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清流派印对当代篆刻影响刍议(下)

明清流派印除了“以书入印”的理念对后世篆刻产生深远的影响外,在其他领域如绘画、雕刻、材质等方面也做了诸多开创性的尝试和拓展,这里我重点谈谈明清印家推动绘画对篆刻影响的一些观感。


绘画对篆刻的影响


书画印同源。许多明清篆刻大家往往也是书法家或画家。明清篆刻家组成是以文人为主体的,而文人艺术家对综合才艺乃至人品学识等的综合素养要求列高——往往要求书、画、印皆精(通常还会再加上诗词歌赋金石文学等的修养要求),比如明代文彭、何震、苏宣、李流芳,清代邓石如、吴熙载、赵之谦、吴昌硕以及西泠诸家等等,都是艺术方面的多面手,有的甚至诸艺都有很高的成就。

清代赵之谦“餐经养年”印及边款


由于印章和绘画一样,都是平面视觉艺术,所以当明清时期文人开始以石为材自篆自刻后,篆刻就很自然地和绘画联系在一起——无论是美学思想还是章法布局,甚至是形式方面——这归根于文人对艺术之美的品赏体验和审美标准几乎是相同共通的——即使是不同的艺术门类也是如此。


绘画与篆刻之美学思想


在明清印人的各种印论中,有不少以绘画美学思想来观察和评述印章的内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画理论印理。比如清代袁三俊的《篆刻十三略》中说:“写意若画家作画,皴法、烘法、勾染法,体数甚多,要皆随意而施,不以刻划为工,图章亦然。”


清代袁三俊《篆刻十三略》


袁三俊在印章品赏时也引入画理思想,如他在“苍”篇中言:“苍兼古秀而言,譬如百尺乔松,必古茂青葱,郁然秀拔,断非荒榛断梗,满目苍凉之谓。故篆刻不拘粗细模糊,隐见剥蚀,俱尚古秀,不可作荒凉秽态。”


清代大印家、西泠八家之一的蒋仁在其印作“长留天地间”的边款刻道:“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浓淡疏密,随手写法,自而成局,其神理自足也。作印也然,一印到手,意兴具至,下笔立就,神韵皆妙,可入高人之目,方为能事,不然直俗工耳。”阐述了画印同理的观点。


而明代学者沈野在其所著《印谈》中有言:“余刻印章,每得鱼冻石,有筋瑕人所不能刻者,殊以为喜,因用力随其险易深浅作之,锈色糜烂,大有古色。”同样是以画理谈印理的例证。


清代沈野《印谈》


这种论述方式在明清印家中屡不鲜见,并散见于著述、印作、边款、题跋、印谱序言等中。比如浙派黄易在其“魏氏上农”一印的边款中直言:“文衡山笔墨秀整,沈石田意态苍浑。是画是书各称其体,余谓印章与书画亦当相称……”他视书、画、印三者为赏画时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

清代黄易所刻“魏氏上农”印及边款


说到这,就不能不提一下清代篆刻大家、皖派宗师邓石如的那一方名印——“江流有声断岸千尺”,这方印无论是印面还是边款都是因画成印的典范。


邓石如“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印


该印除了印面章法设计上完美践行绘画美学思想外(比如章法处理中所采用的虚实相生、疏密对比、对角呼应、笔画增减等,在这方印上都有上佳表现,石安曾在《邓石如“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印作品赏》一文中对其技法有详细描述,这里不再展开),其特别之处还在于此印成因正是由画面所促成——“一顽石耳。癸卯菊月客京口,寓楼无事,秋意淑怀,乃命童子置火具,安斯石于洪炉。顷之,石出,幻如赤壁之图,恍若见苏髯先生泛于苍茫烟水间。噫,化工之巧也如斯夫!兰泉居士吾友也,节《赤壁赋》八字篆于石赠之。邓琰又记,图之石壁如此云。”这是邓石如在该印边款上刻的款文内容,由此也足见绘画对于印章的紧密关联性。


绘画与篆刻之章法布局


印章的章法布局和绘画之间的关系更是显而易见,甚至可以说披及每件印作。“气韵生动”“虚实相生”“分朱布白”等等绘画术语被明清流派印家应用于篆刻,这使得文人篆刻呈现出更加独特的人文气息和艺术之美,由此推动中国印章从实用性印章向艺术性印章迈进的发展时期。


明末清初画家八大山人画作


当我们去阅读古今关于印章章法的描述内容时,很容易发现其与绘画之间的关联性。比如虚实、疏密、呼应、挪让、粗细、增减、盘曲、变化、残破等等的技巧描述,往往都源自于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的美学思想和技巧。


清代印家甘旸在其所著《印章集说》中一语概括了篆刻章法的要义:“布置成文曰章法。欲臻其妙,务准绳古印。明六文八体,字之多寡,文之朱白,印之大小,画之稀密,挪让取巧,当本乎正,使相依顾而有情,一气贯串而不悖,始尽其善。”而清代印坛大家邓石如的“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的著名论断在后世印坛广为人知。


这就不难理解清代著名画家石涛在其《论印诗》所说的:“书画图章本一体,精雄老丑贵传神。”他用这句深刻揭示了书画印在艺术本质上同源同理的道理。


清代画家石涛画作


看到石涛“精雄老丑贵传神”这句,石安顺便聊一下“丑”的艺术审美的问题。我私以为,石涛所言的“丑”并非指那种扭捏作态、矫揉粉饰的形式上的“丑”,而是指构建在传统艺术美学基础上的能够以形传神和顺乎自然的“丑”,这种“丑”本质上是返朴归真的“拙丑”,是“本真”美学思想内涵的另一种表述,而非那些故作姿态、哗众取宠地追求表面形式而罔顾艺术真正内在神质的“丑”。


清代吴昌硕“明月前身”印及边款


可以说,自明清以来,印家兼精书画的传统延续至今。近当代的吴昌硕、赵叔孺、来楚生、钱君匋、傅抱石、韩天衡等大家可为典范。书画印皆精加上人品学识俱佳,成为明清以来评价一位篆刻家综合成就的重要标尺


绘画与篆刻之形式呈现


除了美学思想和章法布局,中国印史上直接在形式上把绘画应用并呈现于印章作品的情况也屡见不鲜,甚至单独发展成为一个不容小觑的篆刻门类——肖形印。


我国自古就有肖形图画入印的先例。上至战国古玺中的神话故事、骑行狩猎、动物、人物的题材经简化成肖形后入印(如上海博物馆馆藏不少),到秦汉时期因祭祀墓葬文化盛行而使四灵、斗兽、百戏等题材的肖形印变得普遍多见,汉以后鸟虫篆印流行等等,由此可见以图画题材为显著特征的肖形印在印章发展史上从未远离,甚至可以说一直拥有显眼的地位。

汉代肖形印组图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文人在印章领域的介入,肖形印成为那些精于绘画的文人篆刻家闲时戏作和寄情抒怀的重要工具,这个时期的肖形取材和画面表现变得更加多样化、广泛化和复杂化,比如他们在这个时期也开始把眼光投向以绘画作品移植入印和要求更加精微入妙的人物头像印领域。

赵仲穆所刻人物肖形印


有作品流传于世的比如谢樨的、赵仲穆的线条人物肖像印,赵之谦的“餐经养年”印边款图案,赵之琛的诸多图画印和“云楼手摹”印边款图案,胡钁“硬黄一卷写兰亭”顶款“兰亭序”图画,吴昌硕的“明月前身”印边款图案,以及近代来楚生、邓尔雅等的大量图画入印作品。

赵之琛所刻肖形图画印一组


到了当代,图画印更是盛况空前,受到越来越多印人的青睐和参与,象张耕源、吴颐人、黄荣等印家在更为复杂和精到的图画印刻制方面都有着极高的水准,是为当下肖形印领域的一时俊彥。


胡钁“硬黄一卷写兰亭”印(顶款刻有兰亭序图画)


我观明清以来印家,擅刻肖形印者,无不精于绘画。以肖形印集大成者来楚生为例,其肖形印之表现取法汉画像石画像砖,线条凝练,笔简意赅,刀笔传神,深具古意,又能推陈出新,极具大家风范。无论人物造像、花鸟虫鱼、房屋树木,无不简洁灵动,形神俱佳,有巧夺天工之妙。

近代来楚生肖形印一组


这个成就的基础和来楚生书画印俱精尤其是兼为绘画大家的功底不无关系。当代印家童衍方评“来先生在肖形印上的成就,主要是得力于他精于绘画。”是为的评。童先生以为,来楚生的意笔花鸟画功力极深,造型简练,笔墨凝重,一花一叶,一鸟一鱼,无不生机活泼,跃然纸上。而移之于印,就能事半功倍。石安深以为然。


说了半天,貌似有跑题嫌疑,与其说在谈影响,不如说在谈沿革。但若细读,依然从中可以窥得明清印家对当代篆刻影响之端睨。


当代张耕源人物肖像印及画作


文末,再发散聊聊我对明清印坛对当代影响和对当下篆刻的一些粗浅的印象和思考,仅当抛砖引玉。


1、明清两代,文人篆刻为中国印坛开了一扇巨大的窗。文人善于思考和总结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由此除了以石为印材的自篆自刻导致为后世提供了海量作品外,印学理论研究方面也辉煌灿烂,为后人留下了洋洋可观的印学宝库。这是明清印人对后世的巨大贡献。由此可见,当代印人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


2、当代无论社会环境还是文化氛围,都处于一个开放和包容的黄金时期,并且科技和文化令人咋舌的快速发展导致资讯获取和信息交流便利程度空前发达,篆刻艺术也变得更加纯粹,当下可视为印坛盛世。无论是篆刻实践还是印学理论乃至印学思想等方面,都是可以有所建树的良机时期,此为当代印人之幸!文化之幸!


3、过去印人创新,往往侧重从技法角度去追求,如篆法、章法、刀法等。如篆法上,以不同字体入印,做到专精极致即可自成一家(如甲骨文、金文入印,或楷书、隶书,甚至印刷体入印,又或少数民族文字、外文入印等等);刀法如施以个性刀法,或者掺以达成视觉效果的各种做印刀法(远如皖派浙派,近如吴昌硕、来楚生等等)。展望未来,刀、笔、墨的关系是否有新路可走?


当代吴颐人纳西象形文字印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他山之石,我们往往采取两种方式化为己用:一是融会贯通,二是创新求变。前者侧重集百家之长,取长补短,以成自己面目,先贤范例如赵之谦、来楚生等,后者侧重推陈出新、另辟蹊径,先贤范例比如吴昌硕、齐白石等。


5、当代印家对中国印史的贡献,私以为除了作品以外,或在印学理论、艺术美学,乃至艺术哲学思想上能够开出一片新天地来。


6、明清“以书入印,印从书出”印学思想对篆刻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使得印章不再只是印章,大大延展了艺术发展的空间。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在当代社会的环境和条件下,“印中求印”和“印外求印”中的“中”“外”的范围可得大大扩展,这是否会成为另一个可以大力推动篆刻发展的关键动因?

石安所刻图画印一


7、比如“印中求印”。从过去忽视的印风中寻找可资汲取的营养,近代对元朱文印的探索即为成功一例。而唐宋印风是否有值得重新审视的可取之处?又或明清印人中有不少遗珠精华可得重拾?


8、又如“印外求印”。“印以内,为规矩,印以外为巧。规矩之用熟,则巧生焉。”得形易,得神难,如何融合,如何化为己用是最大的挑战。科技进步、经济发达,甚至国际文化交流便利等外部环境,使印人有更多条件去在印章以外的领域寻求灵感。

图:石安所刻图画印二


9、纵横取法。纵向可取法前人甚至上古某些艺术(复古),或者取法前卫,横向则可向印章以外的世间万物取法(以前更多是纵向的向艺术领域和艺术历史取法,未来是否可能横向取法非艺术门类或非中国传统文化如西方文化?),不知可否?


10、印章从何而来,将去往何方?明清印坛是中国印章史上的一个巨变时期,开创性变革几乎涵盖印章各个领域。当代印坛也处于一个十字路口,机会与挑战并存。如何向明清学习,学什么?在内容和形式上分别如何取法?科技和文化的发达程度可以为我们提供大量的便利和思路。


知易行难。纵观中国印章史,一直都在创新求变中向前发展。古往今来,前赴后势努力奋进者大而有之,筚路篮缕,创新不易,除了勇气,更须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与诸君共勉。




注:本文为石安原创,已授权金石印坊“石安印话”专栏首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议方去疾篆刻取法
广征博取逸趣横生,赵之琛肖形图像印的探索,图像印的先锋
275枚印章,74方原石,来楚生“来氏印风”面面观
来氏的书画篆刻艺术
邓散木、来楚生的印章艺术
【随笔】乾州蕞娃:同桌赠我金石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