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针灸临床针刺深浅的依据

针刺的深度主要根据穴位的解剖特点而定,一般来说,位于头面、胸背、手足等肌肉浅薄或邻近重要脏器的穴位宜浅刺,而腰腹、四肢等肌肉丰厚处的穴位可适当深刺。但这只是一般的原则,在临床上还应当结合病人的体质,疾病部位、性质和时令冷暖等情况同时考虑,适当掌握针刺深浅,才有利于提高疗效。

结合体质定深浅

人的体质有强弱,体型有肥瘦,年龄有老幼,性别有男女,气血有盛衰,在生理机能上各有所异,因此针刺的深浅程度也必须适当变通。

《灵枢·终始》篇说:“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形,指形体;气,主要指对针刺感应的灵敏度。

《灵枢·逆顺肥瘦》篇曾分析病者的不同体质,对肥人、瘦人、常人(肥瘦适中人)以及壮士、婴儿,其刺法应有不同。

肥人和壮士之“重”(凝重)者,即强壮而稳重的人,大多“血浊、气涩”,针刺感应不太灵敏且有耐受力,宜深刺和留针;

瘦人和壮士之“劲”(轻劲)者,即瘦小而灵巧的人,大多“血清、气滑”,针刺感应灵敏,宜浅刺疾出;

常人则“血气和调”,可照一般的深浅施治;

婴儿由于“肉脆、血少、气弱”,宜用细小的毫针浅刺而疾出针。

结合病位定深浅

《素问·刺要论》说:“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以及《素问·刺齐论》所说:“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都是指针刺必须结合病邪所在的部位来考虑,不宜过浅或过深。

《灵枢·官针》篇说:“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病深针浅,病气不泻…”这就是说:病位浅的,针刺太深,反而损伤正常组织;病位深的,针刺太浅,病邪不得散泄,就起不到治疗效果。

结合疾病性质定深浅

所谓疾病性质,是指寒热、虚实而言。

临床上,一般对热证、虚证宜浅刺,寒证、实证宜深刺。

《灵枢·终始》篇说:“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

《灵枢·根结》篇也说:“气悍则针小而入浅,气涩则针大而入深。”热证气悍,故须浅刺;寒证气涩,故须深刺。

结合时令定深浅

四时季节,春夏暖而秋冬寒。人体受气候的影响,生理状况也随着有所不同。

《灵枢·终始》篇说:“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剂)。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齐,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齐。”说明随时令冷热的不同,人的气血有深有浅。

《难经·七十难》解释说:“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春夏时,阳气浮于上,腠理开疏,气浅故刺宜浅;秋冬时阳气潜于下,腠理固密,气深故刺亦较深。

气候冷热还关系人的肥瘦。《标幽赋》说的“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一语,是对上述内容的概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掌握针刺深浅的客观依据有哪些?
《内经》论针刺深度
和于大夫从零学中医——针灸篇(第二十篇:针刺深度)
陆瘦燕:且看留针
毫针针刺的深度
武当道医学:论十二经脉临床针刺深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