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脉的标本根结,你知道如何用吗?
经脉根结标本特征及其临床应用
经脉根结标本理论是经络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经脉分布和经气活动,在其上下、内外对应关系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论述。在针灸临床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复习有关文献,将学习心得,结合临床体会,略抒管见,以便就正于同道。
01
脉根结标本的意义
经脉根结学说始见于《灵枢·根结》篇,经脉标本学说始见于《灵枢·卫气》篇。二者内容虽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都是以十二经脉经气运行,说明四肢末端与头面躯干的特定联系,故皆属于十二经脉的重要内容。
《灵枢·根结》篇云:“奇邪离经,不可胜数,不知根结,……不可复取。”《黄帝内经太素》杨上善注:“风寒暑湿百端奇异,侵经络为病,万类千殊,故不可胜数也。离,历也。”
奇邪是指六淫等一切不正之邪。外邪侵袭经络可以发生千变万化、不可计数的疾病。在治疗时,如果不知经脉所根所结,疾病就难于治愈。杨上善日:“根,本也;结,系也。”即根本和归结的意思。清·张志聪更指出:“根者,结气相合而始生;结者,经气相将而归结。”这是说经气所起为根,所归为结,根有根本的意思,结有终结的含义。
所谓标本,是指经脉的本末。“本”犹树之根,“标”犹树之梢,从本到标,犹如树木的生长,从根到梢一样。《灵枢·卫气》篇云:“然其分别阴阳,皆有标本虚实所离之处”,“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正如杨上善所云:“夫阴阳之气在于身也,即有标有本,有虚有实,有所离之处也。…十二经脉有阴有阳:能知十二经脉标本所在,则知邪入病生所由也。”
从上述可以看出,根结和标本在意义上大体是一致的。但是,在具体内容方面却又有所区别。其特点是:根和本位于四肢末端,结和标位于头、胸、腹,即所谓“四根三结”。根之上有本,结之外有标。

足六经根结部位表

六阳经根溜注入穴位表

十二经标本部位表

02
脉根结标本的基本特征
1.十二经脉的本部及足三阴、足三阳的根部,皆在四肢肘膝以下,而标部和结部,都在头面和躯干。其中六阳经的标部在头面,六阴经的标部都在各该经脉所属的胸部募穴或背部俞穴及其附近。足三阴、足三阳的根部皆为井穴,其结部为足三阳经在头面,足三阴经在胸腹部。为什么没有手三阴、手三阳的根结呢?对于这个问题,张介宾解释道:“万物之气,皆自地而生也,……言足则通身上下经气皆尽,而手在其中矣,故不必言手也。”说明足六经根结包含手六经了。
2.十二经脉的标本和根结,其方向是一致的,都是由四肢末端行向头面或躯干。本在根之上,标在结之外。
3.六阴经的标部和足三阴经的结部,在胸腹部的募穴或其附近,或在背部的背腧穴处。根据《灵枢·背腧》篇:“五脏之俞出于背者”的论述,以及张介宾云:“五脏居于腹中,其气俱出背之足太阳经”,李东垣云:“凡治腹之募,皆为原气不足之病”的论述,可知背腧穴是五脏之气输注所出的地方,募穴是脏腑之气聚集之处,反映了阴经的经络之气由四肢本部作用于本脏,然后输注于足太阳经的背腧穴,或聚集于五脏募穴处的密切关系。
4.六阳经的标部和足三阳经的结部皆在头面部,这说明六阳经的元气不能直接作用于本腑,仅能对头面等外经循行所过处发生影响,而六腑与经络元气的联系,《灵枢·本输》篇指出:“六腑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是说六腑之气出于足三阳经而上合于手三阳经。说明手三阳经所属的大肠、小肠、三焦之气皆禀受了足阳明、足太阳之气,然后上合于手阳明、手太阳、手少阳与本经自肢端发出的经络元气相合而作用于标部(头面)的关系。六腑之气从足阳明、足太阳、足少阳三经发出,自合穴处别入内腑,其中大肠、小肠、三焦之气,上合于手三阳经。从而也就解释了《灵枢·经脉》篇手三阳经脉病候中“是动则病”为何无相应腑病症候记载的道理。
5.经络元气自四肢末端而向躯干内脏渐行渐深,故古人以此现象比喻为水流,就形成了肘膝以下六十六个五输穴的来由。《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云:“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这一论述是否与《灵枢·经脉》篇和《灵枢·营气》篇的营气循行相矛盾,笔者认为是不矛盾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
(1)《灵枢·经脉》篇是和《灵枢·营气》篇所述的经脉循行是“营气”的周流,《灵枢·营气》篇云:“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此出于中焦而循环无端。而经脉标本根结,则是指经气的活动有上下两极、内外相应的关系,二者概念不同。
(2)井、荥、俞、经、合五输穴是古人将经气的作用以取类比象的方法喻作水流,这种认识与根结、标本理论去解释是有其渊源相承关系的。
(3)关于经脉的循行方向问题,从目前来看,《黄帝内经》成书之时以及其前期,认为是自四肢末端流向头面、躯干的。如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汉墓所发现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记载的十一条经脉,其循行方向大都自四肢末端行向躯干。《灵枢·邪客》篇所记载的手太阴肺经和心主之脉的循行均与《灵枢·经脉》篇相反,是从指端行向胸腹部。
从经脉循行方向上可以看出,《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对《灵枢经脉循行是有影响的,并且可以看出《黄帝内经》非出自一人一时之作。经脉的形成是有其发展过程的。
另外,从近年来对循经感传现象的研究工作中,发现感传的双向性特征,是对经脉根结、标本理论和经脉循行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6.从经脉根结、标本的活动规律,可见经络之气其“源”在根和本处,而其“流”在标和结处。这与近代对循经感传现象研究工作中发现四肢末端腧穴容易出现感传的事实相符合,说明经脉根结标本理论的创立是源于临床实践。

气街与“结”“标”部位对照表

四海部位及输注穴表

03
经脉根结标本理论的临床应用
1.远道取穴的理论依据
(1)病在上,取之下:《灵枢·官针》篇云:“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为远道取穴方法之一。是在距离病变部位较远的肘膝关节以下选穴治疗。这种方法一般多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来解释。然而,如果从经脉根结、标本理论去认识,或更为恰当些的。因为根穴和本穴皆在四肢末端(下),而结和标穴在头面和躯干(上)。所以病在上,可取在下的四肢末端腧穴进行治疗。古代文献中有许多上病下取的记载,如《针灸聚英》载:“头面之疾针至阴”,就是因为足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头部的道理。
(2)病在下,取之上:此种取穴法也是临床常用之法。病在下部,何以能取上部腧穴治疗。张景岳云:“病在下而脉通于上者,当取于上”,与“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一理。因此也应从经脉根结、标本理论角度去认识,因为经脉标结在上,根和本在下,故病在下可取上部腧穴治之。如肘后歌:“腿脚有疾风府寻”。近代有人针刺“睛明”穴治疗偏瘫者,若以根结标本理论解释,则更为概要。
(3)井穴的应用:《灵枢·动输>篇云:“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说明井穴为阴阳经脉之气所交接,又为经气所根之处,对于调节经络气血、阴阳虚实有重要作用。临床应用也很广泛,多用来治疗远隔部位的疾患以及急性疾患。如多用于开窍醒神、泄热苏厥、急救等。
2.其他配穴法的理论根据
(1)上下配穴法:是常用配穴之一,为经脉根与结部、标与本部及附近腧穴相配合取穴法。可分本经相配与表里经相配。如侠溪配听会治疗耳聋、耳鸣;照海配肾俞治疗肾虚腰痛等,即属此法。
(2)表里经配穴法:也可分表里经上下相配和一般配穴法。如取足少阳胆经的听会,配合足厥阴肝经的肝俞治疗眩晕、耳鸣、耳聋等。又如取足太阳膀胱经的睛明穴,配足少阴肾经的照海穴治疗色盲症,即为表里经上下相配法;取手太阴肺经的太渊穴,配手阳明大肠经的曲池穴治疗无脉症,即为表里经一般配穴法。
(3)俞募配穴法:由于某些经脉的标、结部在胸腹部的募穴,或在背部俞穴,故可以俞募相配取穴。如足少阴肾经的标部肾俞配合足太阴脾经结穴中脘(太仓)治疗脾肾阳虚腹泻等,便是此法。
(4)五输穴的临床应用:由于经脉根结、标本的方向,皆从四肢末端走向头面、躯干。经谓:“所出为并,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的五输穴。而有“井主心下满,荣主身热,腧主体重节疼,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并与五行相配合,构成阳经五输穴顺次为金、水、木、火、土;阴经五输穴顺次为木、火、土、金、水。
临床上有以下几种常用法:
①根据五输穴主病应用,如上述井主心下满等。
②根据母子补泻法应用,如本经母子补泻法:譬如肺经(金)实证可泻尺泽(合水),即为实则泻其子;脾经(土)虚证可补大都(荥火),即为虚则补其母。异经母子补泻法是在表里经或他经之间根据“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原则进行选穴。如表里经相互可取补母泻子穴,以及泻子经子穴和补母经母穴。
③子午流注取穴法:如纳千法、纳支法等。
(5)下合穴的应用:由于手足阳经的标部皆在头面,其经脉元气不直接作用于本腑,而是“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之故,如手三阳之大肠合于巨虚上廉,小肠合于巨虚下廉,三焦合于委阳等,故下合穴可用于治疗六腑病,即所谓“合治内腑”之义。
经脉根和本处尚有郄穴、络穴、八脉交会穴等,这些腧穴均具有治疗全身疾病的重要作用,与经脉根结、标本的理论同样有密切关系。
04
经脉根结标本理论医案
1.头痛
王××,女,35岁,已婚,教师,1983年3月10日初诊。患者自述头顶疼痛反复发作历时二年余,曾服中西药物、普鲁卡因局部封闭等治疗效果不著。此次系因精神不悦,复加工作劳累而作。疼痛夜间尤甚,呈持续性,影响睡眠,虽口服镇静安眠药物仍难以入眠。伴有头晕、口苦、咽干、腰酸疼、心烦、小便黄、大便稍干、月经期正常、量少色红,查血压100/70毫米汞柱,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此为肝肾亏虚、肝胆火旺所致头痛。治拟滋阴潜阳为法。针刺治疗取穴:肝俞(双)、肾俞(双)、交信(双)、中封(双),均施以补法,留针二十分钟,每日一次。针治三次后疼痛明显缓解,继针三次后症状消失。追访一年未复发。
按 本例属厥阴头痛,其本为肝肾亏虚,故取肝肾二经腧穴治之。《灵枢·卫气》篇载:“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标在背腧”;“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标在背腧也。”《灵枢注证发微》马元台注解为足少阴之本为“交信”,其标为“肾俞”足厥阴之本为“中封”,其标为“肝俞”,四穴同取,施以补法,以达滋肝肾之阴,潜肝胆之阳上扰,乃治本之法也。
2.冲脉症候
田××,男,70岁,退休工人,1983年9月18日初诊。忠者自感气从少腹部向上冲于胸喉,伴有拘急疼痛,历时载余,曾屡服中西药物不效。多在夜间发作,胸喉部痞满,胸腹及咽喉部拘急疼痛,口服镇静、止疼药无效,影响睡眠,纳食渐减。时觉背冷,有凉气自脊背部上冲于头顶。血压150/90毫米汞柱。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此乃肾气不足,冲脉上逆之证。治宜补肝肾降冲逆为法。针刺治疗取穴:涌泉(双)、廉泉、大敦(双)、玉堂,施以补法,留针二十分钟,每日一次,针治两次后症状缓解,继针四次后诸症全消而愈。追访一年未复发。
按 本例为冲脉症候。《素问·骨空论》云:“冲脉为病,逆气里急”。明·张介宾解释:“冲脉侠脐上行至于胸中,故其气不顺则隔塞逆气,血不和则胸腹里急也。”其病因为肾气亏虚,伤及冲脉,故其气上逆。叶天士云:“凡冲气攻痛,从背而上者,系督脉为病,治在少阴。从腹而上者,系冲任主病,治在厥阴”,故治在肝肾二经。《灵枢·根结》篇云:“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玉堂)”,故取足少阴之根穴“涌泉”,结穴“廉泉”;足厥阴之根穴“大敦”,结穴“玉堂”,以滋肝肾降冲逆,乃标本同治之法。
3.胁痛
展××,男,55岁,工人,1983年10月13日初诊。患者自述左侧胸胁刺疼两周。开始为隐疼,日渐加重,其疼处不移,如针刺状,入夜尤甚,深呼吸及抬举上肢时更剧,伴胸部胀满,烦躁,纳减,无咳嗽,不发烧。胸肺Ⅹ光透视阴性。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沉弦。此为气滞血淤所致胁痛。治当活血祛淤、理气止痛为法。针刺治疗取穴:内关(左)、心俞(左),均施以泻法,心俞穴针后拔罐。针治三次后疼痛明显缓解,依法又施三次而诸症全消。追访半年未复发。
按 该例为气滞血淤所致胸胁疼痛,以理气活血法获效。所取腧穴为手心主之“本”与手少阴之“标”,《灵枢·卫气》云:“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又云:“手少阴……标在背腧也”,马元台注解为“内关”与“心俞”。心主血脉,补心俞以益心气养心血,取内关以宽胸理气、活血祛淤,亦属标本同治之法。
4.腹胀
王××,男,56岁,干部,1983年3月15日初诊。患者腹胀三年,伴有轻微疼痛,肠鸣,时轻时重。多于精神刺激而诱发或加重,纳减,大便失调,时有嗳气胁疼。舌质红、苔薄白,脉沉弦。此乃肝脾不和所致腹胀。治宜疏肝理气健脾为法。针刺治疗:取肝俞(双)、脾俞(双),补脾俞泻肝俞,留针二十分钟,并艾条灸双侧脾俞,每日一次,治疗六次后症状缓解,纳食渐增,腹疼、肠鸣减轻。依方继治六次症状消失。追访半年未再复发。
按 本例为肝脾不和腹胀,系因肝失硫泄,气滞所致。《灵枢·卫气》载:“足厥阴……标在背腧也”,又云:“足太阴……标在背腧”,故取足厥阴肝经的标穴“肝俞”泻之,以疏肝理气;补足太阴脾经的标穴“脾俞”以健运脾气,针补加艾灸以助其补脾之力。

倪海厦师父周左宇讲针灸

周左宇先生为与董氏奇穴齐名的台湾四大针灸医派(台湾四大针灸医派:董氏奇穴、古典针灸、飞经走气和华陀派)之一古典针灸派传人。出身河北中医世家冀阜永安堂,师从周汝汉、杨天霖、承淡安、孙培荣四位针灸名家,继承各家特色而撮其精要。著名经方家倪海厦即是师从周左宇先生学习针灸。周先生擅长古代通经理论“五门十变法”“脏腑通治法”,擅用远程取穴和透针,并辅以子午流注、灵龟八法、扁鹊神针对位法等古法,对十三鬼穴的应用也颇有心得。对周老古典针灸感兴趣者,抓紧时间扫码免费学习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针灸经意
中医的根结标本、气街四海之间都有什么联系?区别是什么?
经脉根结、标本理论的临床应用
标本的概念----素问
针灸课堂:第九节课 经络的标本、根结与气街、四海|经络|针灸
为什么治上半身的病,要扎下半身的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