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校服与校园文化
  真正成熟的校服的出现中国是在民国初年,距今不过百年的历史,它的诞生体现了近代教育中提倡的集体观念、公平公正以及自我约束的思想。

  由于平等教育观念的广泛传播,学校教育,在一个成熟的国家和社会里,从精英阶层的特权逐步成为面向普罗大众的一项公平待遇。更多的孩子走进校园,更多的孩子成为莘莘学子,让校服的受众也随之越来越多,校服逐渐有了自己的历史和传承。

  任何一项事物只要参与在人类历史中足够长久,它就必然形成自己的文化,并不断与人类文明相互影响,更何况校服是处在校园这一文化氛围浓厚的特定环境中。近代意义上的校服在出现的初期,就肩负着文化传承的功能。

  在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校服设计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时的日本学习对象——美国文化的影响,视觉元素上参考了美军制服的一些特点,比如深色系、上身立领、下身制式裤子等,体现了对上级服从的集体主义精神,甚至由于当时的日本是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氛围,男女校服的基础风格上就是男装偏长官制服,女生偏士兵制服(即我们通俗意义上的水兵服)。

  虽然有着这样文化糟粕的元素参与其中,但校服出现的最初理念——朴素和公平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同一个校园里,无论什么出身家庭的孩子,都在一个平等的环境中接受着一样的教育,日本也有着全世界最早的强制性校服着装规定。这一做法也随后被多数近代国家所接受。

  随着上世纪中期世界文明的进一步开化和融合,学校氛围随着各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更加多姿多彩和充满活力。校服愈加成为校园中的一道流动风景线,既象征着青少年的青春活力,也体现着莘莘学子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校服,不仅仅是代表穿着者的学生身份,更体现了不同的学校在精神层面上的追求和传承。作为一个集体,纪律成为维持集体高效运作和保证秩序的基础,整齐划一的制服使学生成为区别于其他社会人士的一项标志。使学生时刻认同自己的特殊身份,自然而然的形成一项精神约束,提醒自己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学校意识到塑造学生精神面貌的重要性,不断地加大在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上的投入。上世纪90年代那种校服=运动服的观念不复存在,学校管理者、学生、家长等教育参与者都对校服寄予了更多的精神层面要求。

  “少年强则国强”,中国要成长成为一个强国的基础就在于少年,青少年的形象就代表着中国未来的形象。校服早已不是单纯的一件学生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校服文化及积极作用(转载)
校园文化是核心竞争力
学生连校服都不认同,何谈认同学校?看看北京十一学校怎样做
中国最具魅力的校园
《和谐进取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课题方案
浅谈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好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