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绝句第五讲

绝句第五讲
 我们今天讲三个内容:
一用韵常识。
二绝句创作过程中意象的再现
三渔阳绝句第五法


一、用韵常识
在 王力《汉语诗律学》中,根据30个韵部各包括的字数多少,分为宽韵、中韵、窄韵、险韵四类:
1、宽韵部:
包括四支、一先、七阳、八庚、十一尤、一东、十一真、七虞。作诗用这些韵,有较多的韵字可供选择。

2、中韵部:
包括十三元、十四寒、六鱼、二萧、十二侵、二冬、十灰、八齐、五歌、六麻、四豪。作诗用这些韵,有次多的韵字可供选择。

3、窄韵部:
包括五微、十二文、十五删、九青、十蒸、十三覃、十四盐。作诗用这些韵,可供选择的韵字较少。

4、险韵部:
包括包括三江、九佳、三肴、十五咸。作诗用这些韵,可供选择的很少。


上面所分宽窄,是按用韵从严的要求来说的。即无论绝句、律诗、排律,必须一韵到底,不许通押。对于初学者来说,知道这点常识就行了,无须深究。最重要的,是要弄明白哪些是邻韵,哪些可以通押。

所谓邻韵,一般指诗韵排列次序相近或音又相似的两韵,或两韵以上,如上平声的一东、二冬,二萧 三肴  四豪,六鱼、七虞等,这些邻韵可以通押(填词);有些韵排列次序不相近,而音相似,如上平声三江、下平声七阳,上平九佳、下平声六麻,也可以通押。

下面就具体说一说诗中用韵:
(一)窄韵:
犯窄韵是指使用的韵字大多数属于同一类词性,比如:一首作品中韵字大多数是名词。如果一首诗中同时使用“花”、“葩”或“芳”、“香”等押韵,是不可取的。

所谓犯窄韵并不是指所使韵字所在韵部的字少,“窄韵”是必须避免的,它错误的程度超过孤平。当一首诗中韵字,都是同一类时,必然导致的结果是该字前面组合的字也容易相同,这样就导致句式也雷同,一首诗中有好几个雷同的句式,直接影响整体的美感,吟唱起来就会单调 单板。

(二)险韵
险韵指的是使用了韵字少的韵部。比如,三江韵。这不是说不可以押三江韵,而是说根据作品的长度,选择适合的韵。比如:排律不可用三江韵。
三江韵一共十几个韵字,即使勉强够用基本已经是极限。押韵就会困难。
    这种就叫“险韵”, 是忌讳。目前学习绝句,押三江韵就没有险韵的嫌疑。

(三)僻韵
僻韵是指押韵时,所使用的韵字为不常见的,生僻的,平时基本上是见不着的,这样的押韵,就属于僻韵。

我们写东西是给读者看的,读者什么文化层次的都有。如果你写诗用的都是生僻字,那有几人可以认识呀。如果,押韵都拿一些大多数人都不认识的生僻字来押就是显摆!总不能让读者手捧本字典读你的诗吧。字都不认识,读者也没兴趣。

写作品的时候就是为了押韵,,颠倒用字。比如本来是“长城”为了押“长”字这个韵,非要写成“城长”,如“飞天”为了押“飞”,非要写成“天飞”,这就是倒韵。

颠倒用字,有的时候,看起来,好象不是什么问题。比如流泪和泪流。不过,就是这样,倒韵也是不被许可的。知己和己知,意思肯定不一样。可有的时候直接影响诗句的流畅度。

(五)窜韵
窜韵指的是押了两个(或两个以上)韵部,例如 “香,阳,江,窗”都是同样的韵母,却不在同一个韵部,如果你一首诗里用了这几个字,就串韵了。这绝对不允许。

(六)私韵
网络上有个说法叫做“邻韵”。看例诗:
《七律·少年》
 李商隐
外戚平羌第一功,生年二十有重封。
直登宣室螭头上,横过甘泉豹尾中。
别馆觉来云雨梦,后门归去蕙兰丛。
灞陵夜猎随田窦,不识寒郊自转蓬。

功 中 丛 蓬--上平一东,封--上平二冬。我们这里是不允许的。

那么有人要问,李白、杜甫怎么可以用啊?“平水韵”由其刊行者宋末平水人刘渊而得名。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6个韵部。如果,拿“邻韵”去衡量唐朝的作品,就好比拿今天的法律去审判唐朝人,唐朝人肯定不能接受。那么这首押的都不在一个韵部,是不是串韵呢?答案:当然不是的。
按照唐教坊的规定,韵,分“私韵”“官韵”两种。什么情况下,押“私韵”什么情况下押“官韵”,都是有明确的规定的,即使是押私韵也不得“窜韵”。

这样一说,大家迷糊了吧。分不清“私韵”和“窜韵”了。是的,私韵和窜韵非常容易混淆,它们的共同点是押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部;那么,它们的区别呢?
就上边这首李商隐的作品而言,他这首诗押了几个韵部?很明显,不是一个韵部了。功、中、丛、蓬押上平一东,封押上平二冬。其实很简单,我们现在押两个以上就是串,古人押了两个以上就是私韵。这是因为前人在一切正式的场合所创作的作品必须押官韵,也就是《唐韵》限制为押一个韵部。而在非正式场合,即使是在宫廷上,也可以按照参加者的约定,押一部或两部甚至更多的韵部,这个就是押的私韵。
私韵,是一种律诗规则,这种律诗,由参与者临时制订规则。比如:指定押两个韵部,若只押了一个就是错,就是要受罚了,这种情况下,必须押两个韵部;若约定的是押三个韵部,押多或押少也都是错的,一样要受罚。这个私韵,是由于临时性规则所决定的,参与人是必须遵守的!

私韵不等于窜韵!!这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私韵,在非正式情况下,使用较多。毕竟,在唐朝这种押私韵的,是具有游戏性质的诗而不是所有的诗。也就是说,是人为的临时约定的,所以,不是所有的诗都必须押官韵,唐教坊没有规定不得使用私韵。

相当于我们现在临时规定的游戏规则

私韵,是被许可的;窜韵,不具备规则性。也就是:没有任何约定的情况下,不押同一韵部的韵字,是不允许滴。

(七)、韵不入诗

为什么要求韵不入诗呢?我们知道的古代汉语与我们今天的现代汉语是有区别的。这个区别是什么呢?就是这个“---,。”代表标点符号。
我们现在在诗中用逗号和句号划分句子,古代汉语,是没有的。韵字,除了他本身字的含义,还表示的含义就是一句话的结束。并不是象我们这样使用句号来结束,在这种情况下句子中出现韵字就很容易导致误会,会让读者误会句子结束了,特别是在吟唱的时候,会导致观众鼓掌错误,所以,韵字,只能出现在句子的最后一字。

如果,韵字放进句子中,特别是在宴会或某特别的仪式上吟唱时,就会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尴尬。所以,我们在创作作品时就要遵从古人已经形成的自然选择,韵不入诗。因为,韵不入诗,并非唐朝发明,在唐朝之前,就已经是这样做了,比如:之前的隋朝,南北朝。唐朝,在这一点上,只是继承。

二、 略谈绝句创作过程中意象的使用
1、意象的界说

所谓意象中的【象】就是物,【意象】是作者情感意识与外界的物象交会,经过观察、审思与美的酿造,成为有意境的【景象】,然后通过文字,利用视觉意象或其他感官意象的传递,将完美的意境与物象清晰的重现出来 ,让读者如同亲身感受一般,领略其中的美。

2、绝句创作过程中组织意象常用的的几种手法
(1)多利用动态的动 做为意象,少点静态的陈述

如   王维和杜甫的
《古绝·少年行》
     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古绝·少年行》
杜甫
马上谁家白面郎,临街下马坐人床。
不通姓名粗豪甚,指点银瓶索酒尝。

这两首绝句,所写的人物性格身份都很相似,就技巧方面说,都是一流的作品,我们比较如下:
【相同点】
①系马高楼垂柳边 相同于 临街下马坐人床。
②白面郎相当于游侠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 类似 指点银瓶索酒尝。

【区别】
问题是王维的少年很抽象,而杜甫的少年郎就具体,白面郎,有色泽有形象,活生生的站在我们面前,其次是相逢意气为君饮 是叙述式的,而意气 却是很抽象,怎么意气为君饮呢?不能在读者面前形成一个恣情纵饮的真实场面。

而杜甫的少年行则不同,他让这个少年自己表演,临街下马坐人床,把马直接骑到人家阶前,一句话也不说,就坐在马扎上。

这个少年手一指,高声喊道:哥们,上酒。这样写,是不是把一个活生生的豪爽少年鲜活的呈现在了读者面前。所以整首诗少年郎是动态的表演。
人物的表情动作可以用动态写,那景物的状态能不能用动态去写?我们看下面两句
薄云岳际出  初月波中上(何逊)
薄云岳际宿  初月浪中翻(杜甫)

何逊的这两句 只是一幅图画,何逊诗只写实景,月上波中仍是幽静的。而杜甫则轻轻一改,从模拟景物的情态入手,月翻浪中,以动态描摹。我们眼前马上就呈现出一幅波光粼粼,忽明忽暗,月影摇曳,忽散忽合的电影画面出现,是不是啊?所以前人仇兆鳌评价说“何诗尚在实处摹景,此(杜甫)用前人成句,只换转一二字间,便觉点景欲飞,”

还有,杜诗“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阳飞。”罗隐取杜诗之意,改写为“不思曾腐草,便拟倚孤光”大家读读,这感觉上罗诗是不是不如杜诗。原因有三:一、杜诗以腐草中的萤火与天上的太阳并写,形成强烈的对比;二是作者胸怀相差悬殊,口气也自然大小不同;三则是今天的重点,这“孤光”总不如“太阳”具体,“倚”字不如“飞”字活动,“便拟”也不如“敢近”更具动态。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结论】写作时诗句要精简生动,静态的叙述要尽量少,不要用分析或说明的文字去表现人物事态,与其直接叙述人物事态,不如让他自己表演给我们,因为人物自己的动态表演能构成生活的场景、生气盎然,这样作品的意象更清晰。

(2)多用比的创作手法,少点抽象理论陈述

比如:
梅尧臣的《赠杜挺之》中的名句
“作诗无古今 欲造平淡难。”
再如李白的名句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两句都是说平淡的诗境,梅尧臣是说平淡的诗境难以到达,但他以说理的形式出现在读者眼前,大家看看“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是不是在说理,他只是告诉读者一种什么什么的道理,所以我们读起来就感觉很模糊,也难理解 ,到底平淡的诗境是啥,我们读不出,更体会不出。
而咱们的大诗人李白咋说的呢?“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他就用了【比】的创作手法,用出水的莲花来比喻诗境,我们一读就懂,平淡的诗境就像出水的芙蓉,清新可爱,不假雕饰,出俗独立。用很具体的意象代替了抽象的理论。生动的交代清楚了 平淡的诗境。
这两首诗,一个宋人做,一个唐人做,两诗所写内容是类似的,但宋诗喜用理论,唐诗虽也含理论在里面,却常以一副图画来表明意兴之所在。因而评家严羽说“宋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

【结论】比的手法应用,可以把抽象的理论,化为具体生动的意象。
例子“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3)利用通感的手法,使意象鲜明逼真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宋祁《玉楼春》词:“红杏枝头春意闹”, 王国维《人间词话》七:“'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说“境界全出”表示写出了作者的感情,即感到春意的蓬勃。钱钟书在《通感》中指出:“用'闹’字,是想把事物的无声的姿态描摹成好像有声音,表示在视觉里仿佛获得了听觉的感受。”这就是通感。
杨万里的 又和二绝句 其二(宋·杨万里)  七言绝句 押庚韵 
剪剪轻风未是轻,犹吹花片作红声。
一生情重嫌春浅,老去与春无点情。

 这里花片的红是视觉 声是听觉 诗人这里面将视觉移到听觉 这就是通感
【结论】利用通感的手法,调动视觉、嗅觉,听觉去感受意象。让意象带声带光,带香带味,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4)在合句上集中精力抓细小的景物
给他一个特写,让这个细小的意象变成突出的意象。如
《七绝·寄碧岩道光法师》
王安石
万事悠悠心自知,强颜于世转参差。
移床独向秋风里,卧看蜘蛛结网丝。
注意合句,将镜头落在床角上,集中描写丝网上的蜘蛛,抓住这个特写,给予细致突出描写,让这个特写的小镜头,载满着情绪,形成一个突出的意象。
【结论】在合句上把自己无限的情感,集中托付在某一个细小的景物上,给予极大的特写,让这个经过观察而精心选出来的小景物,淘汰其他复杂的背景,纯净的孤立起来,充满暗示力,能让读者以惊讶的目光去关注它。

(5)抓住物象的特征,利用夸张的手法,给读者以以外明确的印象
夸张是一种修辞手法,我们对他不陌生。下面我以具体的绝句分析如何利用夸张写物象特点。

《五绝·城上吟》
唐 子兰
古冢密于草,新坟侵官道。
城外无闲地,城中人又老。

城外的古冢新坟,比草还密,侵占到官道上了,整个城外已经没有一丝闲地,而城中又迅速的老去一批人,这就是极大的夸张范例。使人对于生命的短暂,死亡的流行,有了何等深刻的感知?

(6)利用对比的手法衬托意象悬殊比例
这可使意象倍加鲜明。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轻舟和万重山的对比
再如:“万山如墨一灯红” 万与一 ,墨跟红
这两个例子是句内的对比。

再看:
(选至 )燕歌行(唐·高适)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将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这其中半死生与犹歌舞之间的对比。

三、渔洋绝句十二法之第五法
要点:以前二句说往事,第三句则用而今、此日等词点明今事,以见今昔之感。
创作步骤:
【起句】点名时间。时间不可以直接用表时间的的词语
【承句】交代清地点、事情,要紧抱起句,在第一句的基础上延伸扩展。起承两句交代清一件事即可,语意要连属,不可放松。(时间事件是过去发生)
【转句】 将时间拉回到眼前。用此日、而今等词语转接,另述一事,和一、二句过去发生的事情形成鲜明对比
【合句】紧抱第三句 ,将事件叙述完整。并用眼前的景物藏住自己情感,忌讳直接叙述情感。


白樱树(唐·韦庄)押支韵
  
记得初生雪满枝,和蜂和蝶带花移。
而今花落游蜂去,空作主人惆怅诗。

子夜(唐·薛能)
  
嫖姚家宴敌吴王,子夜歌声满画堂。
此日相逢眉翠尽,女真行李乞斋粮。

折杨柳七首 其二(唐·段成式)押阳韵 

水殿年年占早芳,柔条偏惹御炉香。
而今万乘多巡狩,辇路无阴绿草长。


例如:
扬子秋残暮雨时,笛声雁影共迷离。
重来三月青山道,一片风帆万柳丝。
  ——江上望青山忆旧二首之一杨子秋残暮雨时
扬子:地点,秋残,秋天,暮雨,傍晚---都是说的时间。首句交代了时间,承句在这个时间地点有什么呢,笛声雁影共迷离,大家看到了承句是紧接起句。再看第三句转,完全是撇开了前两句而有那个傍晚潇潇暮雨的场面赚到了眼前:重来三月青山道,眼前是三月,这个三月又与以前看到的是什么不同呢,是一片春天的景色。与前面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合句紧紧的抱住了转句。

再看以下这些例诗:
渔阳三月无芳草,客思离情不奈何。
此日淮南好天气,青骢尾蘸鸭头波。
——花朝道中有感
寄陈其年三首之一
白波青嶂非人境,忆住江南过五年。
今日长征老鞍马,菰蒲春雨梦江天。——胡元润

六载隋堤送客骖,树犹如此我何堪。
销魂桥上重相见,一树依依似汉南。——赵北口见秋柳感成二首之二
与君五载扬州梦,细马吟春皂荚桥。
岁晚幽州复相送,九门风雪压盘雕。——送陈其年归宜兴二首(之一)
故人消息比何如,万里江湖岁又除。
山寺到来先一笑,春风石壁见君书。  ——退谷见朱锡鬯李武曾潘次耕蔡竹涛题名
剩水残山只益愁,梓州荒绝接隆州。
眼明今日盐亭路,十里鹅溪碧玉流。——鹅溪灞桥杨柳碧毵毵,曾送征人去汉南。今日攀条憔悴绝,树犹如此我何堪。——灞桥柳照壁孤檠不自聊,隔牕寒雨打红蕉。惊回一枕乡园梦,身在西川金雁桥。以上这些例诗大家不妨认真地琢磨一下,对照我们刚才讲到的渔阳第五法来看看。
今天的讲课内容到此结束


复习今日所学:
1、用韵常识
2、 略谈绝句创作过程中意象的再现
3、 绝句创作---渔阳绝句12法之五


七绝作业:座落于盐湖区盐池北岸卧云岗上的池神庙,是我国唯一的一座池神庙,始建于唐代大历年间。池神没有特定的对象,出于对盐业的一种崇拜,唐代宗赐封池神为“灵庆公”,并被列为国家祀典。经宋、元、明、清历代的不断修复和完善,成为现在结构巧妙、气势磅礴的龟型布局,是河东盐文化的重要载体。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保单位。本期作业就以池神庙为题材写一首七绝,作业要求:
1、运用渔阳第五法,主题鲜明,诗句流畅,韵部一东;
2、对粘替准确,平仄格式准确;
3、题目自拟,时间两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词鉴赏--“五韵”的意思
红楼梦诗词的奥秘,薛宝钗谈写诗,如何命题和押韵,学诗人须牢记
做诗的时候,找不到可以表达你真实意境的押韵的字怎么办?
浅谈旧体诗(12)
诗意翻新 险韵不险
王步高教授《诗词格律与写作》第一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