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校的课程建设为何不尽人意?没把握教师的“课程力”

江苏省镇江市石桥中心小学  殷琴


教师是学校课程建设的主体,教师正确的课程意识是学校课程实施的重要前提,学校高品质的课程根本上决定于教师的课程力,这是一个学校发展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更是一个必须认真研究与破解的课题。作为学校管理者必须思考:如何引领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并在此过程中提升自己专业化发展。


01 

明晰课程意义

提升教师课程理解力

一直以来,教师的个体发展都是比较孤立的,与学校的整体发展往往是没有太多的关系的。而教师对课程的认识也大部分停留在手中的教材上,对于学校提出的课程的建设,教师是不太清楚其目的和原因的。

为什么要开发课程以及怎样开发,教师心中模糊一片,做起来甚至内心有些抵触。俗话说:“纲举才能目张”,因此我们组织全体教师充分研读了学校的总体课程规划,对学校课程建设的核心理念、整体架构等信息有了充分的了解,知晓学校课程是基于学生需求和学校发展而开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转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及爱国爱家的情怀。而这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需要教每位教师参与研究的,我们应当由一位知识的传授者转身为一名研究者,用研究的眼光去重新审视我们手中已有的课程、教材,审视我们每天的教学实践,积极进行课程的整合与创新,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又有个性化的教育可能。

02 

梳理课程内容

提升教师课程开发力

❶ 基于学校大课题研究下的校本课程开发

作为学校顶层设计的大课题相对站位高,望的远,引领着学校发展的大方向,这样的课题往往由学校的校长负责,行政和教师骨干参与研究,普通老师大多觉得事不关已,老师们的这种自然屏蔽是要不得的。

在我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省“十三五”规划课题《以农耕文化为载体的阡陌课程的实施研究》里,阡陌课程规划共列举了八本校本教材,我选择了其中的《节气里诗词》,带领教师挖掘课程资源、进行内容梳理。适逢春天,草木葱茏、繁花盛开,古往今来多少诗词达人、文人墨客在这样宜人的季节里感怀抒情,又留下多少脍炙人口的名家诗篇。

二年级的语文教材里有《春雨》《咏柳》,四年级的教材里有《四时田园杂兴》,《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里描绘春天的诗词更是不少,这与我校正在研究的二十四节气文化相关联,可以进行学科课程的整合。于是我找到语文组的老师,一至六年级,每个年级负责春日里的一个节气,搜集相对关的诗词。对应“春雨惊春清谷天”,便有了《立春偶成》《春夜喜雨》《春日杂兴》《春分》《苏堤清明事》《老圃堂》这样的组诗。


以此为例,举一反三,“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时令相对应的适合儿童理解阅读的诗词也就分工搜集好了,经过一番研讨、校对,《节气里的诗词》低中高三段校本教材应运而生。在这梳理的过程中,教师结合语文教材里的诗词,进行拓展延伸,并没有感到额外的负担,反而觉得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补充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

回顾这本校本课程从开发到成果呈现,老师们经历了质疑——讨论——实践——汇编,对课程的认识也从模糊走向清晰,他们参与开发编制校本教材的体会和收获,慢慢在教师之间传递,逐渐被认可被接受,学校课程规划里的其他特色课程也就在教师的分工合作里一一出炉。

❷ 基于学生真实生活的班本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固然凝聚着教师的智慧,但如果这个过程是由师生共同合作经历的,那将更加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主动学习也会更有效。因此,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出发,尊重学生的经验兴趣、认知规律设计课程,更有利于学生参与的热情。

在学校各班“班花”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我们按照先体验实践,后梳理汇总的顺序,使课程编制水到渠成。首先学校为每个班级准备了废旧轮胎,做成花盆,各班主任针对班级学风、学情以及要倾力打造的班级文化,拟定一种花卉;接着是种植,由师生共同完成,也可以邀请家长或校外园艺工人参与;然后就是静候花开,这个等待过程中,班主任定期组织学生去观察记录自己的班花;最后开花结果的时节,一节节“我与班花同生长”的主题班会活动就诞生了,学生可吟可诵、可写可画……表达着对班花的喜爱、对班级的认同与归属;最后,把师生共同种植养护的过程及学生的作品进行汇总整理,就编制成了各班的班本课程,在一次班主任沙龙上,商议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花之语》。因为师生、家长的共同参与,这本教材也成为师生喜爱的共创课程之一。


❸ 基于乡土资源整合的校外课程开发

我校毗邻万顷良田,久远的农耕文明与现代先进农业技术发展并存;学校乡土资源丰厚,有千年的华山古居,有断山墩遗址,有四百年历史的朱氏宗祠,是镇江东乡非遗文化的聚集地。学校充分利用本土教师对地域文化的了解的优势,设计开发了家乡寻访游学活动课程。一是走进非遗文化系列活动,让农村孩子切身感受家乡独特文化魅力与古老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二是走近现代农业系列活动,学校与现代农业园主动对接,使之成为学生校外实践课程基地,并组建社团,聘请一位熟悉农事生长的老教师担任社团负责人,带领学生在不同季节到田头地间体验春播秋收,感受现代农业技术的飞速发展。最终,教师将学生的游学内容,过程体验,按年级学段分类整理,由此完成了《家乡非遗情》《古韵石桥》校本课程的开发。

03

强化课程管理

提升教师课程执行力

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才是落实课程执行力的主阵地。因此,我们在课程实施管理过程中,聚焦课堂,进行教学改革。


如,《走近古农具》一课的教学方案中,强调了“观、制、画”三个环节,要求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进行课程整合实施。因此第一节课,由科学老师组织孩子们参观非遗展览馆,认识农器具,鼓励学生收集感兴趣的农具相关资料,开展组内交流。第二节课,劳技老师和学生一起制作微型农器具,进行作品制作展。第三节课,就由美术老师带着学生充分想象,绘画未来更为先进高效的农具。这门课程的实施呈现了一个从农耕文明走向未来农业的时序发展,同时在农具的变迁中见证着时代的进步、劳动人民的智慧,师生的思想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自从实施阡陌课程建设后,教师的眼界变宽了,课堂上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的课程都搬到了室外,由教师主讲改变为学生带着任务自主学习。

我校开辟了一处种植瓜果蔬菜的阡陌园,这里成为了师生共同学习实践的一块小天地。不同节气来临,语文老师带着孩子们来观察记录农作物的生长变化;美术课,这里又成为了室外写生绘画的好地方;数学组的老师将学生带到阡陌园,分组选取阡陌园中的一块菜地,丈量菜地的长和宽,计算面积;再小组讨论如何在四周围竹篱笆?竹篱笆需要多高?计算出竹篱笆的面积和需要竹篱笆的根数;最后结合课前收集的蔬菜种植的密度,算一算这块地种多少蔬菜较为合适,保证蔬菜的最佳产量,把数据提供给学校的后勤组。

整节课,学生乐在其中,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点拨。这种将数学回归生活的课堂是学生喜欢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体现了教师对课程有效的执行力。

三年来的探索实践,艰辛中品味喜悦,付出中收获成功,带给学校是别样的风景:一所只有12个班级,40名老师的小规模农村小学,市级拔尖人才实现了零的突破,一支拥有3名市级拔尖人才、6名区级骨干的优秀教师队伍已经形成;学校申报的课题《以农耕文化为载体的阡陌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被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立项;学校制定的《阡陌课程规划》在江苏省精品课程评比中获得一等奖;2017年4月学校被省教育厅命名为江苏省小学特色课程基地学校……这些数据的变化对教师而言,并不只是巨大的激励,更是他们拔节成长的真实写照。

如今,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体验,分享成就与喜悦的同时,感受更多的是成长的价值与意义,更多体会到的是特级教师窦桂梅所说的那句话“教师成长是一种不需要提醒的自觉,因为成长是自己的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课程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如何编写校本教材
校本课程实施教师评价表
新课改理论基础知识(教师、教育后备干部、校长)考试复习用
【校本课程】说说校本课程的开发
《农村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