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例足而事实,论正而理明——品读李斯《谏逐客书》有写

例足而事实,论正而理明

——品读李斯《谏逐客书》有写

作者/810的老好人

原文: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赏析:

我们都知道,先秦时期,虽有国家观念,但上至诸子百家,下至氓隶小民,对国家的归属感都不是很强,在诸侯国之间走动是很频繁的事情。对老百姓而言,谁强了,谁能让生活好过点,就归属谁,似乎无可厚非。孔子在《论语》中就说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这里面的“远人”,不仅只是远方之民,也指他国之民,朝为秦人,暮为楚民,都属于正常现象。对有志者、有能者而言,整个天下就是他们的舞台,所以各国的能人们量力度势、权衡利弊之后,不一定只忠于本国,很多都是游走于天下,居才而自售,择主而侍奉,在各国舞台上出演自己的精彩(李斯就是其中出彩的一员)。来归秦国的各国能人,虽目的各异,其中也不乏刺客、细作之人,但绝大多数都是奔着求一个前途的目的,终不会轻易成为秦国社稷之害,而群能聚力,对秦国的好处确是大大的,历史证明,外来者最终成为了秦国变强、称霸乃至统一天下的强大力量,秦国汇聚外来能人的做法,回报实在是太大了,确实是英明之举。

但于秦人而言,却不尽是这样的认知。且莫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单就利益的分配,就会因外来者而带来很大的冲突。当时秦国虽然在列强中居首,但毕竟地盘有限,利益蛋糕也就那么大,如果涌来大量的外来者,势必要从这个蛋糕中分出相当大的一块,对秦国的宗亲贵胄们而言,像李斯这样的人,居然能够出将入相,与他们比权量力,不仅被分割了利益,而且在心理上也渐渐失去优势,这又如何忍得?而他们的家臣子弟们,也要让出相当多的位置给外来者,怨愤肯定也颇深。哪怕是下层百姓,作为高贵的秦人,居然要向外来者卑躬屈膝,那也是从心理上接受不来的。长此以往,抵触的心理必然日益强烈。而外来者们出于自卫、自强的需要,也就很容易聚合在一起,形成某些特定的利益团体,和秦国本土势力相对抗,矛盾也就日益激化了。加上某些外来者的确有着破坏秦国的动机和做法,秦人和外来者的矛盾似乎不可调和了,驱逐外来者的呼声自然越来越响。这颗炸弹越滚越大,当韩国人郑国来秦国游说修建水渠,实是为了消耗秦国国力的阴谋这件事被秦人发现之后,导火索就有了,秦人哪能不卖力表演、力主于逐客?

于秦人而言,李斯也是外来者,这个楚国人在秦国当时也是风云人物,深受当时还是秦王的嬴政的赏识与重用,在秦国庙堂之上指手画脚,愣生生在利益蛋糕中划拉了一块,于是自然也是需要被驱逐的一个。于李斯而言,那么多年的劳心劳力,才换来了今天的地位,作为既得利益者,又怎甘心被驱逐?于是总得想办法保全自己,甚至为长远计得保全外来者群体,才不至于孤掌难鸣,所以他反击了。我们不知道他到底施了多少手段,反正他就以《谏逐客书》这一篇奏表,最终说服了嬴政,保全了外来者,也保全了自身。

李斯在《谏逐客书》这篇奏表中是如何说服秦王嬴政的?他先说先王们重用了一系列客卿,才使得秦国逐渐强大起来,雄心勃勃的嬴政,自然不甘落于诸先王之后,更不愿意以一个反面人物的形象被拿来对比,这思想上就让李斯拿捏得死死的了;再说秦王现在用的“色乐珠玉”都是来自于各国的,物是如此,人亦相同,这就让嬴政在心理上更能认同外来者对他的作用,横竖也就是个利用,只要用得方便,能给自己好处,用着也无妨,嬴政自身也就没了反感的心理暗示了;最后说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就在于“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阐明了“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的道理,有志于天下第一帝的嬴政,被说到厉害之处后,自然能看出“不逐客”大大好过“逐客”。全文例足而事实,论正而理明,把话说到秦始皇的心坎里了。你想,嬴政此时最想的是什么?那就是制霸天下、成就帝业。这样一来,终究不能隔绝于诸侯之外,终究要用附属之臣。逐尽各国客卿,那不就等于自断霸业之路了。想想那些人,如果不能为秦所用,终究也是为各国所用,成为反抗秦国的强大力量,难不成还能杀尽各国人臣,只剩秦一家?铺排的文字,使得文中的话说得很充分,道理摆得很明白,秦始皇自然是能听懂的。对着李斯摆明的利弊,稍加思考的嬴政,当然知道该怎么选择。

只是明白归明白,但要下定决心作出选择,却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原因何在?就在于朝廷内外的阻力。一方面,各国来的人中鱼龙混杂,其中居心叵测的人确实不少,对当时的秦国来说,的确是不安定因素,想要消除这些不利影响,势必要花费大力气;一方面,秦国本国的达官显贵们对外来者有着天生的排斥感,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那是恨不得把这些外来者包括李斯都赶出去的,秦始皇不得不考虑臣下们的态度,他还真不能轻易地一言以决之。所以,唯有大决心、大冒险的精神,才最终能够作出不逐客的决定。但作出决定了,他也要说服宗亲贵胄们,总不能激起他们的反对甚至反抗,哪怕是阳奉阴违他也受不了啊!那怎么说服那些人?李斯的这篇文章,里面的条条道道自然可以拿来借用。所以,李斯的这篇文章很显然不仅仅是写给秦始皇看的,也是写给秦国那些有志于“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之人看的。那些人虽计较眼前利益,但也不是没有长远目光,当他们感受到不逐客能让秦国变得更强大,因而能快速统一天下,从而让他们自身的权利放大的时候,能够觉得蛋糕大了,哪怕分出去些,也不影响自己拿更多的份儿,哪怕心理上还是不舒服,但是反对的声音却渐渐小了,大不了等着到时候兔死狗烹就是了。

从这篇文章来看,李斯真的是很厉害。当时逐客这个件事已经上升到秦国决策者们亟需解决的高度,在“逐”的呼声已经盖住了“不逐”的呼声的情况下,李斯作为一个外来者,作为一个也应该被逐的客卿,其实已经失去了争辩的平等资格。我相信,为了这件事,以李斯为代表的这群外来者在朝廷内外一定也下了很多功夫,收买拉拢的事情一定干了不少,其作用不得而知,但嬴政看到他的这篇奏表之后,却最终下定了决心,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政论家之雄辩,不得不感慨文字之伟力!很多话其实大家都会讲,很多道理其实大家也能讲明白,但如何把话说到人家心坎里,把道理说得人家乐于接受,这就是艺术了。其中的利弊分析虽然是关键,但是把话说顺了,把人说舒服了,把人心扯过来了才是最大的本事,没有雄才大略,没有远见卓识,岂能做到如此?李斯就做到了。

遗憾的是,李斯终究是不能看破名利场,有远见卓识的他困囿于争权夺利的斗争中,焉能看破事物本质?他终不能也不愿在政治浊流中抽身而去,独善其身,纵使是机关算尽,在与赵高的蝇营狗苟之后又技输一筹,最终被算计得沦为失败者,在败坏了名节之后,更是身死族灭,留得一些唏嘘和耻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秦始皇嬴政
李斯谏逐客书
(原创)李斯为我们探索出了一条成功之道
李斯的学业与投机
【“借书读史”随笔】大秦帝国瞬间崩塌的内在逻辑(上)
一介布衣到千古一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