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育随想 ‖ 中国通史课程设计——早期文明
新统编教材重新加入了史前史的内容,距今年代久远,文化遗址众多,文字资料匮乏,史事勾勒依靠推理与想象,这样的课程如何设计?特别是高三复习课程,还需兼顾高考。
我的思考,早期文明应该把史前史和夏商周三代放到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呈现中华文明起源的面貌。从文明和国家的角度,围绕四个字来展开,一“中”,二“德”,三“国”,四“制”。
一“中”,处理的是中华文明最核心的问题,什么时候形成了中国的概念?亦即“最早的中国”在何时何地?关于“最早的中国”,商周时期已有关于中国的概念,显然其产生更在商周之前。史前文化遗址的处理,应该从苏秉琦先生的“满天星斗”到费孝通先生的“多元一体”来阐述,理清众多文化遗址的格局和演变轨迹,确定最早中国的可能所在。寻找最早的中国,这即是史学自身要求,也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更是当今时代的需要,必然体现在高考命题当中。
二“德”,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乃是“德”,从世界文明的角度,不同的世界级文明,其本质区别即是核心价值观的不同,中华的“德”,印度的“解脱”,希腊罗马的“理性”,希伯来宗教的“上帝”。早期文明即是理清“德”观念形成的路径与逻辑,结合考古发现和文献,展现孔子之前,“德”观念的历史起源,即要为后来儒家的产生做好铺垫,理清“德”之逻辑,正是当今国人理解世界和自身的需要,是我们的时代主题。
三“国”,文明的载体乃是国家,特别是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文明和文明载体(即国家民族)从未分离的国家,用通俗的话,就是精神和肉身合一。从史前到三代,正是中国国家形态形成的时期,所以理清中华早期国家形态的历史演变,正是当时的时代主题,也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角度。
四“制”,国家是一个抽象概念,需要落实到具体的制度上,如何实现对广土众民的有效治理?如何处理不同阶层和不同人群的利益关系?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需要依赖有效的制度设计。原来的教材正是从政治制度讲起,新教材更是把国家治理设为选择性必修。从禅让到世袭,从内外服到分封,世袭下的宗法制,奠定了早期中国的基本政制,从来都是高考命题的重心所在。
每一时代有每一时代的主题,中华早期文明的主题应是围绕文明核心要素的创建来展开,确定主题,才能讲清历史的逻辑,才能让知识从“死”到“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精选(一)
东方美雅 礼赢天下
中华文明是否五千年,只是一个学术问题
快问快答|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高考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思维导图)!
浙江发现上古王国, 比夏朝还早几千年, 外国教授: 低估了中国文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