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昆仑与泰山
昆仑与泰山

  昆仑是上古名山,在中国的历史地位非同寻常,先秦乃至后世的文献屡有提及。但昆仑究在何处,后世名谁,最晚到战国时期就已鲜为人知了。屈原在《天问》中就发出疑问道:“昆仑县圃,其居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四方之门,其谁从焉?西北辟启,何通气焉?”汉兴以来直到今天,为了揭开昆仑之谜,人们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提出了各种答案。但这些答案中有无正确的呢?那么这些答案各有多少价值呢?笔者在此试做粗浅述评。

一 昆仑问题的探索历程

  关于昆仑的所在,唐初魏王泰《括地志》 明确指出:“昆仑山在肃州酒泉县南八十里。”即今祁连山脉主峰祁连山,海拔5547米。此说可称为酒泉南山说。酒泉南山说晋代已有,《晋书·张轨传》曰:334年,“酒泉太守马岌上言:‘酒泉南山,即昆仑之体也。周穆王见西王母,乐而忘归,即谓此山。此山有石室、玉堂,珠玑镂饰,焕若神宫。宜立西王母祠,以裨朝廷无疆之福。’骏从之。”但晋代也并非最早,《汉书·地理志下》金城郡条:“临羌(今湟中县西北多巴):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仙海(即鲜海,今名青海湖)、盐池。北则湟水所出,东至允吾入河。西有须抵池,有弱水(即今黑河,源于托来山北麓,北流入居延海)、昆仑山祠。”有山祠则必有山。此昆仑山的具体方位虽未言明,但大体推来应即酒泉南山。这也就是说汉代已有酒泉南山说。具体说来,可推到汉武帝时期。《汉书·地理志下》敦煌郡条:“广至:宜禾都尉治昆仑障。莽曰广垣。”昆仑障又称昆仑塞,是汉长城的一个关塞。广至县的所在,《大清一统志》卷二百十三安西州曰。所以昆仑障应在安西县一带。这里距酒泉虽有一段距离(约300公里),但既以“昆仑”为名,则附近应有昆仑山,“附近”当然最可能是酒泉了。敦煌郡是汉武帝分酒泉郡设立的。酒泉南山说更早的资料未曾发现。《赵世家》《李斯》

  唐代以后,酒泉南山说一直延绵不绝,唐魏征《隋书·地理志》、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等均主此说。只是到了明代,酒泉南山说发生了一些变化。如《大明一统志》(1461年)卷三十七陕西行都指挥使司山川昆仑山条曰:“在肃州卫城西南二百五十里,南与甘州山连,其巅峻极,经夏积雪不消,世呼雪山。后凉(当为前凉)张骏时,酒泉太守马岌言周穆王见王母于此,宜立王母祠,骏从之。”此说虽然承认昆仑在酒泉(肃州),但否定了南山,而以更南的雪山(今名托来南山)为昆仑。此说可称为托来南山说。《甘肃通志》但清代的《大清一统志》又驳斥了托来南山说,而赞同酒泉南山说。

  关于昆仑的所在,汉武帝时期不仅有酒泉南山说,还出现了于阗南山说。这主要得归功于张骞。虽然西域与中原早有联系,但西域的情况为中原人所熟知却始自张骞的凿空西域。汉武帝即位之初,张骞即应募通使,十三年后才得归来。“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之。”在这个报告中,张骞谈到一个重要观点,就是黄河的源头在西域。他说:“于窴(今新疆和田县一带)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咸海或里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今罗布泊)。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多玉石,河注中国。”按照他的观点,汉武帝又派出使者,勘查详细情况。“而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窴,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史记·大宛列传》)“其山”即于阗南山,约相当于今和田县南的慕士山(海拔7282米)一带。此说可称为于阗南山说。

  张骞的观点一出,立刻得到了广泛的赞同。但于阗南山说却有很多人不接受。例如,“太史公曰:《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后也,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班固《汉书·西域传》。后来到了东晋时期,许多佛教人物往来于印度与中国之间,路经西域,对昆仑问题又做了进一步的探索。如释氏《西域记》(《水经·河水注》引)就在于阗南山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阿耨达山是昆仑的新观点。阿耨达山应是今喀喇昆仑山东段、今昆仑山脉西段。此说可称为阿耨达山说,实际是于阗南山说的变体。此后阿耨达山说竟深入人心,其声势终至于凌驾在酒泉南山说之上。郭璞《山海经注》、康泰《扶南传》、郦道元《水经·河水注》等都赞同此说。但也有的地方两存其说,如魏王泰《括地志》(《史记·大宛列传》正义引)即曰:“阿耨达山亦名建末达山,亦名昆仑山。恒河出其南吐师子口,经天竺入达山。妫水今名为浒海,出于昆仑西北隅吐马口,经安息、大夏国入西海。黄河出东北隅吐牛口,东北流经滥泽(当为盐泽),潜出大积石山,至华山北,东入海。其三河去山入海各三万里。此谓大昆仑,肃州谓小昆仑也。”

  人们对昆仑问题的探索不止于此。汉晋时期,人们虽有酒泉南山、于阗南山二山的分歧,但却都认为黄河源于西域,认为“中国”黄河之源在青海湖南岸,而称此地为河首、河曲,称今青海南山或鄂拉山为积石山。但隋唐时期,随着对青藏高原的了解的加深,人们发现“中国”黄河并非源于青海湖南岸,而是星宿川(今星宿海)。于是人们又把星宿川一带称为河源,把今巴颜喀喇山脉西段雅拉达泽山一带称为积石山。《新唐书·西域传上·吐谷浑》但也有些人因此开始不相信黄河源于西域之说(相应地于阗南山说也遭到否定),而把河源当成真正的河源,并根据“河出昆仑”的记载提出当时的积石山为昆仑的观点。如《新唐书·吐蕃传下》:长庆元年,刘元鼎出使吐蕃,见紫山(即当时的积石山)。“紫山,直大羊同国,古所谓昆仑者也。虏曰閟闷磨黎山,东距长安五千里。河源其间,流澄缓下,稍合众流,色赤,行益远,它水并注则浊,故世举谓西戎地曰河湟。……元鼎所经见,大略如此。”此说可称为巴颜喀喇山说。如据元脱脱《宋史·河渠志》、明《元史·地理志·河源附录》说,又如元代至元十七年学士蒲察笃实奉元世祖之命,西穷河源至星宿海,又认定伊拉玛博罗山(今阿尼玛卿山脉东段)为昆仑。此说可称为伊拉玛博罗山说。但这两说应和者都极少(前者有清代地理学家齐召南撰写的《水道提纲》,后者有《大明一统志》、《甘肃通志》等),多数人都不赞同。如清代较权威的《河源纪略》就仍然根据河源西域的观点,坚持流行最广的阿耨达山说。

  近代以来,科学昌明,对昆仑的研究更加繁荣。如顾实谓昆仑在波斯,丁谦、刘师培谓昆仑在迦勒底,洪亮吉谓为天山,张穆谓为冈底斯山。这些观点的差异之大,可谓空前。但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把昆仑指在西方。直到1985年,何幼琦先生发表《海经新探》一文,才提出昆仑在东方的观点,具体说即认为古昆仑就是泰山。此说可称为泰山说。这个观点可谓石破天惊,与战国以来所有的观点截然划清了界线。此说一出,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但赞同者却寥寥无几。

二 昆仑不可能在西方,但也不可能是泰山

  那么,对这些说法应该做何评价呢?这里的关键是古昆仑到底在哪里。这是评价标准。对此笔者首先认为,古昆仑不可能在西方,但也不可能是泰山。理由如下:

  ①根据文献记载,昆仑与黄帝的关系十分密切。《庄子·天地》曰:“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庄子·至乐》曰:“支离叔与滑介叔观乎冥伯之丘、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穆天子传》卷二曰:“吉日辛酉,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封丰隆之葬,以诏后世。”《山海经·西次三经》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可知黄帝曾不止一次地在昆仑居留。而黄帝的时代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其活动范围不可能很大。关于黄帝的活动范围,目前有陕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多种说法。即使最靠西偏的陕西,与西方也是天各一方(距酒泉约900公里,距阿尼玛卿山脉约700公里,距巴颜喀喇山西段约1100公里,距于阗、阿耨达山约2500公里)。即使在战国、秦代,人们尤其是帝王远至于彼尚且匪夷所思,更何况洪荒时代的黄帝呢?仅此一点,就可将西方诸说全盘否定。另外,《山海经·海内北经》曰:“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山海经·大荒北经》曰:“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可见与昆仑有关的帝王还不止黄帝一人。如果说大家都纷纷去过西方,岂不太不近常理了吗?

  ②根据文献记载,昆仑是河源或在河源附近。《山海经·西次三经》曰:“昆仑之丘,……河水出焉”,《山海经·海内西经》曰:“昆仑之虚……河水出东北隅”,《史记·大宛列传》太史公曰:“《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河出昆仑,“河”不一定是黄河,但应古曾名“河”;“出”不一定就是源头,但应在源头附近;“河出昆仑”不一定是真相,可以是出于古时的误解,但应有合理性。以此反观诸说,就可看出不少破绽。如酒泉南山就不是黄河之源;即使古人可能误解今大通河为黄河之源,而大通河并不源于酒泉南山,也不会顺便将它误解为昆仑。当然弱水(今名黑河)是源出酒泉南山的,却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弱水古曾名“河”。又如伊拉玛博罗山不仅不是黄河之源,甚至不是任何较大河流的源头。至于泰山,情况一样。何幼琦先生于是将“出”理解为“流经”,将黄河水道推到济水、漯水、马颊河,将积石山解为海丰县(今山东省无棣县)北的碣石山,试图弥补,但破绽反而更多。首先,“出”字就是出来的意思,未闻有经过之说。何先生所举《山海经·海内北经》“阳纡之山,河出其中。凌门之山,河出其中”之句应理解为入其山谷中又出其山谷中,仍是出来的意思。黄河不但不发源于泰山,而且也不从泰山山脉中流过(至少相距50公里),说河出泰山未免牵强。其次,黄河在历史上确实屡次改道,但曾如何改道却要实事求是。何先生正确地指出古巨野泽曾名勃海,但说远古黄河曾夺济水、漯水、马颊河,却完全出于主观臆断,在实地考古上得不到任何证据。再次,《山海经·海外北经》确实说到“禹所积石之山在其东,河水所入”,(《海内西经》亦云)但《山海经·西次三经》又云“积石之山,其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南流”,可见河水是先入后出积石山的,而不是只入不出、直接入海。海丰碣石山显然不合条件。

  ③“河”与昆仑的关系当然十分密切,但这条“河水”究竟是不是黄河呢?以往所有观点均是肯定的,从无一人怀疑,即使最为奇异的泰山说也不例外。但是考察文献(除《禹贡》以外)所载河之走向,却与黄河迥异。《山海经·西次三经》曰:“昆仑之丘,……河水出焉,而南流东注于无达。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氾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黑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大杅,是多怪鸟兽。……又西三百里曰积石之山,其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南流。”《山海经·海内西经》曰:“赤水出东北隅,以行其东北,西南流注南海,厌火东。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羽民南。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东,又北,又西南,过毕方鸟东。”(《淮南子·地形训》与此略同)可见此“河”绝对不是黄河,而是其它古曾名“河”的河流。既然如此,团团围绕黄河去寻找昆仑之迹,显然就欠妥了。

  ④从文献何以看出,昆仑标准的名字应是昆仑之丘、昆仑之虚。根据《尔雅》、《说文》,丘、虚,就是小山。而以上昆仑诸说中的昆仑却都高峻巍峨(如泰山海拔1524米,祁连山海拔5547米,慕士山海拔7282米,喀喇昆仑山脉主峰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巴颜喀喇山西段主峰雅拉达泽山海拔5202米),难以丘、虚为名。当然有的地方也称昆仑甚高,但都言过其实,又说法不一,令人难以置信。况且既为“帝之下都”,自当低矮为便,而不该高不可攀。

  综合以上各点,可知以往昆仑诸说都不可能是正确的。而反过来还可知,真正的昆仑应至少具备下面几个特征:与黄帝可能有密切关系;附近有重要河流发源,此河流曾名“河”但不是黄河;高度有限。

三 以往昆仑诸说的论据和论证

  要科学地评价昆仑诸说,不但要正确了解它们各自的结论,还要正确了解其结论得出的论据和论证过程。由于文献不足,做到这点是很难的,但也不是完全无迹可循。具体如下:

  酒泉南山说。该说是目前所知最早的观点。那这个“最早”是否由祁连山原本就是古昆仑山而造成的呢?由上可知是不可能的。这也就是说酒泉南山说是后起的。那人们提出此说的依据是什么呢?具体难详,但根据《汉书》、《晋书》的记载,酒泉南山山上有西王母石室、山下有弱水,所以此说之立可能与西王母、弱水有直接关系。西王母、弱水与昆仑确实关系密切。《山海经·海内西经》曰:“弱水、青水出(昆仑)西南隅”,《山海经·海内北经》曰:“西王母……在昆仑虚北。”《山海经·大荒西经》曰:昆仑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名曰西王母。”《河图玉版》甚至说:“西王母居昆仑之山。”所以很可能是酒泉南山先有了西王母、弱水的遗迹,然后人们又根据上述《山海经》等的有关记载,将昆仑在西北的观点落实于此,从而形成酒泉南山说(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根据文献记载,西王母、弱水的传说遍及当时的中原乃至西域,有传说不能就说明西王母、弱水必在酒泉,甚至有证据证明根本不在酒泉。酒泉南山说以此为据并不可靠)。而《尚书·禹贡》所云“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无疑又为此说添一佐证,汉代经师注《禹贡》者无不以此为说。但《禹贡》本就晚起于战国,恐怕《禹贡》乃是根据已有的“昆仑在西北”的观点写成的,所以再以《禹贡》为证据,就有循环论证之嫌。

  托来南山说。

  于阗南山说。根据《史记大宛列传》的记载可知,一是汉使穷河源之前,于阗南山并不叫“昆仑”,也就说于阗南山说是后起的;二是于阗南山说是根据当时新出的“黄河起源西域”的观点(具体说是起源于阗南山)和“古图书”而得出的,“古图书”自然是记载“河出昆仑”的古图书。

  阿耨达山说。该说的形成文献没有直接说明,但可根据文献大体推知。首先我们可知,该说是继承的于阗南山说,也就是说“黄河起源西域”的观点与“河出昆仑”的古图书对它都是有效的根据,唯一的区别就在于具体地由于阗南山移到了阿耨达山。所以这里的关键是,它为什么要转移呢?这就要看阿耨达山的特点了。根据《水经·河水注》、《括地志》的材料,阿耨达山的特点是出六大水(大体而言),其中主要有今天所说的塔里木河(张骞所谓的黄河上源)、阿姆河、印度河、恒河;并且山上有阿耨达宫,宫殿楼观甚大。这正与《山海经》所言“昆仑不仅出河水,而且出赤水、洋水、黑水、弱水、青水”、《穆天子传》所言“昆仑上有黄帝之宫”相仿佛。于是阿耨达山就取代于阗南山成了“昆仑”。

  伊拉玛博罗山说。该说的形成文献也没有直接说明。伊拉玛博罗山的特点是黄河东流至此,折而向西又向北流。这一小段黄河的流向与《山海经·海内西经》的记载相仿佛。因而最大的可能是,元朝笃实见到此山后,对照《山海经》所载“河”的奇怪走向,发现难得地相符,因而命名此山为昆仑。

  巴颜喀喇山说。该说的根据很明显,就是“河出昆仑”的古图书和黄河起源于巴颜喀喇山的事实两条。该说最大的特点就是正确地指出了黄河的发源地,否定了“河源西域”的错误观点。

泰山说。从《海经新探》一文的论证来看,主要论据就是《山海经》所载昆仑虚的特点和山东的地理形势。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以往昆仑诸说的弱点,就是:①诸说都是推测,都没有直接的可靠文献材料;②诸说所依据的文献材料(古图书)无非就是《山海经》、《禹本纪》、《禹贡》、《淮南子》等少数几种,与我们今天所掌握的差不多;③诸说对这些文献的取舍或多或少,但都不完全,都有断章取义、顾此失彼之弊;④诸说对这些文献的理解不同,而且多有严重曲解;⑤诸说对实际地理的认识很不同,并且往往有很大偏差。以上前两点是迫不得已的,但后四点却大有改进的余地。

  这样,我们不仅可从结论上否定以往的昆仑诸说,而且可从论据和论证过程上看出它们的不可靠来。因此,在对昆仑问题的研究中,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尽量挖掘有限的文献资料。二是应全面准确地掌握这些资料。三是正确认识实际地理。

四 对昆仑的重新考察

  笔者虽然否定了以往所有关于昆仑的探索结果,但仍不能不提出,在诸说之中,泰山说的贡献不可低估。它的贡献不是敢于突破的精神,而是在这种精神下能够接近真相。

  《史记·夏本纪》索隐引曹魏王肃曰:“昆仑在临羌西,析支在河关西,西戎在西域。”

  魏崔鸿别本《十六国春秋》卷七前凉录张骏条曰:“二十一年,……酒泉太守马岌上言,酒泉南山即昆仑之体,周穆王见西王母,乐而忘归,即谓此山。有石室、玉堂,珠玑镂饰,焕若神宫。(《禹贡》昆仑在临江(当为临羌)之西,即此明矣。)宜立西王母祠,以裨朝廷无疆之福。骏从之。”

  《后汉书·郡国志》:临羌县有昆仑山。
《新唐书·吐蕃传下》:长庆元年,刘元鼎出使吐蕃,“紫山,直大羊同国,古所谓昆仑者也。虏曰閟闷磨黎山,东距长安五千里。河源其间,流澄缓下,稍合众流,色赤,行益远,它水并注则浊,故世举谓西戎地曰河湟。……元鼎所经见,大略如此。”《隋书·地理志》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四十陇右道下肃州酒泉县条曰:“昆仑山,在县西南八十里,周穆王见西王母乐而忘归,即此山。”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十二陇右道三肃州酒泉县条曰:“昆仑山在县西南八十里。《十六国春秋》云,后魏昭成帝建国十七年(当为七年)前凉张骏酒泉太守马岌上言:‘酒泉南山,即昆仑之体也,昔周穆王见西王母,乐而忘归,即谓此山。有石室、玉堂,珠玑镂饰,焕若神宫。(删丹西河名曰弱水,《禹贡》昆仑临羌之西即此明矣。)宜立西王母祠,以裨朝廷无疆之福。’骏从之。”
《大清一统志》(1784年)卷二百一十二甘肃统部肃州山川昆仑山条曰:“在州西南。《竹书纪年》:穆王十七年西征昆仑邱,见西王母。《汉书·地理志》:金城临羌县西北塞外有西王母石室、昆仑山祠。《十六国春秋》:张骏时,酒泉太守马岌上言:酒泉南山即昆仑山体也。周穆王见西王母,乐而忘归,即谓此山。上有石室、玉堂,珠玑镂饰,焕若神宫。《禹贡》昆仑在临羌之西,即此明矣。宜立西王母祠,以裨朝廷无疆之福。骏从之。《隋书·地理志》:福禄县有昆仑山。魏王泰《括地志》:昆仑山在酒泉县西南八十里。《明统志》:山在肃州西南二百五十里,东与甘州山连,其巅峻极,经夏积雪不消,世呼雪山。《西陲今略》:昆仑山在卯来泉堡西南一百八十里,俗呼雪达巴,东北又有小雪达巴,即祁连山。祁连至此渐界,故加小云。按《明统志》、《今略》所云与《括地志》道里不合。《今略》又云:嘉峪关西二十里地名大草滩,滩南有山名昆仑。此乃古之昆仑山,而《明统志》所云乃祁连之西麓耳。”
《甘肃通志》卷六山川直隶肃州肃州祁连山条曰:“在州南一百五十里。一名雪山,峰峦高耸,四时积雪,春夏消释,冰水入河,以灌田亩,郡人赖之。自凉州连亘至此,皆曰祁连山,即天山也。”昆仑山条曰:“在州西南二百五十里,山岭峻极,仿佛昆仑,故名,经夏积雪不消,世呼雪山。后凉(当为前凉)张骏时,酒泉太守马岌言周穆王见西王母于此,宜立王母祠,骏从之。昆仑山本在西域朵甘斯东北,番名为伊拉玛博罗山(今阿尼玛卿山脉东段),此山名同,或曰即《禹贡》之西戎昆仑也。
《宋史·河渠志一》:“大元至元二十七年(当为十七年,1280年)我世祖皇帝命学士蒲察笃实西穷河源,始得其详,今西蕃朵甘思南鄙曰星宿海者,其源也。”庚辰
《元史·地理志·河源附录》:“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往来如行国中。至元十七年命都实为招讨使,佩金虎符,往求河源。……朵甘斯东北有大雪山,名伊拉玛博啰。其山最高,译言腾恪哩哈达,即昆仑也。”其后(延佑乙卯(1315))翰林学士潘昂霄从都实之弟库库楚,得其说,撰为《河源志》。临川朱思本又从巴尔济苏家得帝师所藏梵字图书,而以华文译之,与昂霄所志互有详略。
《明太祖实录》《邓愈传》“败川藏之众,追至昆仑山,斩首不可胜纪,获马牛羊十余万。《明宣宗实录》洪熙元年八月陕西都指挥李英讨安定曲先寇,败之,以捷闻。……官军追击,逾昆仑山,西行数百里,至雅尔科之地。与安定寇党锁南等战,败之。”

例如东汉初年,班固作《汉书》,就提出了不同看法。《汉书·西域传》曰:“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其河有两原,一出葱岭山,一出于阗,于阗在南山下,其河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蒲昌海,一名盐泽者也。去玉门、阳关三百余里,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皆以为潜行地下,南出于积石,为中国河云。”
在《汉书·地理志下》金城郡(治今兰州市西北)条:“昭帝始元六年置。”“河关:积石山在西南羌中。河水行塞外,东北入塞内,至章武入海。过郡十六,行九千四百里。”
而楼兰(罗布泊一带)、姑师(吐鲁番一带)邑有城郭,临盐泽。盐泽去长安可五千里。匈奴右方居盐泽以东,至陇西长城,南接羌,隔汉道焉。……安息长老传闻条枝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尝见。”
“太史公曰:《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后也,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后汉书·皇甫张段列传》:“颎追之,且斗且行,昼夜相攻,割肉食雪,四十余日,遂至河首积石山,出塞二千余里”。
《后汉书·西域传》:“大秦国,一名犁鞬,以在海(波斯湾)西,亦云海西国。……或云其国西有弱水、流沙,近西王母所居处,几于日所入也。”
《三国志》卷三十注引鱼豢《魏略》云:“大秦西有海水,海水西有河水,河水西南北行有大山,西有赤水,赤水西有白玉山,白玉山有西王母。西王母西有修流沙,流沙西有大夏国、坚沙国、属繇国、月氏国。四国西有黑水,所传闻西之极也。”
《晋书·沮渠蒙逊载记》:“蒙逊西至苕藋,……卑和虏率众迎降。遂循海(卑禾羌海,即青海湖)而西,至盐池,祠西王母寺。寺中有玄石神图,命其侍郎张穆赋焉,铭之于寺前。”
《括地志》(《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正义引)云:“弱水有二源,俱出女国北阿耨达山,南流会于国北,又南历国北,东去一里,深丈余,阔六十步,非乘舟不可济,流入海,阿耨达山一名昆仑山,其山为天柱,在雍州西南一万五千三百七十里。”又云:“弱水在甘州张掖县南山下也。”
《括地志》(《史记·夏本纪》正义引)曰:“积石山今名小积石,在河州桴罕县西七里。”
刘元鼎
《新唐书·西域传上·吐谷浑》:“道宗曰:‘柏海近河源,古未有至者。……”“阅月,次星宿川,达柏海上,望积石山,览观河源。”
《大明一统志》:“昆仑山在朵甘卫东北伊拉玛博啰山。”

万斯同《昆仑河源考》(1700年):“《禹贡》: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孔安国注:织皮、毛布,有此四国,在荒服之外、流沙之内,羌髳之属。……马融云:昆仑在临羌西,析支在河关西。……郑玄云:衣皮之民居此昆仑、析支、渠搜三山之野者,皆西戎也。”“《竺乾书》曰:阿耨达山即昆仑也。一名须弥,讹呼疏弥,在于阗国西一千三百余里。其水分流四面,去入中国者为黄河,注东海。其三面各入南、西、北海,如弱水、黑水之类。”
《行水金鉴》(1725年)傅泽洪卷一曰:“魏王泰曰:大积石山在吐谷浑界,小积石山在枹罕县西北。张守节曰:河自盐泽潜行入吐谷浑界大积石山,又东北流至小积石山。李吉甫曰:河出积石山西南羌中,今人目彼为大积石,此为小积石,然则蔡传
齐召南《水道提纲》(1761年)卷五黄河条曰:“黄河源出星宿海西巴颜喀喇山之东麓,二泉流数里,合而东南,名阿尔坦河。……至鄂端塔拉,即古星宿海。《元史》所谓鄂端诺尔也。自河源至此已三百里。”自注:“巴颜喀喇山即古昆仑山。其脉西自金沙江源犁石山,蜿蜒东来结为此山,以地势极高为南北诸山之祖源。处西二十度、极三十五度也。山石黑色,蒙古谓富贵为巴颜、黑为喀喇,即唐刘元鼎所谓紫山者,又名库尔坤,即昆仑转音也。阿尔坦河虽元人寻源,但知起星宿海,未知其西尚有本源。蒙古谓金为阿尔坦,言水色微黄而溜甚急,真河源也。”“又东南流屈曲七百余里,东绕阿木尼玛禅穆逊大雪山(今阿尼玛卿山脉东段)之南,受小水数十。大雪山即古积石山,《元史》所谓伊尔玛布莫刺、译言腾格哩哈达而误指为昆仑者。黄河依山南麓东流,折而东北有三昆都仑河,前后自东南来注之水势益盛,至乌兰奔鼐山下始折而西北流,古言河绕昆仑之三面如玦然,实《禹贡》道河之积石山,非昆仑也。”“又折而东北经积石山南、阿木尼达拉嘉山积石关之北,北岸入西宁,东南边外界,南岸入河州内西北界。此唐宋以来所名之积石山也,亦曰小积石。”
《河源纪略》(1782年)卷十四证古一昆仑 卷十八证古五青海重源上卷十九证古六青海重源下
《禹贡》昆仑、《山海经》(《禹本纪》)昆仑、《穆天子传》昆仑、《淮南子》昆仑、《尔雅》昆仑、《河图》昆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昆仑的地望
《山海经·海荒经》是远古西部地理记载
由《穆天子传》引发的“昆仑-河首”考(上)
黄帝与昆仑的考证
印有神迹的玉——电视专题片《祁连玉的故事》脚本
第二十四讲 《山海经》中的昆仑山究竟在哪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