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强烈推荐 | 黄牧航: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之道

今年是我从教的第32年。近年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的课堂教学有什么风格?最近又在想,风格这东西恐怕不能自己说了算。有还是没有?如果有,又该如何描述?旁观者更有发言权。我自己能够总结的只能是课堂教学的追求。

一般说来,任何教师都会有自己的教学追求,把这些追求表述出来就成为了教学主张;有七年以上教龄的老师,通常能够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把这些风格形成文字,就成为初步的教学思想;当教学思想为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所接受和践行的时候,就成为了一种教学流派。教学流派是指拥有相同或相近教学理念、原则和方法等一群教师的教学实践。对于一个区域的教研发展来说,教学流派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从教学主张到教学风格再到教学思想和教学流派,在这个形成过程中有共性的内容,就是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环境、需要成熟的教学指导和长期的教学实践、需要丰富的教学案例和过硬的研究成果,而教学流派的形成还需要成规模的专家队伍和名师队伍。
我把自己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追求归纳为8个字:“简洁精要,开放生成。”
首先,“简洁”是指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包括课件和学案的设计。现在网络上的历史教学课件资源极其丰富。从设计风格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内容繁杂型的,把大量教学素材事无巨细都往课件里搬;第二类是内容简洁型的,只突出最重点的文字和图片。第一类课件是潮流 的主体,占绝大多数。其实,两种风格各有千秋,难评优劣,但我更加倾向于第二类的风格。我认为课件呈现的内容应秉承“少即是多”的原则。内容越少,越能突出重难点,越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越能进行“留白”的版面设计。课件内容丰富,有利于资源的积累和呈现,也有利于教师旁征博引地讲授,但对中学生而言,往往给予他们巨大的视觉和接受压力。课件内容太多,意味着字体和图片都偏小,坐在后排的学生通常看不清楚,同时由于呈现的内容过于庞杂,学生不知道哪些才是重点。近年来,我的课件越做越简单,备课时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向了学案设计。我相信课件是有助于教师讲授的,而学案是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在学案的设计上,我也是喜爱简洁 型的。学案作为学生的导学材料,不宜把内容弄得比教材还要多,否则就完全是喧宾夺主了。网上看到的一些学案,阅读量巨大,版面拥挤,甚至成了中考高考的试题汇编。我认为学案设计应该突出学法指导和重要史料的呈现,排版力图简明、美观、活泼,这样更容易为中学生接受。   
其次,“精要”是指教学内容的提炼方式,包括把握概念、取舍内容和简易体例等。把握概念,是指教师能够把课程标准和教材中的概念术语讲述清楚已经是善莫大焉。中学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专有名词,理解好这些名词,是学习好教材的基础。例如,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中就有大量的概念术语,包括早期国家、华夏族、封建、专制、国家出路、民族危机、民主革命、民族革命、中华民族、共和、运动、主义等。由于这些概念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容易给人的错觉就是学生都已经掌握了这些概念。其实,熟悉和理解是两回事,我们通常对耳熟能详的事情是一知半解的。在中学教学中,能够把这些概念术语给学生讲明白很不简单,非常考验教师的功力。我不主张在学生没有弄清楚教材中的概念术语之前,就额外地给学生增添太多课外的概念。取舍内容是指教师授课的时候要立足于精讲,没有必要面面俱到、把教材的所有内容都给学生细讲一遍。中学历史教材尤其是高中历史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实现了从教材向学材的转变,许多栏目的内容都是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师只需要加以引导  即可。简易体例是指每节课给学生搭建的教学提纲不宜太复杂。教学中,无论是新授课、复习课还是体验课、活动课等都应该有一个基本的教学提纲。提纲围绕几个教学问题展开,是为一级标题;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可进入二级标题。一级标题的构建,体现教学思维的宽度;二级以下标题的构建,体现教学思维的深度。就一节课而言,宽度不宜过宽,以三到四个一级标题为宜,深度不宜过深,以二级标题为宜。教学体例的设计,可依据教材的表述逻辑,也可以遵循教学的讲授逻辑。以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为例,教材的逻辑是四点:“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安。”我最终给学生的提纲是三点:“宋初国策的制定、宋初国策造成的困境、摆脱困境的改革。”既依托教材的内容,也梳理了新的授课逻辑。“精要”是把教材内容化繁为简,深入提炼,而不是简单地删减内容、降低难度。
第三,“开放”是指教学内容的学习方式,包括丰富资源、拓宽视野和发散思维。丰富资源是指教师要建设好自己的课程资源库。课程资源库不但需要种类多样,也需要数量充盈。历史教学是一门非常看重资源建设的学科,教师可以从文本资源、思想资源、图片资源、视频资源、教具资源、教案资源等方面打造属于自己的资源库。根据“泛史料”的观念,教师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积累课程资源,随时随处留心身边的事物,努力收集与教学相关的优质资源。拓宽视野是指教师要有积极的钻研态度,广泛且及时地了解历史学科的学术研究动态。中学教材的使用通常会设定在十年以上的时间,而学术研究的进步是日新月异的,教师应该坚持海量阅读、勤于写作,多参与学术讲座、读书分享会、教学展示会,不断地更新知识储备、了解学术前沿动态,让自己的思维始终处于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状态。发散思维是指教师要以本学科的内容为基础,通过跨学科的研究和教学拓宽思维的空间,摆脱思维的定势,把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思维方法融入到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来。   
第四,“生成”是指教学内容的教授方式,包括创设问题情境、布置驱动任务、聚焦素养培养。新课程的改革,至关重要的一个操作方式就是“以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为重心”。有情境,不一定有问题;有问题,肯定伴随情境,而素养的提升,必然与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密切相关。生成教学的追求由来已久,但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尤其显得重要。过去我们强调最好的课堂是在实践中生成出来的,而不是预设出来的,今天我们强调学生素养的提升是在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根据历史学科的内容创设情境、根据学生的 生活实践需要提出问题、根据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布置任务,这是我所追求的课堂教学方式。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古怪问题,会带给我种种下不来台的难堪,但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我觉得我是在面对真实的问题,解决真实的疑惑,虽然我不一定能够给学生满意的答复,但起码可以确保学生的思维真正启动,学习真正地发生。
在上述四点之中, “开放”和“生成”是许多老师都能够理解并且可以做到的,他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了大量的教学资源,也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反而如何做到“简洁”“精要”成了一个老大难的问题。看某些老师的课件,字号偏小,文字量巨大,既考验学生的视力,也挑战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听某些老师的课,教学目标偏多,教学容量偏大,老师使尽浑身解数,学生却有点手忙脚乱、无所适从。
其实,呈现海量内容、让学生始终处于“八面受敌”的紧张状态的课堂教学方式也不失为一种教学风格,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但我个人更钟情于简洁精要的教学方式。回想起来,我对简洁精要的教学方式的偏爱由来已久,并非近年来的自主选择。我觉得一名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与其所处的人文地理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广东人,我一直在思考自己的教学追求与广东文化有何关系。李权时主编的《岭南文化》一书用8个词来概括岭南文化的特点:“重商、开放、兼容、多元、创新、务实、享乐、直观”。除了“重商”跟教学没有关系外,其他七点我觉得都有联系。在广东的教学界,我见到的多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开放、兼容、多元”不是我个人的选择,而是我必须面对的教学现状。地缘的优势使我更乐于接受外来的新事物,务实的传统使我更愿意扎根基础,丰富的市井生活使我更加关注年轻人的行为方式,重视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使我对图片素材和实物材料情有独钟,喜爱有加。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上述的诸多要素其实很多地方的老师都拥有,广东的地域文化给我最大的影响是简易之学。罗韬老师在《如何看待“岭南无文化”的评价》 一文提出了一个非常精辟的观点:“岭南文化的最精粹之处正在于易简之学。”这也正是我一直以来孜孜不倦的追求。
对于南北学术的差异,刘义庆在《世说新语》 的“文学篇”中已有概括:“北人学问,渊综广博”“南人学问,精通简要。”这本无高低好坏之分,只是取法路径的不同。罗韬老师的解读是:“北方是邃密之学,是尊儒的,是严密而繁富的,是结构的;南方是易简之学,是尚玄的,是更简要而综括的,往往是解放的。”广东地处祖国的南方,几乎是最后的文化开发地,崇尚易简的特点尤其明显。罗韬老师对“易简之学”的定义是:“反对经院式的繁琐,反对支蔓,追求一贯;提倡回到元典,回到自心。”
罗韬老师的文章风格跟他推崇的易简之学相一致,辞少意丰,不以堆砌材料见长,而以通识辞章取胜。论述岭南文化的易简特征,他没有引经据典,而是简要分析了三个历史人物——六祖惠能、陈白沙和康有为。有唐一代,各个领域人才辈出,唯有哲学领域颇显凋零,幸有惠能横空出世,不仅最终实现了佛教的本土化,也写就了中国乃至世界哲学史上的辉煌篇章。作为一名不认字的“獦獠”,惠能自然不会走躲进藏经楼、遍阅大藏经的穷经皓首之路,他对“佛性无南北”的顿悟和自信,开启了一个“自得曹溪法,诸经更不看”的佛教新境界。陈白沙是明代心学的奠基者,也是广东唯一的一位从祀孔庙的大儒,他宣称“观书博识,不如静坐”“道不明,虽日颂千言,博览群书,不害为末学”。康有为在政治上并不成功,私德也备受诟病,但思想路径独树一帜,确有恢宏深刻之处。他宣称“日埋故书堆中,汩其灵明,不如绝学捐书,静坐养心,静里忽现天地万物与我一体,大放光明。”罗韬老师指出:“惠能之学,引领着一个世俗主义的潮流;陈白沙之学,引领着一个个人主义的潮流;而康有为之学,则是引领着整个二十世纪乌托邦与改良主义相纠结、相交胜的潮流。其实背后都有岭南易简之学作为它们的根本基础。”    
文化的奇妙之处,在于其一旦形成,就会渗透到社会中的各个领域,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罗韬老师的文章较少引经据典,但他的思维却能触类旁通,发现不同领域事物中所蕴藏的共同的、潜在的规律。我从他撰写的《移花就镜:二十四品诗书画印通释》一书中获益良多。
《二十四诗品》是唐代诗人司空图创作的一部古代诗歌美学和诗歌理论专著,用二十四首四言诗来分别论述二十四种诗歌美学境界。罗韬老师并没有对这二十四首诗进行逐字逐句的训诂,而是通过大量的古今诗歌、绘画、书法和印章来印证这二十四种美学境界。
《二十四诗品》中与易简之学关系最密切的是“洗炼品”,原诗为:“如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缁磷。空潭泻春,古镜照神。体素储洁,乘月返真。载瞻星辰,载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这首诗想表达什么?孙联奎在《诗品臆说》中提炼为8个字:“不洗不净,不炼不纯。”罗韬老师做了更加清白的解说:“要言不烦,片言解纷。把复杂的问题说清楚,自是一种能力。因为只有把事情想清楚了,才能说清楚;反过来,凡说不清楚的,其实是没有想清楚。所以,莎士比亚说:'简洁的言语是一种智慧。’能精能净,归为一个字——简。”
什么样的诗歌称得上“洗炼”?罗韬老师举了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什么样的绘画称得上“洗炼”?罗韬老师举了吴冠中的画作《双燕》。什么样的书法称得上“洗炼”?罗韬老师举了欧阳询的《九成宫碑》。什么样的印章称得上“洗炼”?罗韬老师举了钱君匋为张大千刻的朱文印“大千写记”。
“洗炼”本是司空图形容诗歌之美,罗韬老师却能把它迁移到绘画之美、书法之美、印章之美,原因在于真正把握了洗炼之美的本质——易简。易简并非意味着容易、简单、渺小,而是象征着本原、力量和创新。老子在《道德经》称“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陆九渊诗云“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郑板桥有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都说明易简之美源自千锤百炼的磨砺,而不是来自得过且过的敷衍。   
同样的道理,教学中追求易简之美并非指为降低教学难度而谋求简单、显浅、平庸的效果,而是指对教学内容“尽去枝蔓,扫除繁几,单刀直入,切中要害”。具体说来,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四点——“磨砺思想、精选史料、锤炼语言、简化课件。
磨砺思想”是指运用自己的阅读感悟和人生阅历去理解历史现象,对教材进行二度消化,把教学内容真正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感情,避免所有照本宣科、故弄玄虚、生搬概念、硬套理论的做法。
精选史料”是指史料研读求精不求多,课堂教学中所提供的史料务求逐字逐句地给学生讲深讲透,避免求量不求质的堆砌方式和囫囵吞枣的讲授方式。
锤炼语言”是指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力求用简洁、精准、通俗、生动的语言来讲述,多提启发性问题,多跟学生互动交流,避免教师一讲到底的满堂灌的做法。
简化课件”是指根据奥卡姆剃刀原理和“少即是多”的原则,课件制作力求“如非必要,勿添一字;如非必须,勿增一图”。课件上的一字一图,务必跟学生交待说明清楚。
这四个方面的追求,为的就是收到“易简”的教学效果。通常说来,准备15分钟的说课,难度比40分钟的讲课要大;准备40分钟的讲课,难度比两个小时的讲座要大。付出是巨大的,过程是艰辛的,但唯有如此,才能像《二十四诗品》所说的那样,通过“如矿出金,如铅出银”的手段后,方能达到“空潭泻春,古镜照神”的境界。
以上是我对自身多年教学追求的思考和总结。虽然有一定的实践基础,但由于对史学理论的研究十分肤浅,对教育哲学的钻研未窥堂奥,因此教学规律的探索仍属粗糙。我希望每个教师在沉浸于忙碌的工作的同时,都能够沉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知道自己的来处,也清楚自己的去向。形成教育思想、打造教学流派并非是每个人都要做的事情,但把自己的教学追求梳理清晰、形成文字应该是可以达成的。
【出处:《中学历史教学》2024年第03期,注释从略,如有引用请参见原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也谈谈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教学的优缺点
扬长避短集体备课
课堂教学改进量表
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使用“案例分析”的辩证法
学情分析
课堂教学不能过度依赖多媒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