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科举制下的云南考生表示:各省都让开,我才是最难的

文/猫要偷太阳 (全文5100字 阅读约10分钟)

(1)

元、明、清三朝,地处边疆的云南,虽然科甲远远不如江南、中原那样鼎盛,但仍有8400多人考中了文举人,967人(元代5人,明代264人,清代698人)考中了进士。

虽然说富贵犹如瓦上霜,很难超过三代,但云南仍出现了很多科举世家或科举家族。

譬如:云南省蒙自县的尹姓有两个家族,一个家族的远祖为山西人,明弘治年间从军入滇,定居蒙自;另一个家族远祖为湖广人,明嘉靖年间入滇,宦居蒙自。

这两个尹氏家族,明清两代产生了数十位举人、进士,尹壮图的曾祖父尹文炽,清康熙二十六年丁卯科举人,官至兵部主事;

尹壮图的祖父尹宗梁,清康熙五十六年丁酉科举人,官至广西桂林司马;尹壮图的父亲尹均,清乾隆十九年甲戌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官至内阁中书;

尹壮图,清乾隆三十一年丙戌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归里后,任五华书院山长;尹壮图之弟尹英图,清乾隆五十二年丁未科进士,翰林院检讨,官至湖北施南知府。

尹壮图之子尹佩珩清嘉庆十六年辛未科进士,尹壮图的其他兄弟和堂兄弟尹巩图、尹益图、尹奠图、尹睿图以及侄子尹佩绅,清嘉庆七年壬戌科进士、尹佩菜,清嘉庆十年乙丑科进士。

由于明清蒙自两个尹氏家族科甲十分鼎盛,连我们的云南地方史志编纂人员都眼红的牙痒痒说:“尹氏,累世儒望,名扬滇中。”

除了蒙自,晋宁也出现过一个牛逼的科举家族:唐氏家族。

唐氏科举家族的先贤为明代的唐铸和唐金两兄弟。

唐锜,明嘉靖五年丙戌科进士,官至湖广巡按,处事严明果决,后因忤权要,致仕归。

唐金,明嘉靖七年戌子科举人,官至邵武同知。

唐金的儿子唐尧官为明嘉靖四十年辛酉科乡试解元,是云南明代著名的诗人,著有《五龙山人集》等诗文集。

唐尧官的儿子唐懋德为明万历十九年辛卯科举人,官至同知,著有《十渔诗集》等。

唐懋德的儿子唐泰即后来的担当和尚,他虽然没有考中举人,却是很有名气的学者和书画家。

当年徐霞客老兄来云南,还特意跑去晋宁(地方名)和担当聊了聊。

徐霞客在晋宁磨蹭了20天才走,并请担当为同路来滇病故之人静闻和尚撰《瘗骨记》,担当欣然命笔。

担当赠霞客诗刊30首,具见两人深情

霞客《游记》中称:“唐大来(担当),名泰、选贡。以养母缴引。诗书画具得董玄宰三昧。余在家时,陈眉公即先寄以书云……大来虽贫,能来负眉公厚意,因友及友。余之穷而获济,出于望外若此。”

唐氏家族后续还有唐绩光、唐续光,是明天启七年丁卯科举人。

唐氏家族还有两位比唐锜、唐金更早的先贤唐以敬、唐佐。唐以敬,明成化十年甲午科举人;唐佐,明弘治五年壬子科举人。

明一代,云南人科举之盛从此处可见一般。

(2)

明洪武十二年二月,明朝廷在昆明设置云南指挥使和云南布政司,标志着云南正式归入明朝统治。

云南布政司设立后,朱元璋老朱显得很兴奋,搓着手说,哎呀,云南真是一块好土地啊,来啊,我们在云南选拔几个人才,搞不好就有菌子火锅可以吃了,嘿嘿嘿。

于是,洪武十二年二月,老朱命云南选贡人才前往应天府参加乡试,可是万万没想到,云南派不出人来考试。

这一年的冬天,朱元璋很伤心,云南居然派不出人来考试,菌子火锅也成了泡影,估计得气得用安徽方言大骂:腌喳人!(恶心人)。

到了明洪武十五年,老朱痛下决心,菌子火锅是无论如何要吃到的,于是随后几年,云南便不断派人赴南京参加乡试……

一直到洪武二十六年,云南才选贡,参加了应天府乡试,这一次,一个叫李忠的考中进士,这也是明代云南第一个进士。

到了永乐六年,云南监察御史陈敬,忍无可忍,给朱棣上了一个折子,说,这不行啊,云南考生都没有在中央当官的,要求朝廷准许云南象其他省一样,自已每3年开科取士一次。

朱棣为了菌子火锅,准了。

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明朝廷正式批准云南在省城昆明开科取士——举行乡试。

这样一来,云南人再不必跑到南京或北京参加乡试了。

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从地图上看从昆明南京的路程,足有2100多公里,还是走高速,

这样一看,明朝历史上,云南那个考中进士,名叫李忠的人,绝对是个猛人,一路跑了两千多公里,就为了考个试……

可是后来,后来朱棣搬家去了北京,云南考生要去北京考试就更远了……

跑去北京考试,按很多云南人的脾气,用云南话说:老远八远呢为了个考试,冒克球了,有喃意思,整点野味吃吃不香该。

但明朝云南第一位考中进士的这位猛人——李忠,硬是跑了2000多公里,也不知道坐马车,骑马,还是走路走了多久,李忠硬是从云南出发,参加了考试,为云南拿了一个进士回来,猛。

但相比在元朝统治时期,云南一共只出了6名进士,其中5人还都是昆明人的惨状,这六名元代进士分别是李敬仁、李郁、段天祥、李天佑、苏隆等。

这些人中除苏隆为大理人外,其余为昆明人。

云南史上第一个考上进士的人是谁?

他就是昆明人王楫,他也是云南有史可考的第一个进士。

而且元朝考中进士的6个人,还都是第三甲同进士出身,且官职不高,并未进入国家的政治中心。

三甲同进士什么意思呢,头甲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第一名,称“传胪”,三甲人数最多,赐同进士出身,我们可以理解为注水的进士……

后来,明朝后期就好多了。

明朝云南的学子积蓄力量,学文风气得以延续发展。

虽然元一代,即便云南进士只有零星几位,但到明清之时,科举在云南进一步推行。

云南厚积而薄发,举人进士人数激增,据统计,元代云南进士共六名;至明代则文进士267名,武进士47名,共314名;

至清代文进士704名,武进士139名,共843人,人数重点分布为云南府昆明。

与江浙中第人数相比,云南科举的成就似乎微不足道,但对于元代才开始实行科举制度和文教的云南来说,已是可叹的成绩了。(来源《论元代统治对云南科举的推进》这段写得好,借用了)。

(3)

当时明朝的时候,鉴于贵州也属边远小省,所以明朝廷还规定:贵州人在云南参加乡试。

当时各省乡试名额都比较多,唯云南、贵州较少,每届45名(云南29名,贵州16名),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朝廷同意“云南乡试取士不拘数额”,同时增加儒学师生的“廪米”。

但另一记载与此相反,贵州布政使和黔国公沐琮报告:“云南、贵州虽在边鄙,久沾圣化,人才渐盛,往往与中州之士联中甲科,故,乡试只取40名,云南24名,贵州16名。

人才潦滞,教官亦难转迁,乞量增数额”。

于是由40名增加到45名。

以后,经贵州再三要求,于嘉靖十四年自行开科取士,云南的限额最后增加到47名。

明朝末年,南明永历帝朱由榔“驻跸云南”,曾在永历十一年(公元1627年)举行过丁酉乡试,这一科曾取录了王肇兴等54人。

当时,考中举人的有高应雷等6人,考中副贡的有陈玉廷等2人。

有明一代,云南科举已形成制度,文乡试三年一次,照朝廷规定开科取士,全省共举办了81次乡试,共取中文进士216人,武进士47人。

嘉靖十二年,云南楚雄进士李启东本来已考中状元,但嘉靖皇帝有偏见,认为“云南边方,抑置二甲一”。

就按这样,有明一代云南始终未出一名状元

有一首霸气的诗想必很多人都读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诗叫《临江仙》,杨慎写的,这首诗是怎么写的?

公元1524年,杨慎被发配到云南充军,他戴着枷锁,被军士押解到湖北江陵时,看到一个渔夫和一个柴夫在江边煮鱼喝酒,谈笑风生。

杨慎突然很感慨,意思是我怎么就混成这样了,于是请军士找来纸笔,写下了这首《临江仙》。

杨慎和云南的故事就很值得写一写,杨慎是明代文学家、学者、官员,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

王夫之称杨慎诗:三百年来最上乘。

陈寅恪评价杨慎:杨用修为人,才高学博,有明一代,罕有其匹。

杨慎是嘉靖初年状元。他因为得罪了嘉靖皇帝,被“谪戍”云南三十余年。

他是著名文学家,诗、文、书法都写的很好,对云南民间诗歌、地方历史也有研究,著论很多。

他是以“罪人”身分发配在云南的,所以没有“资格”教学,而是与云南的文人学者交游、讲学。

“滇之人士多师之”。他的活动,极大地提高了云南一批知识分子的学术水平,活跃了云南的学术空气,对云南的文化教育均发生了很大影响。

杨慎一溜烟跑到大理看着苍山洱海的景色,他看着山巅白雪皑皑,山腰白云如带,千村烟火,万里田畴,尽收眼底,不觉神爽飞越,

留下了:“山则苍龙垒翠,海则半月拖兰;

城郭奠山海之间,楼阁出烟云之上,

此真苍洱之大观也。”的感叹

后来,杨慎又跑到到澄江、江川、通海等地漫游,陶情于湖光山色之中,

并形之于歌咏:“通海澄江湖水清,与君连日镜中行;孤山一点冲烟小,何羡霞标挂赤城。澄江色似碧瑚醍,万顷烟波际绿芜;只少楼台相掩映,天然图画胜西湖。

海鳌江蟹四时供,水蓼山花月月红;自是人生不行乐,莼胪何必羡江东。”

在杨慎笔下,被视为“不毛之地”的云南,山色竟不亚于天台,湖光酷似乎西子;真实的再现了云南的自然风光。

杨慎毕生勤奋,著述极丰,时至今日,尚可见到书的,即于全国各类型的图书馆、博物馆、文物管理所、纪念馆……等单位所收藏的原著,包括杨慎所撰、所编、所辑、所选、所译注者共约140余种,加上《总纂升庵合集》中所收之另本38种,计180种以上。

其中《滇程记》、《滇载记》、《云南山川志》、《南中集》,为记载云南山川风物的重要著作;他收集的《古今谚》、《古今风谣》。

杨慎在云南推行中原文化,使汉族文化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与融化,对中华民族的成长有贡献。

(4)

不得不写的晋宁(地方名)。

科举制度在云南最早的记载是元代郭松年写的《大理行记》中,他说:“师僧往往读儒书,段氏而上,有国家者,设科选士,皆出此辈”。

《南诏野史》有;“段氏有国,亦开科取士,”说明科举制度在唐代和北宋已移植到云南,但是史料记载过于简略,难得其详。

元仁宗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冬十月,云南开始实行科举,当时皇帝下诏令:“天下郡县举其贤能者充贡有司。次年二月,会试京师”。

实际上到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才正式举行会试。

元朝搞民族岐视,把国人按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分卷,各取二十五人。

当时云南限额仅有5名,结果录取蒙古人1名,色目人2名,了另外一件事情:著名辞赋家司马相如奉朝廷命令,“持节”到辖区为今天四川西南部和云南西北部的越嵩郡治(今西昌)等地。

但元一朝,科举在云南并没有为疏通朝廷和一地区少数民族的紧张关系。

东汉时期,也就是公元一至二世纪,云南的学风和教育比过去前更进了一步,史志中关于这一方面的记载又比较多了一些。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记载,元和二年,益州郡太守王阜云南上任后,“始兴起学校,渐迁其俗”。

当时的益州郡治仍在今晋宁。

因此,云南人有据可查的读书人可以读书的地方,历史上以晋宁为发端,晋宁城出现了第一所学堂。

这很有意思,到了清代,云南晋宁,有两个较大的科举家族,一个是上面写过的唐氏家族,另一个是李氏家族。

晋宁的李氏家族,管他叫李治民家族吧,这里不续写了,李治民家族有多惊人呢,李治民虽然只是举人,但李治民的儿子辈,孙子辈,重孙辈中,光进士就有8个。

家族辈有为官之人,何愁家族不振兴?

(5)

有意思的是,清代科举考试对云南有政策优待,对于参加京城会试的云南考生,清政府在有关的政策还上采取许多。

庆廷规定,发给云南考生每人白银10两作为来回路费。

来云南主持考试的官员的路费定为白银800两,也比其他省要高得多,以此体现对云南的政策优待。

可以说,当时来老师们来云南监考应该是很费钱了。

如此这般,一直到1902年,云南石屏人袁嘉谷考中了经济特科状元,官至浙江提学使,他是云南人参与科举考试以来唯一的状元(此人存疑,有人说是有人说不是,有人说古代云南状元应有3人,我依官方为准吧)

到了清末,云南的科举制日趋的腐败,不少科场由于主持者营私舞弊,见利忘义,使科举制度百弊丛生,败坏了社会风气,反对科举制的呼声也日益的高涨。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被迫实行改革,科举制的改革分三步进行一是改革科举取士的内容二是减少科举取士的名额三是废除科举制。

次年,清政府下令从乡试到会试一律停止,云南便和其他省市一样尊旨办理,于是,云南便和其他省市一样尊旨办理。于是在中国历史上自隋唐以来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废除。

如此这般,不想写了,一直到1902年,云南石屏人袁嘉谷也就成了,云南人参与科举考试以来唯一的状元。

全文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厉害!清代广西科举考试中的“三元及第”和“三胞皆翰林”
古时候赶考多久一次就是古代进京赶考,多久一次啊?谁有权威的说法?由来又是什么?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科举篇(下)
揭秘古代科举考试,比现在的高考难多了…
官人之法:科举简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