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资本主义的改革
1.俄国的农奴制改革
背景: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在俄国有了一定的发展。激化了各种矛盾,使统治者进行改革。

①农奴制存在阻碍了俄国社会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国内市场狭小和自由劳动力的缺乏。

②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暴露了农奴制俄国的腐败、落后和无能;

③19世纪中期,俄国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
目的:挽救统治,维护统治
内容:①政治: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买卖农奴或干涉农奴的生活
②经济:农奴可得到一块份地,但需赎买。
意义:性质: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作用:1861年俄国改革的最积极意义,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保留了大量的封建农奴制残余,是使上千万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局限性:一是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贵族地主仍然占有大量土地。二是在政治上沙皇专制统治没有改变,贵族地主仍把持中央到地方的政权。
2、日本明治维新
19世纪中期,幕府统治面临严重危机,以中下级武士为主的倒幕派,通过倒幕运动推翻了幕府的统治,明治政府建立。为了巩固新政权,建立近代化国家。
背景:①广大劳动人民日益贫困,纷纷进行反抗斗争。

②封建领主经济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

③阶级关系变化:

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的经济实力增强,不满政治上无权的地位。中下级武士经济状

况恶化。

④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改革措施:
政治方面: 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体制。

废藩置县在政治上消除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在经济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经济方面:学习西方,大力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承认土地私有使明治政府取得了新地主的支持;同时土地自由买卖有利于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地税的实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资金。
军事方面:实行征兵制,建立信奉武士道精神并绝对效忠天皇的新式军队,积极准备对外扩张。
文化方面:推行文明开化政策,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
3、明治维新的影响:日本明治维新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的影响。
积极成果:实现了社会形态更替;日本改变了封建路后的状况,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消极影响: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军国主义传统。
3、中国的戊戌变法
背景:①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②19世纪末中国面临被瓜分危机。
目的:在保护清政府的前提下,使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摆脱民族危机
①两大政治目标:挽救民族危亡(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②救国方案:主张采取不流血的和平手段,救亡图存的核心内容是:自上而下地改革,兴民权、设议院,走君主立宪制,改革内政,抵御外侮,将古老中国变成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内容:①政治;②经济;③军事;④文化教育。(具体内容参看教材)
性质: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实质:戊戌变法的实质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斗争。
地位: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来看,戊戌变法是先进中国人追赶历史发展步伐的又一次探索。
作用:①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②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国家政权。

③戊戌变法最大的功绩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

传播.(戊戌 变法最大的历史功绩)
败因: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太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具有软弱性、妥协性。软弱性的表现:既要救亡,又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既要发展资本主义,又要依靠封建政府和皇帝进行改良。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采取改良的方法;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封建顽固势力发动反扑(非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经验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一、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上封建国家掀起的走向近代化的三大改革运动的比较及认识。
1、三大改革运动分别是指日本的明治维新、俄国的1861年改革、中国的洋务运动。三者虽然都是封建国家向西方学习,但结果却迥然不同,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2、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在经过武装倒幕肃清封建幕府势力的基础上实行的比较全面、广泛地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改革,结果使日本很快由受人欺辱的弱国走上富国之道。
俄国1861年改革虽然宣布废除封建农奴制,但改革很不彻底,保存下来的农奴制残余势力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俄国在改革后仍然落后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中国洋务运动是在没有对封建制度作任何触动的情况下,仅仅单纯地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和军事技术,因此,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中国依然是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国家。
3、近代化结果的检验:
1894——1895年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打败中国,洋务运动破产。
1904年——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打败俄国,加强了在远东的势力,
认识:三国改革结局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们对新旧两种制度所持的不同态度。
二、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的比较
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同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但结果却有天壤之别。通过这一比较,可以加深我们对中日当时时局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特性的认识。
社会背景:日本的新阶级力量较强,统治阶级内部大分化,人民反抗强烈;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勾结且力量大。
领导力量:日本中下级武士用武力推翻幕府,天皇有实权。

中国的维新派不发动群众,依靠无权的皇帝,措施无法实施。
国际环境:日本:当时西方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高潮未到,且列强正集中兵力侵华。

中国:当时西方已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高潮。
三、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学习西方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并第一次把政治主张同救亡图存的实践结合起来,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变法试图对旧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尝试。
戊戌变法使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戊戌变法既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局限性,加上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和破坏,很快归于失败。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
4、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1)19世纪末出现的垄断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出现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20世纪30年代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背景: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引发各国政治危机。
时间:1933年初,美国罗斯福实行“新政”。
作用: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先例,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在一定程度下减轻了经济危机的影响,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与发展,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
五、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劳资矛盾尖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无产阶级除了开展经济斗争以外,也开始了要求政治权利、要求民主的斗争。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爆发了三大政治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的觉醒。1836年英国爆发的要求普选权的宪章运动,首次将争取民主权作为自己的斗争目标。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的成立,推动了各国工人的民主运动。1871年成立的巴黎公社,规定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在政治、经济的管理方面都赋予人民更多的权利。
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与国民党专制独裁势力进行斗争。1945年的重庆谈判和1946年的政治协商会议,就是中国共产党争取民主政治的表现。从1947年起,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镇压民主运动、召开伪国大、制定伪宪法等独裁措施,国统区形成了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人民民主运动即第二条战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八:中外重大改革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高中历史重要考点对比汇总——世界近现代史(2)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总结(完)
2014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难点大集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