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个古方不到5元钱,竟然可以治疗心脏病、乙肝、肾病等十八种疑难杂症,这是什么方?(附配方、原理及医案)

有一个古方叫五味消毒饮。只有五味常用中药用组成却可以治疗包括大叶性肺炎、病毒性心肌炎、急性黄疸型肝炎、乙型肝炎、细菌性痢疾、急性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盂肾炎、低钾血症、面神经麻痹、急性乳腺炎、肾周脓肿、扁平疣、扁平疣、.药物性皮炎支、足癣病、乳泣症、产后高热、小儿急性咽炎在内的十八种疑难病症,下面就详细讲解五味消毒饮的配方组成、及临床医案。
一、古方简介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金银花20g,野菊花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紫背天葵子15g。
【功效】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主治】火毒结聚之痈疖疔疮。患处红肿热痛,1或有发热恶寒;各种疔毒,疮形如粟,坚硬根深,其状如钉,舌红苔黄,脉数。 
【配方原理】方中金银花、野菊花,清热解毒散结,金银花入肺胃,可解中上焦之热毒,野菊花入肝经,专清肝胆之火,二药相配,善清气分热结;蒲公英、紫花地丁均具清热解毒之功,为痈疮疔毒之要药;蒲公英兼能利水通淋,泻下焦之湿热,与紫花地丁相配,善清血分之热结;紫背天葵能入三焦,善除三焦之火。
【配伍特点】气血同清,三焦同治,兼能开三焦热结,利湿消肿。

二、临床新用
(一)内科疾病
1.大叶性肺炎
【案例】某男,28岁,1998年12月7日初诊。寒战,高热,咳嗽,咯铁锈色痰2天,面赤,烦渴欲饮,胸痹,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绛,苔黄,脉洪数。体温39.8℃,急性热病容。肺部听诊:左侧呼吸音减低,少许湿啰音。血常规检查:白细胞18.5×10'/L,1中性粒细胞占90%。全胸片示:左侧肺大叶片状阴影。西医诊断:大叶性肺炎。证属热毒炽盛,痰热交阻,热伤肺络,治以清热解毒,宣肺化痰,以五味消毒饮加味,处方:金银花、蒲公英各30g,紫花地丁、野菊花、紫背天葵卡石膏各20g,连翘15g,黄芩、浙贝、杏仁各10g,麻黄、甘草各6g。水煎100ml,每2小时服1次,每天2剂。
二诊:2剂热退症减,5剂血常规恢复正常。后以清金化痰汤加味收功,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语】本例为外感风热邪毒,内郁于肺,肺失清肃,热壅血瘀,郁结成痈。故以五味消毒饮配黄芩、连翘,清泄肺热邪毒;合麻杏石甘汤加浙贝,以解热化痰定喘。二方合用,标本兼治,使热毒清,脓痰化,病证自愈。
2.病毒性心肌炎
【案例】某女,34岁。旬前罹患感冒,经西医治疗症状基本消失,惟每于午后低热,体温在37.5~38℃之间,心悸气短,胸闷不舒,伴口干欲饮,少寐多梦,头昏神疲。舌红,苔薄,脉虚数。心电图提示:心肌损害。诊断:病毒性心肌炎。治以养心解毒。处方:金银花、野菊花、连翘、麦冬、生地、炙甘草各10g,丹参、红花各6g,紫花地丁、蒲公英各15g。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随症加减,前后服30余剂,诸症消失,心电图复查正常。参加正常劳动,均未见复发。
【按语】本例心悸患者,乃外感时邪,内舍于心,邪毒痹阻心脉所致,治以养心解毒。用五味消毒饮清热解毒,除心经客热;加太子参、麦冬、生地益气养心生津,丹参、红花活血生新,炙甘草通经脉利气血。药证相符,故收良效。
3.急性黄疸型肝炎
【案例】某男,38岁。1周前患感冒发热,经西药对症治疗体温下降,惟精神较差,纳食不振,脘胁隐痛。诊见:身目黄染,脘腹胀满,右胁疼痛,泛恶欲吐,大便秘结,尿黄如茶。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查:巩膜黄染,肝右肋下2cm,剑突下3cm,肝区叩击痛阳性;尿胆原阳性,尿胆红质阳性。肝功能:黄疸指数12U,硫酸锌浊度试验13U,麝香草酚浊度试验8U,血清谷丙转氨酶183.98U/L,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阴性。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治以清肝利湿,泄热解毒。处方:金银花、野菊花、柴胡、制半夏、炒枳壳、焦山栀、炒大黄各10g,薏苡仁、紫花地丁各15g,茵陈、蒲公英各30g,车前草3g。日1剂,水煎服。
的二诊:服6剂泛恶止,纳增;服6剂,黄疸消失。后以此方略事加减调理1周,1个月后复查肝功能正常。
【按语】本例阳黄之证,由于湿毒瘀热中阻,致肝胆疏泄失职,脾胃升降乖乱,胆汁外溢肌肤而成。方用五味消毒饮合茵陈蒿汤,清热解毒,除湿退黄;加柴胡、枳壳、半夏疏肝利气、和中降浊,薏苡仁、车前草增强利湿之功。肝胆得以疏泄,脾胃升降复常,黄疸则可自除。
4.乙型肝炎
【案例】某男,16岁,1998年3月21日初诊。患乙型肝炎4年,乙肝标志物:乙型肝炎表面抗原(+)、e抗原(+)、e抗体(+),谷丙转氨酶60U/L,曾在外院治疗无效。诊见:除偶感乏力外,余均正常,舌稍红,苔薄黄,脉沉弦。诊断为乙型肝炎。证属疫毒内侵,治宜解毒祛邪,佐以益气。拟五味消毒饮加减,处方:金银花20g,黄芪、天葵子、野菊花、紫花地丁、蒲公英、茯苓、佩兰各15g,贯众、黄柏、虎杖各10g,甘草5g。每天1剂,水煎服。

二诊:服28剂后,查乙肝标志物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转阴,谷丙转氨酶正常。
【按语】乙型肝炎无症状者多属疫毒内侵,应以祛除疫毒病邪为主。现代药理研究认为,五味消毒饮有良好的抗乙肝病毒作用;黄柏、贯众、佩兰、茯苓、虎杖等,对乙肝病毒亦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本例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故收效显著。
5.细菌性痢疾
【案例】某男,23岁。开运动会,天气炎热,参加几项比赛,喝了自制的饮料,第2天晨起,全身乏力,腹部阵阵作痛,腹泻2次,继而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肛门灼痛,伴发热,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黄微腻,脉滑数。卫生所给予止痢药片,服后效果不佳,日下痢10余次。予中药五味消毒饮加减,处方: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白头翁各15g,紫背天葵6g,黄连10g剂而愈。
【按语】本方出自清代《医宗金鉴》,用它治疗各种病毒,如红丝疔、暗疔、内疔、羊毛疔等,谓其“初起,俱宜服蟾酥丸汗之;毒势不尽,憎寒壮热,宜五味消毒饮”。可见本方适于病毒全身毒血症重者,经数百年医疗实践确认,是常用的中医外科治疗病毒(即多种皮肤化脓性感染病)的要方。据近年来许多实验资料表明,本方药物对多种细菌、病毒、钩端螺旋体及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杀灭或抑制作用,所以该方已成为治疗全身性感染病证(如肺痈、肠痈、淋证等)的要方。
6.急性肾小球肾炎
【案例】某男,12岁,2000年10月初诊。全身浮肿,尿黄赤2个月余,2个月前患者感冒发热,流鼻涕,咽痛,稍后见尿少,全身浮肿,伴头晕、腰痛。血常规:血红蛋白125g/L,白细胞11.0x10°/L,中性粒细胞占80%,淋巴细胞占13%。尿常规:蛋白(+.+),红细胞0~2/HP,颗粒管型0~2/HP。诊为:①上呼吸道感染。②急性肾小球肾炎。予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及青霉素治疗半月,热退、水肿减轻,后又间断治疗2个月,尿蛋白仍(+),红细胞2~5/HP。诊见:全身微肿,小便黄少,腰痛,咽红,大便干,喉核如枣,舌红,苔黄腻,脉滑。中医诊为水肿,证属热毒内盛,水道失畅,治以清热解毒,通调水道。方用五味消毒饮加减,处方:蒲公英、野菊花、大腹皮、茯苓各10g,薏苡仁、金银花各15g,紫花地丁、天葵子各6g,竹叶3g。3剂,每天1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大便解,小便增多,喉核变小,尿蛋白(±),红细胞0~5/HP。续服4剂,水肿消退,尿蛋白阴性,红细胞0~1/HP。再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蒲公英、金银花,治疗半月后,检查尿常规正常,随访半年无复发[谭启东.五味消毒饮新用.新中医,2001,33(11):66]。8【按语】水肿一般分为阴水与阳水。本例起病急,病程短,全身漫肿,咽红,尿少,大便干,舌红、苔黄腻,属阳水。先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效不佳,乃因热深毒重,非常药能解其毒,泻其火。故以五味消毒饮之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野菊花,清热解毒,利咽止痛;茯苓、竹叶、薏苡仁,通调水道,利水消肿;大腹皮调理气机,升清降浊。诸药共奏清热解毒、利水消肿之功。
7.急性肾盂肾炎
【案例】某女,24岁。患者于5日前突然出现畏寒,继而发热,腰钝痛,尿频、尿急、尿痛、尿色黄,纳呆,恶心,腹胀,经当地治疗效差而人院。检查:体温38.8℃,双肾区有叩痛,肋腰点压痛明显,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血常规:白细胞11x10'/L,中性粒细胞占82%,淋巴细胞占18%。尿常规:蛋白质(士),白细胞(+_++),白细胞管型(+)。.中医诊为热淋,证属湿热毒邪,蕴结下焦,治以清热解毒,利湿通淋。方用五味消毒饮加减,处方: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车前子各12g,茯苓、木通、栀子各10g,滑石30g,甘草5g。日煎2剂,分3次服。
二诊:服4剂后,发热渐退,腰痛减轻,尿频急好转。继守方治疗7日,诸症明显好转,血象无异常,尿常规白细胞2~6。遂随症加减治疗8日,诸症消失,复查3次血、尿常规均无异常,病愈出院。随访3年,未见复发。

【按语】急性肾盂肾炎属中医淋证范畴,本例为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失司所致,可用五味消毒饮加减,以清热解毒,消肿化湿而取效。
8.低钾血症
【案例】某男,42岁,1995年7月2日就诊。自诉2年来怕热,在阳光下劳动全身灼热胀痛,无汗心烦,难以忍受,时有恶心,肤色潮红,周身酸软乏力,四肢发麻,口渴喜冷饮,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数。体温36.8℃,心率88次/分, 律齐, 血钾浓度为2.9mmol/L。追问病史, 食用本地粗制棉籽油5年。中医诊断为烦热病,西医诊断为低钾血症。辨证为热毒伤阴,气阴两虚,治宜清热解毒,益气养阴。用五味消毒饮,加黄芪20g,姜半夏12g,陈皮6g,玄参5g。2个疗程后,诸症消失。
【按语】长期食用粗制棉籽油的人群,可导致低钾血症(烦热病)。西医用单纯输液补钾治疗此病,近期效果尚可,但不能根治。粗制棉籽油味辛性热有微毒,长期食用后可使体内热毒蕴积,日久伤津耗气,致气阴两虚。临床治疗应以清热解毒药为主,佐以益气、养阴药,因五味消毒饮切中病机,故收效甚佳。
9.面神经麻痹
【案例】某男,35岁,1997年7月18日初诊。患者2天前吹电风扇,次日出现左侧面部板滞不适,左眼闭合障碍,迎风流泪,口角右歪,左口角流涎,左枕、颞部疼痛,左耳疼痛剧烈,进食时左颊内有食物嵌顿。查:左额纹消失,蹙眉无力,闭目眼裂约4mm,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不能示齿,鼓腮漏气,耳后压痛,耳廓及外耳道口周围有散在疱疹,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数。予以五味消毒饮,处方:金银花30g,全蝎、蒲公英各15g,紫花地丁、野菊花、防风、荆芥、僵蚕、黄芩、菊花各9g,白附子、天葵子、甘草各6g。水煎服,日1剂。
二诊:服药6剂,诸症改善,头痛、左耳疼痛及耳后压痛消失,左眼已能闭合,耳部疱疹消失,微笑时口角仍轻度右歪。原方去紫花地丁、野菊花、天葵子、防风、黄芩,加当归15g,丹参30g,川芎、半夏、地龙各9g,再服12剂而愈。
【按语】本病属中医学口眼歪斜范畴,证候常以实为主。此例为外邪引动素体蕴热,热毒循经上扰,证属热毒壅盛,风痰阻络,治宜清热解毒,祛风化痰。方中五味消毒饮清热解毒力宏,善治热毒壅盛、浸淫之证,但因本证较疔毒、痈疡疮疖等热毒壅盛之证为轻,故诸药剂量稍减;牵正散系治疗风痰阻络、口眼歪斜的常用方,可祛风化痰;荆芥散风解表,善治风邪化热郁滞于上之症,防风为祛除风邪要药,二药合用,可助牵正散祛风之力;黄芩清热泻火,菊花疏散风热,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伍,可清热解毒、祛风化痰,故获效迅速。
(二)外科疾病
1.急性乳腺炎
【案例】某女,32岁,2002年6月20日初诊。患者产后12天,右乳房突然红肿热痛,逐渐加剧,伴高热、寒颤2天。患者2年前左乳房患急性乳腺脓肿,行手术切开引流,创口1个月方愈,惟恐再次手术而受皮肉之苦,求治中医。现乳房痛如刀割,面色苍白,颜面汗出,痛苦难忍。检查:体温39.3℃;右乳房红肿灼热,乳头不能挺立,乳头孔中见一处皲裂结痂堵塞乳管,乳汁不能排出,舌质红,舌苔偏黄,诊脉洪大而数。先以消毒之棕榈毛根疏通乳头孔结痂处,然后嘱其尽量排空乳汁。另予五味消毒饮:蒲公英20g,金银花、野菊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各15g,三叶青20g,鹿角霜12g,皂角刺12g,路路通12g,生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服药5天后,诸症悉减。
【按语】急性乳腺炎是产褥期常见病,多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如不及时处理,则可发展为化脓性乳腺炎或乳房脓肿。研究表明,五味消毒饮具有抗感染、止痛消肿等作用。临证选用以清热解毒之良效,加入三叶青增强清热解毒之力,鹿角霜、皂角刺、路路通托毒排脓通络下乳。
2.肾周脓肿
【案例】某男,20岁。半月前左大腿长一疮疖,局部红肿热痛,经当地医生切开排脓及中草药内服外敷治疗,10日后伤口愈合良好。近6日来出现左侧腰痛,发热,口苦,纳减,腹胀,大便干结,小便黄赤。检查:体温39℃,左腰部稍饱满,有压痛,左髋呈屈曲位,伸直则腰痛增,舌质红,苔黄厚,脉弦数。血常规:白细胞14x10'/L,中性粒细胞占88%,淋巴细胞占12%。尿常规:白细胞(+),红细胞0~4/HP。X线检查:脊柱弯向左侧,左肾及腰大肌影像不清,左膈肌上升。B超检查提示:左肾周脓肿。中医诊断:肾痈。证属疮毒内壅于肾,蕴酿成痈,治以清热解毒,排脓消痈。方用五味消毒饮加味,处方: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败酱草各15g,天葵子、赤芍、大黄、丹皮、皂角刺、冬瓜仁、桃仁各10g,炮山甲、甘草各5g。日煎2剂,分3次服,药渣捣烂敷患部。
二诊:治疗4日后,发热渐退,腰痛减轻,胃纳增,腹胀除,大便通畅,血、尿化验亦好转。遂随症加减治疗半月,诸症渐除,X线及B超复查均提示原病灶消失。随访1年,身体健康。
【按语】临床许多肾脏疾病在不同的阶段,都可有热毒内蕴见证,本例为疮毒循经犯肾,蕴酿成痈,故可用五味消毒饮加减以清热解毒,消肿化湿而取效。

3.扁平疣
【案例】某女,28岁,2001年3月24日初诊。患者3个月来面部发出褐色扁平丘疹,大多数如米粒大小,个别大如绿豆,先发于颊部,逐渐散在布于满面,两颊部簇聚联结成片,无痛痒感,小便黄,大便干结,2~3日一行,舌尖红苔薄黄,脉弦滑。诊为扁平疣,证属热毒上攻,血热瘀结,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散瘀。药用: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连翘、大青叶、夏枯草、丹参各15g,丹皮、生山栀各10g,玄参、全瓜蒌各30g。每日1剂,水煎3遍,日服3次,饭前1小时服。
4月2日二诊:服上方7剂后,面部扁平疣减少1/3。原方再服10剂后再来诊,扁平疣基本消退,只有个别散在者,再服5剂收功。
【按语】扁平疣多发于青春期女性,乃由风热火毒蕴于肌肤,致血热瘀结而成。方中五味消毒饮加连翘、大青叶、夏枯草,疏风清热,解毒散结,以治其本;丹皮、丹参,凉血散瘀,以促疣之消散;生山栀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玄参清热解毒,养阴凉血;全瓜蒌化痰利气,且润肠通便。诸药配伍,兼具清解与消散之功。
4.药物性皮炎支
【案例】某女,34岁,2000年10月11日初诊。患者因手指感染,在当地医院用大剂量青霉素静脉点滴,但无不良反应,后因效果不佳加用先锋霉素治疗,迅即出现全身皮肤潮红和粟米大小红疹,肘、腋等皱褶处有少许水泡,伴瘙痒,继之恶寒发热,面部红肿,双目亦因肿甚而不能开合。皮肤科诊为先锋霉素过敏,曾用抗过敏药治疗无效。舌质淡红,苔薄黄,边有齿印,脉细数。体温37.8℃,尿常规正常,血常规:白细胞1.3x10'/L。辨证为热毒内伏,治当清热解毒,佐以透达。用五味消毒饮,加地肤子15g,白僵蚕10g,蝉衣、姜黄各8g,大黄6g。
10月15日二诊:3剂药后,瘙痒明显好转,恶寒减轻,视其额部红疹大部消退,两颧及全身红疹亦较前稀疏,部分皮肤有皮屑剥脱,显出红色嫩肉,两肘及膝窝等处渗出黄白色水液。药中病机,守前方加土茯苓30g,5剂药后病愈。
【按语】患者因手指感染在先,且伴恶寒发热、局部红肿等热毒为患征象,故以五味消毒饮清热解毒为主;先锋霉素过敏在后,证属邪热内郁,故用升降散,透达郁热以抗过敏。升降散中僵蚕伍蝉衣、姜黄配大黄,能使瘀热表里分消;加地肤子者,一则以其能通利小便,导湿热于下,与升降散中大黄、姜黄合用,有使瘀热从二便分消之妙,二则祛风清热止痒,善治皮肤瘙痒。二诊时,因药中病机,故主方不变;渗液为湿热外泄,故加大剂量土茯苓、地肤子透泄湿热。药证相符,故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5.足癣病
【案例】某男,42岁,1999年9月27日初诊。患者有脚癣病史20余年,多于夏季发病。2个月前因体力工作繁重,工作环境潮湿致再次发作,因脚痒难耐,不慎搔破左脚趾皮肤,导致左脚红肿,2天后出现发热恶寒,左下肢红肿热痛,体温达38.4℃,予青霉素静脉点滴,体温降至正常。左小腿仍轻度红肿热痛,左脚红肿热痛明显,穿鞋不能,行走困难,1周后再次应用青霉素滴注治疗后仍未见效,其后口服抗生素,使用多种药物,均未效。查:左小腿轻度红肿,皮肤温度稍高,无明显压痛;左脚肿胀明显,有压痛,肤色暗红,皮温升高,左四、五趾周围皮肤暗黑,舌质暗红,苔黄,脉弦有力。予五味消毒饮,处方:蒲公英、金银花各30g,紫花地丁、野菊花、丹参、苦参各15g,川芎12g,红花、天葵子、牡丹皮、黄芩各9g,甘草6g。水煎服,日1剂。
二诊:服药6剂,症状明显减轻,左小腿肿消,左脚肿痛明显减轻,皮肤温度正常。原方加川牛膝9g,继服6剂而愈。
【按语】足癣俗称“脚气”,是感染真菌导致的传染性皮肤病。该患者因搔破皮肤,患处不洁而导致感染,虽经治疗但热毒仍未得清,证属热毒郁结、瘀血阻络,治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故用五味消毒饮清热解毒,酌加黄芩以增清热之力;红花、川芎、丹参,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消瘀;苦参清热燥湿,善治皮肤瘙痒症;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配,可使热毒得清,瘀血得祛,故获佳效。

(三)妇科疾病
1.乳泣症
【案例】某女,25岁。妊娠6个月,脐上生疖10余个月,消炎治疗3日,疖肿稍消,但乳汁自出,胎动不安,前医投以补益安胎之剂,诸症更剧,头晕目眩,心烦不宁,两胁及乳房胀痛,口燥咽干,乳汁黏稠而黄。舌红,苔黄,脉弦滑。有孕之妇多为气有余而血不足,时值酷暑,两阳相得,火更甚矣!妄投补益,何异于火上加油!证属火性上炎,迫乳外溢,下扰血海,胎动不安。治宜清热解毒,养血安胎。遂投五味消毒饮加味,处方: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炒麦芽、生地各15g,野菊花、天葵子、川黄连各10g,生牡蛎30g,水煎服。二诊:药仅3剂,乳止胎安。
【按语】《校注妇人良方》云:“未产而乳自出,谓之乳泣,生子多不育。”其实不然,不育者乃因溢乳伤胎之故,欲求病愈胎安,贵在立法之当否。《内经》云:“有故无殒,亦无殒也……衰其大半而止。”此乃孕妇诊疗之要。
2.产后高热
【案例】某女,25岁。患者于7日前产一婴儿,生产时行会阴侧切术,失血700ml左右。产后3日后即见寒战发热,无汗出,恶露量中等、色黑,会阴胀痛,大便稍干结,曾用西药氨苄青霉素、安乃近等,以及酒精擦浴治疗无效,患者要求服用中药。诊见:症如上述,体温40.8℃,面白神靡,舌淡红,苔黄,脉浮数。证属产后外感邪毒,治宜清热解毒,益气养血。用五味消毒饮加味,处方:蒲公英、金银花、紫花地丁、赤芍、连翘、白术、薏苡仁、黄芪各15g,薄荷(后下)、菊花各10g,青天葵、当归各5g,首乌20g。每日1剂,立即煎服,复渣再煎服。
二诊:服上方后,体温降至38.3℃,微汗出,无恶寒,会阴痛减,神稍转佳,舌脉基本同前。药已见效,守上方原量再服1剂,体温36.8℃,神佳,大便干结,恶露量较前减少,色暗红,余无不适,舌淡红,苔白,脉细。仍守上方去薄荷、连翘,加熟地20g,阿胶(熔化)15g,首乌加至50g,服2剂后痊愈出院。
【按语】产后发热,多由产后正气亏损,气血两虚,外感邪毒乘虚而入所致。本案据其生产时行会阴侧切术,继而发热,故辨为产后外感邪毒;加之产时出血,面白舌淡,属气血亏虚。根据“急则治其标”之法,治法当以清热解毒、凉血活血为主,兼以益气养血,以扶助正气。由于药证契合,仅服药2剂体温便降至正常,可见中医治疗急症见效亦快,关键要辨治准确罢了。
(四)儿科疾病
小儿急性咽炎
【案例】某男,6岁。外感发热4日,起初无汗,但鼻流清涕,咳嗽,周身酸痛,经当地卫生院中医诊为感冒,用荆防败毒散加减2剂,未见效。而热反更增,且汗出,头痛,声嘶,口干欲饮,咽部灼热疼痛,吞咽困难。又到市医院五官科检查,诊为急性咽炎。用消炎止痛之西药治疗2日,病情仍然不减。诊见:患儿体温38.8℃,咽部炽红,扁桃体Ⅱ°肿大,红肿且有化脓点。询问患儿头痛,头昏胀,全身酸痛,饮食减退,大便数日不解,小便黄短。舌红,苔黄而燥,脉浮致。诊为急性咽炎、化脓性扁桃体炎。治宜通腑泻热,辛凉解表。处方:金银花、生石膏、蒲公英各20g,紫花地丁、连翘、菊花各18g,黄芩6g,芦根12g,酒大黄4g,僵蚕6g,牛蒡子9g,甘草3g。水煎内服。
二诊:服药2剂,大便畅解,热退,咽痛顿减,已不灼痛。药已中病,去酒大黄、生石膏,加射干、蝉蜕各9g,川黄连4g,继服4剂,诸症遂除。
【按语】本例急性咽炎,前医作感冒治,未见疗效。因来势甚猛,表症未解,里热炽盛,酿成化脓性扁桃体炎。治当通腑泻热,辛凉解表。正如戴北山说:“时疫不论表证罢与不罢,兼里证即下,待痞满燥实俱全,是为下之太迟。”遂用五味消毒饮加通腑泻热之药,服药6剂,邪祛症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药茶(五味消毒饮)
『痈疡剂』五味消毒饮
麦粒肿,就是“热毒熏眼”!科普一张方子,清热解毒,止痛消肿
五味消毒饮治疗带下过多热毒蕴结证
五味消毒饮治带状疱疹神经痛
五味消毒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