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七二一工人大学”

—— 三线史 | 访谈录 | 故事汇 ——

遗址 | 发现 | 文化 | 开发 | 交友

口述人:李有富(笔名:木子)

采访时间:2019年10月10日

采访人:薛金莲、郭余

采访地点:山西晋中市榆次区山西新建机器厂

1965年11月,我初中还没毕业,就招工进入山西吕梁山区的国营新建机器厂(9141厂),一辈子就成了新机人,见证了新机厂的辉煌与没落。在这里,我这个初中都没毕业的普通工人,做梦也没想到,有一天能走进工人大学的课堂。

1968年7月21日,毛主席在《人民日报》刊登的《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调查报告)》的编者按清样中,加写了这样一段话:“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

网络图片

这段话后来被称为“七二一指示”。同年9月,上海机床厂为贯彻毛主席的七二一指示,创办了七二一工人大学。采取车间推荐,厂革委批准,招收本厂职工入学,学制两年,毕业后仍回厂工作的办学形式。

网络图片

1975年6月,教育部在上海召开全国七二一工人大学教育革命现场经验交流会后,工厂创办七二一工人大学如雨后春笋,在全国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新华社1976年7月21日又进一步报道,全国“七二一大学”从1975年上半年的1200所,猛增到一万五千多所。厂办的工人大学就称为七二一工人大学,简称工大,我们叫职工大学。厂领导非常重视七二一工人大学的建设,从生产一线抽调了管理和技术方面的精英人才,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重新进入学校学习,获得了毕业证,这也是我的第一张大学毕业证。职工大学的学生由企业推荐而来,按照七二一大学的办学方针,即从哪里来,毕业后回到哪里去(厂来厂去)的原则。我经过个人报名申请,车间同意推荐,参加统一考试,厂革委会批准几个程序后,就可以成为新建机器厂七二一工人大学机械班学员。当时作为一名车间普通工人,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七二一指示和七二一工人大学这一新生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还只是通过厂广播站的大喇叭广播和隔三差五翻看发给车间班组的《人民日报》、《山西日报》才略知一二,但能进入学校,我是很高兴的。

学校设置的课程基本上是基于七二一大学里的教学大纲,如数学、物理、化学、政治、英语、机械设计、制图加工、材料力学、电工学等,还按照工厂的实际应用和生产需要,安排学习内容。

图为工厂技术人员在绘图

新机厂七二一工大是在1975年11月3日正式开班的,这是新机厂的大好事,尽管我是第二届学员,但我记忆犹新。新机厂共办了两届,学员48人,他们毕业后走上了管理岗位,有的晋升了工程技术人员,有的登上了领导岗位,有的成为了单位的技术骨干和核心人员。我是1977年12月成为机械班第二届学员,我记得很清楚,这个日子就像我的生日一样不会忘记的。

当时根据工厂实际只设机械班。男学员15名,女学员5名,分别来自一、二、三、四生产车间和机动科、工具科、材运科、检验科、保卫科等。

图为第二届新机厂工大师生合影

首届新机厂办七二一工大机械班在老师、同学们的共同努力,齐心协作下,终于在冬季来临之前迎来了开学上课的铃声。记得学员们上的第一课是首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陈星给大家讲授现代汉语语法和修辞,同时也是进一步摸一摸学员们的现有文化程度和水平。男女学员不仅年龄有差异,而且文化基础也有差距。多数学员连完整的初中文化程度都达不到,学习比较吃力,老师们只好就低不就高,一切从初中数学、物理和化学开始,讲解补习数理化基础知识。

当年,“工大”除了我们入校学员是两年全部脱产学习外,厂里还给“工大”专门调来两名专职授课教师。一位是三车间技术管理岗位调到“工大”任教的周世锐老师。周老师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分配到太原钢铁公司,为支援三线建设,响应党的号召,义无反顾,离开城市,投身吕梁。周老师是北京人,当年三十多岁,热情奔放,充满活力,爱说爱笑,教我们高等数学。还有一位是从机动科技术管理岗位调到“工大”的潘茂桐老师。潘老师毕业于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同样也是响应党的号召,服从组织安排,离开上海只身一人来到吕梁,投身三线建设。潘老师是上海人,风华正茂,幽默风趣,平易近人,给我们教授机械制图和机械设计。两位老师,为了厂办七二一工大的教学事业,不讲代价,不计名利,无条件服从组织安排,一心扑在工大的教学事业中,在我们学员心中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几十年过去都还念念不忘我们的周老师和潘老师。

图为第二届新机厂工大学员欢送潘茂桐老师

开学后有半年多的时间,周老师和潘老师一直不厌其烦的给我们一堂课又一堂课,一遍又一遍地讲解,补习初、高中的数学、物理课程。数学从代数方程式开始,因式分解,平面几何,然后是三角函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最后再讲到高等数学里的微积分,工程力学,金相学,机械设计等。

除去两名专职教师,还有几位兼职教师也都认真负责,兢兢业业,随叫随到,教好自己所承担的专业课程。电工学是孙利群老师,金相学的是富德娟老师,还有热处理老师闫宏志、材料力学老师高岐让、政治老师刘睦祥、英语老师付富林,这些老师都是工厂的中坚力量和技术骨干。

新机厂七二一工大校舍在林深谷幽,寂静空寥的厂理化技术室骨子沟,简称理化沟。理化沟,位于水峪沟主厂区工路中段,机动科机加大厂房对面一侧的高山峡谷中,是一条南北宽不过十几米,东西纵深也就一二百米到头的僻谷幽沟。建厂初期,因厂检验科理化室曾在此沟布局建设而得名。校舍是几间简陋的旧平房,有两间小屋,一间用做校长办公室,另外一间则安排给家在上海,在厂住单身的潘茂桐老师备课兼住宿,那间最大的房子就成为我们学员学习上课的教室,靠南一侧,有一块比较平坦的高坡,是一车间单身职工早就安好的一副自制简易单杠,在高坡下面有羽毛球场地,这就成为我们学员日常活动锻炼的唯一去处。学员上课用的十套课桌凳,则是从厂育红小学搞到的。僻谷幽沟,简陋校场地舍,没有校门,自然也就没有校牌可挂。我们在这里,重新走进教室捧起书本,度过了终生难忘的两年工大学习时光。

我们很珍惜学习机会,在一起刻苦攻读,挑灯夜战的学习情形。虽然校舍简陋,设施缺乏,特别是冬天,教室和宿舍的取暖都还需要靠生煤火炉子取暖。日常生活用水也要挑上两只桶到沟口的自来水管去担。周老师和我们跑家的几位双职工学员每天还要带上午饭,起早摸黑,骑车往返车鸣峪———理化沟——-车鸣峪。中午只能在教室里休息一会。但是那时大家好像都没觉得多么苦,反而觉得这是正常的学习生活。因为在这里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和老师同学们充分享受大自然的雨露滋润,知识海洋的美味佳肴。课余休息时间,老师和同学们还能一起嘻嘻哈哈玩上两把扑克牌,输者不是脸上贴纸条就是钻桌子,其乐融融。

图为新机厂工大毕业合影留念左起张兆元、李有富、丁英俊、周元亮、钱长林

七二一大学条件艰苦,办学性质是全日制全脱产,纪律也严格。有一次,一个学生迟到了,老师不仅对他进行了严肃的批评,还罚他打扫一周卫生,并向全班表态今后不再犯。老师深情地对大伙讲,咱们办学很不容易,大家参加学习更不容易,需珍惜好这样的机会和时光,千万别辜负了党和“工大”对我们的期望及自己的梦想。

在那特殊的年代,流行“读书无用论”,导致了正常的学校学习生活秩序被打乱后,七二一工大新举措无疑像一股清风,“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发展”,“知识改变命运”有了新的注释和认知。七二一工大,当年我们在那里挥洒了我们的青春和汗水,也收获了文化知识和提高了个人的工作能力。如果没有在七二一工大期间的刻苦努力和老师的授教,就没有我们在新岗位中取得的丰硕成果,也不可能实现我的大学梦。

白驹过隙,暮年的我,回首往昔,我非常感激新机厂的721职工大学,更感激辛勤施教的各位老师,两年的学习生活,给我的人生带来了不小的收获,丰富了知识,掌握了技能,成为我人生转折的里程碑!

李有富,男,1948年9月生,山西孝义市人。1965年——1977年,在国营新建机器厂一车间当工人,1977年——1979年,在厂职工大学学习,并获得大学毕业证书。工大毕业后调入厂工会,主管生活劳保和宣传教育工作。在工作期间又自修了汉语言专业,参加全国自学高等教育考试,并获得大学毕业证书。198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于1993年调入厂退休和家属委任两委书记兼主任一职。于2006年退休,现居山西晋中市榆次区。

(本图文由口述者李有富授权发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校园丨张志鸿:大学逃课记
【映像·昆工】终于等到你!昆明理工大学校歌诞生了!
读书少的农村孩子现在都在干什么
上海往事(之六)
谭老师洛阳带教练习作业二,参观一拖第三装配厂
离别之际,写给曾经的自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