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家长辅导指南(7-8单元)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家长辅导指南(7-8单元)

(2009-06-29 10:31:37)
 

人教实验版一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

第七单元 认识时间

(第81~85页)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本单元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同时为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教材说明

本单元主要教学认识几时几分。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层次是用5分5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并通过实际的操作,知道1时=60分。第二层次是在5分5分数的基础上,再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与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联系起来看,教材对时间的认识是按照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编排的,这样编排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符合平时人们看表读时间的经验与习惯。

教学建议

本单元内容可用3课时进行教学。

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很不容易被理解。在教学中要注意尽可能地联系生活实际,使用钟表模型等学具、教具,让学生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掌握概念和知识。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对时间概念的已有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例如,在一年级上册中只是让学生知道并记住“12∶30就是指12时半”,而对于为什么分针指向刻度“6”就是“几时半”,为什么要表示“几时半”在冒号后面就要用“30”,学生并不理解。等学生学习了这个单元的知识,了解了时与分的关系后,对这些问题就会有新的认识。如果教师能注意把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升到一种新的高度来教学,学生对各种知识的理解就会融会贯通。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分清“一段时间”和“一个时刻”这两个概念的实际含意是很困难的。在教学时,没有必要对“一段时间”和“某一时刻”特别加以区分,但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使学生明白所讨论的是某一点上的时间还是一段时间。在以后的学习中,这两个概念是并存的,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就会造成概念混乱。

(三)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1.主题图。

教材首先安排了一个学生们正准备上课的情景图,墙上的钟显示的时间是8时15分。编排这个情景图有两个目的:一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对于“我们生活在时间里”很难理解,可以通过生活中具体的实例使学生明白,时间与我们息息相关,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二是引出本单元将要学习的知识,一年级上学期学生见到的钟表的分针都是指向6或12的,而实际的情况远非这么简单,比如这幅情景图上的时间既不是整时,也不是半时,由此引出下面的内容。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再说一说钟表上表示的时间是多少,可能大部分学生不能准确地说出是几时几分,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几时半”的认识,根据时针的位置在8和9之间粗略地说出是8时多。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说说哪些情况下要用到时间,例如,什么时间到校,什么时间放学,要鼓励学生开阔思路,说出不同的答案。

2.认识钟面刻度。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用5分5分数的方法读出时间的基础。

教材出示了一个钟面,学生可以观察到钟面内部是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面有5个小格,钟面外部对应12个大格有12个数,教材上已经给出两个数,其余的要学生自己填写。安排这个钟面,目的是使学生了解钟面刻度的结构,告诉学生时针转过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转过一小格是1分钟。钟面上的阴影表示分针从刻度12转到刻度1,经过了5小格,每一小格表示1分钟,一共经过了5分钟,所以刻度1所对应的外部的数是5。也就是说,刻度1可以表示两种含意:当它表示时针的刻度时,它表示“1时”,当它表示分针的刻度时,表示“5分”。理解了这一点以后,就可以数出每一个大格的刻度分别表示多少分了。

教学时,先让学生观察钟表上的刻度,说出一共有多少个大格,每一大格里有多少小格,每个大格的刻度所对应的数表示什么。教师可以先对学生说明:时针转过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转过1小格是1分钟。然后再让学生观察:分针从刻度12转到刻度1,一共转过了多少小格,是多少分,刻度1可以表示几分。再用同样的方法数下去,刻度2、3……分别表示多少分,要求学生在括号里填出相应的数。等学生把所有大格的刻度对应多少分都写出来后,教师可以再让学生观察:分针转一周,共转过了多少小格,是多少分钟,为下面引出“1时=60分”做好铺垫。最后,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钟面上每个大格的刻度作为时针的单位时是几时,作为分针的单位时又是多少分。

3.用5分5分数的方法来读出某些比较特殊的时间。

 

教材中举了两个例子,每个例子中的钟面上都用阴影表示分针走过的区域,非常直观,下面用中文“几时几分”和电子表的表示法两种方法表示出钟表上显示的时间。由于对于每一大格,“5分”是最基本的单位,所以第一个例子是教学“几时5分”,在此基础上,再认识更一般的时间。

由于学生已经知道了每个大格的刻度对于时针和分针分别对应于几时和几分,所以教学时,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读出时间的具体方法。可以先让学生讨论一下如何读出钟面上的时间,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要读出一个时间,要根据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来共同确定。可以先看时针指在哪两个数之间,确定是几时多,再看分针指向哪儿,根据每一大格的刻度对应多少分来确定是几时几分。也可以先根据分针位置确定是多少分,再根据时针来确定是几时几分。例如认识“6时25分”,先看时针指在6和7之间,所以可以确定是6时多,再看分针指向刻度5,对应的是25分,所以这个时间是6时25分。在教学9:05的电子表的表示法时,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如果分钟数不到10,在分钟数的前面要加0。

4.时与分的关系。

 

教材提供了连续的三幅图,来表示时针与分针的动态关系,直观地显示了当时针转动一大格时,分针转过了多少,以揭示时与分的关系,第一幅图是起始状态,时针与分针显示的时间是12时,第二幅图表示当分针转过30分时,时针转过了一大格的一半,第三幅图表示当分针转了一周以后,时针从刻度12转到刻度1,也就是时针转过了1大格,是1小时,而分针转过了一周,即60小格,也就是60分钟。所以可以得出“1时=60分”的结论。

教学时,可以通过两方面来达到教学目标。一方面让学生观察这三幅图的变化,使学生看到时针与分针转动范围(即阴影部分)的对比和关系,得出1时=60分的结论。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直观地理解1时=60分的含意。在让学生观察时刻12:30时,可以先让学生按一年级上册教材中的要求说出是几时半,再按用5分5分数的方法读出是几时几分,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12时半和12时30分是一回事,使学生明白在几时半时,时针转过的是一大格的一半(半小时),而分针转过的是整个钟面的一半(分针指向刻度6,即30分),更加深刻地理解“几时半”的含意。在这里,只要学生能知道“1时=60分”的结论并能结合直观图初步理解其含意就可以了,不要提过高的要求。

5.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出某一时间。

例2中有两个钟面图,也体现了一个动态的过程。第一个钟面图的时间是4:15,学生运用例1的方法已经能读出这一时间,在此基础上,分针又转过了4小格,要求学生1分1分地数下去,图上直观地表示出了每一小格对应的分钟数,便于学生理解。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读出4时15分,再接着数4时16分、4时17分、4时18分、4时19分,也可先让学生读出4时20分,再往回数1分。在这里,要求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运用100以内的数数能力。

6.“做一做”。

这两道题目是让学生巩固时间的读取方法,并写出时间,学生可以采用“几时几分”的计时方法,也可以用电子表的表示方法来写。第2题,要引导学生尽量使用钟表外圈已有的分钟数很快读出时间,例如,第3小题中可以先读出10时35分,再1分1分地数到10时39分,也可以先读出10时40分,再往回数1分钟。

 

八、找规律

(第88~92页)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都规定了这部分内容。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数字和图形的排列规律,只是在练习中有少量的习题;有关探索规律的内容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

数学课程标准在探索规律的内容中明确说明:“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并给出了具体例子。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规律的事物总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如节日里各种美丽的彩灯和彩旗都是有规律的排列,很多物品上装饰的图案也是有规律的排列,这些都为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提供了很多素材。本单元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在单元开始安排了学生举行联欢会的情境,装饰的东西都是有规律排列的,小朋友有规律地围成圈跳舞等等。另外,还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有些题目的设计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去找规律。一般来说,一组事物依次不断重复的排列(至少重复出现3次),就是有规律的排列。

本单元内容结构如下表。

 

(三)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1.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

(1)例1给出了一幅学生举行联欢会的情景图,装饰的彩花和彩旗都是有规律地排列的,学生男女间隔围成圈跳舞,让学生观察并发现排列的规律。每个小题的后面都给出了备选答案,学生只需圈上正确答案便可。

 

教学例1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这幅图表示什么意思?你能发现什么吗?让学生先独立观察一会儿,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接着让每个小组中下水平的同学作为代表,进行汇报交流: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例1的选择题,让一些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选的,最后教师进行小结,对有规律的排列的一般特征进行描述便可,不用下定义。

(2)例2是让学生通过操作找图形的排列规律。给出的两组图形的形状不同,颜色也不同,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再进行操作。

摆一摆。

 

教学例2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每组中都有什么图形?都是什么颜色的?让学生独立操作,抽几名学生说一说自己发现的规律是什么。

(3)例3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涂颜色而不是摆卡片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加深对图形排列规律的认识。

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让大家交流想法,教师最后小结。

(4)例3后面的“做一做”,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再涂颜色,教师注意订正。

2.稍复杂的图形变化规律。

(1)例4与前面的例题相比,难度稍有增大,主要的不同是每组图形中的一种图形的数量发生了变化,不再都是1个了,而是2个或2个以上。尤其是第2小题,呈现出形状、颜色、数量的变化规律。

接着摆。

 

教学例4时,要引导学生观察:例4图形的排列与前面的例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发生了哪些变化?然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提醒每个小组的组长,要让中下水平的学生多思考、发言。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交流每个小组的想法。最后教师还要进行反馈和小结。

(2)例5与例4比,难度又略有提高,每组图形中每种图形的数量都在2个或2个以上,颜色不同,但形状没有变化。例5要让学生直接观察思考找出规律,不再通过摆图片找规律。要启发学生说出颜色和数量上的变化规律。

 

教学例5时,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做,对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适当提示:这列图形是什么形状的?什么颜色?每组有多少个?每组中每种有多少个?是怎样变化的?然后让大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集体订正。

例5下面的“做一做”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弹性,没有统一的答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力,只要涂出的颜色是有规律的或自己的解释是有道理的,就应该给予肯定和表扬。

3.图形与数字变化规律。

(1)例6是在前面图形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教学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这里的图形的变化规律是前面学过的,主要是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来教学数字的变化规律,数字与图形是相对应的,是每组图形中每种图形的个数的变化规律;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图形变化规律,就有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这里数字的变化规律不需要通过计算数之间差的关系来判断规律。

教学例6时,要先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或图片找出图形变化规律,引导学生说一说:图形在数量上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第(1)小题小棒根数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第(2)和(3)小题图形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然后在图形的下方相应地给出一列数,引导学生对着图形找数的变化规律。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让每个小组的代表说一说每列数字的变化规律是什么。最后教师进行小结。

(2)例6下面的“做一做”是巩固图形和数字排列规律的练习。教学时要启发学生结合摆图片找出图形数量的变化规律,再在横线上填数。

4.数字变化规律。

(1)例7是在例6的基础上教学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与例6不同的是:无论是图形还是数字的排列,不再研究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而是重点研究数量的变化,图形的变化也要通过计算相邻两项数量的差来找出规律。这种变化规律不是一组事物重复出现的规律,而是相邻两项等差的规律。第(1)小题是最简单的一列自然数,每一项比它前一项大1;第(2)小题是一列偶数,第(3)小题是一列奇数,每一项比它前一项大2。要使学生知道怎样找数字的排列规律。

教学例7时,先让学生观察第(1)小题:与例6比,图形和数字的排列有什么新的变化?还是一组图形或数字重复出现吗?你能发现新的规律是什么吗?然后让学生边摆边算,找出规律。找规律时可以独立完成,交流想法时可以小组合作完成。最后教师进行小结,重点说明:数字的排列要通过计算相邻两项的差找规律。第(2)、(3)小题,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一般情况下可以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究。要提醒学生认真观察,与第(1)小题有什么不同,再找规律。教师最后还要强调找数字排列规律的方法。

(2)例8比例7的抽象程度要高,没有图形进行对照,也不摆图片,而是直接通过观察、计算找规律。第(1)小题每相邻两个数的差是5,第(2)小题每相邻两个数的差是3。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可以通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直接推断单数和双数的排列规律;但是,对于每相邻两项的差在3或3以上的数列,就要靠计算来找规律。因此,通过此例题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找数字排列规律的方法。

例8虽然有一定难度,但是找规律的方法与例7相同,因此,教学时可启发学生把例7的方法迁移到新知识上来。教学例8时,可以启发学生想:例8与例7的数字排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能不能用例7找规律的方法来找例8的规律?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经验,重点谈找规律的方法。

(3)例8下面的“做一做”是巩固例8的练习,没有任何提示,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教师重点关注中下水平学生的学习情况。

5.关于练习十八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2题的题型与前面学过的略有不同,图形围成了一圈。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稍加提示:沿着一个方向看每组图形的变化。

第4题的第(2)小题是从大到小排列的,但方法基本没变。教学时先不急于提示学生,让学生独立做,这是检验学生迁移能力的好素材。数学的题量是无限的,但是基本的思想方法是有限的,掌握一些基本的思想方法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这是广大数学教师要注意和重视的问题。

练习的最后是思考题,它的规律之一是每相邻两项的差组成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新的数列的每相邻两项的差是1。此题只要求学有余力的同学选做,教师不要再介绍每相邻两项的和是后一项数的平方等复杂的规律。鼓励学生通过操作看图形的变化来找规律,如果有人通过计算找出规律,更要加以表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时、分、秒
《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认识时分
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角的度量试卷及答案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认识时间(C)教学设计资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