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与水

[磐石]

   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类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描述和解释,它用虚幻的想象来反映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的百科全书,它是人类孩提时代原始心理和世界观的综合表现和自然流露,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未知世界的一种幼稚的看法。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或借助于想象征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在人类的早期,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人们对于人类万物的起源、千变万化的社会矛盾和千奇百怪的自然现象,不能加以科学的认识和理解,因而凭借丰富、大胆的想象,把一些现象和矛盾加以神化,创造出许多瑰丽多彩的神话故事。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古代的神话大多已散失,只剩下一些零星的片段,东一处西一处地分散在诸如《山海经》、《楚辞》、《吕氏春秋》、《淮南子》以及《列子》、《庄子》等古人的著作中。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最重要的因素和最强大的自然力之一。

   远古时代,华夏先民对水的依赖和对水所具有的无限威力和神圣力量的崇拜,很容易生发许多与水相关的奇妙幻想,于是与水密切关联的神话便产生了。在有幸保存下来的中国古代神话中,关于水的神话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构成了中华水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层面,这是一个十分奇特而值得重视的文化现象。

   创世神话是所有神话中最普遍的主题,它试图回答出世界是怎样产生的,人是怎样来到世上的等问题。“开辟神话就是解释天地自何而成,人类及万物何自而生的神话。”(茅盾《神话研究》)。人类在原始社会就开始了对宇宙奥秘的探索——为什么天与地是分开的,为什么有白昼和黑夜,为什么会有冷暖不同的四季,为什么会有电闪雷鸣,刮风下雨……他们都想知道原因。中国的“女娲”神话、“盘古”神话,印度的“灵魂”创世神话,波利尼西亚人的“纳拉乌”神话等,都是有关创世的神话。

   人类所居住的地球,准确地说应叫“水球”,这个被称为“诺亚方舟”的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和活动着智慧动物的行星,其表面积的71%为水所覆盖。生命仰赖于水而存在,而存在决定意识。古希腊智者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质料因”;中国古代的大政治家管子也认为水系“万物之本源,诸生之宗室”。在人类的童年时代,有关水生人、水生天地万物的神话具有普遍性。古希腊神话说,海洋之神奥克安诺创造了世界万物。古埃及和巴比伦神话都说,泰初之世,一切皆水,水为原始的混沌状态,万物皆由水生。古印度神话则认为,水最初怀着胚胎,其中集聚着宇宙间的一切天神。

   创世神话中的水生神话包括原生态水生神话和次生态水生神话两大部分。原生态水生神话所表现的是水这种自然物质直接形成了天地、人类;次生态的水生神话一般是指女子通过与水的种种接触而感孕生子,这类神话只解释人类的产生,不涉及天地万物的形成。在我国的神话大观园中,原生态水生神话鲜见于典籍,而多以口头流传的形式存活于民间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

   现在从古籍中所能见到的宇宙开辟大神,绝大多数是独一无二、至高无上的男神,这就说明,从总体上看,开天辟地的神话产生较晚,是父系社会的产物。上古流传下来的最著名的创世大神是盘古。《五运历年记》载有盘古化生万物的情景:“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肤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述异志》也说:“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

   这则神话对天地万物形成的看法虽然是幼稚的,但它朴素地认识到了世界的物质性。巨人盘古在“垂死化身”,把身体的一切都交付给大自然、变成世界万物的过程中,身上的血液脂膏变成了江与海,流下的汗水变成了滋润大地的雨水,甚至哭泣的眼泪也变成了江河。盘古死后的这些变化,表现了古人对创世的圣物——水的重视。

   湖北神农架地区流传的汉族叙事诗《黑暗传》,叙述了在洪荒年代开天辟地的盘古生成于水的经过:“一片黑暗和混沌,天地茫茫无一人。乾坤暗暗如鸡蛋,迷迷蒙蒙几千层。盘古生在混沌内,无父无母自长成。那时有座昆仑山,天心地胆在中心。一山长成五龙形,五个嘴唇往下伸,五个嘴唇流血水,一齐流到海洋内,聚会天精与地灵,结个胞胎水上存,长成盘古一个人。”(刘守华《鄂西古神话的新发现——神农架历史叙事诗〈黑暗传〉初评》)一诗中说:盘古是由昆仑山五龙血水与东海之水汇合孕育而成。昆仑之血水,当为昆仑雪水神化的产物。昆仑之水流注东海,这与中国自然地理状况——百川东流注入大海的事实相吻和。而生成盘古之水,则由陆地之水和大海之水汇合而成,堪称集天地水的精华于一身了。

   在彝族、景颇族、侗族、布衣族、土族等创世纪的神话中,都有水造天地的传说。如彝族《彝族古歌·天地论》中说:天地万物是由云丝、雾线编成。《门米间扎节》也说:云彩来造天,雾露来造地。云和雾都是水的气化形态,说云雾造天地等于说是水造天地。再如土族创世史诗《混沌周末》说:“周天一气生混沌,无天无地并无人;有朝一日石卵破,混沌无极生石卵,混沌初分一元生。石卵它在石地圆,滚来滚去八百年;有朝一日石卵破,内中走出盘古仙。”(陶阳、钟秀《中国创世神话》)。史诗还叙述了盘古开天辟地后,各种神仙造日月万物,伏羲、女娲兄妹婚配繁衍人类的情况。混沌便是水气,可见,史诗表达了以水气为天地万物初始的观念。而史诗中的其他情节则是由多种创世纪神话融合而成,这就将关于万物起源的解释排列成了一个有序的生物链——混沌生卵,卵生盘古,盘古开天地,伏羲、女娲生人类……。

   根据神话发展的规律,应该是先有女创世神,再出现配偶神,最后被男创世神一统天下。由于汉族形成时,已是男权主宰的天下,女神和男神相比已处于附属地位。因此,在汉文古籍里,那种纯粹的创世女神已经找不到了。这个时期,即使被称为人类始祖母的女娲,也没有资格承担创造宇宙的的重任,而是为了修补宇宙,为巩固开天辟地的成果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女娲,是我国古神话中著名的创世神、生殖神,也是水神。《说文》[二]十二云:“娲,古之神圣女,化育方物者也。”《太平御览》[二]卷七八引《风俗通》[三]也说:“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在开天辟地之初尚没有人类时候,大神女娲用一团团的黄泥捏成人,因为她想捏出很多的人,感到十分吃力,便想了一个办法,拿一根绳子(据鲁迅先生在《故事新编·补天》中解释:女娲所引之绳,是她“信手一拉,拔起一株从山上长到天边的紫藤”),将其伸进泥潭中,挥搅泥浆,向四面挥洒,泥点溅落,变成许多活蹦乱跳的小人。为了免除无休止造人之苦,女娲又把男人和女人配起对来,让他们自己繁殖后代。造人用的泥,自然是由水和黄土搅拌而成。水是生命之源,又是人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造人自然离不开水。神话中虽然没有明说,但却明显地透露出水是化育人类不可或缺之因素的观念。

   真正的女宇宙神在某些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中已有发现。如哈尼族传说,造天造地造万物的是金鱼娘,她体大无比,最初生活在雾茫茫的大海中。她一抖鳞,先从脖子里抖出了天神,又从脖子里抖出了地神,他们分别住在金鱼娘所造的天与地上。新疆蒙古族宇宙开辟女神叫麦德尔,据说她常骑着一匹白色的神马,奔驰在蓝色的水面上,天与地分开以后,因为地是浮在水面上的,不稳定,经常晃动,麦德尔便派了一只大神龟去顶住大地,神龟也有累的时候,它稍稍一动,便发生地动(地震)的情况。

   次生态水生神话主要反映的是女子通过与水的接触而怀孕生子情况。这时,人类已逐渐将自身与自然界分开,从而热切地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命及其产生。这类神话一般包括两类,一是女子浴水受孕生子类。《山海经·海外西经》说:“女子国在巫咸北,两女子居,水周之。”郭璞注曰:“有黄池,妇人入浴,出即怀妊矣。若生男,三岁辄死。”《梁书·东夷传》说:“扶桑东千余里有女国,容貌端正,色甚洁白,身体有毛,长发委地。至二三月,竞入水则妊娠,六七月产子。”以上是女子仅凭浴水便生子的神话。还有女子浴水触物或吞食食物生子的情况。

  《华阳国志·南中志》说:“哀牢国。……其先有一妇人,名曰沙壶,依哀牢山下居,以捕鱼自给。忽于水中触一沉木,遂感而有娠。度十月,产子男十人。”《史记·殷本纪》载简狄“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而吞之,因孕生契”。无论是女子浴水生子,还是触物(吞物)生子,都充分显示出了水的生殖作用。二是女子饮水受孕类。如《西游记》中说,女子国中的女子,全凭饮用国中的河水而怀孕生子,繁衍后代。《太平御览》卷四引《遁甲开山图荣氏解》:“女狄暮汲石纽山下泉,水中得月精,如鸡子,受而含之,不觉而吞,遂有娠,十四月,生夏禹。”月精为石的化身。吞食水中的月精而生禹,表明禹的出生既跟石有关,也跟水有关。

    水灾害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最大威胁。

   我国古代典籍中多载有洪水和鲧禹等英雄治水的事迹,透露出上古之时,中国曾经历过一段洪涝灾害频繁的时期。相传在尧舜时代,洪水横流,泛滥肆虐。《孟子·滕文公上》:“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龙蛇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吕氏春秋·爱类篇》:“昔上古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河出孟门,大溢逆行,无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尽皆灭之,名曰洪水。”《尚书·尧典》“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对于上古时期的洪水,这么多的典籍言之凿凿,想必不是妄言。另据竺可桢等科学家研究论证,从5000年前的仰韶时代到3000年前的殷商时代,我国中原一带处在温和气候年代,平均气温比现在高2℃左右。亚热带雨水偏多的气候造成了经常性的洪涝灾害。加之当时黄河等河流还没有固定的河床,更没有堤防,洪水一来,便四处漫溢,许多地方常处在浩浩洪水之中。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往昔的“”字写法完全是一幅洪水滔天的图画,可见洪水留给人们的印象是何等之深。

  在世界各地的神话传说中,几乎都有人类再生的故事流传。人类再生的神话传说,大多由这样几部分所组成:人类遭到一次毁灭性的洪水灾害,留下的人种是一对兄妹或姐弟,也有的只留下孤身的男性,兄妹结婚或姐弟结婚传人烟,或人与天女结合再生人类。

   如在《圣经·创世纪》中就有一段关于洪水和人类再生的著名故事:上帝后悔在地上造了人,决定将人和一切动物从地上统统消灭,但他又舍不得把他的造物全部毁掉,便选中了诺亚和他的三个儿子,决定让他们活下来。诺亚按照上帝的旨意,和他的三个儿子造了一艘方舟,一家人搬入方舟,还带上了各种动物,每种一公一母。7天后,天降大雨,持续了40个昼夜。滔天的洪水淹没了大地和高山,人和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全部被淹死,只有诺亚的方舟漂浮在水面。雨停后的第十个月,山顶才露出水面。47天后洪水退尽,诺亚一家和动物走下方舟,重新开始生活。这个故事一直作为神话传播着。但近世的考古学家却在美索不达米亚发现了古乌尔城,并在城墙下深14米处挖出了一系列古苏末尔王陵墓。在陵墓下发现了厚达3米的淤泥,泥层下还有砖、垃圾、篝火灰烬、陶器碎片等。这表明,一场大洪水曾毁灭了一群远古先民,以后才有另一群人重新来此定居。从淤泥的厚度判断,这次洪水至少有8米深,并且滞留了相当长的时间。可见在上古时期,全球气候异常,不独中国,世界许多地方都遭遇了大洪水的袭击。

   我国汉族有女娲、伏羲兄妹婚配繁衍人类的神话传说(见《独异志》[八]卷下),实际上是被后人修改过的不完整的片断,其中没有洪水毁灭世界和再生人类的内容。但在中原的汉族部分地区与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仍然有洪水与人类再生连接在一起的神话传说,他们得以逃生的避水工具,大都是一只大葫芦。例如瑶族的《伏羲兄妹》便是这一神话传说的典型。故事的梗概是:

   伏羲兄妹的父亲张天师,痛恨雷公刮风、打雷、下雨,趁雷公跌倒时,捉住了他,交伏羲兄妹看守。雷公好言相求,兄妹生恻隐之心,放了雷公。临走时,雷公送给兄妹一只大葫芦。回到天上之后,雷公为了报被捉之仇,下了七日七夜的倾盆大雨,一切生物都被淹死,只有躲进葫芦里的这对兄妹得以避过这一劫难。雷公劝他们婚配,他们都不愿意,去问了竹子、乌龟,竹子和乌龟都认为他们应该婚配,兄妹还是不答应。最后他们又从山上往山下滚磨盘,哥哥在东山,妹妹在西山,各推下一扇磨,竟意外地相合,他们认为这是天意,这才婚配。婚后生下一肉瘤,剁成细末,撒向四方,肉末都变成了一个个的人。这些人耕耘播种,繁衍生息,恢复了大地原有的生气。

   这里的女娲已隐去了姓氏,只有伏羲的名称,可见伏羲的地位比女娲更重要了,也表明产生这一神话时男权已高于女权。为什么人类再生的神话将洪水与之相连呢﹖因为在远古时代,人类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十分低下,洪水灾害经常发生,洪水暴发时往往一片汪洋,视野狭隘的原始人便以为世界都毁灭了实际上这个民族居住地被洪水淹没了,其它一些部族不一定就有洪水。这就是此类神话产生的先天条件。

   在中国古代典籍和民间传说中,还有一些以神的告示来避免水灾的神话。如《吕氏春秋·本味篇》讲到:“有侁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献之其君,其君令孚人养之,察其所以为然,曰:‘其母居伊水之上,孕梦有神告之曰:臼出水而东走,毋顾。明日视臼出水告其邻,东走十里而顾其邑,尽为水,身因化为空桑。故命三日伊尹。”这显然是以神的告示避却水灾的神话。类似的神话后来又发展为有神教人看到州衙前的石狮眼里出血便要快走不可回头的神喻。这种说石狮眼里出血(恐怕是出水)而预示大水将至似乎真有些神了,但说石臼(石头做成的舂米工具)渗出水,说明空气潮湿而预示水多则还是有些科学道理的。这大概是古人无法解释这一自然现象而将它归之于神的启示。

   洪水遗民再生人类的神话传说,有较高的历史认识价值:其一,这是人类社会进入农耕为主时期的产物。狩猎时代人类的流动性较大,而农业民族常常要稳定在一定的土地上,不能随便迁徒,因此人们对自然的变化尤其是旱涝之灾,显得特别敏感。加之当时地广人稀,人类的活动范围有限,抗御灾害能力更是低下,因而每次水患,必然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容易产生用神话的方式解释和追述这一现象的方式。第二,表明人类曾经历过血缘婚姻的阶段。第三,人类再生的神话产生时,人们不仅从经验中体会到血缘近婚的危害,而且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出发坚决拒婚,说明人类已迈进了氏族外婚姻阶段。

   洪水神话和治水传说是世界各古老民族共有的主题。

   洪水是一种自然现象,远古先民为了在水地肥沃的平原之地生存与发展,必然要与洪水灾害进行顽强的搏斗,因而自然会产生关于洪水和征服洪水的神话传说。

   中国是个大河之国,这些纵横交错的河流滋养哺育了华夏子孙,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但这些河流大多又放荡不羁,时常发下洪水给人类带来灾难。远古的先民们不谙其中的道理,就把这些河流经常洪水泛滥的现象归结为开天辟地时一些大神的玩忽职守——“东南隅大荒之中,有朴父焉,夫妇并高千里,腹围自辅。天初立时,使其夫妻导开百川,懒不用意,谪之并立东南,男露其势,妇露其牝,不饮不食,不畏寒暑,唯饮天露。须黄河清,当复使其夫妇导治百川。古者初立,此人开导河,河或深或浅,或隘或塞,故禹更治,使其水不壅。天责其夫妻,倚而立之,若黄河清者,则河海绝流,水自清矣。”《述异经》这段神话讲述了一对懒惰巨人治水的故事,说当天和地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大地上就有洪水泛滥,上帝就派巨人朴父和他的妻子共同治理洪水。可这对懒人畏惧治水的辛苦,工作时便敷衍了事。结果他们开导的江河,自然是一团糟糕,许多年以后只好又烦劳大禹重新治理一番。天帝恼怒他们的懒惰懈怠,不但罢了他们的官,而且还予以他们“并立东南”的严厉制裁。

   关于洪水的产生,广为流传的当属共工洪水水神的神话传说。共工与洪水的神话传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共工振荡发起洪水。二是共工怒触不周山引起洪水泛滥。

   共工神的身世,《淮南子·堕形训》说:“共工,景风之所生也。”高诱注曰:“共工,天神也。人面神身,离为景风。”《神异经》:“西北荒有人焉,人面朱发,蛇身人首足,而食五谷,禽兽贪恶顽愚,名曰共工。”神蛇是影响广泛的动物水神,赋予共工蛇的形象特征,也就赋予了它的水神属性。高诱又说“共工,水官也。”(《淮南子·本经训》)共从洪声,工从江声,共工神的命名即与洪水和滔滔江水有关。可见共工又是洪水之神。

   《淮南子·本经训》是这样记述共工振荡洪水的神话的:“舜之时,共工振荡洪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通流,四海溟,民皆上丘陵,赴树木。”大雨滂沱,经久不息,洪水滔滔,浊浪翻滚。饱受洪水灾难的先民已认识到洪水的产生是“龙门未开”、“吕梁未发”,但因巨大的恐惧心理而产生神秘的想象,认为滔天的洪水是水神共工“振荡”所致。神话反映了上古时期洪水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是初民对洪水巨大破坏力加以神化、人神化的产物。另外,共工振荡洪水的神话群还包括相柳的神话。相柳,又叫相繇,是共工的臣子,也是洪水泛滥的祸根。《山海经·海外北经》说:“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相柳与共工一样,充满蛇的特征,且比共工更接近自然水神,所以它发动洪水更为直接,走到哪里,就把洪水带到哪里——“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相柳作为共工之臣,是共工发动洪水的工具。共工发动洪水,除了振荡以外,还通过相柳来实施。因此,要从根本上消除洪水的危害,不但要杀掉共工,还要除掉共工赖以发动洪水的帮凶,所以大禹又杀掉了助纣为虐的相柳。

   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上古时代,人们视洪水如猛兽,对洪水充满了恐惧和敬畏。共工振荡发起洪水,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所以在人们的眼中,共工是个恶神,故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演化为被打败的氏族首领。作为部落的首领,共工有自己的属地——共工国。《山海经·大荒西经》说:“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有水曰寒暑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有禹攻共工之国。”这样,便形成了共工神话的另一部分,即以触不周山而引发洪水的情节。“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淮南子·天文训》)从这段记述可以看出,共工引发洪水的原因是与颛顼争夺统治权。这就给共工神更多地附会上社会属性。而前述振荡洪水的原因不明,更符合洪水自然泛滥的实际情况。由此可见,原始的共工水神具有更多的自然属性;而历史化的共工水神更多地是体现出社会属性。显然,后者包含了先民对历史化的共工神发动洪水的重新解释。这种解释,既与人间的争斗相联系,又与中华大地的地形地貌相契合,也为女娲补天埋下了伏笔。就是说,共工与颛顼争夺上帝宝座失败后,“怒而触不周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化育人类的大神女娲不忍看她的儿女在天地毁坏中受难,于是便奋起补天。残破的天虽然给女娲补好了,但毕竟没有恢复到原先的状貌——“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按照神话的说法,由于天空朝西北倾斜,所以太阳、月亮、星辰都不自觉地朝那边跑,落向西天;东南的大地,陷下了一个沉坑,所以大川小河里的水,也都流奔那里,变成了海洋。共工除与颛顼为帝位争斗过外,还与高辛、神农、祝融、女娲争斗过。可见,共工应为某部落首领神的统称,非指一人一神。

   共工的神话反映出初民对洪水畏惧与崇拜。共工作为自然界的洪水神,为人类所痛恶;作为战败部落的首领神,亦成为历史贬斥的对象。但原形的共工能掀起滔天的洪水,变形的共工能触倒天柱不周山,改变大地山河的面貌,其雷霆万钧的神力岂不令人惊叹。所以共工应该是一位失败的英雄水神。

   另有一则关于“水淹泗州”的民间神话传说,把发起洪水淹没泗州的罪魁祸首归结为水母的作恶。有个水母妖精,一次化作一个妇人挑着一担水走在路上,准备将东南一带全都变成汪洋泽国。仙人张果老知道后,急忙倒骑毛驴来见水母,请求她用所担的水饮一下饥渴的毛驴。水母未识张果老是神仙,更不知他骑的驴是头神驴,便答应了。哪知神驴一口气竟将两个水桶所装的五湖四海之水都喝干了,只剩下很少的一点水底。妖精一看上了当,恼羞成怒,将桶里剩下的水底儿全部倒在地上,顷刻间大地洪水滔滔,从盱眙一直淹到泗州,几十万生灵顿时葬身水中,这就是民间和戏剧中所讲的“水淹泗州”。张果老痛恨妖精的凶狠残暴,就用铁锁把她锁住,并打入了盱眙县老子山一座神庙的水井里。无疑,这则传说折射出的是历史的真实。古代的泗州城,地处淮河、运河、黄河三河的要冲,位于今淮河入洪泽湖口附近,在江苏盱眙县城淮河对岸。它是随着隋代通济渠的开通而兴起的一个港口城市。泗州城的城址在地势低洼的汴水入淮处,虽然有漕运之利,但水患的威胁一直非常严重,特别是受黄河夺淮的影响,泗州城因淮河的泥沙淤积造成水流不畅的问题日甚一日,洪水一来,泗州城便像一座孤岛一般被困在水中。据史料统计,泗州自它诞生之日(735年)起,到它淹没在大泽之中(1680年),总共有940多年的时间,其中多次被洪水侵淹,比较严重的就达34次之多。虽然历代王朝对泗州的防洪保护投入了巨大力量,但到了康熙十九年,泗州城终于在劫难逃,被汹涌的洪水吞没,城圮陷入洪泽湖中。泗州城连年遭受严重的水患,并最终从淮河之畔消失,自然会引起人们无尽的回顾和遐想,产生“水母淹泗州”的民间神话也就不足为奇了。

   神话是从仰望天际开始的,而当人类思索自身起源的时候,也就到了英雄神话的阶段。

   英雄神话中的“英雄”不是神,而是半神半人或受神的力量支持的人所创造出来的英雄业绩才能构成英雄神话。从创世纪神话到英雄神话,是一个由神而人的演进过程,也是一个神性退隐、人性逐渐凸现的递进过程,它是人类原始悟性文化向理性文化靠拢的早期阶段。

   面对滔天的洪水,光靠神的启示来躲避水灾毕竟不是良策,于是,古人便开始设想对洪水进行富有成效的治理,于是,有关治水的英雄神话便应运而生了。先是水神女娲面对天倾地裂,洪水泛滥的人间灾难,挺身而出,补苍天,治洪水,拯万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淮南子·览冥训》是这样记载女娲补天的神话的:“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熞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废,淫水涸,冀州平,蛟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对这则神话,我们可以作出以下分析:闪电交织,雷鸣震天,暴雨倾盆,无止无休。雷雨引发了森林大火很可能还同时发生了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洪水象猛兽一样横冲直撞,四处奔流,无处栖身的恶禽猛兽也纷纷从森林山谷中逃奔出来,江河湖泽里的龙蛇鳖怪也随着滚滚洪流涌出,残害人类。阴云低垂,大雨倾泻,天空好象要坍塌下来,洪水、猛兽啸吼的大地仿佛要崩裂,整个天地似乎就要毁灭——这就是补天神话产生的背景。

   袁珂先生在《古神话选释》中认为,女娲治水、补天的神话,看似情节纷繁,实际主要还是一个洪水为灾、女娲拯救人类、诛取妖怪、战胜洪水的故事。神话所说的第一件事,“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石头正是堙塞洪水必需之物,补天无非是要补注淫水不息的漏水之天。其余三件事,“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更全是平息洪水的事了。鳌与黑龙,都是兴波作浪的水怪,鳌足撑天,说明鳌足之巨大;杀黑龙而中原人民得到拯救,足见黑龙是何等的凶猛。至于“积芦灰”,直接的目的就是“止淫水”。由此可以说,女娲是神话中最早的一位治水英雄了。

   由于女娲是治水的英雄,后人就把许多治水的神话附会到她身上。如在山西浊漳河一带,就流传着这样一则女娲治水降龙、浊漳改道的故事。浊漳河发源于山西长子县的发鸠之山。相传在很早以前,它一直朝东流淌,河水穿过上党盆地,冲出壶关口,翻下太行山,一直流入海里。可后来却沿着长治市郊区、潞城、襄垣、黎城绕了百十里一个大湾,与清漳河相汇。相传炎帝神农的时候,冀州黑龙为患。一天,黑龙沿漳河窜上来,堵住壶关口,截断了河水的去路。洪水涨上岸来,黑龙又乘机兴风作浪,把上党盆地淹得一片汪洋。浪头一直涌到炎帝住的羊头山下。炎帝急召臣僚们商议治服黑龙的对策,但臣僚们个个面面相觑,无计可施。危难时刻,炎帝的幼女女娲挺身而出,表示愿意承担除水患、伏黑龙的大任。见女儿态度坚决,炎帝只好将降龙平水大任交给了她,并把先代留下的降龙宝绦一条让女娲带上。临行时,炎帝向女娲交代:今日一去,下行驱黑龙,上行细巡逻,日日羊头山下过,终生不能再见我。女娲一一应允,含泪告别父兄,一无反顾地踏上了降伏黑龙的征程。这天,她来到鳌泉,只见往日老鳌戏清泉的河湾云雾腾腾,黑浪翻滚,原来正是那黑龙在那张牙舞爪地喷云吐雾。女娲大喝一声,把降龙绦掷向黑龙。那黑龙惊跃而起,往东逃窜,女娲穷追不舍,一直追得黑龙一头扎进东海不敢出来。女娲坐在海边等了很长时间,见黑龙不敢上岸,就收了降龙绦转身回来。女娲恪尽职守,每天巡河,在外面度过了无数日日夜夜。慑于女娲的神威,黑龙一直不敢露面。只几年光景,漳河两岸又兴旺起来,桑麻遍地,五谷丰登。时间长了,女娲不免有些松懈。一日,女娲在漳河岸边睡着了,冷不防滚来一阵恶浪,把女娲降龙宝绦冲走了。等女娲惊醒过来,但见高高的浪尖上出现了一条独角黑龙。女娲不顾一切冲上去扭住黑龙的独角,与之进行了殊死的搏斗。黑龙拚命地挣扎,策动洪水将上党盆地北边的大山冲开了一个口子。滚滚的洪水卷着波涛,从口子呼啸而过,翻下太行山,冲决清漳河,漫过冀州平原,一泻千里涌进大海。最终,黑龙被除掉了,可女娲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当上党洪水退尽的时候,人们看到壶关口被堵住了,有条小河(现石子河)从壶口倒淌过来,向西流进浊漳河。浊漳河则往北绕道潞城、襄垣、黎城,汇入了清漳河。后人感念女娲治水为民造福的恩德,在女娲治水经过的灵湫池上写下了这样一副对联:女娲理水,南经北纬,汇集神泉出灵湫;漳源泻碧,西流东注,灌溉上党万顷田。

   上述这则神话传说无疑是女娲补天神话的补充。它给我们的启示有三:一是治理水患任重道远,而且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二是治水英雄女娲的献身精神感人至深,令人敬仰;三是河流改道,乃洪水决溢所为,并非平白无故。

   再有就是著名的鲧禹治水的神话。鲧禹治水的神话分为两部分。一为鲧治水遭到失败,被天地杀死在羽山;一为禹历尽千难万险终于降服洪水,为民造福。

   传说鲧是黄帝族的后裔。《山海经·海内经》说:“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又有说他是天帝的长子,“昔者伯鲧,帝之元子”(《墨子·尚贤》)。鲧曾是帝尧手下的大臣,创造出工具,驯服了牛,并建造过城郭。可见他在治水之前就有卓著的政绩了。

   尧帝时,中原大地江河泛滥,洪水滔天,民无所居。当时,鲧在河南崇地治水有功,尧帝便命鲧去治水。鲧治水时采用了壅土挡水的办法。他历尽艰难整整干了九年,但天下依然是“洪水滔天,无所止极”。无计可施的鲧为了救天下百姓于水深火热,不得不铤而走险——“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滔滔洪水,无所止极,伯鲧乃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山海经·海内经》)。为了制服洪魔,鲧置生死荣辱于度外,“不待帝命”,窃取了天帝的“息石、息壤”一种自生自长的石块和泥土,为天帝所独有 来堵塞洪水。正当洪水快要平息的时候,鲧却被天帝派来的火神祝融斩杀在羽郊,结果洪水又卷土重来。我们推想,可能是鲧用“息壤”治水成功前,天帝发现了他宝物息壤被窃的事,于是大怒,“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并夺回了剩余的息壤。正所谓“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洪水因此重新泛滥天下。对这段神话传说,后人做出了这样的解释: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主要是采用的方法不对头,即他一味采取了“堙”——堵塞 洪水的办法,才导致了治水的失败。鲧的失败,并非他本人的无能,而是那个时代科学技术水平低下的真实写照。

   鲧虽然是个失败的英雄,但他为民造福不惜牺牲生命的壮烈之举,堪与古希腊神话中盗天火给人类的大神普罗米修斯媲美。更为了不起的是,“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以定九州”(《山海经·海内经》)。壮志未酬、死不瞑目的鲧,身死三年而不腐,又于腹中孕育化生了自己事业的继承者大禹来。这种坚韧不拔的心志,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精神,岂不又胜过了普罗米修斯难怪后人经常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追念这位治水的开创英雄了——传说“海民于羽山之中,修立鲧庙,四时八致祭祀”(《拾遗记》卷二)。

   大禹的长相不凡,传说他身高九尺多,虎鼻,骈齿,鸟嘴,耳有三洞。禹为完成乃父未竟的治水大业,便按照舜帝的命令,踏上了艰辛的治水征程。相传禹在治水的时候,曾得到河精——河伯的帮助。“禹理水,观于河。见白面长人鱼身出,曰:‘吾河精也’。授予河图治水地图,而还于渊中。”(《尸子·辑本》卷下)。禹还曾得到九河神女华胥氏的儿子伏羲赠给他的一张八卦图和玉简。“观一神,蛇身人面。神即示禹八卦之图,列于金板之上。……乃探玉简授予,长一尺二寸,以合十二时之数,使量度天地。禹即执此简,以平定水土。蛇身之神,即羲皇也。”(《拾遗记》卷一)。

   为了降伏洪水,大禹“尽力沟洫,道川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泥于后。”(《拾遗记》)。“禹乃决江疏河,通之四渎,致之于海,大小相引,百川顺流,各归其所。”(《新语·道基》)。“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破山以通河,三穿既决,水流疏分,指状表目,亦谓之‘三门’矣。”(《水经注·河水》)。这说明,大禹在治水过程中,充分吸取了父亲鲧单纯用“堙”导致治水失败的教训,采取了“道导川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的疏导与“玄龟负青泥于后”的堵塞相结合,并以疏导为主的办法,方取得了治水的成功。鲧的失败孕育了禹的胜利。失败是成功之母。同时,禹的成功,恰恰证明禹所处的时代跟鲧的时代比,生产力已达到了新水平,上古劳动人民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业已达到了更高的阶段。

   传说禹在治水过程中,遇到了无数艰难困险,进行了一场又一场惊天动地的战斗。因此,围绕着大禹治水,后来又产生了一些新的神话传说。其中,禹治服洪水水神共工及其同伙水怪相柳和淮涡水神无支祁比较著名。

   “舜之时,共工荡滔洪水,以薄迫 空桑。”(《淮南子·本经训》)。共工听说大禹来治水,便变本加厉地把洪水“振荡”起来,一直淹到空桑今山东曲阜,当时算是中国极东的地方,可见当时中原一带,都已成了泽国 。大禹见共工这样横行霸道,便下决心与这个祸害人民的恶神一战,以解除治水的最大障碍。“禹有功,抑下鸿,辟除民害逐共工。”(《荀子·成相篇》)。禹带领群神打败了恶神共工后,接着又斩杀了共工的同伙相柳。如前述可知,相柳为共工之臣,生有九个人头,一个蛇身。相柳走到哪里,就把洪水带到哪里,哪里就汪洋一片。禹斩杀相柳。相柳血涌如泉,又腥又臭,所流到的地方,都成为深渊,五谷不能生长,人也不能居住。禹往深渊里填土,填了三次,三次都塌陷,深渊依然存在。群神见状,纷纷赶来帮助大禹填平深渊,并在上面垒起了一座群神之台,用以镇妖。从此这个地方再也没有塌陷过。 

   大禹降伏淮水水神无支祁更是历尽了千难万险。据《太平广记》卷四六七“李汤”条记载:“禹治水,三至桐柏山,惊风走雷,石号木鸣,土伯壅川,天老肃兵,功不能兴。禹怒,召集百灵,授命夔龙,桐柏等山君长稽首请命,禹因囚鸿蒙氏、章商氏、兜卢氏、黎娄氏,乃获淮涡水神无支祁。祁善应对言语,辨江淮之浅深,原隰之远近,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闻视不可久。禹授之童律,不能制,授之乌木由,不能制,授之庚辰,能制。鸱脾、桓胡、木魅、水灵、山妖、石怪奔号聚绕,以数千载,庚辰以戟逐去。颈锁大索,鼻穿金铃,徙淮阴之龟山足下,俾淮水永安流注海也。”就是说,为了治理淮河,禹三次来到淮河源头桐柏山。他每次到那里,都遇上淮河水怪制造出的狂风呼啸、电闪雷鸣、飞沙走石等重重阻挠,使工程无法进行。大禹对此十分恼怒,就召集百种精灵,命令夔龙、桐柏等山神前来听从调遣。经过一场围剿,囚禁了鸿蒙氏、章商氏等参战不利的神。这样,众神才抖擞精神,终于围住了无支祁。不过这无支祁能言善辩,神通广大,虽然围住了他,但却不能将其缚住。禹先后派童律、乌木由出战,没能将其治服。最后,派庚辰出马,击退了各路神怪的反抗,才治服了他。无支祁被镇锁在淮阴的龟山脚下,淮河从此驯服,安流入海。禹治无支祁的传说虽属后人的演义,但却深刻地反映出大禹治水过程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难和阻力,可知大禹当时治水之艰难。

   相传大禹为了治水,一直没有成家。后来治水到了涂山,涂山之女娇,天生丽质,与大禹一见钟情。但禹因治水重任在肩,无暇顾及儿女私情,依然继续南行。“禹行水,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之女乃命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曰:“候人兮猗”(《吕氏春秋·季夏纪·音初篇》)。直到30岁,禹才与涂山女成家。结婚仅4天,禹便离别了新婚的妻子,又出门治水去了。《史记·河渠书》说“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相传有一块“夫妇石”,就是因为涂山女总见不到禹回家,久久伫立在那里等候而变成的。也有另一种说法,言“禹治洪水,通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山下,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而启生。”《汉书·武帝纪》颜注引古本《淮南子》意思是说,大禹在河南登封嵩山南麓治水时,为了开通辕山,排泄洪水,禹每天变成一个力大无比的熊开掘河道。为了避免妻子看到自己化为熊时的丑陋样子,他曾叮嘱涂山氏说:“如果你想送饭给我,一定要听到鼓声才能来。”一次,禹撬石头时,没想到石头竟飞起来,落在了鼓上,并发出“咚”的一声。正巧被前来送饭的涂山氏听见。涂山氏进入山洞后,发现禹正化作一头熊在开通水道,这一场景把她吓坏了,继而又羞又惭,转身便向嵩山上跑去。禹一看露了馅,急欲解释,连忙追赶。等禹赶到时,涂山氏已变成了石头。涂山氏已有身孕在身,禹就对她说:“归还我的儿子。”石头便开启一条裂缝,启就这样诞生了。禹化熊治水,不惜牺牲个人的幸福,这种无私奉献的治水精神是何等的崇高和伟大。

   禹治水一去是十几年,相传他一心扑在治水事业上,三过家门而不入。他风餐露宿,劈山开地,决通九河三江,疏通大川三百小川三千,使百川通畅注入大海。由于长年的劳苦,他手上的指甲脱落了,腿上的毫毛磨尽了,两股流血,面容黑瘦,嘴尖脖细,呼吸也上气不接下气。因积劳成积,他的腿也跛了,走起路来,只能前腿拖着后腿往前挪,人们把这种步法称作禹步。后来的巫师,奉水为水神,作法时还模仿禹步,以为神异。

   禹的神话传说产生于原始社会解体时期,一直到封建社会初期才被记录下来。大禹治水的事迹,充满了人定胜天的大无畏精神。因而大禹也被后人视为高度理想化的神。“禹平水土,主名山川。”(《尚书·吕刑》)。山川之主,也就是社神,即最高土地之神。古人认为,国中之神,莫贵于社,可见大禹尊贵神圣至极。自古以来,上至最高统治者,中至官吏、文化人,下至平民百姓,无不敬颂大禹的治水之功。同时,大禹在治水中所表现出的不畏难险、坚韧不拔、无私奉献、为民造福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象征,并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值得指出的是,大禹治水促进了中国奴隶制国家的形成。相传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成为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君主。对此,我们也可以从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中找到相关的信息。传说大禹治水“到大越,上茅山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会稽。”(《越绝书外传·记地》)。“禹致群神于会稽山,防风氏后至,杀而戮之。”(《国语·鲁语下》)。禹在会稽山会合天下群神时,大家都按期到达,只有防风氏骄傲自大,不遵约束,结果被大禹杀掉。这很可能是防风氏对治水活动消极懈怠,不服大禹调遣,故大禹以开会迟到为名将其斩杀。这则传说已充分说明大禹在治水组织机构中已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威,这时大禹与其他氏族首领的关系已不再是平等协商的关系,而是臣属的关系了。这就促进了王权的产生,为禅让制转变为世袭制的专制制度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与此同时,在长期治水过程中形成的凌驾于各氏族部落之上的组织机构,很容易演化成奴隶制的国家机器。在禹之前,各氏族部落的首领基本上是由选举产生,著名的尧、舜、禹禅让的传说反映的就是这一情况。但从大禹开始,禅让制的传统被破坏了,禹的儿子启夺得了王位,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除了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外,古蜀国的杜宇特别是李冰及其子二郎也是颇具神话色彩的著名治水英雄。传说在战国末期秦昭王时代,李冰被派往蜀地作太守。他一到任,就听说蜀地泯江水的水神贪淫好色,每年都要选娶两个年轻的姑娘做他的新妇,稍不遂意,便兴波作浪,为害人民。李冰得知这一情况后,便下决心要为当地人民除害。《太平御览》卷八八二引汉代应劭的《风俗通》记述了“李冰斗犀牛”的传说:“秦昭王伐蜀,命李冰为守,江水有神,岁取童女二人为妇,主者自出钱百万以行聘,冰曰:‘不须,吾自有女。’到时装饰其女,当以沉江。冰径上神坐,举酒酹曰:‘今得传九族,江君大神,当见尊颜,相为敬酒。”冰先投杯,但澹淡不耗,厉声曰:‘江君相轻,当相伐耳。’拔剑忽然不见。良久,有两苍牛斗于岸。有顷,冰还谓官属令相助曰:‘南向要中正白是我绶也。’还复斗,主薄刺杀其北面者,江神死,后无复患。”这是李冰诛除泯江水神的最早传说。稍后一些,便演化为李冰入水斗蛟的传说:“李冰为蜀郡守,有蛟岁暴,漂垫相望。冰乃入水戳蛟,己为牛形,江神龙跃,冰不胜。及出,选卒之勇者数百,持强弓大箭,约曰:‘吾前者为牛,今江神亦必为牛矣,我以大白练自束以辨,汝当杀其无记者。’遂吼呼而入。须臾,风雷大起,天地一色。稍定,有二牛斗于水上。公练甚长白,武士乃齐射其神,遂毙。从此蜀人不复为水所病。”

   李冰治水斗江神的神话传说,充分表现出人与大自然不屈不挠进行斗争的大无畏精神。特别是李冰“以大白练自束以辨”,终于教武士们用“强弓大箭”射杀江神的描写,更充分展示了李冰智勇双全的英雄形象。它告诉后人,在治水的斗争中,既要有勇,更要有谋,才能获得成功。

   李冰斗蛟的神话发展到宋以后,又演化为李冰的儿子二郎斩孽龙的传说。“二郎为李冰仲子,喜驰猎,与其友七人斩蛟,又假饰美女,以入祠劝酒。”(《都江堰功小传》)。这位喜欢驰猎的公子非常勇敢,当年李冰把自己的两个女儿装饰起来奉献给江神的时候,其中就有一个是他假扮的。后来他又和七个朋友一起在水中斩杀了作恶多端的蛟龙。二郎治水的神话,与鲧、禹、李冰治水的神话相契合,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洪水不息、治水不止”的奋斗精神,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古代治水后继有人、人才辈出的状况。

   李冰父子制伏了江神后,便带领人民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李冰作大堰于此,壅江作堋,堋有左右口,谓之湔堋,江入郫江、捡江以行舟,又西于玉女房下白沙邮作三石人,立水中,刻要江神: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是以蜀人藉以为溉,雨则不遏其流。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称陆海,谓之天府也。”(《水经注·江水》)。李冰父子治水获得了巨大成功,创造了利在当代惠及子孙的丰功伟绩。为了纪念李冰父子治水的业绩,人民在泯江边山上修建了一座崇德庙。据《灌县乡土志》卷三载,“崇德庙,每岁插秧毕,蜀民奉香烛祀李王,络绎不绝。唐宋时蜀民以羊礼祀李王,庙前江际,皆屠宰之家,岁至五万余羊”,可见当时祭祀的盛况。另外,人民因为仰慕神话传说中李冰斩蛟的勇壮义烈,“凡壮健者,因名‘冰儿’也”,更可见人民对治水英雄的纪念、崇敬心情。对鲧、禹、李冰等治水英雄的崇拜,体现了中华民族饮水不忘掘井人的感恩思想和传统道德观念,并成为华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系海委办公室主任)

   上古的时候,除了洪水是人类的天敌外,干旱对人类的生存同样是重大的威胁,于是,人们又创造出勇敢无畏的抗旱英雄来,寄托同大自然抗争的理想和愿望。

  夸父逐日的神话是我国古代与旱魔斗争的著名神话之一。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驱除旱魔的形式之一是驱逐太阳。夸父就是运用这种神力的英雄神,他的主要神迹是逐日。

  后世一些人对古籍中所载夸父逐日的神话,认为是夸父不自量力要捉太阳,或谓之与太阳竞走。按照这样的解释,似乎夸父的所作所为只是一种游戏,或逞一时之勇,其中虽不乏英雄气概,但毕竟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其牺牲似乎也是无谓的牺牲。显然,这只是从表面上解释了夸父逐日的动机。事实上,夸父逐日的神话是与上古时期民众的切身利益和愿望——驱除旱灾息息相关的。

 《山海经·大荒北经》说:“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中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山海经·海外北经》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枝,化为邓林。”夸父为了与炽热的太阳相抗争,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追逐太阳的征程。因逐日而渴,他喝干了黄河、渭河的水,又去北方的大泽找水,不幸死在了找水的路上。

  首先,从夸父的神性上看,可以肯定夸父是司水旱的英雄之神。蛇为水神,也经常代表龙神,黄蛇即象征黄龙神。夸父两耳各挂一条黄蛇,两手又各握一条黄蛇,表明他有驾驭水神司水的神性。另据《山海经·东山经》记载:“山有兽状如夸父而彘毛,其音如呼,见则天下大水。”彘,被奉为水神由来已久。这种叫夸父的兽具有彘的特征,表明他是水神,故他的出现必然伴随大水而来。另外,夸父动物原形还有被说成具有猿类的特征,这种动物同样具有水神的神性。可见,夸父作为人神,但他的原形却是动物水神。夸父为水神,具有司水旱之神职,所以能担当得起逐日驱旱的重任。

  再者,从夸父逐日驱旱祈雨的神迹上看,两则记载,为同一神话的异文,都突出描述了夸父极度干渴,乃至喝干了黄河、渭水的水都不能解渴。这种夸张的描写,难道不是人间极其严重旱情的实际写照吗?上古人认为干旱是由太阳造成的。夸父追日,实际是逐日,是要把太阳赶回居住之所禺谷。尽管夸父因逐日而渴死,但其死后,“弃其杖,化为邓林”。邓林即桃林,与桑林一样,都是古人信仰中的雨水生出之所。夸父神话还极言邓林之广大,《列子·汤问》说“夸父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如此广大的邓林自然能生出更多的雨水来。值得注意的是,邓林本为夸父所弃之杖——浸润夸父尸体的膏血而成,是夸父精魂所托之形。邓林就是夸父的化身,它用牺牲自己换来了面积广大的邓林,它能生出雨水,可以为与旱魔斗争的后继者解除口渴,以完成他未竟的驱旱祈雨大业。

  勇敢无畏而又富有牺牲精神的英雄之神夸父,是何等的可歌可泣。夸父逐日的神话,反映了古代先民驱旱祈雨的壮举,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与大自然抗争、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壮志。

  后羿射日的神话同样反映了远古先民与旱魔进行不懈抗争的精神。羿和夸父一样,也是驱旱的水神,他的主要神迹是射日。

  “羿者,天下之善射者也。”(《荀子·敬儒篇》)据说他是我国上古神话中最著名的射手,又说他是东方天帝俊的属下。“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山海经·海内经》)帝俊赐给羿红色的弓和带绳子的白色箭,并命他到下国扶助处在灾难中的百姓。羿又是个除旱水神,《淮南子·汜论训》说:“羿除天下之害,死而为宗布。”宗布即水旱之神。另外,在羿的神话传说群中还有关于羿夺河伯之妻雒嫔的故事。羿能够与洛水之神雒嫔交接,表明羿与雒嫔同类,同为水神。由此看来,羿还具有水神神通性。羿作为射神和水神,为解除下方百姓的艰危做了许多好事,最惊天动地的当属他射日为民除害的神迹。

  “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淮南子·本经训》)十日并出,是原始先民对造成严重旱情产生原因所作出的解释。按他们的推想,平时天空中只有一个太阳,不会造成旱灾;但到了尧时,十日并出,自然会招致严重的干旱了。日神显然是人们心目中的旱神,十日并出,这无疑是日神有意为之,危害人间。更有甚者,在太阳旱神流金铄石、肆虐人间的时候,又有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等恶禽猛兽,纷纷从山林水泽中跑出来兴风作浪。这些怪兽与旱灾是密切相关的,旱灾出现,他们就出来助纣为虐,说明他们也是造成旱灾的因素。

  羿为了救民于苦难之中,凭着他超凡的伟力和精妙的射技,先是射杀了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等恶禽猛兽;继而又仰天弯弓,一口气射掉了九个太阳,替人民解除了严重的旱灾威胁。从上述记述中,可以看出,羿在射日除旱的过程中历尽了艰难,他不但要战胜十日这为数众多的旱神,还要对付大风、修蛇等种种怪兽,可谓经受了种种磨难,战胜了重重险阻。这一方面反映出旱灾对古人具有巨大的威胁,要战胜旱魔是十分艰难的;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古代先民为治服旱灾曾作出了种种努力。羿的射日、杀怪除旱的伟大功绩,折射出上古民众抗击旱灾的史实,充分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力图征服自然的意志。羿作为一个为民除害的英雄水神,他那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给后人以莫大的激励与鞭策。人们因为怀念他,便把他封为宗布大神,受到祭祀。

  另外,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也都流传着射日解旱的神话,可见射日是炎热地带民族与旱神斗争的共有的神话主题。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射日英雄。例如,广西布努瑶族创世史诗《密洛陀》中就有这样的神话:

  布努瑶的大母神密洛陀在造完天地、人类和世间万物以后,由她所造的太阳、月亮不守家规,瞒着密洛陀相爱,又生下11对太阳、月亮。这样,天空上就有12对太阳、月亮烧烤着大地,人间陷入了巨大的灾难中。密洛陀派出两个儿子与太阳、月亮作战,结果这两个儿子被烧得大败而归。但他们没有被太阳、月亮的淫威所吓倒,第二次又带着弓箭披挂上阵。这一次,密洛陀亲自督战,放出虎豹擒拿太阳,放出毒蛇咬伤月亮,他的第十子桑勒也和第十一子桑勒宜弯弓搭箭射向太阳、月亮。只见红烟滚滚,星火满天,有11对太阳、月亮被射中,只剩下一对最小的被射进了云层,三年后才露出脸来为地面送光芒。密洛陀规定他们不许再结伴,只能每逢月尾在东西两山遥遥相望。桑勒也和桑勒宜亦没有凯旋回家,因为怕太阳、月亮不守信誉,又在天上监察了三年。等到第十二弟把他们找到时,他们已劳累不堪,全身被烧焦,瘦得像螟蛉。这兄弟二人为了保护地上的人类及万物,自己身残体衰,失去了人形,再也不能繁殖后代。最后,他们听从妈妈密洛陀的吩咐,将自己化为蜂蛹,继续为人类造福。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为了战胜旱魔,人类同大自然进行了顽强的抗争,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直到今天,旱则赤地千里、河流干涸的情况还时有发生,人类征服旱魔的历程依然任重而道远。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有许多关于古代部落首领之间的战争神话。其中一些部落英雄颇具水神的神性,而且他们在争战中常常利用自己的水神神性进攻敌人,或操纵水旱动物水神参战。黄帝战蚩尤的神话就是典型一例。

  黄帝既是神话中的英雄神,又是经过神话历史化后人们心目中的远古伟大的帝王,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的业绩,既见于神话,也见于传说。因为传说中的黄帝在人们心目中占据着主要的地位,故神话中的黄帝反而在人们的心目中淡薄了。但古籍中有关黄帝的神话确实很多,而且最初黄帝是以水神的面目出现的。《河图稽命征》说:“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权星,照耀郊野,感生而黄帝轩辕于青邱。”《河图帝经通》说:“黄帝以雷精起。”《太象列星图》:“轩辕十七星在七星北,如龙之体,主雷雨之神。”可见黄帝生于雷电,为雷神。雷之巨响震天动地,雷之电光刺裂长空,光芒夺目。对原始初民来说,雷具有无比的威力,所以雷神是主宰乾坤的天神,是上帝的化身。《释文》说:“皇帝,又作黄帝。”皇帝即皇天上帝,黄帝的称谓也可以表明其天帝的身份;而天帝则是天地人神的共王。

  当人物化的龙神代替雷神而成为天神之后,黄帝便由人物雷神而摇身变成人物龙神,黄帝的形貌、行为又被附会上龙的特征。据《山海经·海外西经》说,黄帝所居的轩辕之国,“人面蛇身,尾交首上”。言轩辕国人人面蛇身,黄帝自然也当作此形貌。《史记·天官书》说:“轩辕,黄龙体。”《春秋合成图》也说:“黄帝将亡,则黄龙坠。”黄帝居中央,而中央土色为黄色,古人便把人物龙神中的土龙称作黄龙。可见神话中的黄帝具有黄龙的特征。而黄龙又是龙中地位最高的龙神,因而属于至尊之神。

  黄帝作为人形化的雷神——后又根据时代崇尚风气的变化成为人物龙神,但其具有的水神神性没有改变。黄帝的水神神性突出表现在黄帝大战蚩尤的战争中。黄帝战蚩尤的神话是黄帝神话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黄帝为了打败强大的蚩尤,使出了浑身的解数,也把自己的水神神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山海经·大荒北经》说“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应龙。”在这段神话里,我们看到黄帝与蚩尤之战,表现为水神之间的斗法。黄帝驱使手下大将——动物水神应龙以水攻击蚩尤,蚩尤也不甘示弱,请来同样为水神的风伯雨师,掀起一场大风雨,使应龙的神力无法得到充分发挥。黄帝见无法战胜蚩尤,又派遣另一员大将——天帝的女儿旱魃参战。魃,旱神。郝懿行云:“《御览》引此经魃作妭。”《玉篇》引《文字指归》说:“女妭秃无法,所居之处,天不雨。”可见旱神魃同样也是司水之神,只不过她的神性表现在收雨止水的功能上。魃的神力最终胜过了纵大风雨之风伯雨师的神力,使黄帝最终成为战争的胜利者。

  通过黄帝大战蚩尤的神话,我们可以推测,在上古原始部落的战争中,已采用水攻的战术。笔者认为,所谓“应龙畜水”,无非是在上游河川上筑坝蓄水,待水蓄到一定程度,再决坝淹向地处下游的蚩尤部落。而旱魃助战,很可能是蚩尤部落遇到了干旱的袭击,而黄帝又派人切断了流往蚩尤部落的水源,导致蚩尤部落的溃败。

  与黄帝大战失败的蚩尤,是个带有悲剧色彩的英雄神。据有关神话资料分析,他也具有水神的神性,是由动物水神牛神人物化并融合远古部落首领事迹的人物水神。《归藏·启筮篇》说:“蚩尤出自羊水。”说明蚩尤出自水族。《述异志》说:“涿鹿今在冀州,有蚩尤神。俗云人身牛蹄,四目六手……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蚩尤的牛蹄牛角特征,表明他是以牛为原型的人物水神。在另外一些典籍中,则记载着蚩尤有蛇、龟的特征,如《汉书》说:“太原有蚩尤神昼见,龟足蛇首。”蚩尤的这一形象同样表明他为动物水神无疑。需要说明的是,在原始先民的信仰中,同类意义的不同信仰对象是可以互变的,尤以鱼龙互变最为见常。蚩尤的水神神性在与黄帝的大战中也充分显现无疑,如他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以牛角抵敌搏斗的功能,都显示出它是具有牛神特征的人物水神。据传说,蚩尤所代表的氏族部落为九黎三苗,蚩尤是这个曾十分强大而后战败的部落首领。他与黄帝作战,依靠精良的武器和勇猛的气势,取得了多次的胜利,只是最后才败给黄帝。蚩尤战败后,其后裔大部分构成苗族的主体,其余与其他部落后裔融合形成瑶、黎、汉等民族。然而蚩尤神的影响一直延绵不绝,蚩尤神迹永远地留在了中华大地上。至今,炎黄子孙仍把蚩尤与炎帝、黄帝共同视为中华三祖(今河北涿鹿被视为三祖圣地,且在黄帝城附近建有三祖堂,里面供奉着黄帝、炎帝、蚩尤三祖塑像),苗、瑶等族更是奉蚩尤为祖先。

  此外,共工与蚩尤一样,也是个失败的英雄水神。因为共工作为洪水之神曾给人类带来很大的灾难(共工神话主要由“振荡洪水”和“怒触不周山”组成,前已述),因此他所影射的也是原始社会战败氏族部落的首领。

  【 中国是以农业立国的文明古国,而水是农业的命脉,故此先民对大陆上的江河湖泽十分崇拜。古人对水的依赖和对水灾的恐惧,产生了对江河及其它水源的敬畏。在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智识未开的情况下,便认为江河湖泽中都有相应的神在操纵控制着水的变化,便在幻想中创造出了许多司水的神灵,并演绎出各种关于他们的神话传说。

  黄河是世界级的巨川,是养育炎黄子孙、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但他在给人类以无限恩惠的同时,也常常泛滥洪水给人类带来灾难。由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巨大影响,因此,黄河河神在诸河川水神中地位最高,影响最大。黄河河神的人神化较早,其神不只一位,而最著名的莫过于河伯。河伯名叫冯夷,“渡河溺死,天帝署为河伯”(《楚辞·九歌》注引《抱朴子·释鬼篇》)《庄子·大宗师》、《山海经·海外北经》则说他是修道成神而为河伯。另据《博物志·异闻》说:“昔夏禹观河,见长人鱼身出,曰:‘河精。’岂河伯也。”又有文献说河伯曾化作游龙,而且河伯的部下都是水族。这说明,河伯是由动物水神渐次演变而来,河伯虽为人神,却也脱不掉动物的某些特征。

  河伯冯夷是一位具有双重性格的水神。但在人们的心目中,他做的善事不多,坏事不少。这大概与古人对黄河的认识有关。

  相传大禹治水时,遇到了技术难题。河伯与洛水水神联合献出了治水方略,河伯献出了“河图”,洛水水神献出了“洛书”(所谓河出图、洛出书的典故就来自于此),为大禹治水助了一臂之力。《谷梁传》载,晋时吕梁山崩溃,堵塞了黄河,造成洪水泛滥。晋侯便率群臣披麻戴孝,到河伯祠去祭祀,并大哭祷告。结果河伯显灵,河水便流通了。其实这完全是迷信的说法。河水堵塞多日,水积日甚,必然夺路而泄。尽管黄河的流通恰在祷告之后,但这并非黄河显灵所致,而是自然的伟力使然。

  河伯所做的好事不多,劣迹不少。可以说在神话传说中,河伯几乎都是以反面形象出现的。在神界中,河伯的威势很大。相传河伯的使者出巡,不但排场非凡,而且飞扬跋扈,所到之处洪水肆虐,给黄河两岸人民带来了很大灾难。“西海水上有人,乘白马朱鬣,白衣玄冠,从十二童子,驰马西海水上,如飞如风,名曰河伯使者。或时上岸,马迹所及,水至其处。所之之国,雨水滂沱。暮则还河。”(《神异经·西荒经》)河伯使者出巡就如此张扬,河伯本人威势就可想而知了。

  据说河伯的神性与喜怒无常的黄河十分相似,而在诸神之中,他的贪婪好色也是有名的。河伯的妻子名雒嫔,也被称为宓妃,“宓妃,伏羲之女,溺死洛水,遂为河神”(《文选·河神赋注》。宓妃是著名的神界美女。三国时曹植的《洛神赋》形容她“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绿波”。尽管有这样美丽的妻子,河伯仍不满足,每年还要沿河百姓为他选娶年轻貌美的姑娘做新妇。稍不顺意,就要兴波作浪,涌起漫天的洪涛为害人民。他还经常带着美女在九河上游戏巡游,简直就象个浪荡公子。

  “河伯娶妇”是古人祭祀河神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古人看来,黄河的放荡不羁,主要是由于黄河之神——河伯本人喜怒无常和贪淫好色造成的。在这种观念下,人们为了避免河水泛滥的侵扰,便进行了各种方式的向河神贡献祭祀活动。至少从殷商时代起,生活在黄河中下游一带的先民便开始了祭祀河伯的活动殷虚卜辞多次出现的“ 于河”、“祊于河”的记述便是明证 。到了周代,人们甚至拿人和牲畜沉于河祭祀河伯,“河伯娶妇”的传说,大约始于那时。《史记·六国表·秦灵公八年》就有当时国君把公主“嫁”给河伯的记载,可见“河伯娶妇”传说的盛行。

  尽管人们每年都为河伯选娶新妇,但黄河肆虐害人的事依然时有发生。于是人们把这归之于河伯的淫荡。对河伯的贪婪好色和作威作福,人们充满了畏惧、怨恨和无奈。为了表达怨尤的情绪,又创造出“羿射河伯”的神话。“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楚辞·天问》)对屈原的这一疑问,王逸解释说:“河伯化为白龙,游于水旁,羿见,射之,眇其左目。河伯上诉天帝,曰:‘为我杀羿’天帝曰:‘尔何故得见射﹖’河伯曰:‘我时化为白龙,出游。’天帝曰:“使汝深守神灵,羿何从得犯汝﹖今为虫兽,当为人所射,固其宜也,羿何罪欤﹖”(《楚辞·天问》王逸注)河伯化作白龙出游,羿不知是河伯而射伤了他的左目。河伯到天帝那告状,结果被天帝狠狠地骂了一顿。但对同一个故事,高诱注《淮南子》却认为“河伯溺杀人,羿射其左目”。可见河伯化为白龙出游,原是为了兴波作浪,溺杀无辜,为什么要“溺杀人”,原因恐怕还是人民为其所娶之妇不遂其所求,他就“水来漂没,溺其人民”,施淫威加以报复。至于羿射伤河伯后又娶雒嫔为妻呢﹖后世许多人猜测可能是雒嫔对河伯的放荡无行、见异思迁的做法早就不满意了,于是与英雄非凡的羿产生了爱情。其实,在英雄时期,战胜者将对方包括首领之妻在内的女俘纳为妻是常见的现象。这在希腊荷马史诗与我国英雄史诗里都不鲜见。河伯是羿手下败将,妻被羿占有,并不奇怪。以至于河伯向天帝告羿的状,天帝非但不同情他,反而支持羿,对羿的掠妻行为只字不言。这正透露出军事民主英雄时期的道德观念。屈原和后人以后世的恋爱观与婚姻观去揣摩羿与洛神的关系,自然会对羿产生不满的诘问了。

  河伯不仅好色放荡,而且还贪婪卑劣。据《博物志·异闻》载,孔子有个叫澹台子羽的弟子(春秋鲁国武城人),是个既有德行又非常勇敢的人物,一次,“澹台子羽渡河,赉千金之璧于河。河伯欲之,至阳侯波起,两蛟夹船。子羽左掺璧,右操剑,击蛟皆死。既渡,三投璧于河,河伯跃而归之,子羽毁而去”。为了劫夺子羽的千金之璧,阴毒的河伯竟派出他手下的水波之神阳侯率领两条蛟龙前去兴风作浪,妄图掀翻澹台子羽乘坐的木船,将白璧据为己有。当不畏强暴、大义凛然的澹台子羽粉碎了他的阴谋,并轻蔑地将璧抛入浊浪滚滚的黄河时,河伯反而不敢接受了(也许是河伯无颜从胜利者手中取璧吧)。可见河伯还有欺软怕硬的卑怯性格。

  总之,河伯的神话,明显地反映出了古代先民对黄河的认识,在古人的观念中,黄河的放荡不羁是主宰黄河的水神河伯的“淫荡”和恶毒造成的。这种观念在今天看来会觉得很荒谬,但它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黄河在上古时期就经常泛滥成灾的状况。特别是上古时期,黄河冲积平原地区还没有固定的河床,洪水冲出河洛口后便四处漫溢,以致太行山东南、泰山西南、河南北部一带经常成为泽国。

  淮河也是我国的一条著名大河。在神话传说中,淮河和涡水的水神叫无支祁,也是个有名的害神。在大禹导淮神话中,他曾粉墨登场,因阻挠大禹治水,被大禹派神将庚辰制服,镇压在淮阴龟山脚下无支祁兴妖为患的情况已在上文“大禹治水”中详细介绍 。无支祁又名巫之祁,《太平广记》卷四六七“李汤”条描绘他“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闻视不可久”。可见其不但面目狰狞,而且神通广大。无支祁不仅是淮河水神,而且是淮河起源神。据说他本是桐柏山民之子,原先并无此丑怪形象,而是有着普通人的外貌。一次,他食了蛟蛋后,感到嗓子冒烟,口渴难耐,便大口大口地喝起水来,也不知喝干了多少山泉,多少河流,渴是止住了,但浑身却发起烧来,而且烧过之后长出了鱼鳞,慢慢又变成了一条蛟龙。蛟龙——无支祁走过的路线成为一条河,这就是淮河。无支祁也由人兽易形而成了淮河水神。淮水连年泛滥,吞没良田房舍,夺走无数人的生命,人们便认为是无支祁作怪。大禹治水时,无支祁多次兴风作浪。大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无支祁擒住,并用铁锁锁住他的脖子,在他的鼻子上穿上铃,把他拴在淮阴龟山下的巨石上。从此,淮水安流,造福于两岸人民。后来,有个叫李汤的楚州刺史,听人说龟山下有个大铁锁,想探个究竟,就命人用牛将铁锁拔出。刹那间,一个形若猿猴的怪兽闯上岸来,但见这兽高五丈多,白首长鬛,雪牙金爪,正是无支祁。无支祁被囚在水中千载,此时得以出水上岸,压抑长久的积怨如火山般爆发,他疯狂地朝着围观的人扑去,吓得人们纷纷逃窜。好在大铁锁没有被无支祁挣断,折腾了一阵后,无支祁终于连同铁锁及拴在铁锁上的牛一起沉入水中。李汤由好奇心趋使,触动无支祁,险些又惹出一场大祸。大禹锁无支祁的神话,反映了人们在一段时间内曾治理好淮河的史实,或许只是表达了人们企图征服淮河的愿望而已。大禹之后,淮河的水患依然不断,特别是黄河夺淮后,淮河更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流。

  除了河伯和无支祁以外,较有名的河川水神还有洛水水神宓妃,湘水水神潇湘二妃,济水水神济伯、运河水神谢绪以及长江诸水神等。如洛水水神宓妃相传是伏羲氏的女儿,溺死于洛水,变成了洛水水神。洛水水神是位美女神,特别是三国时曹植作《洛神赋》对她绝伦的美艳进行赞美后,竟引得现实生活的人对其心仪不已。传说宓妃先嫁河伯,后又与后羿私奔。大概神仙界的美女和人间的美人一样,情感都过于丰富。洛水水神曾派神龟献书给大禹,帮助大禹平定水患,可见在人们的心目中,洛水水神是个善神。再如湘水水神潇湘二妃,相传为尧帝的二个女儿,长女娥皇,次女女英,她们嫁给舜帝,成为舜的两位妃子,合称潇湘二妃。舜晚年南巡,死于苍梧之野。潇湘二妃奔丧途经湘水,因哀伤过度,体力不支,溺死于洞庭湖一带的湘江,遂成为湘江、洞庭湖的水神。

  洞庭湖是我国有名的大湖。相传洞庭湖的水神叫洞庭神君,据说他就是为龙女传书的柳毅。据《述异记》等书记载,柳毅遇到龙女,替他传书之后,洞庭君就招他做了女婿。后来洞庭君老了,就把君位传给了他。可是又觉得柳毅的相貌太文雅,担心他震慑不住水中的妖怪,就给他制作了一个狰狞可怖的鬼脸,白天戴上,晚上拿下来。时间久了,有时忘了拿下来,竟渐渐跟自己的脸面长在一起了。一天柳毅拿来镜子一照,看见自己的相貌变得如此凶恶,大吃一惊,又感到十分惭愧,便患上了疑心病。所以人们过洞庭湖,用手指东西,他就疑心是指自己,用手遮住前额,他也怀疑在偷看自己,因而就发起怒来,在湖上掀起风浪,甚至打翻船只。后来人们怀着敬畏的心理,在洞庭湖边为他立了神庙,舟船往来,一定先要入庙祭祀。乘船过湖的人也十分谨慎小心,不敢说一句犯忌讳的话,更不敢用手指东西或遮前额,怕稍不留意冒犯了他,招来船翻人溺之灾。这则传说表现出的内涵是意味深长的。柳毅,这个原本是侠肝义胆、助人为乐、令人仰慕的君子,一旦成为主宰洞庭的水神,也一改往日的温文尔雅,变成了凶神恶煞。这说明洞庭湖的水患也是非常严重的。人们吃尽了洞庭湖波翻浪涌的苦头,作为洞庭水神的柳毅自然也不配有好的形象了。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作为整个水界的主宰——水神共工,还是黄河水神河伯,淮涡水神无支祁,洞庭水神柳毅,水淹泗州的水母,以及其他水神如后来主宰江河湖海的龙王 ,他们在神话传说中大多都是恶神的形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国自古以来大江大河大湖的水患就严重的情况。直到今天,洪水的威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之地是一个负陆面海的地域。东南部滨临大海的地理位置,使中国人很早就形成了“四海”的观念。不过,四海并不是指特定的四个海域,而是古人认为中国居中央、四周环海的观念而作的划分。因此,在中国人看来,四海泛指海,相应地,四海海神也就泛指海神。由于古代经济文化发达的中原地区并不靠近大海,故中原地区的人们与海接触不多,海的观念比较淡薄,故秦汉以前人们祭祀水神,一般只祭江河湖泉井等与人们生活有关的水神,对海神并无多少象样的祭祀活动。秦汉以后,随着封建帝国疆域的扩展,航海活动的增加,人们才开始更多地关注海洋,海神也正式被列入祭祀的对象。《汉书·郊祀志》说:“制诏太常,夫江海,百川之大者,今阙焉无祠。其令祠官以礼为岁事,以四时祠江海洛水,祈为天下丰年焉。”可见到了汉代,人们认为海洋是百川汇聚的地方,水域广大,对陆上的风调雨顺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所以要立祠祭祀,祈求海神保佑天下丰年。从此,祭祀海神被列入国家祀典。

  四海分为东、南、西、北四海,是按照方位来划分的。四海的海神有多种多样的说法,一般说来,东海海神为禺號。《山海经·大荒东经》说:“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號。黄帝生禺號,禺號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號处东海,是惟海神。”从禺號人面鸟身的形象看,他属于滨海的东夷鸟图腾部落的后裔。北海海神为禺京。《山海经·大荒东经》说他为禺號所生,居处北海。禺京又作禺强。《山海经·大荒北经》称:“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而鸟身,环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强(一作京)。”可见他的形象与禺虢相似。因他是东海海神之子,因而也属于东夷鸟图腾部落的后裔。南海、西海的海神同样有着与东海海神同样的外貌。“西海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弇兹”(《山海经·大荒西经》);“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两青蛇,践两赤蛇,曰不延胡余”(《山海经·大荒南经》)。可见,四海海神的形象都源于东部沿海的东夷鸟图腾部落。

  四海海神中,有关东海海神的神话传说最多。据后唐马缟《中华古今注》记载,当年大禹治水到了涂山时,东海海神曾率大队人马拜见过大禹。当时,大禹正在涂山召集天下诸侯商议治水大计。一天傍晚,忽然狂风大作,乌云滚滚,电闪雷鸣。接着,云中出现了成千上万披甲骑马的武士,其中只有一人例外,但见他不披铠甲,头上蒙着一条红色绢布,威风凛凛。大禹问那人是谁,天空中有声音回答说:“那人是武士的头领。”大禹见那人两旁有不少的佩刀卫士拱卫,知道那人是海神,忙起身迎接。原来,东海海神十分崇敬大禹治水为民造福的恩德,故率众前来朝拜大禹。另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濡水》引《三齐略记》载:“始皇于海中作石桥,海神为之竖柱。始皇求与相见。神曰:我形丑,莫图我形,当与帝相见。乃入海四十里,见海神。左右莫动手,工人潜以脚画其状。神怒曰:帝负约,速去。始皇转马还,前脚犹立,后脚随崩,仅得登岸,画者溺死于海。众山之石皆倾注。今犹岌岌东趣(趋)疑即是也。”本来东海海神帮助秦始皇在海中立柱建桥,办了一件好事,始皇去当面筹谢也在情理之中。但画工偷偷摸摸的行为却惹恼了海神,不但石桥全部崩塌,而且差一点要了始皇帝的命。可见海神对违约失言者是何等的深恶痛绝,亦或许是始皇在人世间太霸道,并且干了不少残暴不仁的事,海神想借机扫扫他的威风。另外,神话传说东海海神还有一项重要的职能,即每天托举太阳从东方升起。据宋朝人周密所作《癸辛杂识集》卷上载,扬州一位姓赵的都统曾率领战船过东海赴山东打仗,在莱州海上曾亲眼见过“海神擎日”的情景。海上日出,本来是充满梦幻般的壮丽景象,很容易激发人们浪漫主义的遐想,因此出现海神擎日的瑰丽神话也就不足不奇了。

  除了东海海神外,南海、北海、西海诸神的神话传说并不多。不过,在《山海经》、《庄子·秋水》、《神异经》、《广东新语》等书中倒是可以找到一些他们的神迹,因篇幅关系,这里不再多述。

  另外,在中国古代史中,龙——龙王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处于崇高的海神地位,受到官方的推崇。有关龙主宰大海水府的神话很多,笔者已在《龙与水文化》一文中作了记述,这里不再重复。

  隋唐以后,主宰海洋和人间一切水域的龙神被统治者封王封圣,龙神成了帝王化的独尊海神。但龙神不过是帝王权力在海洋神话中的代表,它首先是作为海洋统治者的面目出现的,而不是作为航海者的保护神而出现的,至尊的地位使他难以与现实生活接近,很少关心普通百姓的疾苦。在这种情况下,东南沿海一带的人民便开始重造自己所能喜爱、亲近并能保佑自己平安与幸福的海神。于是,海神妈祖便在人们的呼唤下悄然崛起于中国东南沿海的民间祭坛上。

  妈祖,是一位女性海神,最早称林夫人,后又称天妃、天后。妈祖是福建方言的称呼,相当于北方话的“奶奶”;林夫人的称呼,则是缘于妈祖姓林,宋朝封她为“林夫人”;天妃、天后则是宋以后各代朝廷对妈祖的赐封。关于妈祖来历的传说很多,大多说她姓林,福建莆田人。据清翟颢《通俗编》卷十九“天妃”条引《潜说临安志》载,妈祖“为五代时闽王统军兵马使林愿第六女,能乘席渡海,云游岛屿,人呼龙女。宋雍熙四年,升化湄州,后常衣朱衣飞翻海上,土人祠之”。另据《天妃庙记》载,妈祖为兴化莆田都巡君的第三个女儿,出生之后就显示出神异,能救渔民于危难之中。妈祖一直未嫁人,不到30岁就去世了,死后化为神,成为闽奥沿海渔民供奉的海神。

  妈祖的神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未卜先知。传说妈祖有四位兄弟来往于海岛间经商。有一天,妈祖突然感到手足若有所失,原来她预知了兄弟将在海中遭遇风暴。后来果然传来消息,她的兄弟遇风暴而死。二是救助海难者。据载,宋宣和五年(1123年),允迪任职给事中,率船队出使高丽。在海上遇到大风暴,七只船都被巨涛吞没,唯独允迪所乘之船平安无事。原来当风暴来临的时候,允迪慌忙求助于妈祖,妈祖果然降临,站在樯帆上,镇住了风暴袭击。明洪武初,有一大型船队在海上运粮,遇到台风,船上数千石粮食被卷到天空,又撒落到海上。船在波涛中上下颠簸,数万船员面临灭顶之灾。船员们号泣待死,并大叫天妃保佑。在这生死关头,天妃降临显灵,大风消退,海平浪静,船队终于平安驶达天津。三是驱逐海寇和民族侵略者。相传南宋绍兴年间,有海盗出现于福建海面上,当地百姓赶紧求助妈祖,妈祖立即出现于空中,呼来风浪烟雾,海盗立即溃败而走。又传南宋嘉定年间,金兵进犯宋境,宋军载着妈祖神像与金兵大战,眼见宋军要败,妈祖率神兵从天而降,助宋军打败了金军。四是祛疾病、助孕嗣。据说她能治许多疑难杂症,不孕者如果求助于妈祖,往往都能如愿以偿。

  舟欲行《海的文明》一书认为,妈祖和人的关系是那么的亲近,既不像上古海神那么荒诞,更不像龙神那么神圣,不食人间烟火。妈祖是个普通人家的女儿,虽然天生神异,神通广大,但身上的“人性”味十分浓厚。如她知道兄弟有难于海上,就让自己的神魂去救。救出了三个兄弟之后,神魂被父母召回,她醒来之后悔憾道:“何不让我晚一点醒来,让我的灵魂救出大哥呢?语态之中,善良的女儿家性格可见一斑。再从妈祖的神迹看,她的所作所为全部都是善行。不像龙神那样,动辄龙威大发,兴灾致害。而且妈祖平易近人,对被救者从不索取,这种乐于助人的性格和海龙王的暴戾乖张形成鲜明对比。妈祖还有重要特点是爱憎分明,对海寇和异族侵略者从不宽容。由此可见,妈祖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海洋神,是航海者和海洋领域的保护者。妈祖的出现,宣布了滨海人民对封建王权推崇的龙神的抛弃,表现了祈求航海平安和幸福生活的渴望。

  妈祖的神异使得朝廷也对她加封不已,并立庙祀之。宋朝“宣和中,特赐顺济庙号。绍兴时,以郊典封灵惠夫人,淳熙朝易爵以妃”(《潜说临安志》)。元朝至元中,以“南海女神灵夫人护海运有奇应,加封天妃神号”(《元史·祭祀志五》)。天妃之称始于此。明清两代对妈祖又有多次加封。

  妈祖海神的神威远扬,其影响不仅遍及我国东南沿海及台湾地区,而且还远播东南亚许多有华人聚居的国家。大大小小的妈祖庙一年四季香火不断。每逢农历三月二十日妈祖诞辰日,人们还汇聚妈祖庙举行盛大祭祀活动。甚至连日本人也奉其为海神。日本崛田善卫小说《鬼无鬼岛》第一章云:“妈祖神是从唐朝福建省渡海而来。往古,唐朝南海有浦名甫田者,渔家林氏生一女有灵异,岁十余即称我乃海神之化身,应入海保佑入海航船。忽而投海死去。其入海之尊骸,漂流至此山之海滨,则捞取之葬于山上,其后遂有种种灵异之事。”

  时至今天,妈祖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扎根于中国人的心中。海外游子祭祀妈祖,已经不仅仅为了祈求航海安全,而且是为了表达对祖国大陆的一种文化认同以及思乡情怀。妈祖已成了海外华人凝聚力的一种象征。

  浩淼无涯的海洋,在古人的眼中是一个奇妙多彩、幻境瑰丽的地方,因而也就启发了人们的无穷幻想。特别是当古人看见江河里的水,日夜不息地往海里流,而海水却没有涨满的一天,原因何在﹖于是,便用想象做出了这样的解释:“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竑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减焉。”(《列子·汤问》)认为是渤海东面有个深不见底名叫″归墟″的大壑,尽管百川海洋的水和天河的水通通往这儿流,但归墟里的水总保持平常状态,既不增加,也不减少。神话对百川归大海的地理形势以及海之永无盈满现象的认识,尽管是相当幼稚,但却不乏朴素的唯物观点。

  大自然在赐给人类江河湖海等水源的同时,也赐给人类神奇的泉水(有人称泉为水之精灵)。在中国许多地方特别是干旱少雨的北方,泉水作为生命之源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清澈的泉水,同样发挥着滋润大地、哺育人民、孕育文明的重大作用。因而许多地方的泉水被人们视为“神水”,受到崇拜和颂扬,并流淌成一个又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

  位于河北涿鹿黄帝城东一里处有一眼古泉,当地人称“黄帝泉”。传说此泉是上古时轩辕黄帝濯浴龙体的地方,故称“濯龙池、阪泉、矾水”。黄帝泉的神奇之处,不仅在于其源于5000多米深处的地下岩泉水,而且“平地涌潴,聚而不溢”,冬不结冰,夏不生腐,久旱不枯竭,天涝不外溢。水温常年保持在13℃左右。水在泉中时色如沉墨,掬起时又晶莹清澈。尤其是水质极佳,据国家有关部门测定,水质优于青岛崂山矿泉水。关于这眼古泉的来历,有这样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神话传说。相传在黄帝与蚩尤在涿鹿大战时,黄帝部落的人吃水要到蚩尤部落占领的地方去取,因而经常遭到蚩尤部落的截杀。黄帝部落的人吃不上水,连战马都渴得咴咴直叫。黄帝见百姓们饱受干渴之苦,心里非常难过。这天,他双膝跪地,祈求上苍赐水。黄帝连叩三个响头,他的宝马也抬起蹄子连刨了三下。就在马刨到第三下时,奇迹出现了,只听呼的一声,一股汹涌的泉水破土而出,喷溢不止。后代百姓感念黄帝体恤百姓疾苦、为民造福的善举,就在泉边修建了黄帝祠,世代祭祀。我们伟大的祖先对水是何等地顶礼膜拜啊,以至他们把心中的圣人轩辕黄帝的祠庙盖在泉边,它昭示人们:人与水息息相关,难分难离。黄帝泉五千年不止不息地涌流,直到今天仍滋养着当地百姓。黄帝泉附近用此泉浇地的八个村庄,年年风调雨顺,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当地人说,用黄帝泉浇地庄稼旺,用它洗脸脸蛋光,用它做饭饭菜香,就连吃黄帝泉长大的女人也比别处的漂亮。

  山西省太原市晋祠难老泉号称晋阳第一泉,关于它的来历,还有一段“饮马抽鞭,柳氏坐瓮”的动人传说。贫家姑娘柳氏,自从嫁到婆家后,每天除了干繁重的家务外,还要翻山越岭,到很远的地方去担水。一天,柳氏在担水的路上遇到一个穿白衣骑白马的仙人,想用她担的水饮马。好心的柳氏慷慨应允。仙人感其真诚慷慨,赠其马鞭给柳氏,并告诉她鞭放于瓮底,用水时只要拿鞭子轻轻一抽,水就会自己涌到瓮里。柳氏回去一试,果然灵验。从此再不受远路担水之苦。一日柳氏回娘家,婆母不知马鞭生水的用法,便挥鞭抽个不停,结果水如喷泉,奔流不息。柳氏闻讯赶回,一看水势迅急,便奋不顾身地以身坐瓮,这才止住了汹涌的水流,使它变成潺潺的泉水,成为难老泉(见《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三○六)。柳氏本是一农家女,由于心地善良、慷慨无私而得到神仙的帮助,又能在百姓遭难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牺牲自己而拯救乡亲,并留下涓涓清泉给后人,这种高尚的行为受到了乡亲们的尊重,被奉为“圣母”,该是当之无愧的。

  湖北夷道县句将山下,有三眼水质甘甜清冽的山泉。关于这三个山泉,也有一段有趣的神话故事。传说山下本来没有泉水,村民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背。村子里住着一个贫困不堪的孤寡老婆婆,虽然穷困无依,却心地善良。一次,村子里来了一个满脸污垢、满身恶疮的乞丐,村人嫌他脏臭,全都躲得老远。只有这个孤寡老婆婆同情他,并把自己的饭分给他吃。这乞丐本是神仙所化,为报答老婆婆的恩情,便从腰间取出一柄尖刀,在山上扎了三下,就见三眼清泉从山间汨汨流出。从此,村里人再也不用奔波劳累去远方背水了。穷苦人往往是最善良而富于同情心的,那位乞丐神仙 也可谓点水之恩涌泉相报了。

  自古出好酒的地方,都有甘美的泉水存在。因为酒的质量,主要取决于酿酒所用的泉水的质量。因此,也就产生了不少关于泉水与美酒的神话传说。例如,今甘肃酒泉,从汉代起设酒泉郡。酒泉名称来历,神话传说很多。一说,郡城下有一眼清泉,名叫金泉,泉水的滋味象酒一样美,所以人们称它“酒泉”。还有一种更神奇的传说,说在西北荒原中有个天然出酒的泉子,那酒清澈碧透,象镜子一般。人们喝了这泉里的酒,象吃了烤肉那么醇香可口,回味无穷。泉中还有白玉雕成的酒樽,拿出一樽,立即又会出现一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人若有幸喝了泉里的美酒,不但可以大饱口福,而且还可以长生不老。泉中涌出美酒,已够神奇,人饮此酒可以长生不老,简直无异于西王母的不死之药了。(作者系海委办公室主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古神话传说之——大禹治水*
简论中国神话的类型
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共工
中国古代神话
上古四大凶兽?吓死在下了,还好大禹治好了水患
讲好牛田故事:水神共工(二十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