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绝句【第三讲】

大家晚上好!开始讲课

绝句【第三讲】
复习上一节:
1)拟题
2)立意
3)选材
4)绝句的章法
5)渔洋第二法

一、古诗中三种创作手法:赋比兴【赋】就是赋陈,直接陈述【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1)赋,
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赋陈,一作铺陈。平铺直叙的方法就是赋,是一种直言其事的表现手法。就是直接陈述,直描情状,直抒胸臆,直写人物,直写景物。赋的要求:一是要交待清楚,明白;二是要讲究曲折、起伏,不能平淡如水,没有诗味;三是要有主线,尤其是叙事诗

这里有必要说一下哈,这个赋用在绝句中的唐以后不多。但是也有很多名篇的。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的起句就用赋方法作起,对事件直接描诉。关于这首诗还有一段故事。待我道来:典故——《十里桃花,万家酒店》

汪伦非常敬佩大诗人李白的才华,特别想请李白到他家住一段时间,但是又不知道怎样才能请到李白。李白这个人不怕皇帝、不怕官、不爱钱,一生喜欢的就是游山玩水、喝酒、写诗。汪伦根据李白的个性特点,写了一封请贴送到李白手里,上面写着:“太白先生:这里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不妨择日光临寒舍共赏桃花,共谋一醉。”
  李白一看“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八个字,眼睛都瞪大了。心想,世上竟有这样的地方?便应邀来到汪伦家。
  到了汪伦家之后,每天,汪伦只是陪李白喝酒,向李白请教作诗的学问,带着李白在村子周围看看,连“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提都不提。李白急了,反复要求去赏“十里桃花”,去“万家酒店”。汪伦被逼得没办法,只好对李白说:“这些地方你都去了。”李白被搞得摸不着头脑。
  汪伦说:“'十里桃花’,就是离我家十里外的山坡上的一棵桃树。'万家酒店’就是我们天天都去喝酒的一个姓万的人开的酒店。”
  这天,李白要继续他的行程了。正当船缓缓开动的时候,汪伦来到岸边,依依不舍地给大诗人李白送行。
  李白深受感动,觉得这才是最真挚的人生友情。情动之下,一首《赠汪伦》便脱口而出。

2)比
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这就是比喻、比拟。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柳宗元这首诗,通过奇异的想象,独特的艺术构思,把埋藏在心底的郁抑(怀念友人和故乡)之情,不可遏è止地尽量倾吐了出来;它的抒情方式,
在绝句的创作中,是一种经常的、大量使用的表现方法。巧比妙喻的目的,是为了使诗词比用直接陈述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如李白的《宣州谢肌楼钱别校书叔云》: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以抽刀断水喻举杯销愁,真是贴切精当,妙语惊人。 又如汉代无名氏的《古绝句四首》其三:
“菟丝从长风,根茎无断绝。
无情尚不离,有情安可脱?”
(其意调:菟丝本是无情的草木,其尚能相依不离;而人是有情的,怎能轻别离呢?!)诗中先对无情的菟丝作肯定,从而对本应有情的人却轻别离作否定。尽管人非草木,而今人却还不如草木!激愤之情以反喻出之,更见入木三分。
(菟丝乃一年生寄生草本。茎缠绕,黄色,纤细,直径约1毫米,无叶。通常寄生于豆科、菊科、蒺藜科等多种植物上。) 再如贺铸的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青玉案》),以博喻状“闲愁”漫无边际、纷乱杂沓、绵绵不绝。 博喻,有时用来摹状某种事物各个方面的情状,有时则专门用来摹状某种事物的某个方面的特征。恰当选用某种生动具体的事象来比况某种生活的哲理,会给人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3)兴
作为艺术手法,主要用来渲染气氛,触景生情,有时候也在音节上起到和谐的作用。说白了,就是“由什么想起什么”的问题。看到什么了,然后想起什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读了这两句,我们不难想象出:寄游在外的诗人,时当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诗经国风 周南 关雎,是中国人都知道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个就是把雎鸠鸟美丽的姿态这个意象,向淑女窈窕之态这个意象所传递,从而表达出帅哥对美女的倾慕之心。读者也会通过雎鸠鸟的美妙的姿态,从而在脑海里构造出无比娇美的淑女形象。这手法就是兴。先不说事 先写眼前景,由景生情、景在先情在后,也就是触景生情。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4)赋比兴应用手法的作用 简要地说:赋 陈诉 平铺直叙好理解,比兴手法用具体的事物的形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思想,使诗更有表现力。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
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例,愁,是什么样子?,很抽象,但江水,大家都见过,是很具体、很形象的。用春水比喻人的愁,就能容易理解了。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不就更强了?这就是比兴的作用。如  杜牧的《七绝·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尊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他上半写人,用赋;下半咏物,用比;都极为精采。为啥呢?虽欲强颜一笑,聊以慰藉对方,但满腹牢愁,终于无话可说,所以只有让蜡泪来代表离情了。比的应用让人拍案叫绝。

5)七言绝句的兴起和比结【兴起】第一句先写景,用眼前景引激发引出自己的情感。即起发端的作用,以便为下文开头。也就是在全诗或段落开始,先说些同要说的事物无直接关系,或没有明显联系的话,但却有启示的作用,引导下文。下面看两首诗,理解七言绝句的兴起问题。
例一:
春思
唐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赏析 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此诗正是被贬时所作 先写春景之繁,然春光虽好无奈作者愁绪萦怀,无心欣赏,故恨东风不将愁吹去,反使之增加)..

例二:《七绝·三月过行宫》李贺 渠水红繁拥御墙,风娇小叶学娥妆。垂帘几度青春老,堪锁千年白日长。这首七言绝句,第一句都是写眼前景,然后由眼前景引出诗人的情感,这就是兴起。物在情感前,用眼前的景来寄托、激发,引出自己要表达的主题。【比结】比结很好理解,就是用比喻的办法写结句。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意思说:玉壶之冰中,来比喻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构思新颖,委屈、怨恨之情含而不露。

刚才讲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是用比做结句。

二、浅谈意境意境,《辞海》里说: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主观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物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就是能与作者产生共鸣,能够读懂作者想要说什么,表达什么?是爱?是恨?是赞?是贬?
王国维说: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这句话不难理解吧?这里所说的“意”--心上之音,同“情”结合,即情意。所说的“境”,即境界,即把感情色彩著在景物上。“以境照之”,即在境界上产生诗意,就可创作了。

王昌龄在《诗格》中说:“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 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身处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亦张于意而思于心,则得其真矣。”这里的三境就是意境,只是把偏重于写山水的称为物境,偏重于抒情的称为情境,偏重于言志的称为意境。这里讲的物境,主要讲山水诗,要写出泉石云峰之美,这种美的观点在诗人的心里,诗人一定要处身于泉石云峰中,掌握了泉石云峰之美,看得透彻,了然于心,所以能够描绘出泉石云峰的形象。

所谓物境,主要有两点,一要看到山水的“极丽绝秀”,即山水之美;二要“形似”,描绘出山水的形象来。因为写出了诗人的美学观点,是形象和美的结合,所以构成意境。情境、意境同物境的分别,只是情境写出了“娱乐愁怨”,意境写出了“意”,把情意跟景物结合,做到情景交融,就成了情境和意境了。其实这三者都是情景和境界的结合,情和意也往往结合着,抒情里有意,达意里有情,写山水里也往往有情意,所以这三境都是意境。

其实这三者都是情景和境界的结合,情和意也往往结合着,抒情里有意,达意里有情,写山水里也往往有情意,所以这三境都是意境。什么样的诗才算有“意境”?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里说:“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诗人受到外界景物感触,这种景物互相联接着是无穷的,所以称为万象,只要在视听的范围里所接触到的,着上感情色彩,产生诗意,都可构成创作。流连指在欣赏景物时,不忍离去,这里就产生感情,给景物着上感情色彩,沉吟就在进入创作了。

又说:“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图貌”是描绘形象,是写景;“与心”是表达情意,是抒情。这两者结合,就做到情景交融,构成意境了,即情意同境界结合了。“写气”是描写气候,“属采”运用辞采, 也是为写境界用的。 

下面举出具体例子:“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杲gǎo 】’为出日之容,'瀌瀌【瀌biāo】,拟雨雪之状,'喈喈’【喈 jiē】逐黄鸟之声,'嘤嘤’学草虫之韵。”“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下面就来看看刘勰所举的例子。《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状少好),灼灼(状鲜明)其华。之子于归(这个女子出嫁),宜其室家。”“灼灼”,描写桃花的红艳,是“图貌”;也赞美新嫁娘容貌的美艳,是“与心”;即情景交融,就是有意境的诗。这里好象没有写出一种境界来,为什么说有意境呢?王国维《人间词活》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在这里,写桃树的少好和桃花的红艳,用来兴起新嫁娘的年轻和容貌的明艳,反映了诗人喜悦赞美的感情,这就是有境界。不过这种用意没有明白说出,这就属于三境中的情境。例中的“灼灼”“依依”是“图貌”,描绘形貌;“杲杲”“瀌瀌”是“写气”,写气候:“喈喈”“ 嘤嘤”、是“附声”,写声音。这里既“随物宛转”,又“与心徘徊”,做到“情貌无遗”,即情景交融,有意境。作者把感情色彩著在景物上构成境界,含有感情,即情意,所以是意境。这是《诗经》中有意境的诗。 王国维《人间词话》里说:“有 有我之境,有 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淡谈起,白鸟悠悠下。’

是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里讲的有我之境,即《诗格》里讲的情境或意境;无我之境即物境。《人间词话》又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这里提出境界出不出的问题,也就是哪些诗有境界,哪些诗没有境界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的蓬勃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这些是诗人的独特感受,写出了这种独特感受,不论是情景交融,诗人把他的感情色彩着到景物上去也好,诗人写出了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态也好,都是有意境的。王昌龄把诗的意境分成三格:

王昌龄把诗的意境分成三格:

A、言物者为下格。只是简单对事物进行直接描写,没有主题的升华,没有美的提炼,诗品则下矣。

B、言情者中格。是将作者自己的身心,投到强烈的感情体验之中,将意象融为一体,即把客观事物理解体验之后,化为个人感情,并经过酝酿加工所形成的境况。我们看一首诗

C、意境者上格,偏于言志。即作者将物境、情境都融为自己的意识、感情,使之升华到最美好的境界。

如陆游的《七绝·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以衰老多病之身,尚想为国戍边,不忘抗战报国,将梦境和现实相结合,表现诗人报效祖国忠心不衰之情,读来悲壮苍凉!三境相互融合,在抒情中表意,在明意中言情。如此看来呢诗的最高境界 就是言志。说一首诗的意境好、美,就是说它能引起大家共鸣。诗歌创造意境的过程,就是对所反映的对象素材加以取舍的过程。这种过程,是我们在创作中必须掌握的。

三、七言绝句创作的几个小窍门

1、以少总多诗歌所要反映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不能把生活中的所有现象都罗列进诗中,所以需要有一个选取、删简的过程。

李东阳题的《墨竹》(这首诗的第三句 三仄尾了,我只是引用这首诗来强调一下 绝句的创作要简洁)

莫将画竹论难易,刚道繁难简更难。

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

他所说的画法与诗法相通,都要讲究简洁,尤其是绝句,更要简洁。画竹不是把所有的竹叶都画出来,而是只简要地画上几片竹叶,疏朗自然,却能使人从中体会出竹子萧萧作响,满堂风雨的韵味。王安石说:“浓要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也是这个意思。从“红一点”,就可以使读者感受到万紫千红的景色。这就是“以一总万、以少总多”。

2、以小见大以小景传达大景大情,以小事写大内容,以小物写大主题。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达到以小见大的目的。《赤壁》唐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是属于渔洋第一法,“东风不与周郎便”--第三句否定词。这里我们不看章法,我们只看意境是如何体现的。  二乔只是两个美女,但她们却代表着东吴政权的尊严。要是俩美女被俘虏了,说明啥?东吴政权的灭亡呀。诗人没有直接说出来东吴灭亡,而是婉转的借二乔来说的。这种小中见大的手法,是我们在诗中经常使用的。再如 黄巢《七绝·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花在什么时候开放,似乎并不是什么大事。但这里作者却要把在秋天开的菊花放到春天来开,体现作者要改变现实的思想,这也是以小见大。这也是黄巢起义的一个雄心壮志的体现哈。这就是以小见大。3、即物寓意

3、即物寓意

也就是言在此而意在彼。

再看看曾巩的《七绝·咏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诗中说是严冬刚刚过,柳条还没有变黄,可是它却凭春风一吹,马上就猖狂起来。柳条乱舞,柳花乱飞,只知道一时蒙天蔽日,好象整个世界都是它的,哪里知道秋后还有清霜,那是它叶落枝枯的时候。这里诗人以柳作比,描画出一些善于逢迎拍、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形象。诗中有鄙视、嘲弄、劝喻、警告,这才是作者“咏柳”的真实目的和寓意所在。

4、虚实相生

虚是主观思想感情,实是客观景物形象。诗中如果只有虚,就会抽象说教,没有诗味;如果只有实,就会现象罗列,没有生气、情趣。古人云:“虚者枯,实在塞”。因此,要虚实相生、情景交融。要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大家要牢牢记住这句话哈。
《陇西行》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总之诗词的意境美需要诗词语言的曲折与含蓄。我们可凭景物呀,借代呀,比喻呀,典故呀,联想呀等等,来表现诗词的含蓄与曲折。关于意境,俺就罗嗦这些。

四、渔阳绝句第三法

1 创作要点 

第三句故作假设或设问之辞,第四句答之。关键是三、四两句,语意必须连属,万不可断裂。
比如:借问酒家何处有?这第三句所问的地点,第四句必须回答清楚,也就是说语意必须连属。
2创作步骤

【起】  第一句用眼前景物,点名时间

【承】 点明地点、人物实施行为和空间环境【起句】和【承句】  要语意必须连属,万不可断裂(初学时必须注意这点)

【转 】 以假设或设问转换,要在1、2句那个时空环境中提升高度,将主题点出。

【合 】 紧抱问句(也就是第三句),做回答

 第三句问法举偶

 一是第三句用“借问”、“欲问”、“试问”、“为问”等字作起,其下并著以“何”、“谁”等字,以明其所问之事,而第四句则答之之词也。 二是第三句亦用 “为问”、“试问”等字作起,以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故“无”、“几”、“何”、“谁”等字著在第四句,而不在第三句。 三是以第三句作诘问语用“何”、“谁”、“几”、“安”、“那”等字作起,或以第四句作答,或并第四句亦承上句一气作问,四是亦以第三句作诘问语,但“何”、“谁”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

诗例       

杜牧的《七绝·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我们大家看一下第三句“借问酒家何处有,”这第三句所问的地点,接下来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是对于第三句的回答。人家问了 你要回答呀 对吧。

李四仓曹宅夜饮(唐·王昌龄)  

七言绝句 押寒韵  
霜天留后故情欢,银烛金炉夜不寒。
欲问吴江别来意②,青山明月梦中看。
如:《七绝·舟中有成》 汪本

 故乡南望渺无涯,水面云深日又斜。

欲问浮生何所似,试来风处看杨花。

如:    《七绝·又和景文韵》苏轼

牡丹松桧一时栽,付与春风自在开。

试问壁间题字客,几人不为看花来。

《七绝·秋浦途中》杜牧

潇潇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我们欣赏一下这首:诗的头两句在外围刷色,展示出一幅风雨凄凄的画面,下一步该如何发展、深入、掀起感情的漩涡呢?诗人把目光转向了飞落寒汀的鸿雁,三、四两句以虚间实,故设一问,陡然地翻起波澜,可谓笔力奇横,妙到毫颠。从构思方面说,它意味着:第一,沿着飞鸿的来路,人们的思想从眼前的实景延伸到遥远的天边,扩展了诗的画面;第二,问及禽鸟,痴作一喻,显见出旅程的孤独与岑寂来;第三,寄情归雁,反衬出诗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这些意蕴没有直接说出,而是寓情于景,令人于恬吟密咏中体味而得。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趣。第三句转折得好,第四句就如顺水下船一样,有着无限的风致。

如:  《七绝·魏王堤》 白居易

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

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

如:   《七绝·题画》 陆容

林屋重重枕野塘,水花千顷一归航。

何年了却公家事,来趁山人几日凉

如:  《七绝·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征帆泊何处,天涯一望断人肠。

《七绝·清夜闻笛》 钟顺 

小楼人醉月初斜,归思迢迢隔海涯。

短笛谁吹断肠曲,满庭香雪落梅花。

王世祯作品诗例:

风雨崖山事杳然,故宫疏影自年年。

何人寄恨丹青里,留伴冬青哭杜鹃。

—题胡玉昆宋梅图为程翼苍

宣宗玉殿空山里,箫鼓楼船事已非。

何似茂陵汾水上,秋风南雁泪沾衣。

——裂帛湖杂咏六首之四

太华终南万里遥,西来无处不魂销。

闺中若问金钱卜,秋雨秋风过灞桥。

——灞桥寄内二首之二

前旌已拂鹿头关,风雨勾留不肯闲。

何处行人最愁绝,潺亭亭下水潺潺。

——罗江驿夜雨

今日所学复习:
1、古诗中三种创作手法:赋比兴
2、浅谈意境
4绝句创作的几个小窍门
5渔阳第三法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七绝作业:
       古老的河东大地,地灵人杰,名人辈出,航天英雄景海鹏,四度巡天,在中国的航天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不但是中国的骄傲,更是我们盐湖儿女的骄傲,今天,我们就来用手中的笔来讴歌新时代的英雄。作业要求:
1、运用渔阳第三法;
2、平仄格式准确;
3、对粘替准确,诗句流畅;
4、韵部不限,新韵标注;
5、题目自拟,时间两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4首必读经典七绝名诗,在网友们心目中,哪首七绝人气最高?
浅淡七言绝句的创作技巧
绝句的语言风格
怎样写好七绝?
绝句布局
绝世七绝二十四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