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瓷器名词术语和基本知识(一)

瓷器名词术语和基本知识

一 原 料 类
高岭土——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颜色白中微带灰色或黄色,因最初在江西浮梁(今景 德镇)东乡高岭村发现,故名。“高岭”一词最早见于清康熙二十一年《浮梁县志》记载,
国标上音译Gaolin,成为国际性专用名词。

麻仓土——元、明景德镇制瓷原料,是产于景德镇附近的麻仓山的一种高岭土,故名。
瓷石——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是含石英、绢云母为主体的岩状矿物。颜色白中微带
黄色、绿色、灰色或浅红色,我国很早就用来制造瓷器。
(音敦)子——制瓷原料经过加工,制成砖状泥块,称为“不子”或“白不”,中外陶瓷
文献上普遍采用这个名词。
釉浆——即釉料,施于瓷坯的表面。据文献记载,景德镇制瓷用的釉浆由釉果和釉灰配制
而成,主要由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钾、氧化钠等组成。釉灰是用石灰石、凤尾草烧炼而成。钴土矿——青花瓷器的呈色原料,种类颇多,古代大体分为两种:一种含锰量高含铁量
低,为国产钴土矿;一种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为西亚地区产钴土矿。

苏泥麻青——又称“苏麻离青”、“苏泥勃青”,是一种从波斯进口的青花色料,元末明初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青料。其特点是发色凝重浓艳,并有黑色似铁锈斑点,经化
验,料中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与国产青料显然不同。平等青——又称“陂塘青”,明代成化到嘉靖中期景德镇青花瓷器使用的主要色料。产于今江西乐平,呈色淡雅。回青——是一种进口的青花色料,明代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时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大多
使用这种青料。其特点是发色蓝中泛紫,与苏麻离青、平等青色调不同。石子青——又称“石青”,明代中期晾德镇民窑青花瓷器上使用的一种色料。产于今江西
上高,发色浓中带灰。珠明料——产于云南,由钴土矿煅烧而成的青花色料。清代景德镇青花瓷器所用的主要青
料,发色鲜明青翠。

二 工 艺 类
拉坯——把坯泥置于辘轳(即轮上),借辘轳旋转之力,用双手把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这
是我国陶瓷器生产的传统方法,这一工艺过程称为拉坯。盘、碗等圆器都用拉坯方法成型
利坯——拉成的坯半干时,置于辘轳上,用刀修整,使器表光洁,厚薄均匀,这道工序称
为利坯。
挖足——圆器拉坯时器底留下一个3寸长的泥靶(),然后挖成器的底足,这道工序称为
挖足。泥条盘筑——陶器成型的一种原始方法。制作时先把泥料搓成长条,然后按器型的要求从
下向上盘筑成型,再用手或简单的工具将里外修饰抹平,使之成器。用这种方法制成的陶器,内壁往往留有泥条盘筑的痕迹。轮制——用轮车制作陶瓷器的方法,主要构件是一个木制圆轮,轮下有立轴,立轴下端埋
于土内,上有枢纽,便于圆轮旋转。操作时,拨动圆轮使之平稳地施转,利用轮车旋转力,用双手将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轮制法始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晚期,制作的器物器形规整,厚薄一致。

仰烧——瓷器烧成的一种方法。匣钵内放置垫饼或耐高温的细砂,器物正装焙烧,称为仰
烧。叠烧——瓷器装烧的一种方法。即将多件器坯叠在一起装烧,器物间隔以垫烧物。可分为:(1)支钉叠烧,古代多用此法。(2)支圈叠 烧,如定窑(3)重合叠烧或刮釉叠烧,即在器物
内心(以盘碗为多)刮去一圈釉,然后将叠烧器物底足(无釉)放置其上,一般10件左右逐层
叠,金代产品盛行此法。它的优点是产量高,成本低;缺点是器物内量一圈无釉。

覆烧——瓷器装烧的一种方法。即将瓷器覆过来装在有支圈或筒形梯状支具匣钵内焙烧,始于北宋定窑,景德镇及东南地区青白瓷窑系也多用此法。优点是产量高,变形小;缺点是器物口沿无釉,使用不方便。

素烧——指需二次烧成的陶瓷器,即先入窑以低温(750950℃左右)将器坯烧一次,称素烧,然后,施釉再次入窑烧成。可增加坯体强度,提高正品率。涩圈——瓷坯叠烧前,将器物内心刮去一圈釉,无釉处即称“涩圈”,流行于金代和元
代。

浸釉——又称“蘸釉”,是我国传统的施釉方法之一。浸釉时手拿器坯底部浸入釉缸内,使
其表层挂釉,然后取出,浸釉质量的好坏与器坯浸入时间长短与操作得当与否有直接关系
吹釉——是我国传统的施釉方法之一。用竹筒蒙上细纱,蘸釉后用口吹,吹釉的遍数视器
物大小而定,多至1718遍,少则34遍。其优点使器物内外着釉均匀一致,凡大型器物、薄胎及色釉制品等多采用此法。明代景德镇首创。

浇釉——大型器物的一种上釉工艺,是我国传统的施釉方法之一。操作时两手各执一碗或
勺,舀取釉浆,向坯体上交相泼浇。荡釉——我国传统的施釉方法之一。操作时把釉浆倒入器坯内部,然后晃荡,使上下左右均匀上釉,多余的釉浆倒出即成,这种方法适合于瓶、壶等琢器。
三 烧 成 类
垫饼——一种垫烧工具。多用粗耐火粘土或高岭土制作,因其状似饼,故名。使用时,器
坯底足置于扩建饼之上,可防止器物与匣钵粘结。

支钉——一种支烧工具。古代常用的支钉,形状有圆环形、圆饼形、三叉形、四叉形、直
简形等多种,上面都有齿状凸起,其数不等。用支钉支烧的器物,烧成后底部留有支钉痕迹。

宋代汝窑、官窑等器物的支钉痕迹很小,形似芝麻。

支圈——一种适应覆烧法的特殊工具。创始于宋代定窑。使用支圈烧一窑瓷器,用同样的燃料、同样的时间,比使用其它类型匣钵产量增加数倍,定窑支圈先后为其它瓷窑仿效。齿形支具——早期制瓷主要的支烧窑具。其形状为圆形,下有一周齿形凸起。使用时齿口
向下,上面再叠装其它器坯。这种支具流行于晋代至唐代的浙江地区越窑系瓷窑。

火照——又称“火标”,烧窑时用以检验窑内温度和坯件成熟情况的一种试片。火照一般
利用碗坯改做,上平下尖,中间挖一圆孔,一般呈“〓”形。置于窑膛,当要检验窑温时,用长钩勾出火照观察。每烧一窑要验火照多次,每个火照只能使用一次。

匣钵——置放瓷坯的窑具。始于隋唐。匣钵的使用,使制品受热均匀,避免烟尘直接熏染釉面,并使制品互相隔离,不致粘结在一起,提高了瓷器的质量,同时可以充分利用窑室高度,提高装窑密度,增加产量。
龙窑——我国传统窑炉的一种形式。战国已普遍采用,东汉时有所改进,以后南方各瓷窑
广泛采用。龙窑多依山坡或土堆倾斜建筑,窑长在3080米之间,形状似长龙,故称龙窑。因其本身有一定的高度差,故具有自然抽力。龙窑的特点是升温快,降温也快,生产周期短,产量大,烧成成本低,对我国古代瓷器的发展起很大作用。
阶级窑——我国传统窑炉的一种形式。在坡地10度—20度倾斜度砌筑而成,窑长在1530米之间,一般分510间窑室,以墙隔开,一室高于一室,有如阶级,故称阶级窑。室与室之间的墙下部有通火孔,火焰可依次通过各室,既可节省燃料,又可烧还原焰。阶级窑始于宋代的分室龙窑,完善于明代,最早出现于福建地区,对日本窑的设计有很大影响。

馒头窑——我国传统窑炉的一种形式。这种窑的特点是火膛和窑室合为一个馒头形的空
间,故称馒头窑。它利用夹墙竖烟道产生的抽力来控制一定的空气进窑,温度可达1300℃。北方的耀州窑、钧窑等都采用馒头窑。

蛋形窑——我国传统窑炉的一种形式。像一个平卧在地的半个鸭蛋,前大后小,故称为蛋
形窑。全长约1820米,高近6米。这种窑有一个与窑长相等的烟囱,抽力大,烧成时间短,产量高,热耗低,适宜烧还原焰,对于白瓷、青花瓷、颜色釉瓷等釉面呈色良好。景德镇即采用蛋形窑烧瓷,这种窑对欧洲有很大的影响,英国的纽卡斯特尔窑,德国的卡塞勒窑都是仿照景德镇蛋形窑设计的。

红炉——烘烤釉上彩的低温炉。景德镇创用。红炉亦称暗炉,炉径、高各1米左右。周围
夹层贮炭火,下留风眼,烘烤时将绘彩的瓷件装入炉膛内,炉顶用匣钵土制的薄片覆盖,中留小孔,以便察看火色,然后点燃木炭,炉温约在800℃左右。红炉内烘彩属第二次烧成
氧化焰——又称“氧化气氛”,即在烧窑时窑内空气供给充分,在完全燃烧的情况下产生
的一种火焰气氛。我国北方各瓷区烧窑一般都采用氧化焰烧成。

还原焰——又称“还原气氛”即在烧窑时窑内空气供给不充分,燃烧不完全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火焰气氛。我国南方各瓷区烧窑一般都采用还原焰烧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陶瓷文化略谈(附三)常见术语——瓷器烧制工艺
瓷都行:观精湛制瓷技艺,品历代古窑风韵
陶瓷制作工艺流程
掌握瓷器鉴定应具备的条件
三烧成类---瓷器术语
全面的古瓷器知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