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语文教学」刘国正:怎样加强语文课的基本功训练

刘国正,又名刘征,1926年生,北京人,著名语文教育家。曾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教育部中小学语文教材审查委员。著有《语文教育谈》《实和活——刘国正语文教育文选》《海燕》《春风燕语》等,主编《语文教育在前进》《我和语文教学》等,作品辑为《刘征文集》。

实和活——谈中学语文课的基本功训练

文 | 刘国正

语文教学需要探讨的问题很多。这里着重谈一个问题,就是加强基本功的问题。

什么叫基本功呢?叶老在《认真学习语文》里把语文的基本功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识字写字,二是用字用词,三是辨析句子,四是文章结构。这四个方面就是字、词、句、篇。这主要是就读写来说的。就培养学生能力来说,应该包括听、说、读、写。字词句篇,听说读写,这就是学生学语文的基本功。字、词、句、篇,最基本的是字。一个中学毕业生,假如能够掌握三四千字,会写,会念,会讲,会用,那他就可以凭借这些字,去阅读,去写作,就会有很大的发展余地,如果没有这三四千字,那么读写都会感到很困难,发展是有限的。

怎样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呢?我想在这里谈两个字,一是“实”,一是“活”。

语言是一种工具。这种工具的特点,在于它是用来反映气象万千的客观世界和纷繁复杂的人的主观世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就决定了运用语言这种工具的复杂性。它既是一种科学,又是一种艺术。说它是科学,就因为它要表达得准确;说它是艺术,又因为它还要表达得生动。首先要求准确,准确地反映客观世界的东西和由客观世界决定的人的思想感情。但客观的和主观的东西都是很生动、很活泼的。要是不能生动地予以反映,也就不会准确。因此,语言训练既要实,又要活。只有实没有活,培养出来的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会偏于呆板;反过来说,只有活而没有实,活就失掉了基础。

先讲“实”。语言的训练,硬是要严格要求,督促学生下苦功夫,受艰苦的磨练,没有这种磨练,语言是学不好的。语文教学,一方面要讲究方法,力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要提倡勤学苦练,要叫学生懂得:学习语文没有多少捷径好走,就是要花一点笨功夫。识字,字要一个一个地识,一个一个地写,词汇要一个一个地积累,文章要一篇一篇地熟读背诵。这个功夫是省不得的。过去那些做学问的人,不但要背四书五经,有的还要背《说文》,背《尔雅》。苏东坡,文章、诗词都写得很洒脱,嘻笑怒骂皆成文章,似乎不是从苦功中出来的。但据说,他抄《汉书》就抄了许多遍。当然,不是要今天的学生也这样去做,只是借以说明,学习语言要下笨功夫。有人认为,提倡下苦功夫,下笨功夫,是一种落后的观念,或者认为在科学发达的今天,提倡下苦功夫、下笨功夫已无济于事。我则认为,在还不能以切实有效的新办法取而代之之前,这下苦功夫、下笨功夫是万万不可忽视的。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样样都不能马虎。这好比学绘画时练习素描,要先掌握准确地摹写物象的本领,有了这个基础才谈得到创作。这个基础不牢,则搞创作如同在沙上建塔,是很不可靠的。

求实的同时,还要求活。练基本功,要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进行,不能搞机械的、被动的训练。怎样才能做到活呢?这方面我想多说几句。

第一,打破程式,因文设法。

要打破千篇一律的教学的程式,根据文章的特点来设计教学方法。时代背景不要篇篇都讲,但是有的文章就一定要讲。譬如《同志的信任》,如果不讲一讲当时方志敏同志的情况,鲁迅先生的情况,这篇文章就不好讲了。作者介绍也是这样,有的不必介绍,有些就要介绍。像鲁迅这样的作者,就得介绍一下,而且高中初中要介绍得不同。中心思想,有的文章不必讲,但是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样的文章,中心思想不明显,就要讲一讲。

所谓因文设法,就是教学方法要灵活。有的课文,像《天上的街市》适合朗诵,就可以指导学生朗诵。文言文的教学要多采用串讲方法,有位老师讲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堂课从头到尾都是串讲,最后把全诗吟唱了一番,讲完课学生热烈鼓掌,可见学生很感兴趣。有的课文,其中不免有一些东西是学生自己知道的,老师就可以不讲。有的课文,像《人类的出现》,篇幅比较长,内容比较深,可以作特殊处理。比如:老师先把它看一遍,熟悉一下课文内容,然后作“人类的出现”的讲演,让学生记录,根据记录整理成一篇记录稿,再跟课文比一比,看看是不是把课文的主要内容都包括进去了。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听写能力、组织材料的能力。我认为,课本里有少数像《人类的出现》这样长一点、深一点的课文让学生阅读,也不是坏事,可以使学生感觉到有个高度,就像爬山一样,知道自己原来还有爬不过去的“山”。这比只叫他读一些短的、浅的东西更有好处。其中有一些内容,学生的确不容易一下子搞懂,那就讲到一定程度,学生能懂多少就懂多少。着眼于让学生掌握语言工具,不在于传授科学知识。

第二,减少浪费,精讲多练。

为了多练,就要讲得精一些,减少课堂上教师的无效劳动,把有限的时间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在整个中学阶段,假定语文课的课时为一千,这一千课时如果全部让老师讲掉了,学生就没有练的时间,如果老师讲掉了三分之二,学生练的时间只剩下三分之一,如果老师讲掉了三分之一,学生自己练的时间就有三分之二。上面假设的几种情况,哪种情况效果会大些呢?恐怕是学生多练效果会大些。现在学生在课外进行语文训练的机会很少,也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堂内多留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练。为了叫学生多练,教师就得精讲,适当地作一些指点。

学生在课堂上练,到底有哪些形式呢?常用的形式很多,这里不来讲,只讲一个意思。我认为,学生开口动手都是练,凡属运用语言的地方全都是练。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有这样的观念: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就是说的训练;要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字,那就是写的训练,也是写字的训练;教师讲话,让学生听讲,那就是听的训练;学生朗读课文,这就是读的训练。这样就把整个课堂变成了学生练的场所。不能认为只有给学生布置练习题才叫练。

我曾经听一位老师讲《奔向海陆丰》,要学生自己分段,归纳段意。多数同学是一种分法,有一个同学提出不同的意见。老师问他:“你到底是怎样分的?”他站起来说了,可是没能说清楚。老师就叫他坐下了。我听到这里觉得很可惜,这是一个让学生练说的很好的机会,如果抓住这个机会,先叫他说一遍,哪怕说得比较零乱,也不要紧,然后帮他整理一下,让他把自己的意见比较有条理地说出来,该有多好呢。有一位教师讲《天上的街市》,训练学生朗诵,学生有的地方朗诵错了,“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把最后一句中的“街灯”念成“明灯”了。老师只是简单地纠正了一下,说是“街”字,不是“明”字。我听了以后,又觉得很可惜。因为这里用“街灯”跟“明灯”大不一样。写的是天上的街市嘛,用一个“街”字,就点明了这首诗的主题。而且上一句说了“明星”,这句再用“明灯”,在词色上也是重复的。像这种地方,应该给学生指点一下。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字,既然写字,就要加以指导。譬如,叫他不要写得太挤了,不要写得大小不一样,写错了的字,要给他纠正。语文课还应该训练学生说普通话。总之,学生一动口一动笔,教师就得注意,看他是不是合乎语文教学的要求。假如整个课堂上凡是运用语言的地方,我们都不轻易放过,随时注意鼓励学生的优点,纠正他们的毛病,那么学生练的机会就增加了,训练的方式也就活了。

第三,即文解词,体会运用。

语文课上进行词汇教学,应该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这样说,并不是反对单独的解词,单独的解词有时是必要的,但是多数情况下应该结合课文,要学生体会运用语言的微妙之处,体会许多同义词,为什么在这里只能用这个词而不能用那个,词用这个就好,用那个就不好。

譬如《济南的冬天》里有几句话:“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一段话里用了这两个“卧”字,就很有特色,很富于表现力,显示了作者运用语言的才华。这个雪呀,不是很多,而是一点,它下在房顶上就像趴在那儿一样。这样讲就生动了。《荷塘月色》里有一段话:“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里边的“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这句话有丰富的含义:作者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是不满的,只有到了晚间,在月色笼罩下的荷塘旁边,才什么都可以想,又什么都可以不想。这样写妙得很,用的是很平常的语句,里边却蕴含着很丰富的感情。应该结合课文叫学生领会这种表达手法。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纪念》里有这么一段话:“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原来如此!······”

这“原来如此”四个字,看来很平常,却是一个字千钧重,它包含着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说的“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那个意思。如果离开一定的语言环境,单独地讲“原来如此”四个字怎么讲得清楚呢?又如杜甫的《羌村三首》中有一句“妻孥怪我在”,为什么用“怪”字呢?应该是“喜我在”嘛,“我”还活着嘛,家里应该很高兴嘛。仔细体会一下,这里还是用“怪”字好。因为杜甫是经过战乱,偶然活下来的。在妻孥的心目中他该是早已死了的,活着倒有点奇怪。语言的真正成功的运用,不在于堆砌很多华丽的词藻,而在于用语似乎很平常,然而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它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按理说,学生学习语文应该是很有兴趣、很有滋味的。但是,如果让学生孤立地背诵词语的定义,如同背词典,便会使他们感到味如嚼蜡,收不到好的效果。

第四,方法灵活,多式多样。

基本功的教学要经过多次反复,不是一次完成的。因此,应该采取多式多样的方式,这样可以避免机械重复,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的方法应该是多式多样的,这里不说了,单说课外指导的问题。

这里谈几个例子,有的学校办墙报,还出一些学生自编的小刊物。苏州十中的老师帮助学生出了一本小刊物,学生自己办,老师指导。我看到几份,觉得很好。还有的学校由学生自办小图书馆。这件事情我是有点体会的。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学校有个小阅览室,大约有几百本书,我被分配去管这个小阅览室,我就利用这个机会在小阅览室里看了不少的书,像《爱的教育》等等,都是在那时候看的,获益很多。这些事情不要小看,有些学生往往可能由此就走向了搞文字工作的道路。

再如,有些学校指导学生写日记,要求每天都写,不一定写很多,没有什么可写,就写一句:“今天没什么可写。”这对锻炼学生的毅力和恒心,很有好处。一个学生假如坚持年年写日记,他写作能力的提高会是很快的。还有些学校举行各种语文课外活动:书法比赛,作文比赛,讲演比赛,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读书心得交流会,这些都是很好的形式,搞这一类活动,教师不一定要花很多时间,有的活动可以让学生自己搞,有的只要教师出个主意,指点一下,引导一下,让学生自己负责去搞。还有的教师指导学生自编文集,学生兴趣很高,说:“我的作文居然可以编集子了。”也可以鼓励学生投稿。学生的文章,假如能在杂志上,或报纸上发表一下,对他的鼓励是很大的。确实有这种情况:一个青年,他的文章得到称赞了,发表了,他从此就走到文学的道路上去了。还有的学校成立一些小的团体,如读书小组,创作小组,等等。把课内课外结合起来,搞一点活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就生动活泼了。

第五,文道统一,寓道于文。

这个问题,我在许多地方讲过,并且今年年初在《人民教育》上写过一篇文章,这里就不来多说了。只讲一点,就是在语文课中,“文”和“道”的统一是“实”和“活”的基础。“文”“道”分割,既不能“实”,也不能“活”。只有统一,才能做到“实”和“活”。以上所讲的是语文教学中加强基本功训练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实”,一个是“活”。那么,究竟是在“实”的基础上求“活”,还是在“活”的基础上求“实”呢?有些学校的老师们在研究这个问题。我看这样的研究很有好处。但是不管怎么样,应该把这两方面统一起来。当然,每篇课文的情况不同,有的课文可以偏“实”一点,有的课文可以偏“活”一点。既“实”又“活”,“活”“实”相济,那我们的语文教学的效果肯定会有所提高。

本文原载《江苏教育》1983年第5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会“跨界”,让语文课充满艺术魅力
怎样评价一节语文课
新课标下语文课的创新与缺失
简约,扎实,有效进行课堂教学 转
高品质语文教学的“小” 与“大”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