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谁发明的?闰年又是谁研究出来的?
userphoto

2023.02.19 广东

关注

前段时间“兔年两头春”上了热搜,一时间关于“节气”的讨论迅速铺开。俗语说“一年难逢两头春,百年难逢岁交春”,这预示着今年是百年中独特的罕见的一年,它不仅仅是两头春,还两个2月。所以很多年轻的网友对此惊叹,老祖宗留下的神奇历法沿用了几千年,比如何时播种麦子,何时会多雨,何时会霜降……农民们按照这样的节气历法,耕种收获了数千年。不过也是这样的历法关照着世世代代华夏文明的延续和发展。

这样神奇而好用的历法,究竟是谁发明的,而所谓的闰月又是如何产生的呢?今天要听小编仔细给各位普及一下小知识了!

中国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究竟是什么?

中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世界国际气象界中极富盛名的“中国第五大发明”。

依据咱们的历法,根据天干地支的要义和观察自然所得的珍贵经验,我们的祖先就使用了“十二月建”这种说法。天象主要是根据北斗星的移动和旋转,那个勺子一样的尾巴指着东西南北的方向,绕一圈就是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就是一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年。

当时的古人的智慧是我们难以解释的,他们夜观天象既可以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这是农耕文明中的远古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善于观察天象的农民,将所看到的日月星辰的细微转移悉心整理,诉诸笔端,这就有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二十四节气”,它反映了农耕生产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的律动与联系,是连接夐绝宇宙中人与自然的神奇纽带,可以说有了“二十四节气”后,远古先民们在农耕生产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深受其影响。

那么,这承载了如此古老而神秘因子的文化成果,究竟是由谁发明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二十四节气”的起源。

“二十四节气”的发明者究竟有无其人?

要追溯这二十四节气的发明来源,其实是一个巨大的庞杂的工程。其实经过了如此之久的时间沿革,“二十四节气”最早是由谁发明的,现早已无从考证。而且最初的二十四节气其实和现在的节气,也有一定的变化和补充,所以查证起来十分的繁复。

比较可靠的说辞,最早是在春秋时期,而成熟于秦汉时期,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它的制度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逐步完善的,先由土圭测日影法、日晷测日影法粗略定位,从而有了二分二至,再有四立,而且定是集体经验的完善和总结,不过仍有相当多的史书典籍,都将发明它的线索指向了一个人,那就是原始社会的部落首领——颛顼。

一说这颛顼,熟读史前故事的人一定不陌生,作为上古部落的首领“三皇五帝”中“五帝”之一,为黄帝之子,其称帝后建立的“五官制”就和今日的“二十四节气”历法息息相关了。

颛顼以眼下农业生产和生活所需,也是由于他潜心多年的研究和实地的探测,决定不再沿用曾经的部落首领少昊的八卦历,他开始推行自己的新历法。当然也是我们现在的历法的前身——“颛顼历法”。

话说这位皇帝对天文地质深有研究,于是他组织部落中的精明干将,一起到野外实地考察,并且对每一天的时辰日照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监测。终于将这农耕所参照的历法完成,为了中国的历代百姓了最初的农耕文明的参照标尺。

下面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何为“颛顼历法”,其实很好理解,我们的祖先当时把一年划分为12个月,而每个月当时是三十六天,而不是现在的三十天。这一年呢,又开始春夏秋冬四季的更迭轮换。而每个季节是三个月时间,都有三个节气,所以这四季就有二十四节气了。

其实,这是我们现在知道的最早的 “二十四节气”的雏形。可以说“颛顼历法”的横空出现,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能够得以发明及沿用不可或缺的第一步,没有这第一步,或许我们的农业文明还远远落后。虽然现在不再沿用了,但是在古代却极大的证明了其价值。

“二十四节气”会不会消亡?

自“二十时节气”发明以来,它就成为了历代官方严格沿用的公共标准时间模板,指导了千百年来农业生产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它将天文与农事、物候、民俗等协调,科学地揭示与反映天文气象和季节变化,随着中华文明这条亘久绵长的历史长河,影响着千千万万人民的衣食住行、阴晴云雨。

不仅如此,与之相关的节令文化,也顺其自然地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衍生出了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节气民俗活动“周边”,在特定的节气这一天,民间会约定俗成地举办一些庆祝和纪念活动,例如立春要“躲春”“咬春”,吃春卷,祈求新年平安顺遂等等寓意。

在几千年后的今天,随着更高超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许“二十四节气”的存在农业科技领域的权威性并没有那么高了,但在某种意义上,它仍是大多数中国人心中最权威的衣食住行的指南针和说明书,我们将“二十四节气歌”从小读到大,熟稔于心,它唱的实则是中国人代代传承的文化自信,这种精神无论何时都不会消亡。

“二十四节气”真正的秘密精华在这里

很多人还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大人就教我们唱“二十四节气歌”了,较早的版本,运用平仄节律,巧妙地将二十四个节气浓缩在一首二十八个字中。朗朗上口,有些还配了乐吟咏,更是清脆悦耳,十分动听。

如今,更多新版本的“二十四节气”歌涌现,有的将各个节气的特点详细道出,我们不妨也借此歌诗,来详解一下“二十四节气”到底为何。

咱们先说这一年四季的开始。

立春、用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来表示每个季节要来了。比如刚刚过去的阳历2月4日,这一天就是立春,预示着春天的真正的到来。

再说每个季节最极端的时刻,用“二分,二至”表示。

比如夏天最热的时候,节气上叫做夏至。冬天最冷的那段时间叫做冬至。而到了春分和秋分,就是季节的临界点。

我们可以以北半球为例,当春分和秋分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分,而到太阳分别来到南、北半球,直射南、北回归线的时候,两半球分别来到了昼夜至极的节点,这些地理上的常识,我们最早都可以从“二十四节气”中找到依据。

再举几个较为有趣的节气为例,例如“雨水”。

这个节气一看就知道其预示着什么,它在告诉人们,在正月的时候要准备气温回暖了,小雨淅沥。万物花开最需要的是雨水的滋润,大地的回春需要雨水的滋养。所以,降水就是这个节气的使命。如果哪一年雨水无雨,农民们开始愁眉苦展,因为一年四季的开头最需要的是适当的雨水。唐诗人杜甫名诗《春日喜雨》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所吟的就是此时。

同样再举例春天的节气,“惊蛰”。这个名词比较有趣味,一个是惊字,就说明了其内涵。大家或许听过春雷,女生或许在半夜被打雷惊醒,这个时候预示着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天气变暖,大家可以悄悄地脱下棉衣,但是还要记得保暖。对于农耕的启示就是,中国大地进入忙碌的春耕,同样是唐代的大诗人韦应物曾经有一首诗叫做《观田家》,所描绘的正是这样的景象。

剩下的节气也各有意义,再举几个其他季节的例子。

比如“小满”,它是第八节气,预示着天气逐渐将要热了,下雨的时候也会增加。俗语说“小满大满江河满”。

这“小满”的登场,其实就宣布炎热的夏天就要来了。对于农作物来说,这个时候麦子还没真正成熟,虽然颗粒饱满了,但是需要再经过日照。这段时间将会是一年中比较忙的夏种时段了。

谈到秋天的节气,“寒露”绝对是极具代表性的存在,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七个出场的选手,它的存在就在昭示着天下,天气转凉了,大家要注意秋季加衣服了。这个时候小伙伴开始被妈妈催着穿秋裤了。在节气中,其实是太阳日照断了,气温下降很快,昼夜温差极大。这个时候,大地的热度和天空的骤冷就交织一起,生成露水。我们将其为白露。我国唐诗人戴察的一首诗歌《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所写的景象就是寒露时节的体现。

再说一个冬天的节气吧,“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二十一个节气。这个节气的到来,预示着一年的结束,也告诉大家要过年了。降雪时常发生,家家户户开始热热闹闹准备年货,“小雪腌菜,大雪腌肉”一直忙碌的炎黄子孙,又进入到了新一轮火热的劳动中了。

这首诗歌正是此情此景最好的描述——银装素裹的大地与火红热闹的烟火人间,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闰月”与“闰年”是如何产生的呢?

上述提到的“颛顼历法”为后世“二十四节气”的出现作了重要的铺垫,古人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历法分为阴阳两历,为“阴阳历”。其中,阳历即太阳年的平年共十二个月,六个大月即“大尽月”各有三十天,六个小月即“小尽月”各二十九天,全年共三百五十四点三五五天,而阴历与阳历的天数又切实存在了差距,农历即阴历的朔望月每月长度有二十九点五三零六天,全年天数整整相差了十天二十一时,这就凭空而出多了一个“闰月”。

据战国时期的典籍《尚书·尧典》记载,这春秋时期之后的十九年闰了有七个月的时间,而没到闰年就需要多加一个月,这多加的年份就是闰月。其实,一般来说,三年就闰一个月,五年就闰两个月,在远古先民们的心中,这种做法很有必要的,它可以协调阴阳,并且调节时间的偏差。 此后这套历法便如此这般的延续下来了。

而这“闰年”又是何种的存在,与“闰月”有何关联?这还是要从更古早的历法说起,我们老祖宗沿用了一千多年的历法有一个不成文的共识,就是十九年一个闰年计算周期,意思是这十九年里就有七个年份有十三个月。不过后来,到了北凉时期赵厞发明了《元始历》,他对历法也有研究,破除之前的历法用新规。

而到了南北朝时期,优秀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在上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观察和计算,进一步做了细致缜密的研究,他通过创作《大明历》,打破了原有旧历,并提出了三百九十一年里应有一百四十四闰月的新法,精确计算出“交点月”的天数,这在无论当时还是现代,都是极具科学意义的发现,自那时起,古老的中国大地与广袤寰宇之间的默契,无疑更深一步了。

从上面小编为大家科普的知识来看,咱们老祖宗的文化神秘而悠远。 “二十四节气”的逐步完善和发展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其内涵博大精深,如今它早已不再囿于在传统天象、物候、农产的使用,而是化为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留待千万炎黄子孙,将之熟稔熟读,铭记于心,传承延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国的二十四节气是怎么来的?
从年与岁的区别浅谈历代历法
农历到底有多强?一文读懂农历!我们真的应该好好重视它了
阴阳历
阴阳合历 农历
生活中的地理:天文历法知识汇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