页)云:“正月十五在西汉是祭祀中国本土信仰的东皇太一的节日。而燃灯习俗源于佛教。'上元’的称呼又是从道教借来的说法。道教'三元’神(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分别以正月、七月、十月的十五日为诞辰,这三个日子就分别叫上元、中元、下元。正月十五在唐以后人俗称'上元’,民间习惯称'元宵节’。节俗活动在唐代已经是三天,到宋代增至五天,后世甚至有延长到十天半月的。”

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社会民俗卷】(元宵节补考)(第252页)云:“历来的记载和论述大都集中于'张灯’和'放灯’的一面。这并不足为奇。元宵在早期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正月半或正月望。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道教影响,称上元,唐末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各式各样的灯固然是元宵的主要特色,但在这一节日的发展过程中,灯到朝(581-619)才出现,是晚出的节目内容之一。是到唐以后才成为元宵的标志。”

除灯之外,元宵还有其他各项活动。最早有关正月十五的习俗见杨泉(约三世纪中)的【物理论】:“正月望夜占阴阳,阳长则旱,阴长则阴。”

晋陆翔【石虎邺中记】记道:“正月十五日,有登高之会’——石虎是十六国后赵君主,在位于334-359,定都于邺。”

引于【荆楚岁时记】按语的资料还有刘敬叔(约390-470)【异苑】所载:”紫姑本人家妾,为灰姑娘所妒。正月十五感激而死,故世人作其形,于厕边或猪栏迎之。“

接着是在【魏书】东魏孝静帝纪中记载:'(天平)四年(537)春正月禁十五相偷戏。”

据【北齐书】朱文畅传:自魏氏旧俗,以正月十五夜为竹簇之戏,有能中者,即时赏帛。

【荆楚岁时记】记载的还有:“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柯门户”,“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正月夜——家家拍床打户,捩狗耳,灭灯烛以禳之”、“正月末日夜,芦苣火厕中,则百鬼走”、”元日至月晦,并为醋聚饮食。士女泛舟,或临水宴乐。”

与此同时,在魏晋南北朝时,还有敬蚕神、鬼鸟、占阴阳、偷戏、角抵、登高等习俗。

当然,记载早的还有【史记】乐书云:“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使童男童女七十人俱歌。”也就是皇家的卜郊以祁农事。当然卜郊祁农事是春秋以来的习俗。不过当时只说是岁初或岁末,没有固定在正月半。

由此可以看出,历史上直到正月望即元宵才形成了一个相当固定的节日。并有其相关的信仰、传说和习俗,并延续发展至今。

元宵,五彩缤纷的节日活动

元宵节,作为古往今来重大的传统节日其庆祝活动可以说是争奇斗艳、五彩缤纷

由汉代的燃灯开始,以后不断扩大规模和花样。到了宋代,元宵节更是热闹异常。【东京梦华录】记载:'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内自岁前至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观灯者云集,人山人海---’灯节时间最长的要算朱远璋时,灯节十天,初八开始,十七结束,当时灯节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不但燃灯、观灯。还要高跷、龙灯、狮子、杂耍、弦乐表演,通宵达旦。清代时,元宵节的热闹场面不亚于明代。建国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的发展,元宵灯会更具有了现代的特点,不但运用了现代的声光技术,而且各地有各地的特色。”

观花灯

正月十五是以火和灯为主要内容的节日。朴素的远古火崇拜经过文明宗教的浸染和城市繁华生活的改造而变得蔚为壮观。

【人间万象.中外风俗大观】(第7页)云:“元为元月,宵为夜晚。据【文乐书】记载,元宵节源于汉代,汉明帝提倡佛法,敕令在元宵节燃灯表佛。后来,燃灯这种佛教礼仪变成了元宵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代观灯之风日盛,【.传】称'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燃矩照地。’【资治通鉴.纪】中也记载着'元月十五洛阳端门街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灯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大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到唐玄宗时,由放灯发展成热闹的灯市。【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聚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夜色也。【朝野佥载】卷三记曰:'睿宗先开二年正月十五、十六夜,于京师安福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绵绮,饰以金玉,燃五万颐灯,簇之如花树。’“

【史记】乐书云:汉家祀太一,以昏时祠到明,今人正月望日夜观灯,是其遗事。汉明帝下令正月十五佛事活动燃灯。到绕城步步燃灯十二里。随炀帝【正月十五日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诗】云: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月影凝流水,春风夜含梅。幡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可以说其描述已与其后的唐朝的上元灯不相上下。宋朝特别是南宋灯的花样更是层出不穷,花样翻新。明清则以千姿百态的花灯和烟火取胜。【金瓶梅词话】第十五回“佳人笑赏玩月楼”有较为详细的描写。

舞龙

其记载最早见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称舞龙被用于求雨。汉代画像石上刻有戏龙的娱乐场面。舞龙与龙抬头有关。春季苍龙星座露出头来,似乎由此造成了万象更新的春天,于是才有了舞龙的仪式。湖北一些地方,参加龙灯会的人们,在农历正月十三日对着龙灯摆香案,由会首燃烛、拈香、升表、敬龙王,谓之升光。接着试灯,翌日游灯,正月十五达到高潮。正月十八日晨,人们再次敬神,称为送灯。舞龙灯至此结束。笔者在“新春,家家户户同欢庆”一文中说到春节整个活动到正月十八结束,就是计算了舞龙送灯的时间安排。

放焰火

原始的火崇拜在近世留存在元宵的表现是用火驱邪除疾、保护生灵。其一是以火防虫。江苏北部人们在元宵节点着火把,在屋角、路边、场头、河边、沟边、枯草里穿行,并唱“灯笼亮,火把红,正月十五炸麻虫,场头田边都炸到,炸得害虫无影踪。”其二是,跳火免灾。湖北一些地方过去家家在元宵节期间烧火堆,一家人都要从上面跳过。其三是以火照果树。湖北孝感过去在元宵夜用火照栗、梨等果木,边照边敲打树干,以求果丰收。其四是以旺火预兆兴旺。当然元宵夜的一个主要活动是放焰火、烟花。其兴盛于明清,由城市到乡村。

吃元宵

元宵就是“汤圆”的雅称。唐代称这种食品为面茧。宋代称圆子、团子。元宵节食元宵习俗是从宋代开始的,宋代周必大有诗云: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浦东李调元诗云:,风雨夜深人散尽,孤宁犹唤卖汤圆。过去人们在元宵节夜游玩时喜在市场上吃元宵。一些商家事先在人们游玩之街搭棚,悬灯结彩,引人注目,边做边卖。有的还唱起小曲助兴。当然一般都由人们在家做元宵,一则为祀神享先节物,二则一家人同吃,吃后赏月。

有一则关于元宵又称汤圆的故事。【中国民俗风情丛书 .饮食风俗】(第6页)云:“(传说)这年正月十五,正是卖元宵的时节,大街小巷的经营者不仅悬挂'元宵’的招子,还沿街高声叫卖元宵。因为元宵与'袁消’同音,(这年当了皇帝的)袁世凯认为'袁消’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故成为袁氏的莫大忌讳,于是取'金城汤池’之意,密诏警事厅勒令卖元宵者改呼'汤圆’。为此老报人景定成在【洪宪杂咏】中有诗云:'偏多忌讳触新朝,良夜金吾出禁条。放火点灯都不管,街头莫唱买元宵。”

迎紫姑

    紫姑是古代神话中的厕神,也写作子姑、厕姑、茅姑、坑姑、坑三姑娘据《三教搜神源流大全》载:紫姑神者,山东莱阳县人也,姓何名媚,字丽卿,自幼读书,唐垂拱三年,寿阳刺史李景那纳为妾,其妻妒之,遂阴杀之于厕,自此始也,紫姑神死于正月十五日,故显灵于正月也。民众对弱者的同情是无力的,只能将放高到该女子敬奉为厕神,让冤屈有所补偿。《搜神记》中说厕神紫姑“魂绕不散,如厕,每闻啼哭声,时隐隐出现,且有兵刀呵喝声。”也有人说,厕神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是刘邦的宠妃戚夫人,刘邦死后,吕后嫉妒戚夫人,将其四肢砍掉,扔进猪圈里,号为“人彘”,因汉代的猪圈与厕所相通,故而猪圈即厕戚夫人死于厕中,人们怜悯其悲惨遭遇,把她敬奉为厕神。宋代文学家苏轼在黄州时,自称曾目睹紫姑“降神”,并应紫姑请求为作传。苏轼欣然作《子姑神记》,记其平生,以致厕神的故事流传于世。从相关记载来看,厕神的功能无外乎两点。一是占卜,可占卜新年里的农事收成婚事等。二是请紫姑作诗、写字、下棋等游戏。【中华全国风俗志】湖北一节(第147页)云:“正月十五日,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从事。”荆楚岁时记】【安陆县志】(四十卷,清道光二十三年刻本)云:“岁时民俗云:正月十五,作豆糜,加油膏其上。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

放偷

古代元宵节,还有放偷的习俗此日偷盗无罪名正言顺至少会被宽恕。民谣说“偷了刘家的灯,当年吃了当年生,有了女孩叫灯哥,有了男孩叫灯成。”在旧时元宵,家家户户门前都挂有燃豆面捏成或用萝卜刻成的灯。女子婚后三年不育的,去偷灯吃,一般偷刘姓和戴姓的“刘”即“留”、“戴”即“带”,意为“留住孩子”,“带上孩子。崇祯八年(1635)刊行的《帝京景物略》一书中,作者提及金元时期,元夕(正月十五)“三日放偷,偷至,笑遣之,虽窃至妻女不加罪”也就是说,由偷灯、偷菜发展到偷人。在辽金时期,元宵节便意味着“放偷节”的到来辽金两国是时严禁偷盗,一经查获,依法论罪,“偷一罚十”。但在元宵“放偷节”,人们可以大胆偷窃,官府不禁止南北朝的契丹族于正月十三日、十四日、十五日夜连续三天“放偷”。其后的朝代也受到其影响,在元宵这天分别上演相偷戏。清代广东文昌县也存在“元夕偷青以受詈为祥,失者以不詈为吉”的习俗。偷戏,主要分为偷菜、偷青、偷灯、偷人等。正月十五放偷节里,偷的最多的就是人家菜园子里的青菜,所以有的地方又叫“偷菜节”。但若偷菜被主人发现,被骂了,偷菜者也不会生气,因为大家都说此时骂的越凶,偷菜人越开心,把偷菜人的霉运骂跑了,同时也骂走了主人自己的好运。湖南省郴州的偷菜节又叫“偷青节”,是最早流行于湘南农村的一种传统习俗。明代崇祯八年刊行的《帝京景物略》一书,在提及金元时期正月十五“放偷节”情形时说“三日放偷,偷至,笑遣之,虽窃至妻女不加罪”,无独有偶,清初学者查嗣瑮在《燕京杂咏》中有这样的诗句:“六街灯月影鳞鳞,踏遍长桥摸锁频,略遣金吾弛夜禁,九门犹有放偷人”。事实上,在元宵节不论偷菜偷青,偷灯偷人,其实都是偷福,盗福。在民间,过节时人们在门上贴个倒写的“福”字,意“到福”或者“盗福”,图个吉利,释放一些被压抑的人性,或减轻一下被生活带来的压力。当然这种活动后来已成为人们的记忆。

节日放偷,并非元宵节一例。笔者最近在【汉族风俗史(明代、清朝前期岁时风俗)】(第374页)看到:“中秋节有'摸秋’之俗,各地都有流行。中秋夜,未孕妇女在小姑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偷些瓜豆,以此祁子。传说偷南瓜,易生男孩,偷扁豆,则生女孩,如若偷得白扁豆,则除生女孩外,还预兆夫妻白头到老。陕西一带偷俗略有不同,中秋夜,家人令小孩去附近秋田去偷一样东西,如若偷到葱,父母则认为此孩儿长大很聪明,若偷到瓜果,则认为孩子长大不愁吃喝。在清代汉族社会中,普遍认为中秋夜偷摸瓜果不算偷,但过了中秋若偷,就要按赋惩处。”

笔者家乡旧时建新房,要房梁,就是自家有,也要去偷别人家的树,偷来的就如同倒贴春联“福"字寓意“到福”、“盗福”一样。被偷的人家也不骂,当然要在锯断的树根上放点钱,表明是被人偷走的,不是有个成语说“偷梁换柱”吗?

元宵,安陆历史上的节日活动

安陆的历史上对元宵节也是一样的重视和热闹。当然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元宵节在继承历史的优良传统的同时,也与时俱进,开创了一些新的活动内容,展现了时代的特色。

荆楚岁时记】【安陆县志】(四十卷,清道光二十三年刻本)云,“上元”前三日,剪纸为灯,缀以五彩,或架彩樱花棚于衢,而垂灯其下;或藏诗谜,以试推测;或披锦为狮猊,咸鼓吹导之。自十三夜,、十四夜为试灯,十五夜为正灯。檀板度曲,箫鼓相答,火树互角,卜夜为欢,至十九夜方止。元夜,家制元宵团相饷。又,大者如鹅卵,视火候以占生产,置灯釜上,以膏余否占本年休咎。村中多请紫姑神以为乐(沈志)。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基础知识】(第347页)第九章(传统的节日)云:“上元  【白六帖】,正月十五为上元,亦称元宵,旧俗于上元夜张灯为戏,故称灯节。也称元夕、元夜。又吴自牧【梦梁录】:元宵,官巷口,苏家巷二十四家傀儡,衣装鲜丽,细旦戴花朵肩,珍翠冠儿,腰肢纤袅,宛若妇人,

【安陆县志】(道光)云:正月十五日——,上元前三日,翦紙爲燈,綴以五彩,或架綵橫柵於衢,而垂燈其下,或藏詩謎以試推測,或聚族爲龍燈,或披錦爲獅猊,咸鼓吹導之。自十三夜、十四夜爲試燈,十五夜爲正燈。檀板度曲,簫鼓相答,火樹互角,卜夜爲歡,至十九夜方止。元夜家製元宵團相餉,又大者如鵞卵,視火候以占生產,置燈釡上,以膏餘否占本年休咎,村中多請紫姑神以爲樂(《沈志》)。

【安陆县志】(1990年印制)节令时俗一节云:”元宵节 古历正月十五,又叫'上元节’,俗称'过月半’。这一天为全年第一个月圆之日,家家团聚,吃元宵(糯米汤圆),俗称'糊田塍’。这天,除敬神祭祖外,下午提灯笼,拿小爆竹、燃香一根,到自己的田地里炸地蚕(地考虎)、赶麻牯兔'。农业合作化以后,此举即罢。从正月初一至十五,每逢单日,大门两边的一对大灯笼里腊烛须点燃,名曰试灯。并以村为单位从初七日起,各村继以既定的单日玩龙灯、舞狮子,亲戚互请观灯,通宵达旦(应该是十五晚——笔者注)。”

【安陆市志】(1979-2000)传统节日一节云:“过月半  农历正月十五为'月半’,也称元宵节。安陆有俗语'年小月半大’。过此节,人们大多在街道或广场举行群体性表演如玩龙灯、狮子灯、高跷、彩船。各级政府还经常组织大型彩车流行、各类文艺演出等活动。

元宵,代代流传的优美诗词

大家知道,元宵节同时也是一个与诗词结下不解之缘的节日历代描写元宵景象的诗词数不胜数此处,从笔者角度选择的经典古诗词中看看古人是怎样描写元宵佳节的

(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云: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诗人描绘了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以及一位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美人形象。“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云: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首相思词,写去年与情人相会的甜蜜与今日不见情人的痛苦,将不同时空的场景贯穿起来,展现相同节日里的不同情思,写出了一位女子悲戚的爱情故事。

(明)唐寅《元宵》云: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这首诗不落俗套,取材农村,绘声绘色地将元宵景物毕现眼前。组成了一幅生动热闹的元宵喜乐图。

李调元《元宵》云: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格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圆。

诗中说,元宵夜里,人已散去,可是那卖元宵的小饭还在叫卖“汤圆”。这说明,“汤圆”一词,在清代已出现了,而且一直相沿到今天.笔者的故乡现在依然将元宵称为汤圆

(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云: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这首诗是诗人在一次元宵诗歌比赛中的夺魁之作,也是深受后人推崇的佳作,描写了洛阳市民元宵之夜的欢乐景象全诗词采华艳,绚丽多姿;而音调和谐,韵致流溢,有如一帧古代节日的风情画

(唐)崔液《上元夜》云: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诗人崔液描写了长安元宵的繁华景象。万巷皆空,人声鼎沸,灯月交辉,欢歌达旦,繁华似锦的京城元夜,如画卷般展现在我们面前。“谁家”“何处”把人声鼎沸、车水马龙,灯火闪烁,繁华似锦的京城元宵夜景一语道尽言虽尽意无穷,叫人百般回味。

李商隐正月十五闻京有灯恨不得观云: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诗人作此诗时闲居家中。因看不到中兴景象只能和乡人去参加迎紫姑的赛会,充分表现诗人不愿无所事事而献身国家的情怀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云: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作者当年在汴京赏灯过节来作今昔对比,今天的游人的欢乐来反衬自己的处境从元宵节热闹的背后感受到了风雨忧患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元宵要猜灯谜?这些元宵冷知识你知多少?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有趣习俗
元宵节风俗元宵节来历
史上最全元宵节习俗,你知道多少?
「我们的节日」诗词中的元宵风俗
山东沂源 / 侯文君 【散文】/《​​浪漫的元宵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