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文赏析:王禹偁《既往不咎论》,圣人之言,君子学之可以成事,小人学之可以助奸

大家好,这里是麻雀爱读书,谈诗论文,走进古人。

今天学习的是宋初文学家王禹偁的文章《既往不咎论》,这是一篇议论文。

孔子是中国的圣人,所有儒者的老师,他留给后代人不少经典言论。然而,也有人借着孔子的言论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找借口,正所谓“坏人不可怕,就怕坏人有文化。”在《既往不咎论》中,王禹偁就揭露了这样的一类人。

《既往不咎论》

仲尼之教,应机而设,语于一时,流于千载。千载之下,君子学之,乃可以为事业;小人学之,亦可以资奸佞。明圣得之,谓之稽古(1);庸主得之,因而饰非。

(1)稽古,考察古代的事迹,以明辨道理是非、总结知识经验,从而于今有益、为今所用。

孔子教育学生是因材施教、随机应变的。他所说的话大都是因人因事而发的一时之语,但这些一时之语被学生们记下来,流传到了一千多年以后。君子学习圣人的话,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小人学习圣人的话,可以助长他的奸邪。明白的君主学习它,是用来明辨是非、古为今用的;糊涂无能的君主学习它,却是用来掩饰自己的过错的。

胡以言之,所谓“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是也。原(2)其斯言之始,则鲁君问社于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因曰“使民战慄”。夫子疾其无稽(3),故云,欲其深慎之也。

(2)原,追究源头、起始。(3)无稽,没有根据。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这句话出自《论语·八佾》:

鲁哀公问宰我(孔子弟子),应该用哪种木材制作土地神的神主牌位,宰我回答说:“夏朝人用松木,殷代人用柏木,周代人用栗木。”并且说,用栗木是为了让人们害怕。孔子认为,“用栗木是为了让人们害怕”这种回答毫无根据,因此责备宰我,要他以后说话谨慎。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意思是:已经做过的事不要再提,已经完成的事不要再去劝阻,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

后之人,由儒术位于朝,睹国家昏乱,政教缺失,不能扶救者,率曰:“事已成矣,吾不说矣;事已遂矣,吾不谏矣。且既往不咎,圣人之旨也。”万一有匪躬(4)之士奋命而言者,庸主又引以为拒,亦如上之云云。以至上安其危,下稔其祸。事卒不言,言卒不听,覆亡而后已也。

(4)匪躬,忠心耿耿,不顾自身。躬,自身。

后世之人,因学习儒术而入朝为官。见到国家混乱,政教缺失,就说:“事情已然如此,我就不劝谏君主了(劝了也没用)。况且圣人都说‘既往不咎’。”如果有奋不顾身的忠臣向皇帝进谏,无能的君主也会引用“既往不咎”的话来拒绝纳谏。这样,君臣上下面临着危险处境却熟视无睹。君主做了错误的事也没人进谏,有人进谏君主也不听,最终导致灭亡。

呜呼!世之鄙夫,驾大车实重物,人又息其上,疾驰乎九折之坂(5)。旁观者知其必覆也,而不之告。及轮摧辕折,人坠而伤,物倾而坏,然后曰:“向若下其人,损其物,轻而进之,无是苦也。”闻之者怒而笞之,可也,谓其无益于事矣。苟治其车,升其人,复其物,又辇而驰,复遇乎险,如向之所谓九折者。人有疾呼曰:“不下其人,损其物,车必如前之覆也。”闻之者谢而从之,可也。若又怒且笞,曰:“子焉得言?吾既往之事邪。”虽庸人不至是,而为君臣、有国家者返若是欤?

(5)九折之坂,九折阪,在今四川邛崃山,山路险阻回曲,须九折乃得上。比喻曲折险峻的道路。

这里王禹偁为了形象地说明问题,举了一个驾车的例子。

有人驾着大车,车上装载着很重的货物,人又坐在上面,在曲折险峻的路上疾驰。旁边看到的人知道这车一定会翻,却不告诉驾车的人。等到终于翻了车,人摔下来受了伤,货物也摔坏了,旁观的人这才说:“假如你之前就下车来,减少车上的货物,让车轻装前进,就肯定不会翻车了。”驾车的人听到这话,用鞭子抽打那位旁观者都是可以的,因为他说的话无济于事。

如果驾车人修好了车,重新装上所有货物,人也再次坐上去,快速地驱车行驶,又遇到像之前一样险阻的道路。有人急忙喊住他,说:“如果你再不下车,减少些货物,这车肯定还会再翻一次。”驾车人听到这话,就该好好感谢这个人,并听从他的话。假如驾车人还是很生气地用鞭子抽打劝告者,说:“你怎么能这样说?翻车是我之前的事了(你为什么旧事重提呢)。”即便是平庸的人也不会这样做,难道做君王、臣子,管理国家的人,反而要这样做吗?

且圣人立教,于君臣之道最大。其为诫诰固亦多矣,不可毕数,将引其尤著者以明之。夫训于君者,不曰“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6),又不曰“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7)为君者胡不奉而行之,独曰“既往不咎”哉?训于臣者,不曰“进思尽忠,退思补过”(8),又不曰“有犯无隐”(9)、“见危致命”(10)。为臣者胡不践而行之,独曰“既往不咎”哉?

(6)“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出自《尚书》,能够自己以圣贤为师的君主,就能称王于天下;认为谁都不如自己的君主,最终会失去天下。

(7)“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出自《尚书》,有违背你心意的话,一定要考虑它的合理性;有投合你心意的话,一定要考虑它的不合情理。

(8)“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出自《左传》,在朝廷做官,就忠心耿耿报效君主;辞官隐退时,就反省自己,以弥补过失。

(9)“有犯无隐”,出自唐·严郢《驳议吕湮》臣下宁可冒犯君上而不可有所隐瞒。

(10)“见危致命”,出自《论语·子张》,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圣人(不止是孔子)树立教化,进行教导,尤其注重君臣之道。历史上流传下来很多训诫的言论,数不胜数。教导君主的言论有“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但是作君主并不履行这些话,而只说“既往不咎”。教导臣子的言论有“进思尽忠,退思补过”、“有犯无隐”、“见危致命”,然而作臣子的也不履行这些话,却只说“既往不咎”。

是知圣人能立言,不能使人从其言。施之明君则为政之师也,施之庸主则饰非之资也。用之君子则嘉言之本也,用之小人则巧言之助也。教之存亡,在人而已。予见汉成帝师张禹,拜于床下,问以灾异,而对以“罕言命,不语怪力”,是非盗圣人之语为巧言之助邪?王莽窃大位、据威斗(11),南阳之师(12)入矣,犹曰:“天生德于予,汉兵其如予何?”(13)是非盗圣人之语为饰非之资耶?班固谓“莽诵《六经》以文奸言”(14),权德舆谓“亡西汉者张禹”(15),斯得之矣。永惟(16)“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夫子诫宰我一时之言也,为君者、为臣者深志之。

(11)威斗,是汉代权势的一种象征物。据《汉书·九九下·王莽传》载:汉王莽所作,以五色药石及铜铸成,象北斗,长二尺五寸。出入令司命负之,以立威压胜众兵,故名。

(12)南阳之师,王禹偁这里指的是刘秀的军队,因为刘秀是南阳人。然而攻入长安,直接杀掉王莽、灭了新朝的是绿林军。这时绿林军和刘秀的军队都奉刘玄为帝。

(13)《论语·述而》:“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意思是“上天把仁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当时宋国司马桓魋想杀孔子)王莽套用了这句话,把“桓魋”改为“汉兵”。他自以为品德如孔子一般美好,而且是天赐予的,所以汉兵不能把他怎样。

(14)班固在《汉书》中说:“莽诵《六艺》以文奸言”。

(15)权德舆,唐朝文学家、宰相。他的《两汉辨亡论》中说:“亡西京者张禹”,灭亡西汉的人是张禹。

(16)永惟,深思;常念。

由此知道,圣人可以给世间留下言论,却不能使世间之人都遵从他的言论。这些言论教给明君,可以指导明君治理天下;教给昏君,就成了昏君文过饰非的资本。君子用起来就是有益的言论,小人用起来就会成为花言巧语。圣人的教化能否行得通,就在于人罢了。

比如汉成帝时,当时有灾异出现,有人上书指出是由于太后家族王氏专权招致的灾异。汉成帝拿不定主意,就去向他的师傅张禹询问。张禹清楚自己年老,而子孙太弱,恐怕自己死后,子孙会被王家迫害,就对汉成帝说:“圣人罕言命,不语怪神”,劝汉成帝不要相信群臣的上书。成帝一向信任爱戴张禹,因此不再怀疑王氏。而王家听说后,也对张禹很感激。然而后来篡夺西汉政权的王莽正是出自王氏家族。所以权德舆说:“亡西京者张禹。”这不正是做臣子的盗用圣人之言作为他的花言巧语吗?

还有王莽篡夺了西汉政权,自己做了皇帝。等到绿林军攻入长安时,还在套用孔子的话说:“天生德于予,汉兵其如予何?”这不正是盗用圣人的话,来掩饰他自己的过错吗?所以班固在《汉书》中说:“莽诵《六艺》以文奸言。”

因此,无论是君主还是臣子,要永远记住“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仅仅是孔子告诫宰我的一时之语,不要套用到现在。

在这篇文章中,有些人用“既往不咎”做借口,不肯对过去总结经验教训,也不肯为自己过去的行为负责,最终导致失败。这是曲解了圣人的本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学选读
《荀子》成相篇第二十五
儒家賢能政治思想與中國賢能推舉制度的发展 WORD
【王国良】儒家贤能政治思想与中国贤能推举制度的发展
《庄子》译注 则阳
《孟子全译》(精校本4)离娄(上、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