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欲是什么?

来源:乱翻书的清风

清风读老子(一)欲是什么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无欲也,以观其妙;有欲也,以观其徼【jiào】。两者同出,异名同胃【谓】,玄之又玄,眾妙之门。”

——《道德经》第一章


《道德经》的第一章,不用说,大家都知道非常的重要。但到底重要到什么程度?又是怎么个重要法,恐怕很多人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下面不妨听小编慢慢道来。


可能有人想了,这个版本怎么和我读过的不太一样?你读的那个是不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那是因为你读的那个是通行本,我贴的这个是帛书本。《道德经》一共三个版本:通行本、帛书本和郭店竹简。郭店竹简残缺严重,已无使用价值;通行本是三国时期的王弼整理的。据分析,可能是因为汉文帝叫刘恒,为了避讳这个‘恒’字,就把所有的‘恒’都改成了‘常’,因为恒和常是一个意思。但在今天看,恒的意思没多大变化,而‘常’的意思就不一样了。人们一般把常理解为平常,这就和原意大相径庭了。其实,刘恒是一个非常敬道之人,他若知道后代为了避讳自己的名字连《道德经》都敢改,估计都得气的从棺材里跳出来大骂这帮胆大妄为的子孙。


帛书本是没有经过修改的,尽管可能有个别的错字,但总体上来说,还是原汁原味的,所以我们这里不用通行本,而用帛书本。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是说,这个道也好,那些名子也好,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你要死守住一个意思去理解,那是不会读懂这部经的。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从这句话我们看‘有’和‘无’的意思好像差不多啊。其实还是有区别的,区别在哪里呢?万物从无而始,从有而生。继续往下看,就越来越明白了。


”故,欲也,以观其妙;有欲也,以观其徼。“ 


徼,循也【说文解字】。这里可以理解为一切可循之物。可循之物又是什么呢? 这个概念可就大了,一切可尊循的东西,比如认知、经验、现象、规律、道理等等,说白了,就是我们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那为什么说”欲也,以观其妙; 有欲也,以观其徼? ” 这个‘欲’又是个什么呢? 要理解好这个‘欲’,请重温这句话:“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狭义的理解,欲是指人的欲望、欲念。但这里的欲应该是更加广义的概念。可以泛指人的一切认知、思想和观念,当然也包括人的七情六欲。如果你把所有这些东西都去掉了,你就会看到宇宙的真正奥妙所在;如果你总是带着这些东西,那么你看到的就是那些具体的认知、现象、规律、道理。。。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世界的样子。那么,从这个角度看,把‘有’,叫做是万物之母,是不是有道理呢?


这个欲,也就是佛家所说的‘执’—— 一切执著不放的东西。正是这些东西阻挡着人看清宇宙的真象。西方有一个谚语,说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人是带着这些‘欲’ 思考的,所以在上帝看来,人的认知非常的愚蠢。


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最初来自我们的感观,然后把这些现象、经验归纳总结出来之后,形成了一套理论。


比如牛顿力学。当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建立起来之后,人们曾一度认为,科学已经研究到头了,因为牛顿经典力学太完美了,完全符合人们对这个物质世界的感观认识。可是好景不长,当人们发现了波粒二象性之后,发现牛顿经典力学无法适应,直到后来又陆续发现了X射线、电子等 微观粒子之后,人们的目光才投向微观世界,搞出了电磁学。再到后来出现量子力学之后,人们又惊奇的发现人们对量子层面几乎一无所知,量子层面的一些特性对于人来说可以用匪夷所思来形容。爱因斯坦打破了传统的观念,大胆的尝试,终于发现了质能方程,完全改变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就是说,当人们破掉了一层‘执’之后,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原来这么奇妙;等再破掉一层‘’之后,发现世界更加的奇妙。这不就是”恒无欲也,以观其妙“ 吗?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有无是在一起的,同时存在,名字不同,但指代的却是同一个东西。只是因为观者的不同,所以看到的不一样,甚至有人看到的是有,有人看到的是无。


举个例子。在我们看这个物质世界是有形的,是一个缤纷多彩的世界;可是如果你的眼睛能够放大的看,能看到分子、原子、原子核那种级别的粒子,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完全是虚无的,我们再看这个世界就如同我们看浩瀚的星空那样。原来的‘有’变成了‘无’,原来的‘无’又变成了‘有’。一层一层,皆是如此,妙不可言。所以老子又说:”玄之又玄,眾妙之门“。


这一段话可以说是点破了道家修行的根本。人之所以不能归真,就是因为人”恒有欲“。所以道家修行就讲要”修心断欲“,这个欲可不只是指人的欲望,而是泛指包括人的思想观念在内的、一切执著不放的东西。因为只要还存有一点点欲,你看到的就只能是‘徼’而不是‘妙’。


老子所说的”恒有欲而观其徼“,和佛家所说的”相随心生“ 很相似。”相随心生“是说我们的心决定着我们对事物的认知。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和佛印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天,佛印教苏东坡坐禅,两个人对坐了一会儿,苏东坡头脑一转,问佛印禅师道:

“你看我坐着,像个什么?”

“像一尊佛!”佛印禅师心平气和地答道。

苏东坡听了这句话,心里这个美呀!这时佛印又反问苏东坡道:

“你看我像什么?”

苏东坡想跟佛印开个玩笑,就说:

“像一堆牛粪。”

苏东坡心想:”我看你怎么办。你要生气说明你修为不深,你要不生气,就得白挨我这一骂,怎么都是赢。“ 说完苏东坡偷看佛印禅师一下,看他有什么反应。但佛印仍然一动不动,毫不理会。

苏东坡回家,得意洋洋!他的妹妹苏小妹看到,问他:“哥哥!你今天为什么这样高兴?”

“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每次跟佛印师父辩论,都输给他,今天我第一次赢到了。” 苏东坡喜形于色!

苏小妹问:“哥哥!你是怎么赢他的?”

苏东坡便把今天跟佛印禅师对坐时的谈话经过说了一遍。他以为苏小妹听了能大大地夸奖他一番,那知小妹听了,却摇摇头说道:

“哥哥!你又输了!”

“我输?我骂他是一堆牛粪,他却一句话也答不出,这怎么是我输呢?” 

哥哥!万法唯心,心外无法,这道理你应该知道的。” 苏小妹笑嘻嘻地对苏东坡说:“佛印师父心里想的是佛,所以他看你像一尊佛,哥哥你心里想的是牛粪,所以你看师父像一堆牛粪。师父嘴里走出一尊佛,哥哥你嘴里拉出一堆牛粪;就你这臭嘴巴,还好意思说赢?”

所以说,‘欲’这个东西,是人认识宇宙真相的最大障碍。断欲也是贯穿修行者的一生必修课。有人说什么快乐修行,那完全是胡说八道的毒鸡汤。断欲是很苦的。但苦中也有乐,当明白了一层又一层的真相之后,那个快乐也是常人所体验不到的。

我们细心观察还会发现,许许多多的宗教中都讲断欲。这似乎是修行界的一个”行规“ ,正所谓殊途同归。其实除了断欲之外,这些宗教在其它很多方面也都有着很多相通之处。

比如说,道家讲迷,佛家讲苦,基督教讲原罪。如果我们把这三句话连起来理解就是:”人“ 在成为人之前犯了罪,然后被打入这个迷中,因为在迷中,所以人才看不到真相,所以才会苦;佛家和道家讲的很多故事都有这样的情节,比如说某位神仙犯了什么什么罪,被打入了人间。基督教虽然没有这些故事,但原罪一词已经说的再清楚不过了。

然后道家讲断欲,佛家讲守戒,基督教讲忏悔,我们再连起来看,是不是就是:用守戒的方法断了人欲,然后不断反思还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够? 

最后道家讲归真,佛家讲离苦,基督教讲救赎。我们再连起来看,是不是就是:破迷归真,脱离苦海,完成对自己的救赎?

那么读到这里,您对生命的意义是不是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话说“境由心造”
佛与牛粪——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
别忘了清洗心中的佛
像牛粪
沟通~恶语
内心决定视野,利他才能利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