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泰州学院2014—2018年 事业发展规划


泰州学院2014-2018年事业发展规划

根据江苏省、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学校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需要,以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泰州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苏发〔201221)等纲领性文件和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结合学校实际,制订本规划。

一、总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坚持“明体达用”的办学理念,实施“制度为先、规划为纲、队伍为要、质量为魂、民生为基”发展战略,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牢固确立教学工作中心地位,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充实办学内涵,提高办学水平,培育大学文化,彰显办学特色,努力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

(二)办学定位

学校类型定位:教学型高校。

办学层次定位:本科教育为主。

人才培养定位:培养适应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道德修养、一定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学科专业定位:在建设好教育学、文学、理学、艺术学等学科专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工学、医学、管理学等学科专业,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泰州,面向江苏,辐射全国。

发展目标定位:2018年,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良好的育人环境、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和较高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本科高校。

(三)分项目标

——人才培养。以本科教育为主体,适度发展继续教育,全日制在校生达到8000人左右。努力培养具有良好道德修养、一定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

——学科专业。2018年,建成省级重点建设学科1-2个,校级重点学科5-6个,本科专业数达到30个左右。做强现有优势专业,做大做好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相关的专业。

——师资队伍。2018年,专任教师达到550人左右,生师比不超过16:1,教授达到80人左右,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达到75%左右,其中博士(含在读)150人左右。

——科学研究。2018年,争取国家级项目1-2项,省部级项目3-5项,市厅级项目10-20项,确保每年公开发表论文300篇以上,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年均50篇以上,在SCIEI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年递增10%,不断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

——继续教育。办好泰州开放大学,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灵活开放的成人学习制度和办学模式,建立健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机制,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作出重要贡献。

——国际交流。推进国际化办学,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宽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借鉴、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逐步培育、开发学校输出资源,形成学校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开放办学格局。

——文化建设。强化现代大学理念,构建特色校园文化体系,全面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提升文化服务功能,弘扬文化传统,引导学生成长,引领学校发展,服务社会需求,实现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的共同繁荣。

——民生建设。切实关注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和发展需求,完善岗位绩效考核和分配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保证学校事业健康发展的前提下,逐步改善教职员工福利待遇,稳步提高教职员工收入。

二、主要任务

(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优化专业结构。以巩固主体专业(优势、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加强与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需求相适应的应用技术型专业建设为重点,以促进新兴交叉专业建设为生长点,逐步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到2018年,现有专科专业不再招生,工学、管理学类本科专业数约占本科专业总数的50%,文学、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类本科专业数约占本科专业总数的40%,其余本科专业数约占10%         

2.改革培养模式。整合资源,重视跨专业人才培养,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卓越教师教育、卓越工程师等教育培养计划,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推行中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3+4”分段培养模式;注重理实一体化,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的无缝对接,提高人才培养效果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适应性与契合度。

3.推进课程建设。全面规划本科课程建设工作,制定《课程建设与评估标准》。树立全新的课程理念,加强知识结构设计的前瞻性与系统性,注重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鼓励全校教师推出更多的优质选修课程,构建校内“课程超市”,建成100门优质选修课程;加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力度,力争建成5门省级及以上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0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优质课程网站,积极加盟国内外相关高校的在线教育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跨地区流动和共享,建成所有公共基础必修课程网站,平均每个专业建成3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网站。

4.深化教学改革。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改革教学管理模式,加强“本科教学工程”建设,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转变教学观念,树立“课堂是一种‘学习型共同体’”的课堂观以及“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学习组织者转向‘学习伙伴’”的教师观,推进MOOC、翻转课堂和微课程等教学模式改革;突出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施任务驱动、目标导向、学做结合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探索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等自主学习模式;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2018年,全校每个专业推出2门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改革;每个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实行项目化教学改革;在省级以上特色专业、重点专业、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双语课程、精品教材、教学团队、重点建设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教改立项课题、优秀教学成果奖等“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5.强化实践环节。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完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增强实践教学的系统性、创新性和有效性;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人文社科类、理工类专业实践教学占总学分(学时)比例分别不低于20%25%;配齐配强实验室人员,提升实验教学水平;组织编写一批优秀实验教材,着力进行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等向学生开放;引进企业科研、生产基地,建立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大型实验实习实训中心;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训、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活动。到2018年,建成1-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7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力争建成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与周边企业通力合作,建成2个校企一体、产学一体的大型实验实训实习中心;每个专业都有满足学生实习需求的稳定实践教学基地。

6.抓好质量监控。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制与运行机制,实施以课堂教学评估为切入点的教学质量提高工程,使同行评教、学生评教常态化;实施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扎实推进教师教学质量年度考核工作,考核结果与教师职称晋升、奖励性绩效工资挂钩;引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软件平台,对全校专业建设工作、教学活动进行适时评估,全程监控;完善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立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2017年顺利通过江苏省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和首批设置的5个本科专业学士学位授权专业评审。2018年达到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各项指标要求。

7.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更新学生工作理念,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为宗旨,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培养具有“健康、博爱、理性、进取”特质的学生人格素养;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注重加强体验性教育,形成道德体验,内化成道德品质;加强学风建设,制订《教风学风建设方案》,明确学风建设目标、任务和措施。开展结对帮扶,带动全体学生自觉学习。树立学习标兵,确立典型,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严格考试制度、升留级和退学制度等;实现管理理念人本化、管理体制合理化、管理制度健全化、管理主体多元化,构建科学的学生服务管理体系;按照1200的要求,建成专职辅导员队伍,通过科学的培训体制、职务晋升机制、待遇保障机制、考核奖惩机制,促进学生工作队伍专职化、专业化、专家化;以文化课程体系、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和主题教育活动体系推进校园文化生态建设;加强资助服务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国家、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资助体系,发挥资助育人的作用,确保经济困难和心理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促进社会公平;建立健全科学的院系学生工作评价体系和学生评价体系,不断提高学生工作水平。

以“全员参与、全面服务、全程指导、全力推进”为就业创业工作理念,切实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确保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80%以上。加强就业创业课程建设,实现就业创业课程全覆盖;开设校园创业园,为学生提供创业模拟平台,增强创业实践能力;加强就业基地建设,实现就业基地数量、质量的逐年提高;继续加强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调研,逐步实施第三方调查,准确掌握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市场人才需求状况和用人单位要求,为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培养模式改革等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实施“135”人才汇聚计划。修订《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办法》,建立人才遴选、引进、评价和激励机制;利用省市人才建设政策,通过提高待遇、提供平台、优化环境等措施,吸引高层次人才加盟,进一步优化学缘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到2018年,引进博士100人,培养中青年教师读博30人,引进和晋升教授50人。

2.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修订《教师进修管理暂行办法》,制订院系中青年教师培养规划和个人发展计划,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和参加各类进修。加强人才国际化培养,每年选送2名以上专业带头人或者有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和进修。到2018年,培养10名具有一定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的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成为学校科研的领军人物;迅速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以省教学名师选拔要求为标准,每个专业每年培养12名校级青年教学能手和中年教学骨干;建立有利于“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评聘、考核机制,通过产学研合作、引进外聘、企业挂职培训等形式,培养具有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和产学研合作能力的师资。到2018年所有工程应用学科教师必须有参加工程实践经历和经验。通过构建学历学位、实践技能和高层次研究“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使青年教师个人提升计划完成率达90%以上。

(三)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1.建设科研团队。引导教师进一步明晰学科专业归属和研究方向,凝聚力量,多途径、多模式加快培养和选拔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科研骨干;招引、组建研发团队、创新团队,优化学术资源配置,提高整体科研能力,发挥团队优势。

2.打造科研平台。加强学校各类科研院所建设,不断完善科研平台软硬件建设以及考核与运行的机制。到2018年力争建成省级重点建设学科1-2个,校级重点学科5-6个,成功申报省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政行企校多方合作,搭建“基础教育与卓越教师训练”、“信息与控制实验”、“里下河经济与文化”、“科技园”、“中国医药城制药类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等专项研究平台;在办好《泰州学术》的基础上,积极筹办《泰州学院学报》,充分发挥学术刊物的平台作用。

3.拓展科研领域。凝聚科研力量,培育特色研究,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重点,逐步拓宽科研领域。到2018年,争取国家级项目1-2项,省部级项目3-5项,市厅级项目10-20项;与中小学、企业、相关科研院所等单位联系横向项目5-10项;确保科研项目到帐经费200万元以上,课题按时结项率大于90%,项目成果的学术水平不断提高。

4.提升科研层次。确保每年公开发表论文300篇以上,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年均50篇以上,在SCIEI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年递增10%;争取优势本科专业每年至少要在核心期刊公开发表论文10篇以上,每年出版著作(包括专著、编著、译著等)2-3部;扶持专利和软件知识产权登记,力争有新突破;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教师申报省级、市厅级科技进步奖、社会科学成果奖。

5.开展学术交流。与行业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开展学术交流,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学校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来校讲学和交流,进一步浓郁学术氛围;规范公费派送出国出境参加国际学术交流,鼓励自费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正高级职称教师每年面向所在二级学院做1-2次学术报告;指导二级学院结合重点建设学科和省部级、国家级研究课题开展国际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

6.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业的科技研发合作,进一步搭建学校与政府、企业的合作平台;组织以教授、博士为主体的科研团队到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积极引导教职工开展面向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应用研究;制订横向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和应用研究评价体系,完善科研创新机制,促进学校与地方政府、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为地方政府或企事业单位提供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调研或咨询报告。

(四)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1.构建特色校园文化体系。强化文化育人功能,深入推进“阳光教育行动”,打造“文化泰院”,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将传播先进文化与弘扬民族精神相结合,将加强审美教育与提升创造美的能力相结合,将呼应时代主题和传承大学精神相结合,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提升学校文化内涵,构建特色校园文化体系,注重特色文化熏陶作用,努力提升师生员工的人文精神。

2.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坚持立足泰州,服务地方,发挥高校的文化引领功能。强化创造知识、传承文明、推动社会进步的现代大学理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体师生员工,传承创新优秀地域文化和悠久师范教育传统,实现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的共同繁荣。面向社会,服务百姓,积极推广“百姓大讲堂”、“百姓阳光屋”和“百姓大舞台”等特色品牌文化活动,弘扬文化传统,引导学生成长,引领学校发展,服务社会需求。

3.提升文化服务能力。多途径、多形式与地方文化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资源共享,把学校建设成为泰州地区文化发展的研究中心,服务文化泰州建设。强化泰州历史文化研究所、泰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泰州历史文化研究会、泰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会和“江苏省社科普及示范基地”等平台的建设,打造优秀团队,培育优秀人才;围绕泰州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引导广大教师主动关注、参与泰州市旅游文化研究、企业文化策划、特色文化产品开发和城市主题文化研究,为泰州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和文化表演等产业提供智力支持。

(五)改善办学基础条件

1.完成新校区建设。20149月前,完成新校区建筑面积为18万平方米的教学楼、实验实训中心等教学行政用房建设,完成建筑面积为2.80万平方米学生宿舍以及道路、管网、绿化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201512月,完成建筑面积为4.2万平方米的学生宿舍、人才公寓建设,启动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的师生生活、后勤服务用房建设,实现学校整体搬迁。到2018年,新校区全面达到本科办学相关指标要求,初步建设成与学校办学理念、发展目标、文化风格和特色相适配的人文校园、绿色校园、智慧校园、和谐校园。

2.强化实验实训室建设。健全实验室规章制度,全力推行实验室开放工作,增强实验室服务功能。加强对实验室指导教师及管理人员的培养,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实验教师队伍;组织修订各专业实验实训教学大纲,编写校本实训教材;积极申报各类实践平台建设项目,争取省市经费资助;2014-2015年完成“卓越教师训练平台”相关实验实训室的建设;重点建设机械电子类、医药化工类、经济管理类、艺术类等相关实验实训室。力争到2018年建成1-2个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每年投入实验室建设经费不低于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的10%,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及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达到教育部要求。

3.注重文献资源建设。在综合考虑学校文献资源现状、文献需求状况基础上,对图书馆文献资源系统进行整体性规划和建设,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到2018年,馆藏纸质图书总量达83万册左右;数字文献资源系统增加到20种左右,努力建立融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于一体的文献保障系统。

(六)壮大成教办学实力

1.优化运行模式。围绕学校合格本科建设总体目标,正确把握成人教育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定位,明晰继续教育学院、二级教学院系工作职能,规范办学行为,优化运行模式,提升服务质量,实现办学规模、效益的持续稳定增长。

2.打造特色品牌。狠抓省市师资培训项目质量,发挥学校在地方教师教育领域的服务和引领作用;开设本科函授教育、双学位教育等项目;以海军“泰州舰”为基地,打造“教育拥军”品牌;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转变单一的学历补偿教育功能,拓展成人教育成长空间,形成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成教新格局。

3.办好开放大学。健全开放教育办学网络,积极参与江苏开放大学“学分银行”和学习成果认证中心建设,加快建立学习者终身学习个人档案,搭建更加宽阔的市民终身学习平台,为完善我市终身教育体系作出重要贡献。

(七)加快国际交流合作

1.拓宽国际交流合作途径。积极拓展与国外高校、科研院所和跨国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到2018年,与我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关系的友好学校力争达到15个;指导二级学院与国(境)外友好单位建立实质性合作关系,推进师生的跨文化交流学习。

2.加强国际人才队伍建设。多形式、多途径引进国(境)外高水平的智力人才,来校进行长短期授课、讲学、学术访问和科研合作;力争每年聘请的长短期国(境)外专家达到20人次,重点引进专业类外籍专家,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的专业每年至少聘请2-3人次的外籍教师。

3.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巩固、提升现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加强项目的课程标准建设和专业建设,并通过互认课程、互认学分、分段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增加基础类和应用类学科的合作项目,有选择地开设理学、艺术学、工学、医学等学科的专科和本科层次的联合培养合作项目,到2018年,力争实现5-7个专业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4.开展学生国际交流学习。以学分互认、获取中外双方文凭、赴外国企业见习、实习等形式,多渠道开展学生长短期出国交流项目,争取每年有20名左右的学生出国交流学习;利用出访师生、来访外宾、专家等宣传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吸引留学生来校学习交流。

三、保障措施

(一)思想保障

1.加强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加强教职工的职业理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建立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健全师德师风考评制度。加强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建设,将师德表现作为教职工年度考核、职务评聘、进修评优、奖励处分的重要依据。加强教职工的党建工作,完善学校教代会制度,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员工参与学校管理的主人翁作用,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校园教育氛围。

2.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加强学风建设,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进一步完善党校培训体系,强化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切实做好学生党建工作。以健全工作网络为依托,加强学生思政教育的阵地建设。加强学生思政工作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思政教育的理论研究,增强思政工作的科学性。

(二)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能力建设加强党委对学校工作的领导,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领导作用;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选好用好管好干部;加强院系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大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集中解决党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方面的问题。坚持从严治党方针,进一步完善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监督机制,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行校务公开制度,加强群众性民主监督,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并举。

3.加强统战、工会、团委等工作。加强对统战工作和工会、共青团等群众团体的领导。进一步完善咨询、决策、执行和监督系统,发扬民主,强化监督,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离退休同志和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作用,鼓励大家同心同德,为学校的发展贡献才智。

(三)体制保障

1.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认真修订《泰州学院章程》,在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领导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调整优化行政、教学和科研机构设置,健全学校、二级学院两级学术委员会、职称评审委员会等学术组织;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二级学院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明晰党务、行政和业务等不同类型管理工作职责和范围,建立起科学的工作系统和运行机制。

2.推进人事管理改革。修订《岗位设置与聘用办法》、《绩效工资实施办法》,探索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考核评价与薪酬制度。科学设岗,突出重点,优化各类岗位结构比例,坚持向一线教师岗位倾斜,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按岗聘任,规范管理,以岗位聘用与考核为人事改革的突破口,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努力营造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吸引和稳定人才的制度环境,激发各类人员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

(四)服务保障

1.优化财力资源配置。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经费投入体制,拓宽经费来源渠道,争取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对人、财、物的多方支持,完善内部创收机制,增加经费总量,保障学校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牢固树立勤俭办教育的思想,严格执行国家财务制度,建立科学、规范的经费管理制度,严肃财经纪律,加强经费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健全经费预算管理制度,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执行效率,把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图书资料建设作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13%,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1200元人民币,力争该项经费随着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而逐步增长;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推行财务公开,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强化全过程审计监督。

2.完善后勤保障系统。进一步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建立和健全资产管理体系,建立资产处置审批程序,实现学校资产规范化、信息化、动态化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不断提高资产管理效率;规范学校物资采购招标工作,按照政府采购办公室及招投标中心的有关管理规定,设立论证、评标专家库,细化经常性招标工作,认真做好项目申报、采购、验收等工作,增加采购透明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强化学校水电管理,积极倡导勤俭节约,做好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发挥经费使用的最大效益。

3.构建和谐校园环境。丰富校园环境的文化蕴涵,提升校园环境的育人价值,使自然美、人文美、艺术美相协调,创设有利于师生学习、工作的环境;切实关注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和发展需求,维护教职员工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学校内部安全管理体系,有效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处理突发事件和复杂问题的能力,大力加强“平安校园”建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科研工作经验交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 全面提高教学水平
山东建筑大学
学校内涵式发展浅论
以体育特色建设 促学校内涵发展
特色学校建设经验汇编
[原创] 新任校长必读之策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