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区域推进项目作业的范式研究

引用本文请注明:

陈慧诚,周楠. 区域推进项目作业的范式研究 [J]. 基础教育课程, 2024, (01): 72-78.

摘要:

项目作业是推进学科实践、撬动学与教变革的有效途径之一。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主要从三个方面推进区域内项目作业的常态化实施:第一,通过提供项目作业的设计规范与评价标准,引导实践;第二,通过“点线面”多维度路径推动,促使项目作业理念与设计全面落地;第三,通过“三三”管理机制,改进学校的项目作业设计与实施行动,助力常态实践。

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推进和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的颁布,基础教育领域对项目作业的关注与研究从2022年开始呈现上升趋势。项目作业作为项目学习的实施模式之一,是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的重要方法,也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提供了新型途径。[1]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以下简称“鹿城区”)基于课程视域,着手探索项目作业的区域推进模式,重点关注三个问题:一是如何规范项目作业的基本设计程序,二是如何推进项目作业设计范式落地,三是如何确保项目作业常态化实施。

一、搭建完善作业模板,明确作业设计要求

鹿城区从顶层设计的角度,细化项目作业设计模板,包括两种类型导向、三大构成要素和三项质量标准,以规范项目作业设计;同时,提供各学科项目作业优秀案例供广大一线教师参考。

(一)两种类型导向

鹿城区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及新课程标准对作业提出的新要求,将项目作业分为学科项目作业和跨学科项目作业两种类型,并从功能和场域两个维度对两种类型的项目作业进行界定与分析(图1)。

1.功能维度:项目作业指向高阶思维培养

鹿城区从功能维度,将作业功能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是理解功能,即帮助学生理解新知、新思维;第二层级是运用功能,即帮助学生将课内所学迁移运用到课外;第三层级是创新功能,即帮助学生综合课内外所学创新性地产生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直接解决现实问题。项目作业具有高阶思维导向与综合性特征,不管是学科类型的项目作业还是跨学科类型的项目作业,均聚焦运用和创新层级的作业目标。而要完成以运用和创新为旨归的项目作业,学生通常需要经历分析、综合、评价等高阶思维过程,因此,项目作业既可以与课堂教学并行,也可以与课堂教学融合实施,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处理好其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2.场域维度:项目作业指向现实生活场域的复杂问题解决

鹿城区从场域维度,将作业发生场域分为学校和社会两个范畴。其中,学科类型的项目作业主要发生在学校场域,学生主要运用的是学科经验;跨学科类型的项目作业主要发生在社会场域,学生面对的是更为复杂的真实生活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经验。无论是学科项目作业还是跨学科项目作业,皆指向现实生活场域的复杂问题解决。而从学校到社会,场域越开放,所需解决的问题就越复杂,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的要求也越高,这体现了项目作业的开放导向与隐含的自主性、实践性导向。因此,教师要注意处理好学科经验与真实社会生活的关系,通过项目作业为学生架起联通学科知识与现实世界的“桥梁”。

(二)三大构成要素

鹿城区基于文献和案例文本分析,提出项目作业的三大构成要素:目标要素、内容要素和评价要素(图2)。各要素设计要点如下。

1.目标要素

项目作业的目标设计需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目标的定位,即从大局着手,充分考虑作业目标与课程总目标、教学、评价等的结构关系;二是目标的逻辑,即向细处看,深入分析教材内容;三是目标的确立,即以学生为中心,时刻关注学情以作及时调整。在目标的表述上,结合(跨)学科素养,目标由行为主体、行为表现、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四个部分自由组合而成[2],其中,行为条件和行为表现是不可省略的部分,因为其能让目标更清晰、更具操作性。

【案例一】科学学科项目作业案例“设计并制作一个水上房屋”

(材料整理于温州市南浦实验中学伍海龙、曾雅静、柯卡茹三位老师的项目作业案例“设计并制作一个水上房屋”。) 

基于课标明定位

教师通过梳理《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与浮力有关的目标(包括核心素养内涵、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内容(包括学科核心概念、学习内容及相关要求)和评价(包括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明确该项目作业的核心定位是“结合模型,运用阿基米德原理或浮沉条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与要求”。

基于教材明逻辑

教师依据浙教版《科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浮力”(第三节)的内容,确定了“感受浮力”“探究影响浮力的因素”“物体浮沉条件”的探究线,对应“浮力的定义和方向”“阿基米德原理”“浮沉条件判断方法”的知识线和“浮力的测量”“计算”“应用”的应用线,共形成三条主线。

基于学情明目标

教师基于学生“生活中有浮力的直观体验,但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物体浮沉条件以及浮力的定量计算等较为陌生”的情况,结合水上房屋项目,从核心素养角度出发,将作业目标表述如下。

科学观念:通过水上房屋项目学习,知道浮力的定义和方向,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和浮沉条件,能运用水上房屋模型描述和解释物体的浮沉情况,形成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的观念。

科学思维:通过小组合作建构水上房屋模型,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论证和改进设计,基于证据和逻辑检验、调试模型。

探究实践:通过水上房屋设计、制作和完善的过程,感受浮力,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和物体浮沉条件,进一步明确科学探究的流程和工程设计的过程。

态度责任:通过水上房屋制作,培养尊重事实、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科学精神,激发探究和创新的乐趣。

2.内容要素

项目作业的内容设计需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情境设计,作业情境可来源于真实生活、学生遇到的现实问题,也可以改编自教材,真实合理的情境能让作业更有意义;二是任务要求,教师需要具体阐述作业的内容、要求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明确学生扮演的角色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三是支架搭建,教师需预测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提供相应的工具与材料,设计项目的评价量规,帮助学生自主地完成作业。[3]

【案例二】语文学科项目作业案例“醒来,让诗意的光透进青春”

(材料整理于温州市绣山中学张典雅、郑名茗两位老师的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项目作业案例“醒来,让诗意的光透进青春”。) 

作业情境

后疫情时代,时人以参与“青灯”“山根”市集等作为一种逃离都市困厄、享受诗意生活的方法。学校“梦·享”市集即将开业,诚邀各班同学成为市集摊主。

作业任务(部分)示例

假如你是学校“梦·享”市集摊主,请你以“诗歌文化,诗意生活”为班级摊位主题,创作优质有声诗歌文创产品进行展销。文创产品制作要求如下。

①所有产品必须具备:

◎诗歌(可自行创作,也可选用他人诗歌);

◎有声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可出现个人读诗音频;

◎插图设计或立体造型制作。

②请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至少制作一个文创产品。

作业支架(部分)示例

文创产品类型及相关要素列举:

◎制作一本诗集,包含前言、目录、优秀诗歌选摘、个人诗歌创作。

◎制作平面设计类诗意文创,如诗意书签、诗意明信片、诗意海报等。

◎制作立体造型类诗意文创,包含诗意立体造型、设计说明。

……

3.评价要素

项目作业的评价设计需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提供评价工具,评价工具包括但不限于核查表、等级量表、整体性评分规则、分析性评分规则、特定任务评分规则和通用任务评分规则等[4],以满足不同评价目标的使用需求;二是确定评价主体,评价主体通常包括专家、教师、同伴和家长等,评价主体多元化能让作业评价的过程更具现实意义和促进作用;三是制定评价标准,评价标准的制定,可以是源自学业质量描述的自上而下的演绎,也可以是对学生已有表现的自下而上的归纳,合理清晰的评价标准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判断与改进,真正实现以评促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三项质量标准

1.目标要求

总体而言,教师应在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视域下,聚焦核心素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精选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价值的内容,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努力让学生享受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生活。其中,学科项目作业偏重于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大概念,跨学科项目作业则力求体现共通的素养、概念或不同学科的价值。

2.内容要求

(1)真实性:①情境真实,与实际生活相关联;②过程真实,是真正实施过的案例,有一定的实施过程佐证材料。

(2)适切性:项目作业的内容应适合该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是学生能凭借现有学习能力或独立或通过与同学合作就可以完成的。

(3)自主性:项目作业的任务应是低结构、开放性的,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实践,有助于培养其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

(4)操作性:项目作业应能让学生亲身经历具有一定时间长度的实施操作过程,其中涉及的知识、技能与思维应是可借鉴、可迁移的。

(5)创新性:项目作业可与学校、当地文化相结合,鼓励科学合理的创新与突破。

3.形式要求

(1)完整性:项目作业的实施主体要包含但不限于其所面向的年级学生,在呈现上应包含学科、缘起概述、目标、基于目标的内容设计与评价改进等要素。

(2)生动性:项目作业的呈现形式与成果应图文并茂。

二、研发区域推进路径,培育全面实施新范式

为推进区域内项目作业的常态化实施,鹿城区从研修角度,针对教师、学校两大主体开展多类型研修展示活动:在教师层面,着力提升教师的作业认知与项目作业设计水平;在学校层面,着力促进与项目作业相关的校本研修。同时,由“点”到“线”及“面”,建构区域推进项目作业落地的路径(图3)。

(一)关键点引领

在区域层面,鹿城区以“两会”为抓手,引领区域项目作业实践的关键方向。“一会”为专题研讨会,主要内容是解读项目作业设计要素,分享设计策略与工具,提供项目作业范例,点对点落实项目作业设计模板;另“一会”为阶段推进会,主要内容是呈现阶段性数据及存在的问题点,以明确下一阶段的实践方向。

(二)两条线研修

1.试点校校本展示线

在学校层面,鹿城区以试点校校本展示线为抓手,引导学校先后建设成为各具特色的样态校。校本展示线以项目作业为主题,立体展示试点校在作业管理、校本研修、作业实例等方面的典型经验,以供交流借鉴。

2.种子教师任务研修线

在教师层面,鹿城区以种子教师任务研修线为抓手,驱动种子教师团队成长为项目作业的实践者兼研究者。任务研修线包括四大任务:一是实践任务,要求种子教师每学期至少设计或实施一个项目作业;二是研究任务,要求种子教师围绕项目作业某一个关键要素开展研究;三是分享任务,要求种子教师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校级及以上的经验分享;四是学习任务,充分运用北京师范大学项目学习资源、浙江省项目学习平台和温州市项目学习种子教师研修活动,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区内外各级各类项目或作业主题研修,要求种子教师每学期至少参与一次项目学习培训,撰写培训所思所感。

(三)实践面提炼

鹿城区面向全区中小学,进行学期 假期的“两期”全程式项目作业案例征集。从2022年3月征集初中学科项目作业设计案例开始,鹿城区目前已开展两轮学科项目作业案例征集、两轮暑假和一轮寒假项目作业案例征集。项目作业案例征集,一方面能促使试点校和种子教师及时总结项目作业的实践体悟,提炼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以供分享、学习,另一方面能带动全区学校和教师进行项目作业实践,推进项目作业设计模板在全区的落地,同时改进学校管理。例如,温州市市府路小学以“如果你是城市规划师,你会怎样规划未来的温州?”为驱动问题,开发出“一米看温州,漫步我的城”假期项目作业群,以项目学习为载体,带领学生在假期漫步温州、了解城市,联结温州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三、建构系统管理机制,推进常态实施新生态

从管理角度,鹿城区基于项目学习思维生成视角,研究学校系统管理机制,以改进学校对项目作业设计与实施的管理行动,促使项目作业常态化实施。

(一)动力机制:“三大指标”驱动

鹿城区将项目学习实践研究纳入学校发展性评价,与教育质量考核相关联,以“三大指标”驱动学校落实项目作业的设计与实施:一是学校是否为项目学习示范校、试点校;二是学校拥有种子教师及优秀种子教师的数量;三是学校提交及被评为优秀项目作业案例的数量。

(二)运行机制:“三个环节”导引

1.入项环节:设计质量审查

鹿城区要求学校在入项环节对学校项目作业管理进行顶层设计,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学校内部各年级段的项目作业实施类型要有比例设定,学校应充分考虑不同年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统筹考虑每个年段在不同场域的学科与跨学科项目作业占比;二是每个项目作业要有专门负责的团队,从组队到设计、打磨、迭代等,要有分工合作并责任到人;三是每个项目作业设计案例需要囊括区域层面提供的三大构成要素,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增补和校本化;四是学校层面需设立项目作业设计案例的质量标准把控员,由校长或高级教师带队,组成跨学科专业团队,在设计环节认证好每个项目作业的质量。

2.过程环节:实施过程调查

鹿城区要求学校在过程环节关注项目作业管理、教研和活动等各个部分,通过调查了解学校教师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需要的支持,及时提供实施保障,以促进项目作业高质量实施。

3.出项环节:成果品质考察

鹿城区要求学校在出项环节形成一套管理机制、组建一个教师团队、实施一次项目作业主题展示、梳理一组项目作业典型案例。推出并考察以上四个方面成果及品质的过程,一方面能为其他学校提供可借鉴的实践路径,另一方面能促使示范校深入研究项目作业,以在区域内形成广泛的辐射、带动效应。

(三)调控机制:“三重行动”评价

1.监测行动:面向全区进行问卷调查

鹿城区在省、市和区三级监测数据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专项跟踪监测,从2022年始,对全区中小学开展基于“双减”的学生学习状态问卷调查,以持续测评全区项目作业实施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2.反馈行动:基于数据形成反馈报告

鹿城区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开展区、校两级反馈报告,报告包括全区及每一所学校项目作业实施的总体状况、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3.改进行动:基于问题落实改进措施

鹿城区基于反馈报告列出的问题,开展从“面”到“点”的深入视导,调研问题清单改进落实情况。在“面”上,每年定期召开阶段推进会;在“点”上,针对部分学校,带着数据到校调研,依据校情做个性化评估,将全面调研与专项调研相结合,实现共性数据与个性数据同分析,为持续改进学校项目作业管理提供精准依据和强力支撑。

本文系2022年浙江省教研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中小学学科项目化作业设计范式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G2022114)研究成果。作者:陈慧诚,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学高级教师;周楠,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教育研究院项目化学习联系人,二级教师,本文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3]董瑶瑶,刘启蒙,刘坚.学科项目学习作业的内涵、设计与实施[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3(01): 34-39.

[2]崔允漷主编.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0-114.

[4]周文叶.学生表现性评价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学跨学科作业的设计与实施初探
优化作业管理不能缺少学生视角
2020年9月16日┃国家级教学成果┃提升中小学作业设计质量的实践研究
只有打破常规,才能超常规发展
王月芬 || 高质量学校作业体系建构的价值与策略
作业改革,路在何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